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韓策三(2)

“東孟之會,聶政、陽堅刺相兼君①。許異蹴哀侯而殪之②,立以爲鄭君③,韓氏之衆無不聽令者,則許異爲之先也。是故哀侯爲君,而許異終身相焉。而韓氏之尊許異也,猶其尊哀侯也。今日鄭君不可得而爲也,雖終身相之焉,然而吾弗爲雲者,豈不爲過謀哉?昔齊桓公九合諸侯,未嘗不以周襄王之命④。然則雖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九合之尊桓公也,猶其尊襄王也。今日天子不可得而爲也,雖爲桓公吾弗爲雲者,豈不爲過謀而不知尊哉?韓氏之士數十萬,皆戴哀侯以爲君,而許異獨取相焉者,無他;諸侯之君無不任事於周室也,而桓公獨取霸者,亦無他也。今強國將有帝王之亹⑤,而以國先者,此桓公、許異之類也,豈可不謂善謀哉?夫先與強國之利,強國能王,則我必爲之霸;強國不能王,則可以闢其兵,使之無伐我。然則強國事成,則我立帝而霸;強國之事不成,猶之厚德我也。今與強國,強國之事成則有福,不成則無患,然則先與強國者,聖人之計也。”

[註釋]

①陽堅:人名,聶政刺殺韓傀的助手。相:指韓國相國韓傀。②許異:人名,韓國人。蹴(cù促):踢。殪(yì藝)之:此指讓他裝死。殪,死。之,代韓哀侯。③鄭君:指韓國國君。④周襄王:周惠王之子,名鄭。⑤亹(mén門):峽谷兩側對峙如門的地方,此指出路,途徑。

[譯文]

“東孟會盟的時候,聶政、陽堅刺殺韓國相國及哀侯。許異踢哀侯,然後讓他裝死,韓哀侯被立爲國君後,韓國那麼多人沒有不服從命令的,都是因爲許異已經做了表率。因此韓哀侯做國君,許異終身做他的相國。韓國人對許異的尊重,就好像他們尊重哀侯一樣。今天‘韓王’是做不成了,即使終生做相國也是好事,然而我們卻不去做,難道不是謀劃失誤嗎?從前齊桓公九次會合諸侯,每次都是依照周襄王的命令。然而雖然尊從周襄王,齊桓公也還是確定了霸主的地位。九次會合的諸侯,尊重齊桓公,如同尊重周襄王一樣。今天天子是做不成了,即使可以做一個‘桓公’,我們也不去做,這難道不是計謀失誤,不懂得怎樣才能尊貴嗎?韓國有幾十萬老百姓,都擁戴哀侯做國君,而只有許異得到了相國的位子,沒有其他的原因;各諸侯國的國君沒有不替周王朝做事的,然而只有齊桓公取得了霸主地位,也沒有其他的原因。現在強大的秦國就將找到成就帝王之業的途徑,使國家先行一步,這是齊桓公、許異之類的事,這難道算不上是善於謀劃嗎?先給強大的秦國一定的好處,如果強國能稱王,那麼我們一定能稱霸;如果強國不能稱王,那麼我們也可以避免它所發動的戰爭,讓它不攻打我們。既然如此,那麼如果強國的事業成功了,我們就擁立帝王雄霸一方;如果強國的大事業不成功,仍然會深深地感激我們。現在如果與強大的秦國結交,強國的事業成功了,那麼您有後福;即使強國的事業不成功,那麼您也沒有後患。既然這樣,那麼先結交強國,是聖人的計謀。”

韓陽役於三川而欲歸

[原文]

韓陽①役於三川而欲歸,足強②爲之說韓王曰:“三川服矣,王亦知之乎?役③且共貴公子。”王於是召諸公子役於三川者歸之。

[註釋]

①韓陽:《趙策·秦王謂公子他》:“令韓陽告上黨之守靳。”時在周赧王五十二年,此章系秦莊襄王元年。②足強:韓人。③役:指役人。

[譯文]

韓陽帶兵征伐三川沒能取勝,想要領兵回國,足強爲韓陽遊說韓王說:“三川已經服了,大王應該早已知道此事了吧?兵將們準備共同表彰韓陽公子的功勞。”韓王於是把韓陽等人從三川召回國來。

