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中)

bookmark

程頤與邵雍關係不佳,也不是沒有緣由。程頤之父程珦,表字是伯溫。而邵雍給他的兒子,起的名字也是伯溫。要說避諱的話,不是一家人,也無需講究這些。但擡頭不見低頭見,同時洛陽城中的聞人賢達,互相之間總得給個面子。兒子什麼名字不能起,偏偏要用上程家老父的表字。

程顥性格灑脫,對此並不在意,大不了不去叫邵家長子的名諱就行了。而程頤是極重禮法,對於父親的字號成了邵雍兒子的名字,一直隱怒在心。

程顥程頤兄弟倆性格差別顯而易見。曾有一次兩人去赴宴,在宴席,主人找來了一批妓女。程顥安坐如素,賓主盡歡;而程頤卻是拂衣而去。到了第二天,程頤仍是怒積於心,而程顥則笑道,“昨日本有,心上卻無;今日本無,心上卻有。”

所以邵雍也只跟程顥走得多,程頤是附帶而已。前日邵雍寫詩,說起洛陽賢達,就是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然後便是程顥,沒有程頤的份。

這一番內情,也算不上秘密,連張戩都聽說。韓岡到盩庢縣拜訪他的時候,還被他叮囑了一番,莫在程頤面前提邵雍。邵雍雖然是大儒,但世間流傳的卻是他算卦批命的本事。張戩也是擔心韓岡興頭起來,跑去請邵雍算上一卦,算算他能不能考上進士——進士考前燒香拜佛的事很常見,張戩也不是白擔心——讓程頤聽到了,可就不會有什麼好臉色。

送走了邵家僕人,程頤回頭跟韓岡告罪,言辭間不掩對韓岡的欣賞。韓岡的態度擺得很正,任何一個教授弟子的老師,沒有一個不想見到能如此尊師重道的弟子。

問了幾句張載、張戩的近況,程頤便道:“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玉昆,最後一句你說得的確是好。”

前面翻閱張載來信時,程頤一眼就看到那四句必然光耀古今,爲後世儒者明道的名言。雖然讀信時氣定神閒,但心中也是激盪不已。張載和他的弟子們喊出的這個口號,振聾發聵。張載一直提倡的“大其心”,使得關學一脈的氣魄,讓其他學派難以企及。

“也是幾位先生教授之功。”韓岡頓了一頓,“同時是韓岡在河湟數載所歷種種之後,纔有的一番心願。”

“玉昆你的行事爲人,子厚表叔在信中多有誇讚。在河湟戰事激烈的時候,仍不忘揣摩大道,更是難能可貴。”

程頤客套了兩句,便帶出了自己要說的話。

韓岡衝着程頤拱手致禮:“格物致知一說,在子厚先生那裡也有聞及。不過韓岡更多的,還是兩年前在京城伯淳先生那裡受教的結果。韓岡自得了伯淳先生的開悟,回去後便事事留心,風吹草動,馬拉車行,皆拿去格。日久功深,也終於小有心得。”

韓岡並沒有標榜張載,而是將提點之功歸於程顥。但程頤明白,他和程顥所說的格物致知,卻與韓岡所說的根本不是一回事。都是想自萬物中找出永恆不滅的道,但各自走上的路,是截然不同!

在二程之前,無論是漢時鄭玄、唐時孔穎達,都是把“格”解釋成“來”,將格物致知四個字倒過來解釋,知善事,來善物,知惡事,來惡物。到了今朝,漢唐的解法被宋儒拋棄,各家便有各家的解釋了,但還是小家子氣爲多,比如司馬光,將格說成是抵禦——抵禦外物之誘,然後方能知至道。

二程所言格物,卻是窮究萬物至理,格出來的是形而上的大道。這一點,可以算是他們所首創,也讓他們傲視其餘衆家儒者。

而韓岡的格物得啓於程顥,可格出來的道,卻沒有脫離有形之物,反而更近於形而下的器。所謂的力學三律,都是直接作用於外物上,從裡到外都是張載氣爲本源的認知。大其心是大了,但未免太過於淺薄。

程頤毫無避忌地將自己的看法說了出來,並說道:“正如湖海之別,想那洞庭、鄱陽,雖然廣闊如海,又近於世人,可究竟不如海之淵深。”

身爲一代儒門宗師,必然已經擁有了自己的道路。在大道已經走得很遠,又怎會爲他人之言所影響?韓岡也沒能指望可以說服程頤,而他也不想跟程頤這位主人吵起來。

“萬事萬物皆有道,皆是韓岡所欲知,吃飯讀書時,亦處處可見。”韓岡微微欠身,不與程頤咄咄逼人的眼神對視,“力學三律,韓岡偶得之,不敢稱知爲大道,但推及他物,亦能得以驗證。能知一物之源理,便可推而廣之,此便是道。致知明道,便可以誠心用於天下。”

程頤氣貌凜然,而韓岡則謙和有禮,但氣氛卻是緊繃着,大道之爭不同於他事,不可和而同之,互相之間都難以說服。

程頤也知道,韓岡既然能從簡簡單單的四個字中,就自己開創出,雖是韓岡自己都說是要“以旁藝近大道”,自承是旁門左道,但“近大道”三個字,也可見其心,根本不會輕易改變觀點,當然更不可能這麼容易就被折服。

兩邊有些僵持不下。這時候,一名穿着僕傭衣服的老者,在書房門外敲了敲門,然後走了進來。

這是程珦自少帶在身邊的書童,現在又成了程家的管家。他向着程頤和韓岡各行一禮後,便問道:“老僕受命來問二郎,今天家中可是來了稀客?”

