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已破智氏
[原文]
三晉已破智氏,將分其地。段規謂韓王曰:“分地必取成皋①。”韓王曰:“成皋,石溜之地也②,寡人無所用之。”段規曰:“不然,臣聞一里之厚,而動千里之權者,地利也。萬人之衆而破三軍者③,不意也④。王用臣言,則韓必取鄭矣。”王曰:“善。”果取成皋。至韓之取鄭也,果從成皋始。
[註釋]
①取:得到。②石溜之地:流水不存的石頭地。③三軍:上、中、下軍,即全軍。④不意:不加在意,猶言出其不意。
[譯文]
韓、魏、趙三國消滅了知伯之後,準備瓜分知伯的土地。謀臣段規對韓王說:“分地時一定要得到成皋。”韓王說:“成皋是流水不存的石頭地,我要它沒什麼用。”段規說:“不是這樣,我聽說一里大小的地方,能牽動具有千里土地的當權者,這是因爲地勢有利的緣故。萬人之衆能攻破三軍,是因爲出其不意。大王如果採用我的建議,那麼韓國一定能取得鄭國。”韓王說:“好。”韓王果然分到了成皋。等到韓國攻取鄭國時,果然是從成皋開始的。
大成午從趙來
[原文]
大成午①從趙來,謂申不害②於韓曰:“子以韓重我於趙,請以趙重子於韓,是子有兩韓,而我有兩趙也。”
[註釋]
①大成午:趙相國,成氏,名午。此章系周顯王十八年,申不害爲韓相。②申不害:楚人,自鄭至韓,遊說韓昭侯,用爲相國,以法變政。
[譯文]
大成午從趙國來到韓國,和申不害談起韓國的事情時說:“您讓韓王在趙國重用我,再請允許我讓趙王在韓國重用您,這樣您就好像是掌握兩個韓國的權勢,而我也好似掌握兩個趙國的大權。”
魏之圍邯鄲
[原文]
魏之圍邯鄲也①,申不害始合於韓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恐言而未必中於王也。王問申子曰:“吾誰與而可?”對曰:“此安危之要,國家之大事也。臣請深惟而苦思之②。”乃微謂趙卓、韓晁曰③:“子皆國之辨士也,夫爲人臣者,言可必用,盡忠而已矣。”二人各進議於王以事。申子微視王之所說以言於王,王大說之。
[註釋]
①魏之圍邯鄲:周顯王十五年魏國圍困趙國的邯鄲。②惟:思考。③趙卓、韓晁:韓臣。
[譯文]
魏國圍攻趙國邯鄲的時候,申不害開始想讓韓王聯合其中的一方,以獲取利益,可是又不知道韓王有什麼樣的想法,恐怕說出來未必符合韓王的心意。有一次韓王問申不害說:“我幫助哪一方好呢?”申不害回答說:“這可是社稷安危的關鍵,國家的大事。請允許我好好地思考一下。”後來申不害不動聲色地對趙卓和韓晁說:“你們二人都是國家的辯才,作爲人臣的,說對了,大王一定採用,那不過是盡忠罷了。”趙卓和韓晁分別把自己對魏趙之戰的意見告訴韓王。申不害暗地裡看準了韓王所喜歡的意見,把這種意見再陳述於韓王之前,韓王非常喜歡申不害的主張。
申子請仕其從兄官
[原文]
申子①請仕其從兄官,昭侯不許也。申子有怨色。昭侯曰:“非所謂學於子者也。聽子之謁,而廢子之道乎?又亡其行子之術,而廢子之謁乎?子嘗教寡人循功勞,視次第。今有所求,此我將奚聽乎?”申子乃闢舍請罪,曰:“君真其人也!”
[註釋]
①申子:申不害,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
[譯文]
申不害想要爲堂兄謀求一個官職,韓昭侯不答應。申不害臉上流露出埋怨的神情。韓昭侯說:“我這不都是從您那裡學來的嗎?您是想讓我答應您的請求,而拋棄您的教導呢,還是推行您的主張,而拒絕您的請求呢?您曾經教導我要按照功勞的大小來決定官職的等級。今天您卻來找我謀個官職,讓我聽從哪一種教導好呢?”申不害於是就離開客舍前去請罪,對韓昭侯說:“您真的是根據功勞的大小來決定官職的人啊!”