秦大國

[原文]

秦,大國也。韓,小國也。韓甚疏秦。然而見①親秦,計之,非金無以也,故賣美人。美人之賈貴,諸侯不能買,故秦買之三千金。韓因以其金事秦,秦反得其金與韓之美人。韓之美人因言於秦曰:“韓甚疏秦。”從是觀之,韓亡美人與金,其疏秦乃始益明。故客有說韓者曰:“不如止淫用,以是爲金以事秦,是金必行,而韓之疏秦不明。美人知內行者也,故善爲計者,不見內行②。”

[註釋]

①見:表面上表現出。②內行:內在的作爲的意圖。

[譯文]

秦國是個大國,韓國是個小國。韓國對秦國非常疏遠。但是表面上卻又不得不表現出對秦國很親近,仔細考慮,除了使用金錢也沒有別的辦法,所以就出售美人。因爲美人價格昂貴,諸侯都買不起,後來秦王花了三千金把美人買了回去。韓國於是用這三千金來事奉秦國,秦國反而不僅得到了那三千金,還得到了韓國的美人。韓國美人因此對秦王說:“韓國對秦國很疏遠。”如此一來,韓國不僅失去了美人和金錢,還使它實際上疏遠秦國的態度更加明顯。所以有人遊說韓國說:“何不停止奢侈的生活,積累錢財來事奉秦國,只要有金錢就肯定可以起到作用,而韓國與秦國疏遠的意圖也不會暴露出來。美人是瞭解國家實際意圖的人。因此善於謀劃的人,是不可以讓國家的實際意圖泄露出去的。”

張醜之合齊、楚講於魏

[原文]

張醜之合齊、楚講於魏也①,謂韓公仲曰:“今公疾攻魏之鄆②,魏急,則必以地和於齊、楚,故公不如勿攻也。魏緩則必戰,戰勝,攻鄆而取之,易矣。戰不勝,則魏且內之。”公仲曰:“諾。”張醜因謂齊、楚曰:以韓已與魏矣,以爲不然,則盍觀公仲之攻也③。”公仲不攻,齊、楚恐,因講於魏而不告韓。

[註釋]

①張醜:齊國大臣。②鄆(yùn運):邑名,在今山東鄆城縣東。③盍:姚本作“蓋”,一本作“盍”,鮑本:“蓋”作“盍”。從姚本一本及鮑本。

[譯文]

張醜聯合齊、楚兩國與魏國講和,對韓國公仲說:“現在您正在猛攻魏國的鄆邑,魏國情況十分危急,那麼它就一定會割讓土地與齊、楚兩國求和,所以您不如停止攻打魏國。待魏國形勢得到緩和一定會同齊、楚兩國交戰,如果魏國打勝了,你們乘魏兵疲敝攻取鄆邑,就容易了。如果魏國打敗了,魏國就會把鄆邑割讓給韓國。”公仲說:“好吧。”張醜於是對齊、楚兩國說:“現在韓國已經同魏國聯合了,如果你們不相信,那麼可以去看一看公仲是否還攻打鄆邑。”公仲果然沒有攻打鄆邑,齊、楚兩國非常恐慌,於是同魏國講和,並且沒有告訴韓國。

或謂韓相國

[原文]

或謂韓相國曰:“人之所以善扁鵲者,爲有臃腫也①;使善扁鵲而無臃腫也,則人莫之爲之也②。今君所以善平原君者③,爲惡於秦也;而善平原君乃所以惡於秦也,願君之熟計之也。”

[註釋]

①臃腫:癰疽。②莫之爲之:沒有誰去做它,指沒有人去親近扁鵲。③所以善平原君:姚本作“以所事善平原君”金正煒本;“‘以所’二字誤倒,又衍‘事’字。”

[譯文]

有人對韓國相國說:“人們之所以親近扁鵲的原因,是因爲有癰疽之類的病痛;如果沒有癰疽之類的病痛,即使讓人們去親近扁鵲,那麼也不會有人親近他。現在您所以對平原君很好,是因爲您被秦國憎恨;而親近平原君纔是您被秦國憎恨的原因,希望您可以認真地考慮這件事。”

