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四)

bookmark

初夏的天氣說變就變,出城時還是好端端的,可沒過多久,就已是陰雲四合。一聲霹靂接着一聲霹靂,待到王安石避到道邊涼亭中的時候,一場暴雨就傾盆而下。

王安石身上的衣裳有些髒,這幾天他出城遊山玩水,擦了碰了,也忘了換一身乾淨的。騎着的那頭老馬被伴當拴在了亭外,另外一個伴當抖着王安石剛剛脫下來的一件雨衣。

將斗笠倚在牆角邊,王安石憑欄望着外面的雨水。青袍芒鞋,木簪彆着花白的頭髮,完全看不出是現任的江寧知府,前任的中書門下平章事。

“扶欄觀雨,相公可有詩作否?”

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道,就在王安石身邊卸下了蓑衣。捻着花白的鬍子,笑着問王安石。他是寓居在鐘山定林寺的道士,喚作李叔時。王安石常常往鐘山去,一來二往的就熟悉起來了。

“今天倒是沒有詩興。”王安石,“不過昨夜倒是和了一首詠雪詩——‘若木昏昏末有鴉,凍雷深閉阿香車。摶雲忽散簁爲屑,翦水如分綴作花。擁帚尚憐南北巷,持杯能喜兩三家。戲挼弄掬輸兒女,羔袖龍鍾手獨叉。’”

“以叉字爲韻……”李叔時皺眉一想,立刻恍然,“相公可是在和蘇子瞻的《雪後書北臺壁》?”

“正是!昨夜翻了《眉山集》,一時有了興致。”

蘇軾的《眉山集》,熙寧七年才成的書。可如今已遍傳於世。這本詩詞集,尤其以其中的兩首以“尖、叉”兩個險韻的七律爲人推重。

李叔時一時感慨:“一詩既出,天下傳誦。蘇子瞻如今已不下當年的柳屯田。”

“這比喻可不好,蘇子瞻要強過柳耆卿不少。”王安石望着亭外如瀑暴雨,蔽日陰雲,“蘇子瞻出外數載,詩風爲之大變。新讀《眉山集》,彷彿脫胎換骨一般。”

蘇軾舊年一時迷糊,批錯一封判詞,不得離京不出外。這一樁公案,世間早已傳得沸沸揚揚。李叔時雖說只是一個道士,但能與王安石往來,見識自然不差。蘇軾因何出外,他當然是知道的。但在另一位當事人的岳父面前,那一句“此皆是令婿的功勞”卻不好說出來。

王安石偏頭看看李叔時,倒看出來幾分內情,笑道:“蘇子瞻爲人疏闊,所學也不合我意,但詩文卻是極好的,這一點,可比我那女婿要強。”

李叔時不便做答,轉而笑道:“夏日和雪詩,相公也是雅興。”

“雅興嗎?”王安石一聲長嘆,“‘放歸就食情雖適,絡首猶存亦可哀’,哪裡來的雅興!”

正常的宰相外放,基本上都不會處理實務。能三五日一坐堂,就可以稱爲勤快辛勞了。如文彥博在大名府那般萬事不理,被來巡視的轉運判官告發上去,反倒是盡忠職守的轉運判官吃了掛落。

王安石也不給下面的人添麻煩,也是隔三岔五纔出來坐堂,不過當他出來視事,積累下來的公務,也不用太多時間就能處理完畢。王安石的才幹,在大宋歷任宰相之中,也是排在最前面的,以宰相之才用於一郡之地,自是輕而易舉。

平日裡則是讀書讀史,或是考訂已經用心撰寫了二十年的《字說》一書,閒暇時還攜朋喚友,一同去城外遊覽金陵山水。王安石如今交友往來,只是隨性而爲,身份地位根本不放在心上,李叔時這個住在佛寺中的道士就是其中一人。

一場暴雨下了小半個時辰就結束了,王安石趁着天色放晴,就在鐘山腳下的前湖邊走了一圈。到了入夜之後,他方纔騎着老馬,辭別了李叔時,慢悠悠地回到了江寧城中,回到府衙後院的家中。

低頭看見王安石袍子的下襬沾滿了泥,靴子也都溼透了,正在做着女紅的吳氏,就半是心疼半是責怪地念叨着:“怎麼就不知道僱一架肩輿?誰跟你出去的,下次不要帶着他們了!”

王安石搖了搖頭:“豈能以人爲畜……”他從來都不乘肩輿,就是上山過河,騎不了馬的時候,也是隻憑自己的雙腳,“前湖那邊也沒得地方僱。”

“又是跟李道士……”吳氏陰沉下臉來,“仔細看看你的靴子,別污了家裡的地。”

王安石知道如今妻子聽不得姓李的道士,讓兩名婢女將黏在腳上的靴子用力地扒下來,一邊笑道:“李叔時又不是李士寧。”

“李士寧那個道士說起話來嘴跟塗了蜜一般,聽了他說話就知道不是好人,你還偏偏讓他住在家裡。”吳氏停了手上針線,回憶了一下,又立刻狠狠地補充了一句,“還給他寫詩!”

“‘行歌過我非無謂,唯恨貧家酒盞空’。爲夫何曾信過李士寧的神神怪怪的瘋話,只是見他難得會寫詩,贈了一首詩而已。何況結交宗室也不是他的錯,王珪還跟宗室有親。”王安石這時黯然一嘆:“不是他連累我,是我連累了他啊。”

王安石如何不明白,李士寧涉及謀反案,不過是有人借題發揮罷了。在官宦人家行走的佛道之流,從來都不曾少過。李士寧不過是跟趙世居走得近了,如何算是罪名?只因他跟王安石也親近啊,所以被盯上了。

就手換了一身乾爽的衣服,王安石又問道:“今日東京那裡可有書信來?”