蘇秦爲楚合從說韓王
[原文]
蘇秦爲楚合從說韓王曰:“韓北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常阪之塞,東有宛、穰、洧水,南有陘山,地方千里,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谿子、少府、時力、距黍,皆射六百步之外。韓卒超足而射①,百發不暇止,遠者達胸,近者掩心②。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陽、合伯。鄧師、宛馮、龍淵、大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甲、盾、鞮鍪③、鐵幕④、革抉⑤、瞂芮⑥,無不畢具。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跖勁弩⑦,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夫以韓之勁與大王之賢,乃欲西面事秦,稱東藩,築帝宮,受冠帶,祠春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爲天下笑,無過此者矣。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皋,今茲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與之,即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而後更受其禍。且夫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夫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而買禍者也,不戰而地已削矣。臣聞鄙語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⑧。’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夫以大王之賢,挾⑨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爲大王羞之。”韓王忿然作色,攘臂按劍,仰天太息曰:“寡人雖死,必不能事秦。今主君以楚王之教詔之,敬奉社稷以從。”
[註釋]
①超足而射:擡腳踏射。②掩心:穿透心臟。③鞮鍪(dīmóu):頭盔。④鐵幕:鐵製的護臂。⑤革抉(jué):革制的射抉。抉,射抉,著於右大拇指,用來鉤弦發箭。⑥瞂(fá):盾。芮:系盾的綬帶。⑦跖:踏,踩。⑧屍,雞中主。從,牛子。⑨挾:持,握,靠。
[譯文]
蘇秦爲楚國合縱遊說韓王說:“韓國北面有鞏地、洛地、成皋險固的邊邑,西面有宜陽、常阪險要的邊塞,東面有宛地、穰地、洧水,南面有陘山,土地方圓千里,裝備精良的士兵數十萬。天下的強弓硬弩均出自韓國,溪子、少府、時力、距黍這些良弓,都可射出六百步之外。韓國士兵擡腳踏射,能發射百箭而不間斷,遠處的可以射中胸膛,近處的可射穿心臟。韓國士兵的劍戟都出產子冥山、棠溪、墨陰、合伯。鄧師、宛馮、龍淵、太阿這樣的寶劍,都能夠在陸地上斬斷牛馬,在水中擊殺天鵝和大雁,遇見敵人立刻可斬。堅固的鎧甲、盾牌、頭盔、鐵護臂、革制的射抉、系盾的綬帶,這些東西韓國無不俱備。依靠韓國士兵的勇敢,披上堅固的鎧甲,腳踏強勁的大弩,佩帶鋒利的寶劍,一人可以抵擋一百人,這些都不在話下。韓國國力如此的強大,大王又如此的賢明,竟然要向西事奉秦國,自稱秦國東面的藩國,爲秦王修築行宮,接受秦國的冠帶制度,供奉春秋祭祀的祭品,拱手臣服。不僅使國家蒙受羞辱還被天下人恥笑,沒有比這更糟的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細考慮。
“如果大王事奉秦國,秦國一定會索要宜陽、成皋這兩個地方。今年把土地割讓給它,明年它又會得寸進尺,索要更多的土地。如果給它,卻沒有那麼多的土地來割讓給它;如果不給,將會前功盡棄,以後還要遭受秦國帶來的災禍。況且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國卻貪得無厭。拿有限的土地來迎合無止境的貪慾,這就是所說的求取怨恨和災禍啊,用不着交戰,土地已經消減了。我聽有句俗語說:‘寧肯當雞嘴,也不要做牛尾。’現在大王投靠秦國,像藩臣一樣來事奉秦國,這跟做牛尾又有什麼區別呢?現在憑藉着大王的賢能,又擁有這麼強大的軍隊,卻落了個做牛尾的惡名,我私下裡真爲您感到慚愧。”韓王頓時氣得變了臉色,胳膊一揚,按住寶劍,仰天嘆息說:“我即使是死了,也一定不會去事奉秦國。今天先生拿楚王的詔示來教誨我,就請允許我拿我的國家來聽從。”
