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八)

bookmark

圖窮匕見。

韓岡兜兜轉轉終於還是繞回來了。

穩紮穩打,緩攻興靈。韓岡戰前的建議,在戰敗後又被重新提上臺面。而曾經拒絕了這份建議的自己,又會在外面落到什麼樣的評價?

醞釀在趙頊心中的情緒,悔恨、憤怒、羞惱混雜在一起,一點點地沸騰起來。

空寂的崇政殿上,堅持己見的年輕臣子垂着雙眼,擺着一副謙恭姿態,一盆盆冷水卻澆了上來。

“不知韓卿的心中可有具體的方略?”趙頊忍下一時之氣,向韓岡垂詢。

“具體的方略當徵詢領軍將帥的意見。”方略可以在朝堂上議論的,但具體的戰略、戰術還得讓精兵強將去處置,“不過以臣之愚見,最好暫時將鄜延軍的兵力收縮回來,保住夏州、銀州一線。河東軍也暫且退回到彌陀洞爲上。”

“其他軍中都放棄?鹽州、宥州都已經在官軍的手中了。”王珪立刻出聲反對,“可知鹽州的青白池鹽有多少是西夏國中所用?有多少是通過回易來賺錢?怎麼能就此送還給西賊。”

“送還之前毀掉就是了,去問問老鹽工,看看他們有什麼招數。”韓岡回道。

“那宥州呢?這麼多的土地難道要送回去嗎?”王珪質問。

“無妨。遲早能奪回來的。有了一個立腳點,西賊才能源源不斷地派兵過來,但眼下連番大戰,當地存糧早已消耗殆盡,如果西賊來攻,能否越過瀚海不說,就是在銀夏之地,也是沒有糧食可以補給的。西賊只能設法速戰速決。但官軍穩守城池,西賊速戰的下場,將會是靈州之役顛倒過來的結果。”

王珪看到趙頊深思起來的表情,便知道事情不妙。如果按照韓岡的方略將銀夏保住,自己作爲宰相的立場就有問題了。

天子的願望只有一個,滅亡二虜,誰能幫他做到,他就會支持誰——至於會不會過河拆橋,那是日後的事——爲了富國強兵,天子曾經對王安石言聽計從,如今靈州戰敗,只要能挽回現如今的頹勢,終究還是會聽從韓岡的意見。

“河東怎麼辦?”王珪終於尋到了一個藉口,這是他之前絕不會去做的。

“雁門關沒那麼容易攻破。尤其是在官軍已經提高戒備的情況下。”韓岡回道,“要不然之前也不會那麼放心讓李憲領兵參與進攻取西夏。”

趙頊終於還是給說服了,他的目的就是滅亡西夏。韓岡的方略雖然緩慢,但終究還是往那個方向去的,“就依韓卿之言。”

韓岡心情一鬆,終於還是控制了最後的戰局。這樣一來,至少能幫種諤一把,否則權衡之後下令退兵,種諤一輩子都不會再有機會。

雖然爲此開罪了天子,但等到成功的時候,這點怨氣很容易就能化解。

……

從前一日的早朝時開始,朝臣們就在私下裡議論天子對靈州之敗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是退兵還是繼續下去?

對此有着各種各樣的猜測。有人認爲天子會選擇堅持到底,繼續打下去;但也有人認爲在契丹人虎視眈眈的情況下,贏了還能繼續,輸了就只有撤兵一途了。而到了最後,從兩府和學士院中傳出來的消息,算是在情理之中,也有幾人料中了。

但還是有人感嘆,“終究還是韓岡贏了。”

的確是韓岡贏了。

利用靈州之敗,韓岡再一次宣告了他對西北戰事的權威。與西北戰局有關的問題,眼下的朝堂,只有向韓岡諮詢。

蒲宗孟很清楚韓岡在西北戰事上的權威,但當他聽說了韓岡在崇政殿上究竟是怎麼對天子說話的時候,卻忍不住爆發式地狂笑起來。

韓岡一世聰明,偶爾糊塗起來卻能要命。只要推上一把,或是漏幾點火星,便能讓韓岡就此一蹶不振。

蒲宗孟今日正在崇政殿中撰寫詔令,卻恰好有一封是給河北郭逵。他是個急性子,便閒閒地添了一筆,贊他有先見之明,料敵觀己如燭照龜卜,軍民共服。

郭逵和韓岡當初同論不當急攻靈州,蒲宗孟特地將這一點給點出來,當然不是爲了說郭逵的好話。

項莊舞劍,本就是意在沛公。

當然,這話說得很隱晦,不是心有定見是看不出來的。但足以在天子心中定下一根釘子,日後再一步步來。不管能力如何,開罪了天子,讓皇帝心生芥蒂,才能再高也在朝中待不下去。韓岡就是自視太高了,要不然,也不會乾脆了當地讓天子下不了臺。

蒲宗孟將起草好的幾封詔令送了上去,等着天子的評判。

趙頊翻着蒲宗孟剛剛寫好的文字,突然間就停住了,半天也不見動上一下。

蒲宗孟沒有得到他想得到的反應,照理說,稍稍看過就簽押纔是正常的情況,自家的私心這時候應該看不出來纔對。心存猶疑,遂偷眼看去,卻正對上一雙冰冷的眸子。

趙頊從上而下的眼神彷彿是極北寒冰,從嘴裡擠出的話更是冷得如同寒流一般,“朕看起來就那麼像袁紹嗎?”

