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二)

離着冬至越來越近,開封府的上上下下都爲郊天大典而忙碌起來。

韓岡雖然在外,依然也要聽着東京城中的命令,爲大典準備錢物、人力。而且還傳令京府各縣,加派弓手、巡檢,並牢牢盯緊一干曾經有過舊案的不法之徒,如果有什麼可疑之舉,可以先行扣押,等到大赦令下達之後,再將他們給放出來。

不論是政事堂、還是開封府,都是三令五申,在這一次國家大典的時候,絕對不能出任何亂子。

韓岡簽發命令的時候,都忍不住有些覺得好笑。千年前後的官僚政治,差不多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連做的事情都是一般。人雖變,可世情不變,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祭天的地點,位於開封南薰門外,被稱爲青城的地方。離着城池雖不算遠,但也屬於郊外,所以那裡修起來的宮室,就是正兒八經的行宮。

祭天用的圜丘,並不要韓岡來多手。那一座用黃土壘積而成的八十一尺高的土臺,已經用了幾十年,就算有些損壞,也自有大工匠來處理。但爲了整修青城行宮,韓岡還是被命令調來一批流民,聽候府中的指派。

東京城分爲開封、祥符兩縣,就跟唐時的長安城分爲萬年、長安兩縣一樣。不過東京城五十里城牆括起來的這一片地,是由開封府直接管着。只有廓外鄉鎮,纔是由兩縣管轄。從地位上,開封、祥符並稱爲赤縣,比起白馬、陳留這樣的畿縣要高上一級。

在名義上,韓岡可以管得到開封縣和祥符縣。但歷任府界提點,從來沒有去管過兩赤縣的事,都是讓開封知府去處置。韓岡上任半年多了,巡視諸縣也從來沒有去過赤縣的轄區,有故事慣例在沒有必要自找麻煩。

從開封府最南端的扶溝縣回來,經過青城行宮的時候,韓岡也僅僅是向裡面瞥了一眼,就打馬而過。多站一會兒,說不定祥符縣的知縣就要上面報告他韓岡侵犯職權了。

快到南薰門的時候,正好午後,平日這段時間豬走得比人多。韓岡繞了個圈子,從新鄭門進了東京城,城門官不再是“直言敢諫”的鄭俠鄭介夫,換上來的一個監門官,有五十多歲,見到韓岡來,就立刻小心翼翼地親自將他迎進城來。

離開東京城不過十數日,城中已經是物是人非。

崇仁坊的王相公府此時已迴歸開封府管轄,門前街巷變得冷冷清清,不復往日的喧鬧。門可羅雀這個成語並不是形容詞,韓岡騎馬經過,當真就在門前驚起了一羣在地上啄食的麻雀。

王安石的舊邸原本就是官宅,由天子所賜,歸於宰相居住——基本上兩府宰執,在東京城中都沒有私宅,住着的宅邸統統都是官產,由天子賜予或是收回。想及京城的地價,韓岡對這個現象也不足爲怪。

即便是一任宰相,想在京中買個符合身份的宅子,不靠貪污受賄,除非能在相位上盤踞二三十年。而且當真有哪位宰相買下來一片豪宅,御史們的眼睛都會如同遇上磁鐵的縫衣針,一起被吸過來。

現在熱鬧起來的,是隔鄰景明坊的馮相公府。馮京還未有賜第,所謂的馮相公府就是過去的馮參政府。韓岡沒有從馮府門前的街巷經過,只是從路口向裡面看了一眼,便發現那條路,已經是人山人海,車馬輻輳。

韓岡搖搖頭,一起一落,本是世間常理,用不着太多感嘆。

他此次回京,公事上是要去開封府見孫永。天子離城出行,不論是奉天子靈柩歸葬山陵,還是出城郊祀,開封知府都照例要擔任橋道頓遞使,負責道路安全。韓岡是開封府下屬,必然少不了要參與進來。

另外在私事上,還要見一下呂惠卿和章惇。王安石剛走,呂惠卿和章惇都來了信,請他上京時順道一敘。

呂惠卿自不必說,自升任參知政事後,已經是新黨在朝堂中的核心人物。韓絳雖然是宰相,可他的作用僅僅是扶持而已。就如同慶曆新政時的宰相杜衍,王安石初變法時的宰相曾公亮,都僅僅是來保駕護航的,並不會是真正的核心。

而章惇回朝後,憑藉着在荊湖的功績,已經升任知制誥、直學士院,現在正是炙手可熱的時候,說不準什麼時候就升了翰林學士——如今因爲曾布出外、呂惠卿晉升,正好學士院又多了兩個空缺——才半個月的時間,就已經穩坐了新黨第二號人物的位置。

至於朝堂上,新黨的第三號究竟是誰,就有些爭議了。

論理應該是判軍器監兼中書五房檢正公事的前任宰相曾公亮之子——曾孝寬。但京城中人有很多都認爲,王安石的女婿,如今名聲響徹朝堂內外的韓岡韓玉昆,只要他卸下府界提點的職位,進入朝堂任職,壓倒曾孝寬不會有任何問題。

