第二百二十七章 變故(二十四)

bookmark

自韓岡遇刺的消息傳開,登韓府之門者便絡繹不絕。

韓岡從蘇頌府上回來,遠遠發現大門水泄不通,只得轉向側門回府。

門前的大道上擠滿了車馬,門房處也坐滿了等待接見的官員。司閽手中收到的名刺,一封封堆起來更是有十幾斤重,疊起來兩尺多高的三摞,被人小心地捧着,送到韓岡的書房裡。

書房內做事的伴當就循例,把這些名刺,按照官品、內外、親疏分類,當值的親信幕賓登記造冊。

韓岡回府,簡單地換了一身衣服,就到了書房。

書房裡面不見韓鉉,一問,又去了州橋。再聽說是王旖派出去,因爲黃裳去了州橋,韓岡搖搖頭,“讓四哥回來吧,用不着他一趟趟地跑了。”

“可黃知府。”這是王旖的吩咐,親信忍不住多問了一句。

韓岡一笑,“吾信回之爲仁久矣。”

孔夫子相信顏回不會偷吃,韓岡也相信黃裳就算有其私心,在這種時候也不會做蠢事。

安排人去通知韓鉉,韓岡翻了翻桌上的名刺,比平時至少多了三倍。甚至近年來,儘可能不露面不招搖的宗室,都有十幾份名刺在。

宗室如今是驚弓之鳥。之前濮王系被連根拔起,太宗一脈恨不得把頭鑽進地洞裡。現在韓岡遇刺,誰知道剩下的宗室會不會被栽上身。無論賢與不肖,生死關頭都不會糊塗。韓岡隨手挑了兩人,其中一人就是趙世將,讓他們向宗室傳達他的心意。

剩下的名刺,重要和親近的一摞,韓岡是都要見的。剩下關係疏遠、地位不高的一批人,大部分都不需要接見,他們只是過來表明立場,名刺送到就好。尋常時候,韓岡也都只會接待其中一部分,其他人則只是收下名刺了事。

“相公。”幕賓把韓岡翻亂的幾摞名刺整理好,小聲地說,“要不要都見一見。說兩句話,花不了多少時間。”

韓岡訝然擡頭,他的這位幕賓四十多歲,一貫謹言慎行,韓岡不問,從不多言,此刻卻提議失笑道:“怎麼,要亮個相?”

“不會用相公多少時間。”幕賓強調道。

韓岡見一般的客人,通常三五分鐘。雖說是待客,其實也就只是說兩句話,如果有關心的話題,就多說幾句,沒有就點湯送客。平日裡,來來去去加起來也不會超過半個時辰。今天就算多一點,一個半時辰怕也是都能過上一遍。

他飛快地展開最上面的幾封名刺,書寫在中央的,全都是章系中堅的名號,“此輩皆是心向相公,故而來此投遞,願爲相公效犬馬之勞。相公只消見他們一面……”

韓岡笑着打斷,“那章子厚可就要跳腳了。”

那些牆頭草,今天能倒過來,明天就能倒回去。韓岡現在想要維護穩定,三十萬大軍還在前線。放棄唾手可得的戰果,冒着三十萬大軍崩潰的風險,眼前的一點利益還不夠。而他要自保,有軍隊就足夠。那些牆頭草會倒過來,還不是看見韓岡手中有兵。

“一切如舊。”韓岡道。

雖然如此警告,讓幕賓失望而去,但韓岡明白,已經不可能恢復到過去的局面。

黃裳的反應,朝堂官員們的反應,甚至家中妻兒、門客、幕僚的反應,都讓韓岡感到警惕。

韓岡還想着太后遣人給章惇的聖諭,也不知是什麼內容。

王舜臣……太后傳諭章惇的事,他應該通知自己的。甚至聖諭的內容,王舜臣也應該打聽來,傳給自己的。

韓岡不信,有哪個傳諭的內侍,膽敢拒絕王舜臣的詢問。

現在還要韓岡自己派人去打聽,問題肯定出在王舜臣的身上。

呵。

韓岡低聲淺笑,他現在有點相信,黃袍加身,不是趙匡胤自導自演的戲碼了。

畢竟推動車輪滾起來的,從來不會是一個人,而是所有人。

“相公。”

