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乃幽、順、儒、檀、薊、涿、瀛、莫、新、嬀、武、蔚、應、寰、朔、雲州。
石敬瑭反唐自立,因實力不濟求援於契丹,稱兒皇帝,割讓幽雲。
自古以來,十六州便是中原的北面門戶,特別是“幽、薊、瀛、莫、涿、檀、順”的山前七州,及其重要。
其地西多山,地形複雜,北依燕山、太行山,地勢險峻,實乃天然之防線,其東瀕臨大海,無虞北蠻偷渡。
其中部,有桑乾河、拒馬河,河面寬闊,水深流急,亦可爲防線。
有言云:嶺北失則燕雲危,燕雲失則中原危。
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
七州往南至黃河,沿途一馬平川,無險要可守,北方鐵騎出燕山,縱橫奔馳無阻,旦夕可至開封。
因不足守,宋朝在邊境多築堡壘城寨,且於真定、中山及河間設防線。
然而平原廣闊,契丹鐵騎自可隨意取道繞行。
因此,真宗朝時契丹南下,沿途克敵破城,不過旬日即抵達定州,距汴梁不過三百餘里。
靖康年間,金兵南下,亦是順利抵達開封城下,幾無阻礙。
因此,太祖太宗念念不忘收回幽雲,以爲屏障。
只是太宗親征大敗,其後子孫不思進取,再少有把把收復幽雲提及。
趙佶起意收復燕雲,大約也不是在意其對國家安全的作用。
趙桓揣測,定然是虛榮心作祟。
祖宗沒做到的事,我做到了,我是不是最牛逼的?
道君皇帝必須比列祖列宗牛逼!
這大概就是趙佶的想法。
而且,遼國日薄西山,金國方興未艾,形勢上也有了收復幽雲的可能。
“山後九州尚可商榷,山前五州並燕山、太行山屏障,須得收回。”趙桓鏗鏘有力地說道。
因爲柴榮收回了莫州和瀛洲,山前七州只有有五州在契丹手中。
所以,要是柴榮不死的話,後周能不能幹掉契丹?
旁邊童貫聞言,老臉笑成了菊花。
打西夏什麼的,其實錦上添花,可有可無的。
打幽雲,纔是大頭。
宋神宗臨終遺言:“能復燕山者,雖異姓亦可封王。”
щщщ¤ TTKΛN¤ co
其意在於鼓勵軍民進取,然而誰也沒有在意。
太宗親征燕雲失敗後,朝堂內外對便北伐已絕望。
至今和平百多年,衆人也沒覺得有收復燕雲的必要。
主要是,大家的印象中,契丹人還是超級兇的。
政和元年,童貫出使遼國時,時遼人馬植密見,陳述遼金虛實。
呦嚯,契丹人不行了?童貫大爲意動,指望通過收復幽雲封王。
於是,在他的一系列操作下,連金滅遼風議日盛,致有海上之盟和後來的靖康之恥。
其實連金滅遼沒錯,錯的是趙佶以及朝堂當權者心裡沒逼數,沒認清自己的實力。
遼國確實爛透了,然而宋朝更爛啊。
女真一看宋國如此鶸,還富的流油,不搞更待何時?
於是,宋欽宗被坑的欲哭無淚。
“父皇。”趙桓頓首,換了話題,道:“既然決議用兵於遼夏,何故歲幣歲賜不絕?”
“啊?”
這思路轉變太快,趙佶有些反應不及。
“太子所言在理!”鄭居中附和道:“歲納遼國銀帛五十萬,歲賜西夏二十五萬又五千,幾近百八十萬緡。
若是省下養兵,當可得精兵五萬,正好用於戰事。”
“不可,此乃言而無信,有損國朝威儀。”一個御史反駁道。
童貫跳了出來,道:“國朝已然決議用兵,如何損己利人?”
