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

韓頹當簡短的一番話,卻是讓殿內漢家君臣陷入了沉思。

——如今漢室,與匈奴直接接壤的區域,東起燕國右北平郡,西至北地、隴右之交;

自東而西,先後有燕國、代國,以及上郡、雲中郡,代郡、北地郡、隴右郡、與匈奴人掌控下的草原直接接壤。

其中,位於最東部的燕國,及位於最西部的隴右郡,戰略處境相對安全一些。

前者是因爲氣候太冷,且戰略位置不算關鍵,屬於匈奴人得不償失的進攻方向;

後者則是隻有西北區域,一小塊位於河西走廊門戶外的狹小區域與草原接壤。

若非秦漢之交,華夏文明失去了草原上的塞上明珠:河套,隴右甚至都算不上邊郡,而是實打實的大後方。

除去這兩個區域,以及自邊牆北出百十里,如釘子般扎入草原的‘飛地’:雲中郡,其他邊牆郡國,理論上都有可能成爲匈奴人的進攻方向。

其中,戰略價值最大、最值得匈奴人攻擊的防線,無疑便是李廣駐守的雁門郡,以及程不識掌控下的北地郡。

“難怪老爺子當年,非要急着在這兩個郡安排大將。”

“老爺子,是早就料到了這一天啊……”

堪輿前,劉榮雙手揹負於身後,面色說不出的陰沉。

而在劉榮身後,酈寄、韓頹當等一干將領,則是在短暫交換過意見之後,便迅速達成一致。

“時值臘月凜冬,縱是那狄酋軍臣要出其不意,也必定要選擇相對沒那麼寒冷的趨於叩邊。”

“排除到燕國,以及魏尚駐守的雁門方向……”

“——毗鄰河南地的北地、隴右二郡,當是軍臣的不二之選!”

“再加上當年,太宗皇帝年間那一戰,走這個方向,匈奴人也更有把握一些。”

“反觀我漢家,在北地、隴右方向的防備,非但不比太宗皇帝時更強,反倒因爲孝景皇帝調邊卒戒備關東諸侯,而更弱了三兩分……”

酈寄難掩憂鬱的話語聲傳至耳中,劉榮面色不由得又是一沉。

河南地,便是後世人認知中的河套地區。

因其位於大河,也就是黃河以南,而被這個時代的人稱之爲:河南地。

而河套地區,之所以會被稱爲草原上的塞外明珠,正是因爲相較於草原其他區域,乃至漢家的北方邊境,河套地區氣候更爲溫暖、更適宜生存。

匈奴的強大,也正是建立在秦廷自北方收縮兵力,使得匈奴人平白得了河套的基礎之上。

——有了河套,匈奴人便有了豐富的水源和草場,以及草原獨一無二的過冬聖地。

如此說來,匈奴人從河套方向而來,進兵漢家北地、隴右二郡,也確實算得上是不二之選了。

因爲無論叩邊與否,匈奴單于庭此刻,都必定在和河套準備過冬。

反正都在河套了,就近走一趟北地、隴右,對匈奴人而言,完全就是捎帶手的事……

念及此,劉榮便緩緩側過身,望向身旁的宦者令葵五。

“近幾日,北地就沒有奏疏送到?”

聞言,葵五隻喊不遲疑搖搖頭。

劉榮又不着痕跡的望向郎中令周仁,得到的答案卻依舊是否認。

便見劉榮憂心忡忡的回過身,皺眉望向弓高侯韓頹當。

“若匈奴人果真打算自北地、隴右而來,程不識本該有所察覺。”

“畢竟匈奴人再怎麼輕裝簡行、再怎麼兵貴神速,也總歸要調運軍姿。”

“——尤其是戰馬所需的鹽,以及靠近水源的後方營地。”

“數萬,乃至十數萬騎兵調動聚集,這麼大的動靜,程不識總不至於完全察覺不到?”

劉榮此言一出,韓頹噹噹即露出一副猶猶豫豫的表情,在劉榮的再三催促下,才總算是道出了自己掌握的情報。

“程北地,其實已經有所察覺了……”

“前幾日,程北地與臣往來書信,說是今冬,北地恐怕並不太平。”

“只是匈奴人終究還沒有大軍壓境,程北地縱是有所察覺,也仍不敢斷定此事。”

“尤其孝景皇帝調邊郡以戒關東,程北地擔心陛下手中,也沒多少兵馬馳援邊郡……”

韓頹當話音未落,在場衆人便紛紛皺起了眉頭,雖然沒人開口說話,但大家心中所想,卻也都已是寫在了臉上。

——孝景皇帝調邊軍以戒關東,說不上是對是錯;

只能說,在當時的情況下,從久無戰事的邊牆調兵,來鎮壓暗流涌動的關東,確實是最省事省力,乃至當時唯一可行的方法。

但吳楚之亂平定已經過去三年,曾因諸侯叛亂而陷入動盪的關東,也早已經重歸平靜。

反觀北方邊牆,邊防力量本就處於堪堪能抵擋住匈奴人大舉犯邊——甚至是隻能勉強保證邊牆不至於糜爛的程度;

又被孝景皇帝抽走了相當一部分兵力,無事還好,一朝有外敵入侵,這便當即是捉襟見肘。

想程不識堂堂一郡之守,吳楚之亂時,手下掌握幾萬兵馬的宿將;

如今在北地,面臨着匈奴人大軍壓境的狀況,手下卻只有四千兵力可調動……

“朕怎記得孝景皇帝曾說,我漢家北牆戍卒,足有二十萬之衆?”

