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魏策一(1)

知伯索地於魏桓子

[原文]

知伯索地於魏桓子,魏桓子弗予①。任章曰②:“何故弗予?”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無故索地,鄰國必恐;重欲無厭,天下必懼③。君予之地,知伯必④。而輕敵,鄰國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國,知氏之命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君不如與之,以驕知伯。君何釋以天下圖知氏,而獨以吾國爲知氏質乎⑤?”君曰:“善。”乃與之萬家之邑一。知伯大說。因索蔡、皋狼於趙,趙弗予,因圍晉陽。韓、魏反於外,趙氏應於內,知氏遂亡。

[註釋]

①魏桓子:晉國大夫,名駒,同晉大夫趙襄子、韓康子共滅智伯後,三家分晉,成爲魏國的最高統治者。②任章:魏桓子的相國。③重:猶言多。厭:滿足。④:同“驕”,驕傲,放縱。⑤質:椹(shēn甚)質。古代殺人所用的椹墊。此言知伯爲刀斧,而自己國家爲椹質。

[譯文]

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給。任章說:“爲什麼不給他呢?”桓子說:“知伯無故要土地,所以我不給。”任章說:“他無故前來要土地,鄰國一定恐慌;胃口太大就無法滿足,諸侯們一定都害怕。如果您把土地給他,知伯必定越發驕橫起來。一旦他驕橫就會輕視敵人,這樣鄰國一恐懼就會相互親近。依靠相互親善的軍隊,去對付輕視敵人的國家,知伯的壽命不久了!《周書》上說:‘想要徹底敗壞它,就一定要先幫他一把;想要徹底奪取它,一定先要給它一點。’所以您何不把土地給他,讓知伯驕縱起來。您怎麼能丟掉和天下諸侯共謀知伯的機會,卻偏偏讓我們成爲知伯砍肉的墊板呢?”魏桓子說:“好吧。”於是就給知伯一座有萬戶人家的縣邑。知伯十分高興,於是就又向趙國索取蔡、皋狼等地,趙國不給,知伯就圍攻晉陽。這時,韓、魏背叛了知伯,趙國在城內接應,知伯滅亡了。

韓趙相難

[原文]

韓趙相難①。韓索兵於魏曰:“願得師以伐趙②。”魏文侯曰③:“寡人與趙兄弟,不敢從。”趙又索兵以攻韓,文侯曰:“寡人與韓兄弟,不敢從。”二國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講於已也④,皆朝魏⑤。

[註釋]

①相難:彼此產生仇怨。②得師:得到軍隊,此指借軍隊。③魏文侯:名斯,魏國的建立者。④已:完畢,此指事情結束以後。⑤皆朝魏:都來朝見魏國。

[譯文]

韓、趙兩國彼此之間產生了仇怨。韓國向魏國去借兵,說:“我希望能夠借些軍隊來討伐趙國。”魏文侯說:“我與趙國是兄弟之邦,不敢從命。”趙國又向魏國借兵攻打韓國,魏文侯說:“我與韓國是兄弟之邦,不敢從命。”兩個國家都沒有借到軍隊,都生氣地回國了。這件事過去後,兩國才知道魏文侯在中間替自己講和,都來朝見魏國。

樂羊爲魏將而攻中山

[原文]

樂羊①爲魏將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坐於幕下而啜之,盡一杯。文侯謂睹師贊②曰:“樂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贊對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誰不食!”樂羊既罷中山,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

[註釋]

①樂羊:魏國的將軍。②睹師贊:魏國的臣子。

[譯文]

樂羊擔任魏國的將軍前去攻打中山國。樂羊的兒子這個時候還在中山國,中山國的大王將樂羊的兒子煮了並做成肉羹呈送給他。樂羊坐在軍帳中將肉羹喝了,喝完了一杯。魏文侯對大臣睹師贊說:“樂羊因爲我的緣故,竟然把自己兒子的肉都給吃了。”大臣睹師贊回答:“他連自己兒子的肉都能吃,還能有誰的肉吃不下啊!”樂羊已經攻取了中山國,魏文侯一面嘉獎他的戰功,一面又對他的忠心心存芥蒂。

