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燕策一(4)

“然而王何不使布衣之人以窮齊之說說秦,謂秦王曰:‘燕、趙破宋肥齊尊齊而爲之下者,燕、趙非利之也。弗剎而勢爲之者,何也?以不信秦王也。今王何不使可以信者接收燕、趙。令涇陽君若高陵君先於燕、趙①,秦有變,因以爲質,則燕、趙信秦矣。秦爲西帝,趙爲中帝,燕爲北帝,立爲三帝而以令諸侯。韓、魏不聽,則秦伐之;齊不聽,則燕、趙伐之,天下熟敢不聽?天下服聽,因驅韓、魏以攻齊,曰,必反宋地而歸楚之淮北。夫反宋地,歸楚之淮北,燕、趙之所同利也。並立三帝,燕、趙之所同願也。夫實得所利,名得所願,則燕、趙之棄齊也,猶釋弊⑨。今王之不收燕、趙,則齊伯必成矣。諸侯戴齊而王獨弗從也,是國伐也。諸侯戴齊而王從之,是名卑也。王不收燕、趙,名卑而國危;王收燕、趙,名尊而國寧。夫去尊寧而就卑危,知者不爲也。’秦王聞若說也⑩,必如刺心,然則王何不務使知士以若此言說秦?秦伐齊必矣。夫取秦,上交也;伐齊,正利也。尊上交,務正利,聖王之事也。”

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曾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燕欲報仇於齊,非蘇氏莫可。”乃召蘇氏,復善待之。與謀伐齊,竟破齊,閔王出走。

[註釋]

①若:猶言或。②弊(xǐ徒):破草鞋。,草鞋。③若:猶言此。

[譯文]

“既然這樣,大王何不派一個平民百姓,前去遊說秦國,目的是讓齊國陷入困境,就對秦王說:‘燕、趙兩國要攻下宋國拓展齊國領土並尊重齊國,甘願屈居齊國之下,這對燕、趙兩國並沒有好處。假如得不到好處,而受到客觀形勢的硬是去這麼做,這是爲什麼呢?是因爲不相信秦王。如今大王爲什麼不派可以讓燕、趙兩國信賴的人去聯合燕國、趙國。讓涇陽君或高陵君先去燕、趙兩國,秦國如有變故,就拿他們做人質,那樣燕、趙兩國就會信任秦國了。秦王做西帝、趙王做中帝、燕王做北帝,並立三帝來統領天下諸侯。韓、魏兩國如果不聽從,秦國就攻打它們;齊國不聽從,燕、趙兩國就攻打它,天下人誰敢不聽從?天下諸侯服從了,再驅使韓、魏兩國攻打齊國,對齊國說,必須歸還宋國土地及楚國的淮北。歸還宋國土地,歸還楚國的淮北,這對燕、趙兩國也有好處。並立三帝,是燕、趙兩國共同的願望。實際上獲得利益,名義上滿足願望,燕、趙兩國背棄齊國,就像扔掉破草鞋一樣容易。現在大王如果不聯合燕、趙兩國,那麼齊王稱霸的事就一定能達成。諸侯們擁戴齊王而大王卻不順從,這就會遭受戰禍。諸侯們擁戴齊王,大王也跟從他們,這就使大王名聲貶低。大王如果不聯合燕、趙兩國,就會使名聲貶低,國家也陷入困境:大王如果聯合燕、趙兩國,就會使名聲尊貴,國家安寧。拋棄名聲的尊貴和國家的安寧,去追求名聲的貶低和國家的危險,聰明人可不這樣做。’秦王聽了這話,一定心亂如麻,那麼大王何不趕快派一位有才能的人用這樣的說法遊說秦國呢?秦國必然會攻打齊國。一旦得到與秦國的聯合,這是上等的邦交;攻打齊國,會得到真正的利益。尊重上等的邦交,追求真正的利益,這是聖王治國的方略。”

燕昭王認爲蘇代的信情真意切,說:“先父曾經對蘇代有恩,由於子之的禍亂,蘇代才離開燕國。燕國要報仇雪恨,前去對付齊國,必須有蘇代輔助不可。”於是召來蘇代,重新善待他。燕昭王同蘇代謀劃攻打齊國,終於攻破了齊國,齊閔王被破出逃。

