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新議(三)

bookmark

“很好。”聽到韓岡問關中的情況,李信就一點頭。

當李信還在關中的時候,兩邊密信聯絡。韓岡的信中,關心最多的,還是關中、隴右的戰爭潛力。

訓練、武備、田產、工廠,關西的方方面面,韓岡在信中詢問得詳細而繁瑣,而李信在信中也回答得極爲詳盡。

不過當面問話時,李信依然言簡意賅地回答,想了一想後,又一點頭,“都很好。”

韓岡早習慣了李信的說話方式,笑道:“有這個‘很好’,那我可就能放心了。”

韓岡一貫信任李信,做事認真,是李信賴以在軍中立足的支柱。尤其是這種事關重大的任務,韓岡甚至把自己的底牌和真實目的都向李信解釋了。他清楚,李信肯定會用心將事情辦好。

“種家人見了誰?”韓岡問道。

李信先是要鎮守本職,之後又要爲父服喪,不能亂跑,但李信之父、韓岡的舅父,他過世的時候,關西的世家豪門都會登門造訪,就免了李信四處去聯絡。

“只見了种師中,他代種家來祭奠。姚、李、張、景都來了。”李信對韓岡道,“都不想你辭相。”

韓岡搖搖頭,關西將門一直都在勸他繼續守在朝堂上,包括種家,包括李信說的那幾家,還包括李信沒說的許多家,韓岡繼續做宰相,最符合他們的利益。而韓岡卻想跳出來,“他們也該放心了。”

李信道:“種樸、種建中都在黑山。”

“擔心後路不繼?”韓岡揚起眉毛,說不清喜怒,“真當我現在沒刀斬人了?誰敢在他們的補給中作祟,就是都堂中人,我也能處置給他們看。”

“得寫信去說。”李信提醒道。

“自然。”韓岡道,“回頭我就修書讓他們放一百個心。”

李信猶豫了一下,又道:“不過三哥,將門不可全信,得靠自己。”

“這是金玉之言。”韓岡說,“我也不會真的把身家性命全都放在別人家身上。只要自家的工廠裡面能先拉出幾萬人,不愁他們不投靠過來。”

韓家的工廠規模是關西最大的,單只是鞏州和鳳翔府兩處棉紡織工廠,有着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廠房,裡面的工人足足一萬五六千人。除此之外還有機械廠、鐵廠、玻璃廠、酸鹼化工廠,從火藥到槍械都能自產,火炮也可以,工人數量加起來不輸給棉紡織工廠。此外還有幾處礦場,地方上的田莊,人口更多。放在漢唐,韓家也是頂級的豪強了。

韓岡自信地說,“還有熙河那幾千兵馬,我要拉出來也是容易。”他又鄭重地對李信道,“不過熙河兵馬另說,廠裡面的兵還得有充分的訓練,否則就是一羣烏合之衆。”

“訓練沒停過。四哥很上心。”李信道,“一年十二次校閱,只要沒出門,他都會去看。他說他有一半精神都放在這裡面了。廠裡面不停工的話,都能帶八九千人出來,廠子全放下,就能有五六萬了。”

工廠裡面,日常訓練一直沒有停過。按照馮從義的彙報,只是鞏州,就能拉出來八千人馬,還不影響工廠的運營。

“足夠用了。”韓岡笑道。馮從義和李信兩人,宛如蕭何、韓信。有他們的輔佐,讓他的準備變得更加簡單容易。

但這只是馮從義的角度來看問題,韓岡還需要一個從將領的視角得到結論。

“這些工廠兵怎麼樣?上陣能派得上用場嗎?”韓岡問道。

李信過去看的是訓練的情況,“不算是弱兵了。陣列、打靶都不錯,配上炮兵,能在陣上與京營一爭長短。”

“只是一爭長短?”韓岡更希望能夠聽到更勝一籌的評價。

李信搖了搖頭:“都是些工人,平日訓練都不多,唯獨紀律一項,算是從早練到晚。”