西門豹爲鄴令

[原文]

西門豹爲鄴令①,而辭乎魏文侯。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西門豹曰:“敢問就功成名,亦有術乎?”文侯曰:“有之。夫鄉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②,子入而問其賢良之士而師事之③,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揚人之醜者而參驗之。夫物多相類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黧牛之黃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類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④。

[註釋]

①西門豹:西門爲複姓,名豹,魏文侯時鄴令。②先受坐:指年老的人在衆人之前先坐,故言“先受坐之士”。③師事之:用對待師長的禮節來對待他們。④幽莠(yǒu有):深色的狗尾草。武夫:亦作碔砆,似玉的美石。

[譯文]

西門豹被任命擔任鄴令,他向魏文侯辭謝。魏文侯說:“您去吧,一定能使您成功、成名。”西門豹說:“冒昧地問一下,成就功名也有方法嗎?”魏文侯說:“有方法。尊敬那些鄉邑里的年老的人,您前去拜訪那些賢良之士,並以禮相待,對待讀書人,就聘請那些德才兼備的人做他們的老師,再找一些喜歡掩蓋別人優點而喜歡張揚別人缺點的人,來實際考察他們。事物總是似是而非,良莠不齊的狗尾草幼苗像禾苗,驪色的牛因有黃色而像虎,白骨往往被疑作象牙,碔砆與美玉相類似,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

文侯與虞人期獵

[原文]

文侯與虞人期獵①。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魏於是乎始強。

[註釋]

①虞人:管理山澤的小官。

[譯文]

魏文侯和虞人約定時間一起打獵。到了約定這天,他喝酒興趣很高,天上下着雨。文侯起身打算出去,身邊的人說:“今天酒喝得高興,天又下雨,您打算去哪呢?”文侯說:“我和虞人約定了打獵,雖然酒喝得高興,怎能不如約呢?”於是動身前往,親自告訴他因雨停止打獵的事。魏國於是逐漸強大起來。

魏文侯與田子方飲酒而稱樂

[原文]

魏文侯與田子方飲酒而稱樂①。文侯曰:“鐘聲不比乎②?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奚笑?”子方曰:“臣聞之,君明則樂官,不明則樂音。今君審於聲③,臣恐君之聾於官也。”文侯曰:“善,敬聞命。”

[註釋]

①田子方:名無擇,學於子貢,爲魏文侯師。稱樂:舉樂,張樂。②比:和諧,協調。③審:瞭解。

[譯文]

魏文侯和田子方一起飲酒,席間還聽着音樂。魏文侯說:“鐘聲不協調了吧?左面的聲音高。”田子方笑了起來。魏文侯說:“爲什麼發笑?”田子方說:“我聽說,國君賢明就只關心國家政事,不賢明就偏愛音律。如今您對音樂如此瞭解,我擔心您在政事方面一無所知啊。”魏文侯說:“好,遵從您的教誨。”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

[原文]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稱曰:“河山之險,豈不亦信固哉!”王鍾侍王,曰:“此晉國之所以強也。若善修之,則霸王之業具矣。”吳起①對曰:“吾君之言,危國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說乎?”

吳起對曰:“河山之險,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業,不從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險也,爲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國,左天門之陰,而右天溪之陽,廬、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險也,然爲政不善,而湯伐之。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漳、釜,前帶河,後被山。有此險也,然爲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親從臣而勝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衆也,然而可得並者,政惡故也。從是觀之,地形險阻,奚足以霸王矣!”

武侯曰:“善。吾乃今日聞聖人之言也!西河之政,專委之子矣。”

[註釋]

①吳起: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理論家、軍事改革家。後世把他和孫子連稱“孫吳”,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

[譯文]

魏武侯和大臣們一起在西河上乘舟,魏武侯稱讚說:“我國河山如此險峻,誰能說邊防不堅固啊!”大臣王鍾在旁邊陪坐,說:“這就是晉國強大的緣故。如果政治清明,那麼我們魏國稱霸天下的條件就具備了。”吳起回答說:“我們國君剛纔所說的這番話,對國家非常不利;但是你又附和他,這就更加危險了。”武侯氣憤地說:“你爲什麼這麼說?”

