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上)

bookmark

踏着官道上薄薄的冰雪,就在熙寧十年還有幾天就要結束的時候,韓岡一行人馬正向着東面的汴梁城前進。

舒亶當然不在隊伍中。他在第二天,便跟韓岡告辭,繼續去前進,去查他的案子。不知道他最後究竟會怎麼打算,但韓岡則是想了一想之後,便拋諸腦後。

通往東京城的官道,就在蔡河這條京西主要水道左近修建。韓岡一行人一路走過來,離着蔡河大堤最遠也沒超過半里路。而且蔡河對韓岡來說很是重要,如果襄漢漕渠修通,也是連通到蔡河,然後方纔駛入京中。

也因如此,當韓岡走在蔡河邊的時候,他的注意力多次被身邊的水道所吸引。蔡河上最讓人吃驚的狀況,是完全不見雪橇車的存在。

蔡河之中,流淌着活水,冰層想要變得厚實可以通行車輛難度便大了許多。韓岡的發明雖然對冰層的要求不算很高,但眼下的蔡河依然是遠遠不夠。

今年中原冬天暖,韓岡和他的隨行伴當們剛剛從一年到頭只見春夏的廣西回來,分辨不出這一點,但方興任官數載,基本上都是在中原打轉,卻是很敏銳地感到今年與往常年份的差異。

“今年天氣暖啊。”方興滿載着遺憾,“都不見雪橇車了。”

“不過汴河應該是上凍了。”韓岡笑說着。每年冬月開始,連通黃河的汴口一封,自宿州符離以北,這條運河之中,就見不到活水了,一點底水很容易就凍結起來。在冬天,繼續作爲溝通江南和汴京的重要通道而發揮作用。

觀察蔡河只是順便,正經事還是早點抵達京城。一行二十多人,在寬闊的官道上疾馳,過年的前幾天,道上的行人銳減,正好利於他們快速前進。

就這麼小步快跑的有了小半個時辰,方興突然訝異地叫了一聲,前進的速度一下就慢了下來。

就在方興望過去的方向,渾濁的黃色煙柱直上雲天。身處平原,周圍沒有任何山巒或是建築物的遮擋,即便煙柱騰起的位置幾乎就在地平線上,韓岡一行也是清晰地看到這個奇異的景色。

“是哪邊走水了?”方興驚訝地望着濃煙騰起的地方,從煙柱的濃度和高度來看,火勢不可能會小,說不定那裡連村鎮都一併給燒掉了。

“不,那是鍊鐵、煉焦產生出來的煙霧。”房屋樓宇燒起來,不會是這個顏色的煙。更重要的是那個方位上是什麼地方,曾經擔任過判軍器監的韓岡再清楚不過,“那裡是軍器監轄下的鐵冶,有鍊鐵爐和煉焦爐的。”

蔡河在接近東京城的那一段,北面不遠就是汴水,那裡不僅僅是有着前出城外的鍛造作坊,也是有一座實驗性的鐵冶作坊,當初實驗修建高爐,就是在那個方向。

“原來如此。”方興點着頭。

韓岡執掌軍器監雖然是在他任官外放之後,但韓岡在軍器監中的歷歷功勳,他這位身上已經打了韓字印記的選人,不可能不去了解。以高爐焦炭鍊鐵,儘管在飛船和板甲的炫目光芒掩蓋下,顯得並不如何惹人注目,不過只要對政事稍有了解,就會知道究竟是孰輕孰重。

“想不到區區一座鐵冶,竟有這麼大的陣仗。乍看上去,當真是以爲哪座鎮子全都燒了個精光。”

“一座鍊鐵爐,一年產鐵量至少有百萬斤,聲勢當然不會小。”韓岡笑着解釋。

方興倒抽一口涼氣,“百萬斤?!”