說着話,童貫卻直勾勾地盯着蔡京。
很明顯,這人乃是蔡京的小弟。
蔡京復起,全賴童貫幫助,童貫領軍,乃是蔡京一力保舉。
照例兩人應該親密無間,奈何童貫爲控制兵權,官兵晉升、軍事行動直奏御前,完全把宰相給撇開了去。
蔡京的權利被削弱,自然不幹。
於是,兩人矛盾日盛。
只是蔡京老奸巨猾,並不親自下場,童貫卻百無禁忌,直接擼起袖子幹。
至於鄭居中的附和,只是討好太子而已。
“謬論!若是停了歲賜歲幣,邊患必起。”
“百萬將士枕戈以待,何足爲慮?”
“河北禁軍多有缺額,且承平日久,並不足用,如何用兵遼國?”
“節約兩幣,正好練兵。”
“百八十緡,可堪足用?”
……
頓時一片亂糟糟。
趙桓默默地退了回去,看童貫舌戰羣雄。
文官反駁,是不知道節約歲幣的好處?他們又不傻!
大約是不想童貫順利出兵遼國吧。
反正換位思考,蔡京是絕對不會希望看到童貫封王的。
只是他也不敢阻止,因爲趙佶心動了。
所以,他只能一言不發,讓小弟們去探探路。
龍椅上,趙佶不耐煩了。
李彥大喝道:“肅靜!”
立刻各回本位,鴉雀無聲。
“太子獻策有功,當嘉獎。”趙佶看向自家兒子,道:“有何需要,但說無妨。”
驚喜來的太突然,太子措手不及。
快速思考片刻,趙桓道:“父皇執掌國內,河清海晏,政順人和天下太平,並無用到兒臣處。”
爲了自己的目的,趙桓也是豁出了臉面,果斷做了會阿諛奉承的小人。
“然國家中樞,父皇不能輕離,兒臣願替父皇御駕,督軍於陣前,望父皇恩准。”
說着,趙桓恭恭敬敬地跪了下去,以頭伏地。
“陛下明鑑。”蔡京出列,道:“國朝只有太子監國,絕無太子監軍之成例。”
“輔政此言,莫非懷疑東宮預行黃袍加身故事乎?”鄭居中跳了出來。
“此乃維護天家和睦,太宰何必故意讒言。”餘深跳了出來。
此時,蔡京乃是輔政,宰相位實際空缺,只有太宰和少宰。
餘深便是太宰,也是蔡京的忠實小弟。
鄭居中謀求宰相位,必須要搬開蔡京這個太上宰相。
餘深進一步不過太宰,不值得翻臉,所以還是忠心耿耿。
鄭居中道:“太子于軍事頗有見地,不論籌謀對党項用兵,亦或節約歲幣練兵,都是好提議。
知兵,知錢糧之貴,近日又在練兵,如何不能領兵外出?”
“縱觀領兵者,無不起于軍陣,太子素無經驗,恐於戰事有誤。”餘深反駁道。
“荒謬,明日動兵乎?不可學習乎?太子天資聰慧,如何不能進學……”
“把可能扼殺,總好過傷了陛下父子情分。”
“既然父子,何慮之有?”
“漢武英明,劉據聰慧,尚爲小人矇蔽……”
文官二三把手吵的挺兇。
大約是覺得看着自家老大吵架過意不去,兩邊各有小弟出陣,開始了互噴。
你說太子天縱英才,有太祖太宗遺風,定然能振國朝軍威。
他說太子權柄過重有益無害,恐爲小人陷害,傷了天家和睦。
瞬時間,朝堂變菜市場,就太子能否監軍吵成一團。
身爲當事人,趙桓默默地起身,退了回去。
統軍監軍都不可能,他提出來只是留個引子,爲恢復東宮官制做個鋪墊罷了。
余光中,他看到趙佶已經撿起了《戰爭概論》,自顧自看了起來。
此時,他突然理解了自家老爹。
就朝堂這模樣,換他也不愛開朝會。
宰相樞密使小屋子一蹲,三言兩語搞定,多痛快!
不過,說起來吵架的緣由,都是他引出來的。
本來好好的討論出兵西夏,結果話題跳到了連金滅遼上,然後又被太子倏地跳到了免除歲賜歲幣上,再跳到太子監軍上。
跳來跳去,可不是一團糟?
好在,反正一時半會出不了兵,趙桓並不憂慮。
慢慢來吧,以後的日子還長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