吳起回答說:“河山險峻,其實是不足以保全國家的;霸業從來不是從河山險峻的地方建立的。古代,三苗所居住的地方,左邊有彭蠡湖,右邊有洞庭湖,南面有文山,北面有衡山。雖然國家有這麼多的天險,但是國家的政事治理不好,結果還是被大禹趕走了。夏桀的國家,左面是天門山的北麓,右邊是天溪山的南端,北面是廬山和嶧山,南面是伊水和洛水。雖然國家依靠着如此多的天險,但是國家的政治沒有處理好,結果被商湯取代了。殷紂的國家,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漳水和釜水,前面是黃河,後面是大山。雖然國家有這樣的天險可以依靠,但是國家的政治處理不好,結果武王滅了它。至於您,曾經親自率領我們攻取了那麼多的城邑,那些城邑的城牆並不是不高,城裡的百姓也並不是不多,然而依然能夠攻下它們,這都是因爲政治治理得不好的緣故。由此看來,依靠地形的險峻,怎麼可能成就霸業呢?”

武侯說:“很好。我如今終於聽到聖人的高論了!西河的政務,全都交給你了。”

魏公叔痤爲魏將

[原文]

魏公叔痤爲魏將,而與韓、趙戰澮北①,禽樂祚②。魏王說,迎郊,以賞田百萬祿之。公叔痤反走,再拜辭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撓揀而不闢者③,此吳起餘教也,臣不能爲也。前脈地形之險阻,決利害之備,使三軍之士不迷惑者,巴寧、爨襄之力也④。縣賞罰於前,使民昭然信之於後者,王之明法也。見敵之可也鼓之,不敢怠倦者,臣也。王特爲臣之右手不倦賞臣,何也?若以臣之有功,臣何力之有乎!”王曰:“善。”於是索吳起之後,賜之田二十萬,巴寧、爨襄田各十萬。

王曰:“公叔豈非長者哉!既爲寡人勝強敵矣,又不遺賢者之後,不掩能士之跡,公叔何可無益乎!”故又與田四十萬,加之百萬之上,使百四十萬。故《老子》曰:“聖人無積,既以爲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公叔當之矣。

[註釋]

①澮(kuài):水名,源出今山西翼城東南澮山下,西南流入汾河。②禽:同“擒”。樂祚:趙將。③闢:躲避。④巴寧、爨襄:均是魏將。

[譯文]

魏國的公叔痤擔任將軍,與韓、趙兩國在澮北交戰,俘虜了趙將樂祚。魏王高興極了,到郊外去迎接公叔痤,賞賜公叔痤百萬田地作爲俸祿。可是公叔痤聽完魏王的封賞,轉身就走,並再三推辭說:“這次勝利,能夠讓士兵不潰散,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是受吳起之前的教導,我一點功勞也沒有。事前去觀察複雜險要的地勢,讓將士們心中有數的,這是巴寧、爨襄的功勞。制定賞罰制度於前,使人民明白遵守於後,這是大王的法度清明。敵人來犯我就可以攻打,擊鼓進軍,從不敢不敢懈怠的,這是我的責任。大王只因爲我不敢懈怠,就賞賜我,這是爲什麼呢?如果覺得我有功勞,我又有什麼功勞呢?”魏王說:“好。”魏王於是派人到民間尋訪到了吳起的後人,賞賜他田地二十萬,還賞賜巴寧和爨襄田地十萬。

魏王說:“公叔痤難道不是德高望重的人嗎?他既替我擊退了強敵,又沒有遺忘賢人的後代,不埋沒別人的功績,公叔痤怎麼能不得到賞賜呢!”魏王所以又賞賜公叔痤四十萬田地,加上之前賞賜的一百萬,共有一百四十萬田地。《老子》曾經說:“聖人不積蓄,盡全力幫助他人,自己得的也就會更多;儘量給予別人的,自己也會更家富有。”公叔痤應該就是這樣的人啊!