蘇代謂燕昭王

[原文]

蘇代謂燕昭王曰:“今有人於此,孝如曾參、孝己,信如尾生高,廉如鮑焦、史①,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王曰:“如是足矣。”對曰:“足下以爲足,則臣不事足下矣。臣且縫無爲之事,歸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織而衣之。”王曰:“何故也?”對曰:“孝如曾參、孝己,則不過養其親耳。信如尾生高,則不過不欺入耳。廉如鮑焦、史,則不過不竊人之財耳。今臣爲進取者也。臣以爲廉不與身俱達②,義不與生俱立。仁義者,自完之道也,非進取之術也。”

王曰:“自憂不足乎③?”對曰:“以自憂爲足,則秦不出殽塞,齊不出營丘,楚不出疏章④。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以不自憂故也。若自憂而足,則臣亦之周負籠耳⑤,何爲煩大王之廷耶?昔者楚取章武,諸侯北面而朝。秦取西山⑥,諸侯西面而朝。曩者,使燕毋去周室之上⑦,則諸侯不爲別駕而朝矣。臣聞之,善爲事者,先量其國之大小,而揆⑧其兵之強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不能爲事者,不先量其國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強弱,故功不可成而名不可立也。今王有東向伐齊之心,而愚臣知之。”

[註釋]

①鮑焦:周代隱士。史鰍(qiū秋);春秋時衛國人,字子魚,又稱史魚。②達:顯貴。③憂,通“優”。④疏章:水名,即沮章河,流經湖北省,在江陵入長江。⑤之周負籠:猶言回到周地老家種地。籠,裝土的工具。⑥西山:山名,在河南洛陽市附近。⑦周室之上:指周朝的上地。⑧揆(kuǐ跬):揣度,度量。

[譯文]

蘇代對燕昭王說:“現在假若有這樣一個人,能像曾參、孝己那樣孝順,像尾生高那樣守信,像鮑焦、史鰍那樣廉潔,兼有這三種品行來事奉大王,怎麼樣?”燕昭王說:“如此就夠了。”蘇代回答說:“您認爲這樣就夠了,那麼我就不會事奉您了。我就不可能有所作爲,就會歸隱到周朝的土地上,親自耕種吃飯,親自織布穿衣。”燕昭王說:“這是什麼原因暱?”蘇代回答說:“像曾參、孝己那樣孝順,那也不過是奉養雙親而已。像尾生高那樣守信,那也不過是不欺騙別人而已。像鮑焦、史鰍那樣廉潔,那也不過是不偷別人的錢財而已。現在我是一個有進取心的人。我認爲廉潔不會同自身一道顯貴,信義不會同生命一起存在。仁義,不過是自我完善的法則,不是追求進取的手段。”

燕昭王說:“自我完善還不夠嗎?”蘇代回答說:“如果覺得自我完善就夠了,那麼秦國就不會從殽山的邊塞派兵,齊國就不會從營丘出兵,楚國也不會打發軍隊出沮章河。三王交替,五霸輪換執政,都是因爲不拘泥於自我完善的緣故。假如僅是自我完善就夠了,那麼我也就回到周地的家鄉去種地了,何必還在這裡騷擾大王呢?過去,楚國攻取章武,謗侯們到北面去朝拜。秦國攻佔西山,諸侯們到西面去朝拜。當初,如果不讓燕隊從周朝的上地撤軍,那麼諸侯們就不會調轉車輛去朝拜別國了。我聽說,善於處理國事的人,先充分估計一下自己國家的大小,再考慮一下自己兵力的強弱,因此才能可以功成名就。不善於處理政事的人,不能夠先充分估量自己國家的大小,也不去考慮自己兵力的強弱,所以不能功成名就。現在大王有向東攻打齊國的打算,我知道此事。”

[原文]