張儀爲秦連橫說韓王
[原文]
張儀爲秦連橫說韓王曰:“韓地險惡,山居,五穀①所生,非麥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②;一歲不收,民不饜糟糠;地方不滿九百里,無二歲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萬,而廝徒負養③在其中矣,爲除守徼亭鄣塞,見卒不過二十萬而已矣。秦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賁之士④跿跔科頭,貫頤奮戟⑤者,至不可勝計也。秦馬之良,戎兵之衆,探前趹後,蹄間三尋⑥者,不可稱數也。山東⑦之卒,被甲冒胄以會戰,秦人捐甲徒裎⑧以趨敵,左契人頭,右挾生虜。夫秦卒之與山東之卒也,猶孟賁之與怯夫也,以重力相壓,猶烏獲之與嬰兒也。夫戰孟賁、烏獲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國,無以異於墮千鈞之重集於鳥之上,必無幸矣。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聽從人之甘言好辭,比周以相飾也,皆言曰:‘聽吾計則可以強霸天下。’夫不顧社稷之長利而聽須臾之說,詿誤人主者,無過於此者矣。
[註釋]
①五穀:即稻、粟、麥、黍、稷五種糧食作物。②藿羹:豆葉做的菜羹。③廝徒負養:雜役和苦力。④虎賁之士:指勇猛的人。⑤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跿跔,單腳跳躍;科頭,沒戴頭盔;貫頤,捧着臉;奮戟,高舉戰戟,這些都是勇猛不怕犧牲的表現。⑥尋:一尋等於三尺。⑦山東:殽山以東。⑧徒裎:赤身。
[譯文]
張儀替秦國連橫遊說韓王說:“韓國地勢險惡,百姓大多居住在山中,所生產的糧食,不是麥子就是豆子;百姓所吃的,大部分是豆飯和豆葉羹;一旦收成不好,老百姓就會連糟糠都吃不飽;韓國土地方圓不足九百里,積存的糧食不夠兩年用的。估計大王的士兵,即使把雜役和苦力全算在其中,集中起來也超不過三十萬,再去掉守衛邊境關卡要塞的士兵,能夠見到的士兵不超過二十萬罷了。秦國披甲的士兵有百餘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勇猛的戰士中,騰跳踊躍,甚至不戴頭盔,被箭射穿面頰而揮戟向前的,數不勝數。秦國戰馬優良,士兵衆多,戰馬探起前蹄蹬開後腿,兩蹄之間可躍出三尋之遠,這樣的好馬也不計其數,崤山以東諸侯的士兵,披戴甲冑來會戰,秦國人即使拋棄甲冑來迎擊敵人,也會左手拎着人頭,右手挾着俘虜。秦國的士兵同山東六國的士兵,就如同勇士孟賁與懦夫相比一樣;再用重兵施加壓力,更如勇士烏獲對付嬰兒一樣。用孟賁、烏獲這樣的勇士去作戰,來攻打不馴服的弱國,這和在鳥卵上墜千釣重物沒什麼不同,鳥卵一定不會有幸免的。各國諸侯考慮不到自己兵力的軟弱,糧食的缺乏,而去聽信主張合縱之人的甜言蜜語,結黨營私來互相粉飾,都說:‘聽從我的計策就可以雄霸天下。’不顧國家的長遠利益,聽從一時的空話,貽誤國君,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
[原文]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據宜陽①,斷絕韓之上地,東取成皋、宜陽,則鴻臺之宮、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絕上地,則王之國分矣。先事秦則安矣,不事秦則危矣。夫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逆秦而順楚,雖欲無亡,不可得也。故爲大王計,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韓。非以韓能強於楚也②,其地勢然也。今王西面事秦以攻楚,爲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③,轉禍而說秦,計無便於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獻書大王御史,須以決事。”韓王曰:“客幸而教之,請比④郡縣⑥,築帝宮,祠春秋,稱東藩,效宜陽⑤。”
[註釋]