吳氏回了他一個後背:“做宰相時,忙着朝政倒也罷了。現在都回江寧了,還爲誰辛苦?”

王安石上前對老妻賠起了笑臉:“等致仕後,爲夫在城外買座宅子,悠閒過日子……就在江寧城和鐘山之間的謝公墩上,離城七裡,離山七裡。名字爲夫都起好了,離山半程遠,就叫半山園。”

吳氏嘆了口氣,“還不知道要到哪年呢……”

人回來江寧了,心還在東京城。遊山玩水是悠閒,可回來後心思就不在山水裡了。不僅僅丈夫是這樣,兒子也是一般模樣。一想起剛剛病癒不久,就坐到書桌旁的大兒子,吳氏就心疼得不得了:“你這個做爹的也不勸勸大哥,少辛苦,少熬夜,累得身子骨都毀了。”

王安石點頭,也爲兒子擔心得皺起眉來:“等大哥兒過來,就跟他說說。”想想又笑了,“二哥最近倒不錯,在府界提點司裡越來越有長進了。讓他跟着玉昆學着做事,的確是做得對。”

“二姐兒的信你也看了,玉昆待她有多好?你過去還跟他鬥氣。”吳氏說了王安石一句,又嘆着,“可憐大姐兒就沒那個福氣了。”

老夫妻倆正聊着天,府上的司閽在外面稟報:“相公,官家又派中使來了。”

吳氏很是有些納悶:“都這時候了,怎麼還有中使上門?”

“可能是入城遲了……”王安石提聲吩咐,“讓他進來好了。”

可進來通傳的司閽卻道:“中使在外,要相公出去接旨。”

“什麼?!”吳氏一聲驚叫。

江寧府衙,出自東京的中使們是常來常往。探望元老重臣,是朝廷的恩典,也是收買人心的手段。但王安石受到的恩澤在出外的重臣之中數一數二,跟韓琦相彷彿。基本上隔上幾天,就過來一隊帶着禮物和口諭的宦官。不過這些中使只是攜禮探問,並不是宣詔,並不需要擺出香案、灑掃庭院,更不可能要王安石這位重臣跪領。可今日的這一位中使剛來,便直接就要王安石出外接旨。

吳氏一把攥住王安石的手腕,緊張得手都在發顫:“莫不會是李士寧的事!”

“母親放心,此事絕不至於。”王雱從內間慢慢地走了出來,一場大病讓他消瘦了不少,雙頰凹陷了下去,穿着袍子空空蕩蕩,彷彿裡面就只有一個衣架撐着,就是一對眼睛更爲幽深,“當是天子想到父親大人了。”

王安石點點頭,他這位宰相還不至於被不相干的謀反案牽連到。

換了朝服,擺了香案,王安石出門恭迎聖旨。闔府上下,連同外面府衙裡的官吏齊聚大堂,聽着來傳詔的藍元震抑揚頓挫地將拜相大詔唸了出來。

藍元震唸完詔書,有些緊張地等着王安石的反應。他手上還一封招王安石入京的諭旨,如果王安石要推辭拜相的詔令,就將這道諭旨拿出來,先把人召回京中,再來完成三辭三讓的手續。省得讓內侍揹着拜相的聖旨,東京、江寧兩邊來回跑。

但王安石沒有推辭,叩拜之後,恭聲領旨。他從來都不喜歡做那些虛文,想接就接,不想接就不接,他推辭詔命從來都不是給別人看的。

拿着詔書,王安石對王雱嘆道:“‘遽週歲歷,殊拂師瞻’。只爲了這八個字,也得去京城啊!”

原本辭相時的怨氣,半年多來也漸漸的散去了,王安石心中不再是耿耿於懷。聽到詔書中的這八個字,回想起熙寧初年,趙頊敬他如師長,而他待趙頊也如弟子一般的時候,王安石的心也軟了。已經轉了一個年頭,哪還有過去的怨艾,而趙頊也在這兩句話中透着對王安石的孺慕之情。

就再去京城一趟好了,變法大業也只走到一半,還有一半更爲艱鉅的路還沒走完。

不管怎麼說,王安石還是捨不得他一生所寄的功業。

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一)第八十八章 塵囂(十九)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六)第三百零五章 不悖(九)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二)第一十六章 晚來誰復鳴鞭梢(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九)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四)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八)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九)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五)第二百四十章 新議(六)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五)第二百五十二章 新議(十八)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中)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二)第三百零五章 不悖(九)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中)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九)第二百八十六章 旅話(下)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下)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二)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三)第二百一十七章 變故(十四)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三)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五)第四章 素意蘭心得君憐(下)第二百一十九章 變故(十六)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一)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二)第二百八十八章 點畫(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八)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七)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二)第三章 牆成垣隳猿得意(下)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五)第二百一十三章 變故(十)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六)第二百四十一章 新議(七)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七)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七)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五)第四十章 驟風(六)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二)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九)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九)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六)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七)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四)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六)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二)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一)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一)第六十六章 宴火(八)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九)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五)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一)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九)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三)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十二)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五)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七)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三)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五)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三)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第四十一章 辭章一封亂都堂(四)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五)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七)第二十三章 誰言金瘡必枉死(上)第四十三章 南北(三)第四十一章 辭章一封亂都堂(一)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七)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八)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八)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八)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七)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四)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五)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三)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五)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九)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三)第四章 秋來暮色寒(下)第七十三章 塵囂(四)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四)第一百七十八章 變遷(五)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一)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