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需要老喬丹不斷地救場上賽季總決賽湖人和網隊的一邊倒壓倒性優勢讓全世界的籃球迷們都大倒爐竈,比賽更多是引導我們迅速入眠的安魂曲;還有剛過去的世錦賽,很明顯美國夢五一直在單打獨鬥,反而是歐美列強打出的籃球更有創造力。
並非悲天憫人般地一味悲觀,這就好像你看一部偵探懸疑片,剛演個案發開頭我們就能把謎底猜個七七八八,把導演的心思猜個通透,真是太沒勁兒了!所以我更願意把create這個詞彙翻譯成坐莊。
是的,我們更願籃球比賽就像一場賭局,你永遠不知道結局會怎樣,要看莊家那個操盤手下一部會耍什麼花樣,那就是明星們在賽場上的創造力。如果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那就不叫籃球了。
好像湖人隊球迷,好萊塢大影星尼克爾森所說的:“我喜歡籃球,因爲這是個我永遠無法預期結果的所在”。遺憾的是,如今湖人隊的比賽好像更多的勝負懸念都被扼殺了。
沒錯,比賽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不知道迷人的創造力會在哪刻爆發。或許是艱難的最後一投,要不就是匪夷所思的搶斷,再不就在你自覺天衣無縫時,對手來個妙至毫巔的不看人傳球....總之,籃球的迷人之處就在這裡。
毫無疑問,其實籃球本身是非常有興趣、好玩的東西,至少在娛樂的同時,我們也希望在心底同樣觸發一種靈感,這正是以前的NBA比賽最大的魅力所在。
“我希望我們的表演能自我滿足的同時,也能激發觀衆們的共鳴”,這是上世紀80年代J博士曾說的一句話,現在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所以他首創的霹靂大風車灌籃至今仍成爲我們神往的回憶,引得後人紛紛臨摹不疲。我還記得現在騎士隊總經理,原喬丹隊友帕克森曾真誠地感喟:“即使和邁克爾朝夕相處,你也無法猜到他下一步要幹什麼。”
有時真的覺得NBA就像一個曾經絢爛無比的天堂,而今卻漸漸地脫色。太多的禁刑束縛了創造力的發展,悲哀的很。
現在關於湖人隊的比賽好不好看的爭論好像很激烈。前兩天NBA官方網站的調查結果是他們仍居第一,估計這有一定的市場效應在作用。但這其實什麼都不能說明。
不是嗎?科比打球好看也富於激情,但怎麼看他的舉手投足都太像喬丹了;奧尼爾壓進禁區後,80%的選擇是大力扣籃,這點任何一個膀大腰圓的大胖子都可以輕易做到,只不過是奧尼爾更富侵略性罷了,靈光閃現的創造力好像很少....這決不像以前,奧拉朱旺在籃下轉來轉去,你就有種莫名所以的期待,賈巴爾呢?好像看一幅流動的藝術作業,不一而足。
也許伯德的話倒更有幾分直接的尖刻:“90年代的球員遠沒有80年代的強悍而有創造力”。難道NBA球員的創造力真的在一點點倒退嗎?
記得以前在聯盟的宣傳片裡最有名的一句臺詞就是I love this game,說那話的老美球迷們臉上大多泛着真正的快樂,根本沒有扭捏的作秀痕跡,但我懷疑今後他們吐露這話的真誠度能有幾分?
估計現在如果我們再想得到那種出乎意料的快樂,就只能到美國街頭去感受了略帶野味的動作雖不正規,畢竟能打動我們原始的神經,所以他們中的很多人並不喜歡到NBA打球,這決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
相信大家大多看過今年2月的全明星灌籃大賽吧,估計你們大多早就氣得鼻孔竄血了,爲了挽回頹勢,NBA居然想出了讓球員們模仿七八十年代J博士、威爾金斯和喬丹等人曾經名滿天下的招牌絕技,簡直悲哀至極。
其實模仿本身並無多大過錯,在電視裡所謂的超級模仿秀不也曾大火了一陣嗎?但現在也如同雞肋了。說來說去,模仿其實就是懶情無個性的象徵,學得不像就是反類犬,就是像了又能奪回幾分神韻,反而勾起了人們對過去好日子的幾多回憶,而模仿者反而被人忽視了。
雖說模仿可算是創造的開始,可單就一個完整的文化而言,模仿就是創造力枯竭的代名詞。在這裡我可不想聽什麼類似,在99年卡特把灌籃大賽推到頂峰,如今狀態回落我們也毫無辦法之類的狡辯,其實就算是卡特,他在比賽裡除了來幾下子力透千鈞的大扣籃外,更多時候的表現也談不上令人興奮。
想當年喬丹和威爾金斯爭霸的前後幾年,我們可沒聽說有人抱怨新式灌籃動作都被想光之類的說法。畢竟,人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就看你能不能想得到了好像我就覺得在卡特的所有扣籃動作中,他單臂插入籃筐的設計就最具創意,當然那招是佩頓替他想的。
所以覺得如果NBA比賽沒有創造力的激賞,那看來何用?不如找出幾本老錄像帶回憶些好時光,反倒更爲妙至。
如今的NBA真是越來越不好看了,爵士隊永遠是那套三歲小孩都知道的擋拆戰術,湖人對付馬刺更是一成不變地內線包夾雙塔,然後放外線,至於對手能不能投進也不過是兩種變化,甚至他們連二次切入的創造力也欠....好了,我覺得這似乎和聯盟很多球隊過於注重勝負有關,太在乎自己的名聲,反而弄得自己縮手縮腳,把自己的創造力完全禁錮了。
還記得嗎?在80年代金塊隊半場就能拉下驚世駭俗的74分,但現在呢?純粹而創造力十足的快攻幾乎消亡了,大家打得大多是如假包換的純粹籃球,這種起源於70年代末期J博士等開放式球風的籃球好手倡導的街球方式到今天還是頗爲流行。
但像小牛隊那樣把籃球當足球來玩,顯然又有些過了。所以我們經常在電視機前浪費兩個多小時,只剩下抄襲的被欺騙感,你說那除了乏味與失望還有什麼?我不知道到底我們的觀賞水平和NBA比賽本身哪個先變了質?
前幾天偶得一夢,講的是以後的NBA比賽都用計算機程序控制了,真人退出籃球場,每個步驟都千篇一律....醒來後全身透汗,夢中的景象當然是虛擬,可如果NBA再繼續那般一成不變,雖不致如此,可能也相去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