“這是最關鍵的吧?”韓岡道。長年累月培養出來集體意識,是工人更勝小農,更加適合爲兵的主因。

戚繼光不選衛所兵,不選農民,而是直接收礦工爲兵,由此練成的戚家軍,掃南平北,所向無敵,正是因爲常年身處危險之中的礦工,相互之間有着極強集體感,同時也十分遵守各種規範——在井下還不遵守規矩,死了都沒人埋。

李信點了點頭,韓岡的看法與他一模一樣。

精悍善戰卻不聽軍令,經驗訓練都普通卻服從命令,兩種士兵,李信更喜歡後一種。

庸將或許喜歡兇狠勇猛的士兵,可他這等名將,只要手中的軍隊能夠做到如臂使指,即使經驗欠缺一點,消滅一兩支桀驁的強軍也並非難事。

他當年在廣信軍練的兵,好幾支新兵只練了三個月,就拉上去與遼人對峙,半點不輸陣。

工廠中練出來的紀律,上了陣比積年的老兵還要管用。有些老兵多的指揮,充斥着貪佔躲懶的兵痞,慣會偷奸耍滑,做事都踩在軍法的線上,差一步就要行軍法,偏偏就不差那一步。可在陣上,就是出工不出力,把保命放在第一位。比不得工廠兵淳樸可用。

這等兵痞,就如老鼠屎,一顆就能壞了一鍋粥。更像一個爛柑子,與其他好柑子放在一起,轉天就能把好柑子帶着一起爛掉。

而工人充任的士兵偷奸耍滑的就少多了,工廠裡面做事,做多做少、做好做壞,從產品中就能看得出來,要抓出來都很容易。而且機器無眼,更不會講人情,不守紀律的結果,就是要麼人出事,要麼產品或機器出事,要麼全都出事,總之爲了自家的腰包,工廠主拼了命都要把紀律兩個字灌輸進工人的頭腦中。

馬車還在前進,韓岡將自己關注的問題,一一向李信詢問,而李信也儘可能使用能夠讓韓岡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

李信難得多說話,說得口乾舌燥,從車廂下層的食格中找到了水壺和淡酒。灌下去時,向外看去,卻不是往韓岡府邸回去的路。“現在往哪裡去?”

韓岡道:“新落成的國會大樓。大議會前天開幕,今天是第一次國是討論,我這是去定個規矩的。”

第二十五章 山水流連住多時(下)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三)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四)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三)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七)第七十五章 塵囂(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五)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一)第二百四十一章 新議(七)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九)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三十)第二百三十一章 變故(二十八)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七)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五)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八)第四十七章 百戰功成朝天闕(中)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遠治亂根(中)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三)第三十六章 可能與世作津樑(五)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一)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三)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六)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九)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一)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下)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四)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五)第二百二十九章 變故(二十六)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上)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一)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一)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五)第四十五章 千里傳音飛捷奏(下)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五)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九)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賢能舉(中)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一)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七)第一十三章 赳赳鐵騎寒賊膽(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九)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六)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六)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二)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一)第三十一章 虛實(十一)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三)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一)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六)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三)第二章 鞏州(中)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三)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六)第一十五章 經濟四方屬真宰(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五)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九)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九)第三十二章 榮辱憑心無拘執(下)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五)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一)第一百六十七章 暗潮(二)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七)第二百三十二章 變故(二十九)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一)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七)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四)第二百三十六章 新議(二)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五)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上)第十章 大河雪色渺(上)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八)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九)第九十八章 微雨(五)第四十章 敗敵逐遠山林深(上)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一)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四)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下)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上)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中)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二)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四)第二百五十九章 新議(二十五)第四章 秋來暮色寒(下)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三)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九)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三)第一十三章 赳赳鐵騎寒賊膽(下)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二)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下)第五十五章 南北(十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