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六章 三載願終了(上)

bookmark

已是二月下旬。

下了兩場雨後,不但京畿一帶的旱情稍見緩解,連同比起往年要高出不少的氣溫,也連帶着恢復到正常的水平上。

在等待南省發榜的這段時間裡,韓岡的生活變得輕鬆了許多。書還是要讀,至少殿試那道關還沒有結束,但已經沒有禮部試之前,那種火燒火燎的急迫感。

每日裡,韓岡都是讀書、品茗,偶爾還出去逛一逛街,約上慕容武,和同樣結束了考試的種建中,坐在一起喝酒。

閒來無事,韓岡還跟王韶、王雱討論過殿試時,天子可能會出的題目。看起來根本不去考慮自己會落榜的情況,顯得自信心十足。

“肯定是策問!”

韓岡昨日與王雱會面時,王安石的長子是這般說的。在禮部試上,已經出了論,那麼到了殿試上,天子會出的必然是策問無疑,這點事不用多想。

具體到策問何事,由於通過禮部試的進士們來自於天南海北,肯定是不會針對任何一個地區的具體情況來發問。

依照王韶的猜測,以及韓岡自己的推斷,多半與三年前的殿試題目相類似。

三年前的殿試題目,天子問的是如何使如今的朝政臻至三代之治——“生民以來,所謂至治,必曰唐虞成周之時,《詩》《書》稱其跡可見……要其所以成就,亦必有可言者。其詳著之,朕將親覽焉”——也即是如何變更舊時法度,一掃朝中積弊,讓趙頊可以做一個明君。

今年題目不會偏離這個大方向太多。當然,大方向並不是指變法,而應是針對過去幾年施政上的問題,讓新科進士們暢所直言。考覈進士們的治政水平,徵集改進朝廷施政的手段,並向來自四面八方的士子們,詢問各地新法施行的真實情況。

尤其是最後一條目的,瞭解如今天子性格的王韶和王雱,都給了韓岡一個肯定地回答。幾乎可以確定,天子不會放過這個瞭解地方政事的機會。

猜題猜得八九不離十,韓岡自然知道該怎麼去做。針對性的去模擬幾篇策問,王韶看了之後,還不忘幫着韓岡改上一改其中的詞句。

不得不承認,通過詩賦出來的進士,文學水準就是遠遠高過只明瞭經義的韓岡。即便十幾年來,再沒有考中進士前那般用心苦讀,但王韶的一番修改之後,韓岡模擬的幾篇策問,頓時吟誦起來琅琅上口,而內蘊的含義也因此讓人感覺着一下深刻了許多。

韓岡只讀了一遍,當即便對王韶拱手一揖:“樞密之才,韓岡自愧不如!”

“玉昆,你以後還是在經義上多下下功夫,至於詩賦……”王韶搖起了頭。他倒不是在嘲笑韓岡,但沒有天賦就是沒有天賦,韓岡在詩賦上的水平,其實比自家不成氣候的二兒子強不了多少。

“當年嘉祐二年的進士中,張子厚和程伯淳,都不是以詩賦名世,名次其實排得也很靠後。但他們如今都是天下有名的宗師,玉昆還是學着你的兩位師長,揚長避短爲好。”王韶安慰似的說着。

“其實若有閒空,玉昆可以向王相公學一學作文寫詩的本事。都做了岳父了,總不會敝帚自珍的。”王厚拿着韓岡開玩笑,渾不想他自己的水平,還不如韓岡。

“學不來的!”王厚的話讓王韶登時搖起了頭,放下了手中的茶盞,極嚴肅地向韓岡、王厚說道,“當朝才士,有一個半人的文章,是學不來的。”

“一個半?哪一個半?”韓岡立刻追問道。

“半個是蘇子瞻,一個就是王介甫。”

王厚咦了一下,眯起眼,眼神漫無焦點地追憶着舊年的記憶:“記得大人以前曾經說過,讓兒子不要去學王相公的文章,說是天下文章皆可學,就他一個不能學。怎麼現在又多了半個?”

“那是因爲蘇子瞻當初還沒有吃過什麼苦頭呢……”王韶笑着瞥了韓岡一眼,讓蘇軾吃了大虧的元兇禍首可就坐在這裡,“蘇子瞻舊年文章,雖是出衆,但也只是十數年、數十年一出而已。但他如今因故通判杭州,傳出來的詩作,已經漸漸有脫出窠臼的樣子。只是還沒有完全得脫舊型,所以他只得算是半個……至於令岳!”

王韶對着韓岡一聲長嘆:“文章到了他這個地步,已經算是登峰造極了。看似平實古絀,但細細想來,卻是一字難易。王介甫任知制誥和翰林時,兩制才士中,以他的行文最爲簡潔,但文字卻是最好的。一字褒貶,近於春秋之法。王珪之輩,即便用滿了好詞,都一樣望塵莫及……白首想見江南;欲尋陳跡都迷。這筆力,無人學得來的。”

韓岡點頭受教,對王韶看人看事的眼光又更加深了一層認識。

唐宋八大家,宋六家中以王安石和蘇軾後世的名氣最大。雖然有着各種各樣的因素在,但也可以說他們的兩人的文章,要高出儕輩一等。

而以韓岡的瞭解,蘇軾如今的文名雖高,但還是沒有到後世的水平。幾首千古流傳的名篇,現在也沒有出爐。文章憎命達,在他離開京城去杭州之前,蘇軾一路得到貴人提攜,來往的朋友,也皆是天下間的第一流人物。人生一片坦途,要想能作出觸動人心的作品,當然是很難——直到他被迫離開京城,纔有了向更高一層攀登的機緣。