魏公叔痤病

[原文]

魏公叔痤病,惠王往問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痤對曰:“痤有御庶子公孫鞅,願王以國事聽之也。爲弗能聽,勿使出竟①。”王弗應,出而謂左右曰:“豈不悲哉!以公叔之賢,而謂寡人必以國事聽鞅,不亦悖乎!”

公叔痤死,公孫鞅聞之,已葬,西之秦,孝公②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強,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爲悖。

[註釋]

①竟:通“境”,邊境。②孝公:即秦孝公渠樑。

[譯文]

公叔痤病了,魏惠王前往探望,問:“公叔病的這麼厲害,倘若發生什麼不幸,國家社稷該怎麼辦啊?”公叔痤回答說:“我有個御庶子名叫公孫鞅,希望大王您能聽從他對治理國家的建議。如果您不願採納他的建議,也不要讓他離開魏國國境。”惠王沒有說話,從公叔痤那裡出來之後就對身邊的大臣說:“這難道不是很悲哀嗎?憑公叔痤的賢能,卻對我說以後國事可以聽從公孫鞅,這難道不是糊塗了嗎?”

公叔痤病逝了,公孫鞅聽說了此事,等到公叔痤安葬好以後,就動身前往西面的秦國,秦孝公接待了他,並對他加以重用。之後秦國果然日趨強大起來,而魏國卻日趨削弱。這並非是公叔痤糊塗,而是惠王自己糊塗啊!糊塗之人的災難,就是因爲把並不糊塗的人看作是糊塗人啊!

蘇子爲趙合從,說魏王

[原文]

蘇子爲趙合從,說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鴻溝、陳、汝南、許、鄢、昆陽、邵陵、舞陽、新郪,東有淮、潁、沂、黃、煮棗、海鹽、無疏,西有長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棗,地方千里。地名雖小,然而廬田廡舍,曾無所芻牧牛馬之地①。人民之衆,車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無以異於三軍之衆。臣竊料之,大王之國,不下於楚。然橫人謀王,外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國患,不被其禍②。夫挾強秦之勢,以內劫其主③,罪無過此者。且魏,天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稱東藩④,築帝宮⑤,受冠帶⑥,祠春秋⑦,臣竊爲大王愧之。

[註釋]

①曾:竟然。芻:喂牛馬的草。②被:遭。③劫:威脅,脅迫。④藩:藩國,古代稱臣服的國家叫藩國。⑤築帝宮:爲秦王建築行宮。⑥受冠帶:接受秦王賜給的服飾。⑦祠春秋:春秋兩季給秦國納貢,以助秦國祭祀之用。

[譯文]

蘇秦替趙國組織合縱策略,前去遊說魏王說:“大王的疆域,南有鴻溝、陳、汝南、許、鄢、昆陽、邵陵、舞陽、新郪,東有淮河、潁水、沂水、黃、煮棗、海鹽、無疏,西有長城作爲邊界,北面有河外、卷、衍、燕、酸棗,土地方圓千里。國土名義上雖小,然而到處是茅屋草舍,竟沒有可以割草放牧牛馬的地方。人民衆多,車馬熙攘,晝夜往來無休止,同三軍士卒行軍沒什麼兩樣。我私下估量,大王的國家,並不比楚國差。然而主張連橫的人爲大王出謀劃策,對外交結強大的虎狼之國秦國,來侵奪其他諸侯,最終給國家找來了禍患,他們自己卻安然無恙。他們依仗強秦的勢力,在國內脅迫他們的國君,罪過沒有比這再大的了。況且魏國是天下的強國;大王是天下的賢君。如今竟然存心面向西事奉秦國,讓魏國成爲秦國東面的藩國,還替秦王修築行宮,接受秦國的冠帶制度,進貢秦國舉行春秋祭祀,我私自替大王您感到汗顏啊。