①下甲:發兵,出兵。②以:因。③私:獨據,獨佔。④比:同。⑤效:獻。
[譯文]
“大王如果不事奉秦國,秦國發兵佔據宜陽,阻斷了韓國與上黨的交通,向東攻取成皋、宜陽,那麼鴻臺宮、桑林苑,就不歸大王所有了。如果封鎖成皋、隔絕上黨,那麼大王的國家就被分割開了。先事奉秦國就可以得到安寧,不事奉秦國就會出現危險。到禍患中尋求幸福,如果計謀短淺而怨仇太深,違背秦國而去順從楚國,即使想不滅亡,也是無法做到的。所以,爲大王考慮,不如去事奉秦國。秦國迫切需要的是削弱楚國的力量,而能削弱楚國的沒有比韓國更合適的了。並非因爲韓國比楚國強大,而是因爲韓國擁有有利的地勢。如果大王現在向西事奉秦國並攻打楚國,爲敝國做事,秦王一定很高興。攻打楚國並佔據它的土地,轉嫁了禍患又能取悅秦王,任何計策都沒有比這個更有利的了。因而秦王派我向大王的傳命小臣獻上書信,敬等大王決斷此事。”韓王說:“幸蒙貴客教誨,我請求韓國作爲秦國的一個郡縣,爲秦王修築行宮,供奉春秋祭祀的祭品,自稱東方藩國,敬獻宜陽。”
宣王謂摎留
WWW¸Tтká n¸¢o [原文]
王謂摎留曰①:“吾欲兩用公仲、公叔②,其可乎?”對曰:“不可。晉用六卿而國分③,簡公用田成、監止而簡公弒④,魏兩用犀首、張儀而西河之外亡。今王兩用之,其多力者內樹其黨,其寡力者籍外權。羣臣或內樹其黨以擅其主,或外爲交以裂其地,則王之國必危矣。”
[註釋]
①宣王:韓宣惠王,昭侯之子。摎留:人名。②公仲:即韓朋,韓相國。③六卿:趙、韓、魏、智伯、範、中行。④簡公:齊簡公,悼公之子。被田常所弒。監止:人名,一作闞止。
[譯文]
韓宣惠王對大臣摎留說:“我想同時任用公仲和公叔兩個人執掌國政,可以嗎?”摎留回答說:“不可以。當初晉國用六卿執政,結果國家四分五裂,齊簡公用田成和監止掌權,結果簡公被殺害;魏國也曾任用犀首和張儀爲相執掌國政,結果西河之外的土地全部丟失。現在大王想同時任用兩人執政,那麼權勢大的必然在國內樹立自己的黨羽,而權勢小的就會依附國外的勢力牟取私利。如果羣臣中有的在國內樹立黨羽,獨攬君主的大權,有的結交國外勢力分裂國家,那麼大王的國家就危險了。”
謂齊王
[原文]
謂齊王曰①:“王不如資韓朋②,與之逐張儀於魏。魏因相犀首,因以齊、魏廢韓朋,而楣公叔以伐秦。”謂張儀曰③:“公仲聞之,必不入於齊。據公於魏④,是公無患。”
[註釋]
①謂齊王曰:此篇文有錯簡,標題“張儀”二字亦應爲衍文,刪掉。②韓朋:即韓國相公仲朋。③謂張儀曰:繆文遠本;“公仲聞之’上,當有‘謂張儀曰’四字。”④公:指張儀。
[譯文]
有人對齊王說:“大王不如資助公仲朋,幫助他從魏國排擠張儀。那麼魏國就會任命公孫衍爲相國,公孫衍又會憑藉齊國、魏國的勢力免去公仲朋在韓國的相位,而任命公叔爲相國來攻打秦國。”又對張儀說:“公仲朋知道此事後,一定不會進入齊國。而會來魏國依附您,這樣您就沒有禍患了。”
楚昭獻相韓
[原文]
楚昭獻①相韓。秦且攻韓,韓廢昭獻。昭獻令人謂公叔曰:“不如貴昭獻以固楚,秦必曰楚韓合②矣。”
[註釋]
①昭獻:楚相國。戰國時,盟國之間有互派相國輔攻的做法。②楚韓合:當時楚相國昭獻與韓公叔交往甚密。楚韓聯合,秦必不敢攻。
[譯文]
楚國的昭獻在韓國做相國。秦國準備攻打韓國。於是韓王要罷免昭獻。昭獻就派人對韓公叔說:“不如讓昭獻的地位更顯赫,藉此攏絡住楚國,秦王必然會說:楚韓聯合得太緊密了。”
秦攻陘
[原文]
秦攻陘,韓使人馳①南陽之地。秦已馳②,又攻陘,韓因割南陽之地。秦受地,又攻陘。陳軫謂秦王曰:“國形不便故馳,交不親故割。今割矣而交不親,馳矣而兵不止,臣恐山東之無以馳割事王者矣。且王求百金於三川而不可得,求千金於韓,一旦,而具。今王攻韓,是絕上交而固私府③也,竊爲王弗取也。”
[註釋]
①馳:退卻。②馳:攻進。③固私府:府,放置寶物的倉庫。意謂因滿足私慾將惹來麻煩。
[譯文]
秦軍攻打陘地,韓王讓守軍從南陽撤退。秦軍攻進南陽之後,再次攻打陘地,於是韓國答應割讓南陽的土地。秦國接受土地之後,又來攻打陘地。陳軫對秦王說:“由於韓國形勢不便於再次攻打,前來求和也無濟於事,於是割地求和。現在割了土地,秦國還是不想求和,攻擊的兵馬持續不斷,我擔心山東地區已經沒有土地可以再割讓了。再說,大王您向三川地區索取白金沒有得到,向韓國索取千金,一天的時間,韓國就準備齊了。現在大王攻打韓國,是斷絕良好的邦交關係而滿足自己私慾的辦法,我私下認爲這是不可取的。”
五國約而攻秦
[原文]
五國①約而攻秦,楚王爲從長②,不能傷秦,兵罷而留於成皋。魏順謂市丘君曰:“五國罷,必攻市丘,以償兵費。君資臣,臣請爲君止天下之攻市丘。”市丘君曰:“善。”因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