公仲使韓珉之秦求武隧

[原文]

公仲①使韓珉②之秦求武隧,而恐楚之怒也。唐客③謂公仲曰:“韓之事秦也,且以求武隧也,非弊邑之所憎也。韓已得武隧,其形乃可以善楚。臣願有言,而不敢爲楚計。今韓之父兄,得衆者毋相,韓不能獨立,勢必不④善楚。王曰:‘吾欲以國輔韓珉而相之,可乎?父兄惡珉,珉必以國保楚。’”公仲說,士唐客於諸公⑤而使之主韓楚之事。

[註釋]

①公仲:此句應作韓使公仲珉。②韓珉:公仲珉。③唐客:楚人。④不:衍文。⑤士唐客於諸公:士應作仕。意謂薦舉於大臣之中。

[譯文]

韓國派遣公仲珉出使到秦國去要回武隧,又害怕楚國生氣。楚國的唐客對韓珉說:“韓國之所以事奉秦國,是想要回武隧,這不是敝國憎恨的事情。韓國得到武隧之後,有了這種形勢纔可以和楚國親近。我願意討論這件事情,並不敢替楚國打算。現在韓國的父兄,得民心的都不願做相國。如果韓國不能獨立,那麼必然就要和楚國親善。楚王曾說:‘我願意以全國的力量幫助韓珉做相國,可以嗎?韓國父兄討厭韓珉,可我卻覺得韓珉必定能夠讓自己的國家維護楚國利益。’”公仲聽後很高興,就向各位大臣推薦唐客做官,讓他掌管韓楚之間的事務。

韓相公仲朋使韓珉之秦

[原文]

韓相公仲朋使韓珉之秦,請攻魏,秦王①說之。韓珉在唐②,公仲朋死。韓珉謂秦王曰;“魏之使者謂後相韓辰曰③:‘公必爲魏罪韓珉。’韓辰曰:‘不可。秦王仕之,又與約事。’使者曰:‘秦之仕韓珉也,以重公仲也。今公仲死,韓珉之秦,秦必弗入。又奚爲挾之以恨魏王乎?’韓辰患之,將聽之矣。今王不召韓珉,韓珉且伏于山中矣。”秦王曰:“何意寡人如是之權也!今④安伏?”召韓珉而仕之。

[註釋]

①秦王:指秦昭王。②唐:地名,今地不詳;一說在今河南洛陽東北。③韓辰:韓國相國。④今:黃丕烈《札記》:“‘令’當作‘今’。”從黃說。

[譯文]

韓國相國公仲朋派遣韓珉出使秦國,請求秦國攻打魏國,秦王聽後非常高興。韓珉在唐地的時候,公仲朋死了。韓珉就對秦王說:“魏國使者對繼任的相國韓辰說:‘您一定要替魏國處罰韓珉。’韓辰說:‘這樣做不合適。秦王讓他做官,又同他有定約之事。’使者說:‘秦國之所以會讓韓珉做官,是因爲重視公仲。現在公仲已經死了,韓珉如果再去秦國,秦國一定不會讓他入境。又怎麼會協同他一起仇視魏王呢?’韓辰非常擔憂,想要聽從魏國使者的話。今天如果大王不召見我,我就只能隱居到山裡去了。”秦王說:“怎麼把我想象得如此反覆無常呢!現在您隱居在哪裡呢?”於是召來韓珉,讓他做官。

客卿爲韓謂秦王

[原文]