但韓岡一直以來,對新法雖是支持,在關鍵的時候又幫了新黨渡過了多次難關。無論是雪橇車運糧也好,還是流民圖一案也好,新黨上上下下,都要承他的人情。

但韓岡究竟對新黨的支持能到哪一步,現在也沒人心中有底。因爲從本質上,韓岡的學術和理念,與以王學爲治國圭臬的新黨,並不一致,甚至有許多地方截然相反。

過去有着王安石來壓着他,不讓韓岡始終堅持的氣學和格物之說在京中傳播,並在經義局中嚴防死守,不讓韓岡有涉足其間的機會。

但現在王安石離開了,經義局的主要成員都隨王安石去了江寧,只有呂惠卿升任經義局同提舉,留在京城。遠隔千里,又有長江浩浩,還能不能壓制得住韓岡,不讓天子收起蠱惑,這就是個能讓新黨頭疼,而讓外界頗爲期待的問題。

儒門重師傳,學術上難以苟合的紛爭,到了朝堂上就是不可磨滅的矛盾。韓岡會不會趁機興風作浪,如同他在瓊林宴上所作的一樣,也是新黨在王安石離開後,能否緊密團結的起來的一個極重要的關鍵——無論如何,韓岡從他的身份地位,還有多年來表現出來的才幹才智,再加上在天子面前的話語權,都讓他成爲如今的政局中一個無法忽視的人物。

韓岡並不知道有多少雙眼睛在盯着自己的一舉一動,由此來評判新黨是否能如天子所願,團結起來將朝政給穩定下來。

但韓岡明白王安石的卸任去職,雖然說這把遮天大傘不再覆蓋在新黨身上,自此之後,從呂惠卿開始,都要獨立承受京中的風風雨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王安石之前所揹負的那些矛盾,也隨着他一起去了江寧,在某種程度上,新黨也可謂是輕裝上陣。

朝局已經是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或者用後世常用的說法——后王安石的時代。

謁見孫永,並沒有耽擱韓岡太多的時間。關於天子出城後的橋道頓遞一事,韓岡和孫永已經坐下來商討了好幾次,今天也不過是將過去說過的事再重複一遍,當然也不是完全的重複,因爲一些突發的新情況,也要將過去準備執行的方案稍加修訂。

從開封府出來,韓岡便望着呂惠卿府上過去。就在開封府門前,呂惠卿派來的兩名家丁,就已經混在韓岡的隨從之中,等着他從衙門中出來。

不能叫求賢若渴,也不能叫做迫不及待,而應該說擔驚受怕。

韓岡只要不清清楚楚地表明態度,呂惠卿都不會安心下來。即便章惇肯定會在新任的參知政事面前爲韓岡拍着胸脯,打着包票,呂惠卿都不會全然相信。

王安石辭相,就像是在水池中,一下丟進了一塊巨石。水勢翻騰洶涌,使得朝局尚未穩定下來。呂惠卿和章惇都不希望這個時間段,有人會在後面捅上新黨一刀,在曾布離開之後,有這個實力的,曾孝寬還差了那麼一點——只有韓岡。

在呂參政府上的僕人的帶領下,韓岡一路往西。就跟馮京一樣,呂惠卿也沒有得到他的賜第。韓岡估計,應該要等到韓絳出現,到那時候,天子纔會從高到低,一個個賞賜過來。

向着城西的呂惠卿府上行去,從呂家僕役略顯焦躁的神色上,韓岡能想得到呂惠卿正在家中焦急不安地等着自己的到來,這不知道是不是因爲呂惠卿第一次進入政事堂的緣故。

寵辱不驚的涵養,不是這麼容易養成的。韓岡也不認爲呂惠卿在一兩年間便飛昇參知政事,能做到幾十年身居高位的重臣才能表現出來的氣度。

不知這等心態會不會帶來不好的影響,天子需要一個能穩定朝局的政事堂,新黨需要一個能安定黨內的領袖,呂惠卿若是不能該換心態,新黨的未來會怎麼樣,就有些難說了。

輕輕搖頭,韓岡將這個想法壓到了心底,自己的猜測並不一定是真實,究竟如何,還要親眼看了再說。

拉起繮繩,勒馬止步,呂惠卿的府邸已經就在眼前。

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五)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三)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六)第二百二十五章 變故(二十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梳理(十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八)第五十四章 南北(十四)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七)第七十二章 塵囂(三)第二百零四章 變故(一)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中)第一十六章 晚來誰復鳴鞭梢(中)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五)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一)第三十四章 雲庭降鶴宴華堂(上)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二)第四十七章 百戰功成朝天闕(中)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四)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九)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五)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下)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上)第一十七章 觀婿黃榜下(下)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六)第二百二十七章 變故(二十四)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十一)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四)第二十一章 虛實(一)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八)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一)第三十七章 相嘆投殘筆(上)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五)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二)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二)第二十五章 欲收士心捕寇仇(下)第二十二章 漢唐舊疆終克復(下)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八)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九)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七)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八)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一)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十)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三)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一)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五)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下)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七)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七)第三十六章 可能與世作津樑(四)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餘恨(上)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三)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二)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三)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四)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四)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二)第一章 一年窮處已殘冬(中)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四)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五)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八)第二十四章 虛實(四)第二百零九章 變故(六)第二百六十三章 新議(二十九)第七章 君臣(上)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一)第六章 流水(下)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一)第一百一十一章 微雨(十八)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四)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四)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三)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下)第二十六章 虛實(六)第六十九章 宴火(十一)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六)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五)第二十二章 鼓角連聲彩雲南(下)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八)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二)第二章 一物萬家歡(上)第一百三十二章 梳理(二)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中)第一十三章 已入蒼梧危堞遠(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四)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