“相公,章相公遣了人來。”

收到了章惇的傳書,韓岡已經毫不驚訝了。

太后也有太后的想法。

看來自己之前在御前的一番說辭,太后全都沒有聽進去。

“相公。”傳信的伴當提醒韓岡,章府來人還在等回話。

“就說我知道了。”韓岡確信章惇需要的不是自己的保證,而是自己切實的行動。

“準備一下,我要入宮。”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譴其咎”,這話已經形同威脅了,要是太后再說一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章惇要麼立刻造反,要麼立刻滾蛋。

北方三十萬大軍,南方數百萬災民,都離不開章惇的鼎力合作。

沒有穩定的朝堂,北方大軍能安穩撤回,就已是萬幸。而韓岡這件案子,本來遼人的嫌疑最大。

韓岡就要辭相歸鄉,說起來,在朝堂上已經無害於人了。遠在關西,京師鞭長莫及。多少年來,離開開封就是退出政爭的標誌——知道電報的能有幾人?所以說,這一回的刺殺,不是在韓岡一人,而是整個朝堂。

成功了,韓岡的黨羽能與章惇拼一個你死我活,失敗了,韓岡能與章惇拼一個你死我活。之前韓岡、章惇在蘇頌家中商談時,所選擇的要其背鍋的對象,就是遼人。不管從什麼角度來說,都不能讓遼人如願以償。

而南方災區,更是要仰仗福建商會運送的糧食來賑濟。當初爲了省時省事,也爲了避免災糧在下撥過程中一級級地被侵佔,就依入中法的舊例,把糧食和運送兩樁事都交給了福建商會,如今正是關鍵時候。福建商會亂了,一時半會兒哪裡去找替補,真的是要死上幾十萬人的。

韓岡嘆了一聲。說實話,此時他和章惇之間的交情雖還在,但猜忌之意卻更勝一籌,章惇若是辭位,若無其他後患,他樂見其成。

可惜呢,問題就在後患上。

他貴爲宰相,一舉一動都會決定千萬人的命運,雖然位高權重,但走得越高,揹負的也就越多,也就更加沒有任性的權力。

所謂兢兢業業,正是如烹小鮮時的謹慎小心啊。

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中)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六)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三)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三)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一)第二十二章 早趁東風掠馬蹄(上)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十二)第七十一章 塵囂(二)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二)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六)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一)第三十七章 蒿目黃塵顧世事(中)第一章 一入宦海難得閒(四)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三)第三十五章 勢頹何來回天力(下)第三百零六章 不悖(十)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九)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九)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三)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上)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中)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八)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七)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八)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一)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上)第一十章 霹靂絃動夙夜驚(下)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四)第二百六十四章 長風(一)第一百五十四章 梳理(二十四)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二)第二百七十三章 長風(十)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無明(上)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五)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五)第四十章 雁度長空跡不彰(下)第五十五章 南北(十五)第一百四十三章 梳理(十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一)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中)第三十一章 離鄉難知處(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七)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第二百五十七章 新議(二十三)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十二)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下)第一十三章 上元驚聞變(上)第一十七章 觀婿黃榜下(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一)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三)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四)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九)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三)第六十五章 宴火(七)第一十九章 此際風生翻離坎(上)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九)第五章 心念親恩思全孝(上)第一百一十五章 慶雷(中)第三十七章 蒿目黃塵顧世事(上)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九)第三十七章 長安道左逢奇士(中)第一百零五章 微雨(十二)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四)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四)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八)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八)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一)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一)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三)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五)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一)第三十七章 相嘆投殘筆(下)第六章 千軍齊發如奔洪(中)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十)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二)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四)第一十三章 上元驚聞變(下)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八)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七)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六)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二)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四)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下)第二百七十章 長風(七)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三)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四)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二)第一十七章 家事可斷百事輕(下)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三)第二十二章 早趁東風掠馬蹄(中)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十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四)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一)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