蒲宗孟張口結舌,他想不通,整件事不知怎麼跟袁紹有了牽扯?天子到底看沒看明白自己力透紙背的用心。

一身冷汗地從崇政殿中出來。跨出殿門,太陽一照,竟然一陣頭暈目眩,雙腿如同得了瘧疾一般抖個不停。他心中惶惑不安,更是滿頭霧水,天子提袁紹做什麼?又不是諸子爭位,意欲立幼子的情況!

難道……蒲宗孟忽的一念閃過,頓時心頭一悸。跨進學士院中,他勉強將神色恢復正常。像是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般,隨手招來一名小吏,吩咐道:“去找部《三國志》來。”

學士院中藏書甚多,翰林學士們撰寫詔書時,時常都要檢查典故用得對錯與否。沒過多久,六十餘卷的《三國志》便被全數搬來。

國子監版的史書在外面都是論貫賣,不論刻板、印刷,還是紙張、裝訂,都是第一流的,質量遠比東京、杭州印書坊的版本要好,更不用提以粗製濫造著稱的福建版。哪一個讀書人買回去,不是小心翼翼地珍藏起來?讀書時更是輕拿輕放,唯恐損了紙頁。

但蒲宗孟揮退了搬書的小吏後,卻是從一堆書中一本本的撿起來嘩嘩嘩地急速翻着,尋找自己的目標,毫不在意書冊是否會在粗暴的動作下損壞。

從《魏志》中找出了《袁紹傳》,蒲宗孟還沒翻上兩頁,臉上最後一點血色就都退了個乾淨,果然是這一條!一卷書從手上掉落襲來,書頁舒展,幾行正文暴露在陽光下——紹軍既敗,或謂豐曰:“君必見重。”豐曰:“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其死矣。”紹還,謂左右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爲所笑。”遂殺之。

蒲宗孟愣愣地坐了半天,聽到院中的聲音才一下驚醒過來。不過他心中終究還有着幾分僥倖,從親信中挑了一個辦事得力的,“去打探一下最近有什麼比較特別的事發生了……”

親信派出去了,蒲宗孟等着他的回覆。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或許……這僅僅是天子隨口的話而已。

蒲宗孟抱着三分期盼,幻想着事情能如他所預料的情況發展。一個下午都無心做事,在他的案頭上堆滿了亟待處理的公文,效率慢到已經可以說蒲宗孟是尸位素餐的地步。

派出去的親信到了蒲宗孟散值時都沒有回來,一直到了深夜,他方纔悄然回到了蒲宗孟家中。到了被找到的一家之主面前他就低聲道:“學士,好像有些不對。靈州兵敗的消息已經在京城裡面傳開來了,都在議論此事。不過外面現在也在議論還關押在臺獄中的蘇直史的案子。”

“怎麼議論的?”蒲宗孟連忙追問。

親信道:“外面傳言說朝廷出兵前,蘇直史曾經說過此番用兵必敗,所以惡了天子,被關進臺獄。現在果真戰敗,天子無顏見他,據說已經降旨要將其賜死了!”

這不正是袁紹、田豐的故事嗎?!蒲宗孟手足冰冷,不過改個人名而已,根本是一模一樣!

難怪天子會質問自己的用心。袁紹、田豐的故事套在蘇軾身上還有點勉強,套在韓岡身上卻是正合適。

皇城司不是聾子、瞎子,傳言必定早已傳到天子耳中。正是爲此而惱火的時候,自己的話卻讓天子產生了不該有的聯想。

完了,完了。

想透了一切的蒲宗孟如同五雷轟頂,自己竟然在天子面前成了進獻讒言的小人,這是蒲宗孟怎麼也沒能想到的。縱然實情沒差太多,但誰也不會願意自己跟小人扯上關係。

一旦奸臣的形象在天子心目中留下根,日後便會是麻煩不斷。這個罪名可以說是毀了自己多年的努力。恰到好處的一道流言,將自己拍翻在即,讓自家連脫身的機會都沒有。

“這究竟是誰傳出來的?!”

蒲宗孟嘶聲力竭地大吼,從窗口傳出,轉瞬就散入夜空。

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九)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四)第一百八十七章 借款(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狂浪(上)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六)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一)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九)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二)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八)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三)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四)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三)第三百一十章 僞帝(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三)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五)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八)第二十五章 欲收士心捕寇仇(下)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七)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下)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一)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九)第九章 鬧市紛紛人不寧(上)第二百六十四章 長風(一)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一)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四)第二百九十一章 狂浪(上)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下)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下)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六)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八)第二百三十五章 新議(一)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一)第三章 牆成垣隳猿得意(上)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上)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一)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八)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七)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八)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六)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六)第四十三章 長風繞城遙相對(上)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三)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二)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十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梳理(七)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二)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新議(二十二)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四)第一百七十八章 變遷(五)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二)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五)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六)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一)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四)第一十一章 誅心惑神幻真僞(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九)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六)第一章 一入宦海難得閒(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五)第二十三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中)第一十九章 廟堂(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三)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中)第二十二章 漢唐舊疆終克復(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八)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二)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三)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七)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上)第三十八章 天孫漸隱近黃昏(中)第一百二十五章 消息(上)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三)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七)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八)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八)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三)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中)第一百六十四章 京師(六)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九)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二)第一十三章 已入蒼梧危堞遠(下)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三)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八)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二)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九)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九)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六)第四十四章 豈懼足履霜(上)第一十五章 一筆定黜陟(下)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別獨騎歸(下)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