“稀客?”

程頤看了韓岡一眼,張載的這位弟子也的確算是稀客了。畢竟不常見啊……

因爲讓老管家帶話的是程珦,程頤站起來後才點點頭:“玉昆的確是稀客。曾經在京中聽過大哥的教誨,還帶了橫渠表叔的信。”

老管家衝着韓岡一躬身:“即是如此,那就請客人到正廳相見。”

……

“……那韓小官人立於門外,身上頭上全是雪。程家看門的六丈出來後,請他進去,擡起腳,留下的印子怕也有一尺厚了。”

邵雍面前,回來的邵家僕人說得誇張,今天的雪也沒那麼大,但邵雍知道,至少韓岡冒着雪在程家門口等候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這件事,是不會錯的。

韓岡的名字,邵雍依稀也聽說過一點,年紀輕輕的朝官當然受人矚目。何況前段時間,河湟功成的消息傳到洛陽時,程顥也提起過他。

聽說了今天這一事,邵雍忍不住要感嘆着:“不意橫渠弟子守禮一至於此。程府門前猶如是,子厚面前當可知了。”他就站在一邊的兒子邵伯溫,“大哥兒,你也要跟着學一學。”

邵雍年過四旬方娶妻,生兒子更晚。雖說邵雍已經年近六旬,但長子伯溫也不過十五六歲。

邵伯溫一揚脖子,不服氣地道:“所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如今雖是謙抑,日後未必還能如此。孩兒聽說韓岡近於新黨,又奔走於王介甫門下。非此,如何得以倖進?”

邵雍一聽就覺得不對勁了,立刻問道:“這話是哪裡聽來的?”

“只聽着外面都這麼說。”

“此時妒其得用的非毀之言。韓岡能出人頭地,那是他用心國事,另外自有他的緣法在。”邵雍看着兒子點頭稱是,但神態中人不是如何信服,無奈地搖頭。他暮年得子,兒子讀書也算用功,打是捨不得打的,只能板起臉來,道:“年節前,你且在家安心讀書,勿要再往外去,更不要多言妄語!”

“富家也要少去。”邵雍卻沒把最後一句說出口。

邵雍並不算敵視新法,雖不認同,但也不會強烈牴觸,算是溫和派,至少不會像舊黨的司馬光、文彥博那般彷彿不共戴天的性格。也不會如富弼那般,一聽到新法就皺眉頭。

前次李中師【不是李師中】知洛陽河南府,推行新法時,上門考訂富家的戶等,並逼着富弼與普通的富民一樣,繳納免役法所規定的免行錢。

富弼三朝元老,新法要錢要到他的頭上,這個面子就丟得大了,沒聽說相州知州敢收韓家的免行錢。富弼本人倒也罷了,年紀大,也算看得開,也就上書抱怨了一通。但富家的兒孫沒有這個氣量,私下裡將王安石和李中師銜之入骨。

尤其是最近讓王安石得賜玉帶、徹底坐穩相位的王韶,以及熙河路的一衆官員,在富家子弟嘴裡,都沒有一句好話。

“我邵家乃是詩書傳家,舊年更是隱與鄉里,不欲與外人結交。豈料因緣際會,方來到這洛陽城。承蒙幾個相公不棄,多有親近。但你父我究竟還是個白身,與官宦人家走得太近,可就會忘了自己站在哪裡。”

邵伯溫被父親說得臉色發白,不是因爲羞愧,而是暗恨着。回想起來,富弼的幾個孫輩,與自己交往的過程中,的確沒有太多的尊重。的確,宰相家的子弟,豈會真的看重自己。

他更是無法理解,以父親的大才,爲何不出來做官?

若父親真要有個官身,他邵伯溫日後豈會輸於那灌園小兒。

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七)第一十五章 經濟四方屬真宰(上)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二)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九)第六十七章 宴火(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一)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七)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下)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六)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六)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九)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三)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風期全盛(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伎倆(下)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七)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六)第一十九章 城門相送轍痕遠(下)第一百二十章 伎倆(上)第一十六章 三載願終了(上)第三百一十九章 無妄(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二)第一百九十章 借款(四)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一)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中)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鴉啄且嚎(上)第六章 日暮別鄉關(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八)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五)第四十六章 世情如水與天違(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五)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六)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四)第四十七章 氣接瑤臺驂帝御(上)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七)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四)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五)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七)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九)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五)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五)第二百一十三章 變故(十)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二)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七)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一)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四)第三百二十三章 說服(下)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八)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變故(十三)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三)第二十章 廟堂(十一)第二百五十八章 新議(二十四)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四)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五)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別獨騎歸(下)第二百四十二章 新議(八)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二)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中)第二百七十九章 長風(十六)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九)第二百五十六章 新議(二十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二)第二十章 廟堂(十一)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三)第一十三章 已入蒼梧危堞遠(上)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下)第二百零五章 變故(二)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六)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二)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二)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六)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一)第二十一章 克敵破虜展神臂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二)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變故(十二)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三)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一)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五)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五)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中)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