[原文]

“臣聞越王勾踐以散卒三千禽夫差於幹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車①三百乘,斬紂於牧之野②。豈其士卒衆哉?誠能振其威也。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萬,蒼頭③三千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疋④。此其過越王勾踐、武王遠矣!今乃劫於闢臣之說,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凡羣臣之言事秦者,皆奸⑤臣,非忠臣也。夫爲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旦之功而不顧其後,破公家而成私門,外挾彊秦之勢;以內劫其主,以求割地,願大王之熟察之也。

“《周書》曰:‘銍銍不絕⑥,縵縵奈何⑦?毫毛不拔,將成斧柯⑧。前慮不定,後有大患,將奈之何?’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併力,則必無強秦之患。故敝邑趙王使使臣獻愚計,奉明約,在大王詔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嘗得聞明教。今主君以趙王之詔詔之,敬以國從。”

[註釋]

①革車:兵車。②牧之野:即牧野。③蒼頭:以青布纏頭,以示區別。④疋:同匹。⑤姦:同奸。⑥鈺:通“綿”。⑦縵:通“蔓”。⑧斧柯:斧柄。

[譯文]

第95章 宋、衛策(2)第64章 魏策一(2)第84章 燕策一(1)第23章 齊策一(2)第11章 秦策(6)第15章 秦策二(4)第52章 趙策二(2)第7章 秦策(2)第65章 魏策一(3)第6章 秦策(1)第72章 魏策四(1)第39章 楚策一(4)第82章 韓策三(2)第50章 趙策一(4)第58章 趙策三(4)第70章 魏策三(2)第3章 東周策(3)第81章 韓策三(1)第45章 楚策四(2)第30章 齊策四(3)第9章 秦策(4)第88章 燕策二(1)第2章 東周策(2)第61章 趙策三(7)第62章 趙策三(8)第86章 燕策一(3)第47章 趙策一(1)第81章 韓策三(1)第76章 韓策一(2)第72章 魏策四(1)第12章 秦策二(1)第25章 齊策二第67章 魏策二(2)第33章 齊策六(1)第76章 韓策一(2)第56章 趙策三(2)第30章 齊策四(3)第82章 韓策三(2)第20章 秦策四(2)第81章 韓策三(1)第14章 秦策二(3)第93章 燕策三(3)第43章 楚策三(2)第76章 韓策一(2)第91章 燕策三(1)第17章 秦策三(1)第57章 趙策三(3)第78章 韓策二(1)第42章 楚策三(1)第47章 趙策一(1)第5章 西周策(2)第2章 東周策(2)第28章 齊策四(1)第7章 秦策(2)第84章 燕策一(1)第62章 趙策三(8)第66章 魏策二(1)第22章 齊策一(1)第17章 秦策三(1)第96章 中山策(1)第74章 魏策四(3)第8章 秦策(3)第67章 魏策二(2)第81章 韓策三(1)第85章 燕策一(2)第42章 楚策三(1)第90章 燕策二(3)第6章 秦策(1)第37章 楚策一(2)第48章 趙策一(2)第74章 魏策四(3)第81章 韓策三(1)第46章 楚策四(3)第54章 趙策二(4)第67章 魏策二(2)第7章 秦策(2)第18章 秦策三(2)第23章 齊策一(2)第45章 楚策四(2)第65章 魏策一(3)第22章 齊策一(1)第68章 魏策二(3)第44章 楚策四(1)第72章 魏策四(1)第1章 東周策(1)第92章 燕策三(2)第90章 燕策二(3)第96章 中山策(1)第94章 宋、衛策(1)第59章 趙策三(5)第79章 韓策二(2)第54章 趙策二(4)第24章 齊策一(3)第36章 楚策一(1)第73章 魏策四(2)第14章 秦策二(3)第78章 韓策二(1)第28章 齊策四(1)第54章 趙策二(4)第14章 秦策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