就不知道還沒東坡之號的蘇東坡,日後會不會謝自己。韓岡想着。

至於王安石的水平,那是幾十年的積累出來的結果,當然不是眼下的蘇軾可比。厚積而薄發,不經意間寫出的詩作,並沒有太過追求文字的華美,而是將心中感觸隨筆而發。他詩賦文章的水平,來自於心胸、見識和經歷,文采反而只佔到很少的一部分。這樣的文字,的確不好學,也不便學。

“先不說這個了,都是以後的事。”王韶將方纔說的都丟到一邊,“再過兩天就要發榜,玉昆你倒是養氣到了家,竟然一點也不見你擔心。”

正如王韶所說,再有兩天就要發榜,能在發榜前還能如此輕鬆談笑的士子,當真並不多見。韓岡就算文學上的才華不到家,但他這份養氣功夫,也當得起他如今的名氣了。怎麼說他才二十出頭,平常人在他這個年紀,心思浮動得厲害,很少有寵辱不驚、安如泰山的沉穩。

“其實也不需要兩天後,明天夜中應該就能知道消息了,昨天見到王元澤,他便是這麼說來着。”

殿試上不會黜落考生,僅僅是決定名次高下。只要能登上禮部試的錄取名單,那便是一榜進士。榜下捉婿,有哪個會等到殿試之後才掛出的進士榜來捉?直接看到禮部試的結果就該出手了。

大宋皇宮,那是四處漏風,宮內的一點消息,轉眼都能傳得滿城風雨。貢舉合格的名單送進宮中,當天夜裡就能給抄出來,而排在前幾位的,更是天子剛剛看過,轉頭外面就得到消息了。

會守在黃榜下捉女婿的,那都是些沒有門路的商人而已。若是手眼通天,禮部試合格名單送到宮中的當天夜裡,就能派人去守到心儀人選的落腳地,第二天人一出門,就能給捉將回來。

如果今科得中,以韓岡的名望,不同於沒有背景的貢生,關注得人絕對不少,基本上明天入夜前後就會有消息傳出來。而韓岡的身份,足以讓他在第一時間瞭解到今次考試的成績,最多也只會比天子遲上一兩個時辰而已。

王韶也是點頭,“那就等明天了。”

第二天,又開始下起了雨。

一個月來,國子監的大門,還是第一次不是在考試時間開放。一名內侍在一隊班直的護衛下,倏進倏出,匆匆離開國子監。

……

朝堂上最近並沒有什麼大事,趙頊的耳根子也難得的清淨了一些。

科舉是三年才得一次的大典,牽動着天下士子的心。在這件事面前,什麼都要放一邊,聰明的人都會選擇換個時間鬧事。

趙頊正等着,今年的考生有名氣的不多,比不上去年,更別說與羣英薈萃的慶曆二年和嘉祐二年相比。王安石、王珪、韓絳,皆是慶曆二年及第。呂惠卿、曾布,都是在嘉祐二年博了個進士出身。

想來想去,能讓趙頊看高一眼的也只有韓岡一人而已。

韓岡的才智,趙頊當然相信,若是他能在家苦讀三年,一榜進士不足慮。只是他這三年來,爲國事兢兢業業、出生入死。學問都耽擱了,現在來考進士,就不知會有幾分成算。

要是韓岡能寫出些像樣的文章,編成幾卷文集,直接賜個進士出身,甚至進士及第也不是不可以。就如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那樣,五十卷的文集一獻,趙頊直接就給了他一個進士出身。

可惜韓岡現在不論是文名還是著作,都還是欠奉。以他的年紀,當然也不可能會有。唯一可以讓韓岡拿的出手的就是邊功。但科舉是朝廷安穩的基石,趙頊就算再看重韓岡,也不會在禮部試上動手腳。如果不能通過禮部試的考覈,趙頊想給韓岡賜進士頭銜,也得再等上幾年。

“唉,這就要看他的運數了。”

殿外的閣門使進來稟報,說派去貢院的人已經回來了。

“來了?”在崇政殿中,終於等到了消息,趙頊精神一振,“快點讓他進來!”

第一百六十六章 暗潮(一)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九)第二百五十一章 新議(十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十)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四)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一)第二十章 廟堂(十一)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六)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八)第二十三章 天南銅柱今復立(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八)第一十四章 貢院明月皎(上)第二百零一章 火箭(九)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五)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賢能舉(上)第一百一十五章 慶雷(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五)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一)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六)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二)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五)第三十三章 虛實(十三)第七十四章 塵囂(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一)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四)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中)第六章 流水(下)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一)第三章 陋室豈減書劍意(上)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窮(下)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四)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四)第三百零八章 崩塌(下)第一章 劫後夢醒世事更第四十二章 更與堯舜續舊題(下)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二)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八)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八)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一)第三章 鞏州(下)第三十二章 榮辱憑心無拘執(下)第一十七章 家事可斷百事輕(中)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四)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下)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四)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六)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十一)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三)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上)第四十一章 辭章一封亂都堂(一)第八章 戰鼓尤酣忽已終(上)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二)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下)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二)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五)第四十六章 南北(六)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中)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四)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下)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第三十三章 道遠難襄理(中)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九)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一)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九)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二)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上)第二十九章 虛實(九)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五)第三十七章 相嘆投殘筆(中)第二百三十一章 變故(二十八)第四十三章 竹紙知何物(上)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中)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九)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三)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第二百九十五章 並行(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一)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下)第八十章 塵囂(十一)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五)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二)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六)第三百零二章 不悖(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五)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三)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三)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三)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四)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四)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四)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