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一)

bookmark

米彧彎腰穿過低矮的艙門,從船艙裡走出來。

清新的海風吹散了身周來自於艙底的渾濁空氣,來自於海天之間耀眼炫目的光線,讓習慣了艙中黑暗的米彧,在一瞬間閉上了眼睛。

不過他很快又將眼皮張開,並不大的一對眼睛眯縫着。

自從滿載的船進入了珠母海【今北部灣】之後,連着數日都是雨天,今天卻是難得的晴日。海面上反射着陽光,天和海都是澄藍澄藍的,透明一般的寶石光澤,是最上等的吉貝布都染不上的顏色。

幾名水手就在甲板上,連同船老大,都好像很閒的樣子,不是在做事,而是一齊仰着頭,看着桅杆頂部。

米彧隨之擡頭看過去,就在張起的船帆橫桁上,一名瘦小的瞭手兩條腿正踏着橫桁,一隻手抓着杆頂,眺望着船頭所對的方向。

過了半刻,那名瞭手低下頭來,拖長了音調有着彆扭的口音,悠悠地向下喊着:“看~到~啦!是~海~門~鎮!”

“黃猴兒,到底看清楚了沒有!”船老大不放心地高喊着。

“看~清~楚~啦!就~是~海~門~鎮!”然後他就想真的猴子一般,三兩下就從五六丈高的桅杆頂端翻了下來,如同鴻毛一般輕飄飄地落在了甲板上。

“到海門了?”米彧欣喜地問道。

渾身黝黑的船老大回頭過來:“米東主,前面就是海門鎮。”

“可是確實無錯?”米彧不放心地追問着。

黃猴兒一下竄過來,高高的顴骨,陷下去的雙頰,凸起的扁嘴,看着的確是個猴兒。不滿地說着,“東翁,小的就是靠這對招子吃飯的,哪裡可能會看錯?!早已經看得分明,旗號就在港口上掛着,哪裡還會有錯!”

米彧長吁了一口氣,說了聲對不住,便又雙手合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念了好幾聲。他從廣州出發,在船上奔波了十數日,眼下終於到了海門鎮。

幾步衝到船首,瞪圓了雙眼望着依然是海天一線的前路,能否一舉翻身就看今次的運氣了——要麼發財回家還了欠債,要麼乾脆就死在這裡,再不用考慮其他。

福建出身的米彧,過去是在做着棉布轉運的買賣。

福建是八分山林、一分水、一分土,養活不了多少人口。古時少人居住,秦漢時,兩廣都已設立多少郡縣,而福建卻只有海邊的幾座城。而如今,從鄉里出來經商做買賣的也是數不勝數。

米彧自家鄉出來,就從瓊崖的黎人那裡販來棉布,然後萬里迢迢地轉運到京城中去,藉此養家餬口。江湖上奔波十數載,雖然不能算是大富,可也算得上是小有身家。

不過那已經是五年前的事了,自從熙河路開始種植木棉,米彧的棉布生意就是每況愈下,一日不如一日。

而自熙河路之後,出產棉布的州縣也越來越多,就是關中、京畿諸路,都有人開始種植木棉,進而紡紗織布。

隴右棉商做事很正道,沒有藉着黎人打招牌的意思,打出來的名號就是隴右棉布,靠着優良的品質,幾年下來名聲也遍傳天下。

棉行大行首之一的馮從義,米彧都見過,很直率爽快的一個人,聽說娶了太后家的女兒——這其實沒什麼,比起娶縣主、宗女爲妻的京城豪商還有不小的距離——但他是韓岡的姨表兄弟,能與當今宰相拉上關係,二三十年後,多半又能跟着新的宰相。

其他的棉販則是奸猾狡詐的居多,不是僞稱是隴右棉布,就是冒充瓊崖吉貝。

但不管怎麼說,無論是奸商的仿冒品,還是熙河路的競爭者,都是米彧生意日蹙的元兇。物以稀爲貴,舊年吉貝布能賣上天價,那是因爲數目稀少的緣故。

可如今棉布充斥市場,價格賣得越來越便宜,原本是堪與上等蜀錦相媲美的吉貝布,如今已經快要落到江南蘇錦的價格上去了,整整跌了一半還多。

在去年之前,棉布的價格還沒有低落得太多的時候,米彧的買賣還能保證不虧本,只是賺得少了。而到了去歲,隴右棉商爲了將仿冒者擠出市場去,仗着熙河路風調雨順、棉花豐收的機會,一口氣將棉布的價格降了三成。

米彧好不容易到了京城之後,一看價格便傻了眼。他本來是準備做上最後一次,然後就收手換門營生。但這最後一次,就讓他幾乎要傾家蕩產。他手上的真品吉貝布要想賣出去,價格也只能隨行就市的一降再降,能收回一點就是一點。

將舊時天價的吉貝布三文不值兩文的賣出去之後,把運費、人工、商稅、庫房租賃還有間中產生的其餘花銷一刨,米彧發現平均一匹布他都要賠上五貫還多。

整整六千餘匹吉貝布,米彧折光了自家的一點本錢不說,還將從親戚朋友那裡的借款全都賠了個一乾二淨。

這樣的情況下,米彧當然回不了家鄉。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廣州後,本來是希望能找個門路東山再起,卻是在打探消息時,順道聽說了官軍已經滅了交趾,還有安南經略招討司準備遷移至富良江口的海門鎮的消息。