客卿爲韓謂秦王曰①:“韓珉之儀,知其君不知異君,知其國而不知異國。彼公仲者,秦勢能詘之②。秦之強③,首之者④,珉爲疾矣。進齊、宋之兵至首坦⑤,遠薄樑郭,所以不及魏者,以爲成而過南陽之道,欲以四國西首也⑥。所以不者⑦,皆曰以燕亡於齊⑧,魏亡於秦,陳、蔡亡於楚⑨,此皆絕地形⑩,羣臣比周以蔽其上,大臣爲諸侯輕國也。今王位正,張儀之貴,不得議公孫郝,是從臣不事大臣也;公孫郝之貴,不得議甘茂,則大臣不得事近臣矣。貴賤不相事,各得其位,輻湊以事其上,則羣臣之賢不肖,可得而知也。王之明一也。公孫郝嘗疾齊、韓而不加貴,則爲大臣不敢爲諸侯輕國矣。齊、韓嘗因公孫郝而不受,則諸侯不敢因羣臣以爲能矣。外內不相爲,則諸侯之情僞可得而知也。王之明二也。公孫郝、樗裡疾請無攻韓,陳四闢去,王猶攻之也。甘茂約楚、趙而反敬魏,是其講我,茂且攻宜陽,王猶校之也,羣臣之知,無幾於王之明者,臣故願公仲之國以侍於王,而無自左右也。”

[註釋]

①客卿:在別國爲官稱客卿,此處指韓國客卿。②詘:折服。③秦:前脫“以”字。④首:動詞。⑤坦:應作垣。首垣,魏地。⑥四國:指韓、宋、齊、魏。⑦不者:不攻秦。⑧以燕亡於齊:以字衍入。⑨陳、蔡亡於楚:指楚並陳、蔡。⑩絕地形:地形大小懸殊。比周:結黨營私。位正:正貴賤之位。輻湊:車條集於軸上。齊、韓嘗因公孫郝而不受:齊韓二國曾通過公孫郝想要利用秦國而秦王不接受。講:通“構”,構難。國以:應作“以國”。

[譯文]

第41章 楚策二(2)第19章 秦策四(1)第89章 燕策二(2)第49章 趙策一(3)第21章 秦策四(3)第87章 燕策一(4)第6章 秦策(1)第33章 齊策六(1)第96章 中山策(1)第41章 楚策二(2)第51章 趙策二(1)第63章 魏策一(1)第71章 魏策三(3)第79章 韓策二(2)第62章 趙策三(8)第29章 齊策四(2)第70章 魏策三(2)第19章 秦策四(1)第41章 楚策二(2)第36章 楚策一(1)第57章 趙策三(3)第78章 韓策二(1)第43章 楚策三(2)第52章 趙策二(2)第25章 齊策二第31章 齊策五(1)第10章 秦策(5)第79章 韓策二(2)第26章 齊策三(1)第63章 魏策一(1)第13章 秦策二(2)第88章 燕策二(1)第37章 楚策一(2)第11章 秦策(6)第8章 秦策(3)第96章 中山策(1)第1章 東周策(1)第73章 魏策四(2)第92章 燕策三(2)第42章 楚策三(1)第82章 韓策三(2)第9章 秦策(4)第91章 燕策三(1)第6章 秦策(1)第10章 秦策(5)第53章 趙策二(3)第32章 齊策五(2)第48章 趙策一(2)第11章 秦策(6)第90章 燕策二(3)第90章 燕策二(3)第92章 燕策三(2)第79章 韓策二(2)第38章 楚策一(3)第14章 秦策二(3)第52章 趙策二(2)第76章 韓策一(2)第17章 秦策三(1)第93章 燕策三(3)第2章 東周策(2)第33章 齊策六(1)第81章 韓策三(1)第52章 趙策二(2)第47章 趙策一(1)第78章 韓策二(1)第71章 魏策三(3)第67章 魏策二(2)第87章 燕策一(4)第60章 趙策三(6)第19章 秦策四(1)第56章 趙策三(2)第26章 齊策三(1)第24章 齊策一(3)第67章 魏策二(2)第33章 齊策六(1)第45章 楚策四(2)第14章 秦策二(3)第27章 齊策三(2)第18章 秦策三(2)第58章 趙策三(4)第90章 燕策二(3)第16章 秦策二(5)第88章 燕策二(1)第60章 趙策三(6)第45章 楚策四(2)第9章 秦策(4)第37章 楚策一(2)第52章 趙策二(2)第52章 趙策二(2)第15章 秦策二(4)第13章 秦策二(2)第82章 韓策三(2)第82章 韓策三(2)第19章 秦策四(1)第49章 趙策一(3)第74章 魏策四(3)第7章 秦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