王曰:“子何以知之?”對曰:“矜戟砥①劍,登丘東向而嘆,是以愚臣知之。今夫烏獲②舉千鈞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故齊雖強國也,西勞於宋,南罷於楚,則齊軍可敗,而河間可取。”燕王曰:“善。吾請拜子爲上卿,奉子車百乘,予以此爲寡人東遊於齊,何如?”對曰:“足下以愛之故與,則何不與愛子與諸舅、叔父、負牀之孫③,不得,而乃以與無能之臣,何也?王之論臣,何如人哉?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見罪於左右。”

王曰:“安有爲人臣盡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對曰:“臣請爲王譬。昔周之上地嘗有之。其丈夫宦④三年不歸,其妻愛⑤人。其所愛者曰:‘子之丈夫來,則且奈何乎?’其妻曰:‘勿憂也,吾已爲藥酒而待其來矣。’已而,其丈夫果來,於是因令其妾酌藥酒而進之。其妾知之,半道而立,慮曰:‘吾以此飲吾主父,則殺主父;以此事告吾主父,則逐吾主母。與殺吾主父、逐吾主母者③,寧佯躓而覆之。’於是因佯僵而僕之。其妻曰:‘爲子之遠行來之,敖爲美酒,今妾奉而僕之。’其丈夫不知,縛其妾而笞之。故妾所以笞者,忠信也。今臣爲足下使於齊,恐忠信不諭於左右也。臣聞之曰:萬乘之主,不制於人臣。十乘之家,不制於衆人。匹夫徒步之士,不制於妻妾。而又況於當世之賢主乎?臣請行矣,願足下之無制於羣臣也。”

[註釋]

①砥:磨刀石,此指磨劍。②烏獲:人名,齊武王時的勇士。③負牀之補:猶言靠牀而站,不會走路的孫子。④宦:做官。⑤愛:猶言私通。

[譯文]

燕昭王說:“您是怎麼知道的。”蘇代回答說:“您經常手持長戟或磨礪寶劍,登上山丘向東嘆息,因此我就知道了。即使現在有烏獲這樣的力士,能舉起千鈞的重量,年齡到了八十歲也要人攙扶。因此齊國雖然是強國,但由於在西面圖謀宋國,因而勞師動衆,在南面圖謀楚國,因而軍隊疲乏,那麼齊隊就可以被擊敗,齊國的河間也可以被攻取。”燕昭王說:“太好了。請允許我拜您爲上卿,送給您百輛馬車,您按照這種說法替我到東面的齊國去離間遊說,怎麼樣?”蘇代說:“您這是由於偏愛我的緣故才賞賜我,那麼何不賞賜您的愛子及各位舅父、叔父、那些靠牀而立還不會走路的孫子呢?他們得不到這些,卻把這些賞賜給無能的我,爲什麼?大王覺得,我是怎樣一種人呢?現在我之所以事奉您,是爲盡忠守信。我擔心因爲盡忠守信的緣故,被大王左右的大臣怪罪。”

燕昭王說:“哪有做人臣的竭盡全力爲君王辦事,反而獲罪的呢?”蘇代回答說;“我請求爲大臣打個比方。過去,周朝的上地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丈夫在外做官三年不歸,他的妻子與別人有了姦情。這個與妻子有姦情的人說:‘你的丈夫要回來了,那該怎麼辦呢?’他的妻予說:‘不要擔心,我已經準備了毒酒,就等他回來呢。’不久,她的丈夫果然回來了,於是她讓侍妾端着毒酒給丈夫送去。侍妾察覺的這件事,走到半路就不走了,自己考慮:‘如果我把這毒酒給男主人喝,男主人必死無疑;如果我把這件事告訴我的男主人,女主人就會被驅逐。與其殺死男主人、趕走女主人,我寧可假裝跌倒弄翻酒杯。’於是就假裝跌倒弄灑藥了毒酒。他的妻子說:‘爲您遠行歸來,所以準備了美酒,現在侍妾端酒跌倒灑掉了。’她的丈夫不知其中的緣由,就綁起侍妾鞭打。所以侍妾被鞭打的原因,就是爲了盡忠守信。現在我爲您到齊國出使,我擔心我盡忠守信,卻不被大王的身邊大臣的所理解。我聽說:擁有方輛兵車的大王,不受臣子的挾制。有十輛馬車的家長,不受衆人的左右。一般無車可乘的士人,不受妻妾的限制。更何況是當代賢明的大王呢?我請求出發了,希望您不要受羣臣的挾制。”