一旦海門開港,只要能在這裡站住腳,就能分到足以發家致富的一塊大餅。手上還有價值幾千貫的銀錢,這是他賣掉之後,雖然遠遠抵不上欠債,但作爲起家的本錢卻是夠了。米彧直接僱了一條海船,從廣州直放海門。

米彧沒有來過海門,但海門在過去也算是一個有名的港口,與交趾人有着生意往來的商人爲數不少,在酒宴之上,往往能聽說道許多關於交趾的風土人情,其中也包括海門港。

不過米彧所聽說的海門港,與他眼前所看的完全不一樣。如同一個大工地一般,到處都是雨後的泥濘,滿眼盡是正在興建的建築。

到得早,不如到得巧。米彧到得巧,而且也算早了。加上米彧,眼下在海門港的商人也不過幾十人,還要刨掉其中五六名夷商。

這個時候,韓岡正在設法打響海門港的名聲,擴大海門港的影響,千金市骨的手段,從來都是少不了的。

雖然眼下他去了升龍府,但韓岡留下來處置庶務、監督工程進度的幾個幕僚,卻是秉持着他的指令,對於這一干有眼光、敢賭敢拼的商人們好生對待。並派人傳信升龍府,同時韓岡他等的人已經到了。

此時的升龍府,則是又聚集了當初圍攻此城時漢夷兩家的將校和頭領們。

他們齊聚在章惇麾下,攻下了升龍府,滅亡了交趾,而眼下,他們又來到章惇的麾下,共同見證代表中國鎮壓天南的銅柱的落成。

巨大的銅柱矗立在高聳的臺基上,周圍已經沒有更高的建築。

數千人圍在臺基周圍,靜寂無聲。在他們的注視下,一頭黑色的公牛被牽到了銅柱前。四名力士將公牛牢牢綁定按住,李信赤着上身,在響起的鼓聲中,親手拿着犀利的短刀向着心口的要害直搠了進去。

濃濃的血漿從創口中噴涌而出,繼而流淌到了擺在地面上、滿載着上百斤酒液的銅缸中。

章惇穿着最爲正式的朝服,走上了臺基。拿着一支三足的青銅酒爵,在缸中舀起一杯酒,面向北方,跪下來,舉在頭上,“此一杯,獻與天子。”

數千人一起跪下,齊聲喝道:“恭祝皇宋天子千萬歲壽。”

領着所有人,三跪九叩,章惇起身再舀出第二杯,灑在地上,“此一杯,以祭英魂。”

“這第三杯,以此銅柱爲誓。”章惇再一次高高舉起酒爵,返身面向所有人,“若有不順朝廷,意圖謀亂者,各部舉兵共擊之。”

每一家部族的洞主們都隨着章惇一起舉起了手中青銅爵,他們手上的酒爵,都是與銅柱一同鑄造而成,混合了牛血的烈酒在爵中搖晃,齊聲應承:“我等以銅柱爲誓,若有不順朝廷,意圖謀亂者,各部舉兵共擊之!”

歃血爲盟之後,一場盛大的酒宴就在臺基下舉行。

一罈罈美酒在席上傳遞,用來歃血爲盟的壯牛,在烤架上變成了香噴噴的烤肉。數百人在席上喝酒吃肉,還有人跳起來唱着哪一位幕僚寫得贊詩:

“天之所覆皆王土,南海之濱亦王臣。昔年伏波定交趾,今日王師復守巡。趙氏開國號南越,立柱標銅後安民……”

韓岡聽了想打哈欠,他雖然不會作詩,但眼光還是有的。這首長詩真的不怎麼樣,還不如李常傑那首絕句有氣魄。

“怎麼選的韻腳,什麼不好押,偏偏押了上平十一真……膠柱鼓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不就爲了和這段才押的真字韻。”章惇在旁大笑着,雖然喝了不少酒,但還是沒有醉,只有回頭望着身後直指雲空的銅柱的時候,他的臉上才帶起了一抹彷彿醉酒的殷紅,“雖不能封狼居胥,但也是標銅立柱。有此一功,不枉此生!”

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四)第二百四十四章 新議(十)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一)第一十二章 大廈將頹急遣行(上)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上)第三十八章 天孫漸隱近黃昏(上)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下)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二)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賢能舉(下)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中)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五)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八)第二百七十章 長風(七)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八)第一十六章 綺羅傳香度良辰(中)第二百零一章 火箭(九)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中)第一十九章 廟堂(十)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四)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七)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七)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四)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五)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二)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八)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六)第二百章 火箭(八)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十)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六)第二百零四章 變故(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五)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三)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絕遲(一)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七)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七)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二)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五)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八)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九)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五)第十章 大河雪色渺(下)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九)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三)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八)第三十七章 蒿目黃塵顧世事(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七)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三)第二百二十六章 變故(二十三)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五)第四十章 何掌綸言奉帝尊(中)第二百二十四章 變故(二十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五)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四)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四)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六)第一十七章 觀婿黃榜下(上)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二)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四)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四)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四)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三)第五章 月滿完舊諾(上)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五)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中)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華心未闌(上)第二百一十六章 變故(十三)第二十五章 山水流連住多時(中)第四十三章 長風繞城遙相對(上)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三)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二)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七)第三十七章 驟風(四)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三)第二十五章 鳥鼠移穴營新巢(中)第一十九章 波瀾因風起(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九)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一)第一百四十九章 梳理(十九)第二百五十六章 新議(二十二)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六)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上)第二百零四章 變故(一)第二十二章 漢唐舊疆終克復(中)第四十章 驟風(六)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阻卜(上)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三)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五)第二百二十八章 變故(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