“如果送來的礦石和和煤炭沒有限制的話,其實數量會更多。”韓岡態度寧寧定定、說話氣定神閒,可心中對方興的驚訝很是滿意。

儘管滾滾濃煙會帶來各式各樣的問題,水源、土地,甚至當地人民的健康,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損害。但這是工業化的標誌,是讓人興奮的技術進步的結果。相對於造成的損害,其得到的好處是遠遠過之。至於污染不污染的事,只能先放在一邊了。

方興在馬上眺望着遠方,凝固在臉上的驚訝半天也不見變化,“一年百萬斤,想不到京城中的鐵冶都能有這個數目。”

韓岡笑了笑,心中更是有了幾分自豪,“這只是軍器監消耗掉的鐵料的一小部分而已。光是徐州每年通過五丈河運往京城的生鐵就超過五百萬斤。”

“這麼多?!”方興心中的驚訝更甚,幾乎都要叫了起來。

這些年朝廷一年的鐵課數量也不過是五百多萬斤,這是全國各地的數字——自從熙寧以來,礦區的生鐵冶煉已經逐步轉給冶戶私人生產,朝廷從中以二八抽分,以兩成的稅率作爲鐵課——現在竟然是徐州利國一監,就達到了過去全國的數目。

“多?”韓岡略帶不屑地搖頭,數目聽着的確挺大,可換個單位,也就是兩三千噸而已。如果是千年之後,連個村辦鐵廠的年產量,都是這個數字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韓岡在軍器監中不過一年多,但他留給軍器監的財富卻是豐厚無比,在他卸任之後,他之前所安排下的各項研究和實驗,有許多得到了回報,尤其是鋼鐵,其產量有個爆發性地增長。

韓岡還在廣西的時候,時不時地從他留在軍器監的幾個家人中,收到關於鋼鐵工業的發展情況。

短短兩三年間,朝廷收入的生鐵數量就翻了一倍,而且增長趨勢並未減緩,壓下了所有的質疑,還有對技術外流的攻擊。與此同時,也就是韓岡以國力上的優勢來壓制西北二虜的言論,在朝堂上漸漸響亮起來。

——話說回來,用財富擊敗對手的方略,並不是韓岡的發明,當初太祖趙匡胤曾對臣子們說,契丹堪戰之兵不過二十萬,一人懸賞十匹絹的話,只要兩百萬匹就足夠,但這樣的想法在太宗趙光義的高粱河之敗後便宣告破滅,而到了澶淵之盟時,更是變成了花錢買平安。

“當初,使北之人回來後,說到遼主也造了一艘飛船用以遊獵,當時還有人彈劾於我,說我求名心切,使軍國之器淪於敵手。”韓岡將自己瞭解到的軍器監的現狀說了幾句後,就笑道,“但現在看到鋼鐵產量,就沒人再說了。對付西北二虜就是得靠足夠的鋼鐵。一千萬斤不夠,那就兩千萬斤;兩千萬斤不夠,那就五千萬斤;五千萬斤不夠,那就一萬萬斤,五萬萬斤,十萬萬斤,終能壓倒二虜。”

“十萬萬斤……”方興忽而笑嘆,“給天下人一人配發一件甲冑都夠了。”

方興對於生鐵年產量達到十萬萬斤難以置信,看他的神色也只是以爲是韓岡一種誇張的修辭手法。

但韓岡卻不是這般想的,他一點也沒有誇張。以大宋的人口規模,一旦進入工業化的進程,五六十萬噸的鋼鐵年產量,其實算不上多——自然,這是要經過幾十年的順利發展纔有可能實現的夢想。而眼下,如果僅僅是三五千萬斤,則是很容易就達到的數目。