燕王謂蘇代

[原文]

燕王謂蘇代曰:“寡人甚不喜①者言也。”蘇代對曰:“周地賤媒②,爲其兩譽也。之男家曰女美,之女家曰男富。然而周之俗不自爲取妻。且夫處女無媒,老且不嫁;舍媒而自衒③,弊④而不售⑤。順而無敗,售而不弊者,唯媒而已矣。且事非權不立,非勢不成。夫使人坐受成事者,唯訑者耳。”王曰:“善矣。”

[註釋]

①:音池(chí)。②賤媒:以媒爲賤。③衒:通炫。④弊:通敝。⑤售:售出。意謂出嫁。

[譯文]

燕王對蘇代說:“我很不願意與浮誇的人交談。”蘇代回答說:“周地輕視媒人,認爲她在兩方都說好話。媒人到男家說女子長得如何好看,到女家又說男的是多麼富有。然而周地的風俗沒有自行娶妻的習慣。加之年輕的女子如果沒有媒人介紹,即使老了還是嫁不出去;不要媒人去展示自己,即使說破了嘴也嫁不出。如果順應風俗就不可能壞事,若想嫁出去又不費吹灰之力,只有靠媒人了。再說搞政治不靠權術也不能成功,不靠勢力不能建功。因此讓人坐享成功的,只有說大話罷了。”燕王說:“說的太好了!”

第56章 趙策三(2)第90章 燕策二(3)第10章 秦策(5)第39章 楚策一(4)第41章 楚策二(2)第8章 秦策(3)第57章 趙策三(3)第59章 趙策三(5)第22章 齊策一(1)第37章 楚策一(2)第14章 秦策二(3)第37章 楚策一(2)第5章 西周策(2)第89章 燕策二(2)第20章 秦策四(2)第94章 宋、衛策(1)第4章 西周策(1)第83章 韓策三(3)第77章 韓策一(3)第19章 秦策四(1)第37章 楚策一(2)第65章 魏策一(3)第13章 秦策二(2)第39章 楚策一(4)第23章 齊策一(2)第32章 齊策五(2)第74章 魏策四(3)第56章 趙策三(2)第35章 齊策六(3)第33章 齊策六(1)第90章 燕策二(3)第5章 西周策(2)第7章 秦策(2)第57章 趙策三(3)第59章 趙策三(5)第63章 魏策一(1)第71章 魏策三(3)第64章 魏策一(2)第60章 趙策三(6)第34章 齊策六(2)第95章 宋、衛策(2)第38章 楚策一(3)第45章 楚策四(2)第83章 韓策三(3)第3章 東周策(3)第85章 燕策一(2)第30章 齊策四(3)第59章 趙策三(5)第71章 魏策三(3)第63章 魏策一(1)第18章 秦策三(2)第47章 趙策一(1)第78章 韓策二(1)第52章 趙策二(2)第49章 趙策一(3)第4章 西周策(1)第73章 魏策四(2)第93章 燕策三(3)第49章 趙策一(3)第82章 韓策三(2)第29章 齊策四(2)第59章 趙策三(5)第87章 燕策一(4)第27章 齊策三(2)第35章 齊策六(3)第16章 秦策二(5)第34章 齊策六(2)第76章 韓策一(2)第25章 齊策二第4章 西周策(1)第16章 秦策二(5)第81章 韓策三(1)第37章 楚策一(2)第71章 魏策三(3)第27章 齊策三(2)第47章 趙策一(1)第52章 趙策二(2)第2章 東周策(2)第50章 趙策一(4)第75章 韓策一(1)第44章 楚策四(1)第64章 魏策一(2)第1章 東周策(1)第18章 秦策三(2)第92章 燕策三(2)第4章 西周策(1)第7章 秦策(2)第53章 趙策二(3)第10章 秦策(5)第44章 楚策四(1)第84章 燕策一(1)第93章 燕策三(3)第39章 楚策一(4)第62章 趙策三(8)第57章 趙策三(3)第40章 楚策二(1)第24章 齊策一(3)第22章 齊策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