對舊型鍊鐵爐的改進工作,在韓岡離開的兩年裡並沒有停頓。由舊時只有兩丈不到的爐體,變成三五丈高的龐然大物,一次產鐵萬斤都是等閒。

這樣的高爐,在徐州有四座,東京一座——這是韓岡半年前收到的信上所寫,如今的情況如何卻是不得而知——而河北,因爲太過靠近前線,所以封鎖了技術,並沒有修建高爐。

修造高爐,技術含量不低,加上甚爲顯眼,還要吞吃大量的礦石、焦炭,所以也只有官辦,民間就算想造,沒有技術,沒有財力,而且一下就能給查出來。

其實這也是爲什麼徐州利國監的生鐵產量如此突飛猛進的原因——儘管其中的確有礦冶幾方面技術進步的結果——但更多的還是官辦的煉爐不會與冶戶二八抽分,而是由官府全數吞吃。

韓岡不喜歡私人的小作坊,他們太脆弱,而且對於鋼鐵產業技術進步的用處不大,除非他們能聯合起來,否則任何一項技術發展,都會將他們推下破產的深淵。

徐州利國監要不是靠着遍佈礦區的軌道,讓礦石的出產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地冶戶的接納極限,使得官辦的高爐不需要爭奪礦石,恐怕幾萬戶冶戶起來搗毀高爐都不是不可能。

不過出現這個情況也爲時不遠了,隨着全國禁軍鐵甲裝備即將告一段落,軍隊對鋼鐵的需要就會下降一個數量級,多餘出來的鋼鐵只會流向民間,韓岡當年安排鍛造作坊轉產民用鐵器的計劃,也會大規模的推行。生鐵和鐵器的價格會立馬下降一個臺階,到時候,不知多少冶戶會破產。

一行人繼續前進,方興仍在爲百萬斤、千萬斤、萬萬斤的鋼鐵產量而驚歎不已,而韓岡則想着當軍器監轉產民用鐵器之後,自己會受到多少彈劾,到時候,一個與民爭利的罪名肯定是少不了的。

罪名如何韓岡不在意,他有辦法洗脫,但要是有人以此爲藉口,去破壞鋼鐵技術的發展,那他就絕對無法容忍。

要想毀滅一個千萬人口、帶甲百萬的大國,不是單純的比拼軍力,而是在較量國力。鋼鐵業的發展,是工業化的里程碑。一個半工業化,甚至只是初步工業化的大帝國,那就是一個怪物,有鋼鐵和火藥作爲車輪的戰車,能輕易碾碎任何野蠻的遊牧部族。

到時候,所謂的西北二虜,也就在指掌之間。

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十)第四十八章 斯人遠去道且長(一)第四十章 何掌綸言奉帝尊(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三)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五)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三)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五)第二十六章 西山齊雲古今長(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八)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四)第一百八十二章 變遷(九)第二百一十九章 變故(十六)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八)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二)第一十二章 惡客臨門不待邀(上)第四十四章 一言鎮關月燎輝(下)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三)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六)第四十五章 成事百千擾(上)第二十章 廷對展玉華(下)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上)第一百八十章 變遷(七)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六)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二)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一)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一)第二百八十一章 微瀾(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七)第一百六十七章 暗潮(二)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別獨騎歸(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二)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十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第四十一章 辭章一封亂都堂(一)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二)第四十七章 節禮千鈞重(下)第二十七章 虛實(七)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八)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九)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二)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二)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七)第一章 一入宦海難得閒(四)第三十七章 驟風(四)第二百七十七章 長風(十四)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遠治亂根(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二)第二十五章 山水流連住多時(中)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中)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五)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九)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上)第九十八章 微雨(五)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願博軒冕(中)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五)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四)第一百零三章 微雨(十)第一百三十七章 梳理(七)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一)第四十七章 氣接瑤臺驂帝御(上)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五)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三)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七)第二十六章 虛實(六)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悖(三)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九)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六)第二百章 火箭(八)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六)第五十五章 南北(十五)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二)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六)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五)第四十九章 南北(九)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五)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四)第一十九章 虎狼終至風聲起(上)第四十二章 潮至東嶗觸山回(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五)第一十八章 廟堂(九)第二百七十章 長風(七)第八章 欲謀舊地重興兵(下)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上)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七)第三十七章 相嘆投殘筆(下)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七)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二)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九)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