思慮良久,劉榮冷不丁發出一問,眉宇間也莫名帶上了些煩躁。

“縱是我漢家北牆東西萬里,也不至於二十萬戍邊卒,到程不識手裡便只分到四千?”

聽聞此問,在場衆人不由得一陣苦笑連連。

最終,還是由老好人:榆侯欒布站出身,爲劉榮講解起了箇中內由。

“陛下,有所不知。”

“我漢家,說是邊牆有二十萬邊郡衛戍,但這二十萬,是將燕、代、趙三國兵馬,以及邊郡的郡、縣兵馬都計算在內的。”

“——截止吳楚七國之亂時,周亞夫的太尉府所得到的數字:燕國、代國,各有戍邊卒兩萬,外加郡、縣兵,及青壯鄉勇三萬。”

“如此,單只是燕代二國,便佔了我漢家二十萬戍邊卒的一半。”

“再加上趙國,有直屬趙王的兵馬兩萬,又郡、縣兵馬鄉勇兩萬——單只是燕、代、趙三國,這便已是十四萬兵馬。”

···

“另外,魏尚的雲中郡,也有兵馬五千、郡縣鄉勇五千;”

“除去這共計十五萬,餘下五萬,由北地、隴右、上、代四郡各得一萬餘。”

“——北地郡守程不識,是有上萬兵馬在手的。”

“只是這上萬兵馬,有過半都是郡、縣兵,若是盡數調用,則郡縣地方必生禍亂。”

“爲地方郡縣安穩,郡縣兵便非萬不得已之時不可抽調。”

“如此一來,程不識可以用來抵禦匈奴的兵馬,便只剩北地都尉部,那四千多戍邊卒了……”

聽到這裡,饒是很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劉榮也終是不得不無奈的發出一聲長嘆。

這很操蛋;

卻也很合理。

如果漢家真有二十萬邊防部隊,且這二十萬人都要長安中央養,那別說什麼文景之治了——單就是這二十萬邊防部隊,也早就把漢家給吃沒了。

事實上,即便是有燕、代、趙三國,以及邊防各郡,承擔起了這二十萬邊防部隊的相當一部分供養成本,光是剩下的三五萬兵馬,也依舊讓長安朝堂亞歷山大,甚至一度直呼供養不起。

原因很簡單:不同於叛亂爆發時,長安中央派出的平叛大軍,邊防部隊,是絕對意義上的常備武裝。

二十萬常備武裝,什麼概念?

單就是一年的軍糧,便是五百萬石粟,價值超三萬萬錢!

吃的主糧就是三萬萬錢,再加上其他消耗,如鹽、醋,衣、褥;

——這都還沒算軍費的大頭:武器軍械!

林林總總算下來,二十萬常備武裝,怕是漢家要把農稅、口賦收入的八成以上砸進去,才能勉強維持。

如今漢家,農稅、口賦幾何?

截止去年,即先孝景皇帝六年,漢家歲得農稅共一千八百餘萬石粟,外加口賦十二萬萬錢。

——沒辦法,太宗皇帝定下的稅、賦標準,農稅三十取一,口賦每丁四十錢;

在這樣的超低稅、賦比例下,能有這不到二千萬石粟、十多萬萬錢,都已經足以被史家稱爲‘文景之治’,乃至華夏文明封建史上的第一個盛世了。

而這一千八百萬石粟,地方郡縣要截留三成,來作爲地方未來一年的運轉經費;

剩下的七成,也有大半要用於發放官員俸祿。

這就好比後世的年輕人,一個月拿個萬兒八千,看似不少;

但等房貸車貸還完,剩下的都還得省吃儉用,才堪堪夠溫飽。

如今漢家,情況也差不多——一千八百萬石農稅,地方郡縣截留至少五百萬石,剩下一千三百萬石,光是官員俸祿,就要發出去上千萬石。

最後剩下不到三百萬石,國庫都得死死捏在手裡,摳摳搜搜用到年底,看能不能存下來一些。

就這麼存了三十多年,經歷一整個文景之治,漢家才存下來足夠和匈奴人發起決戰的錢、糧庫存。

WWW¸ттkan¸c ○

要是再多出二十萬邊軍,需要朝堂每年掏五百萬石糧食養着?

毀滅吧!

累了!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晁錯在太宗皇帝年間上書,提議允許百姓‘輸粟捐爵’——通過向邊關運送糧草,來換取想要的爵位,纔會一經提出,便迅速得到整個長安朝堂的支持。

——在當時,長安中央需要負責供應糧草、輜重的邊防部隊,只有區區四萬人而已。

但在晁錯輸粟捐爵之前,無論是這四萬人,還是由燕、代、趙三國,及北地、隴右、上、代四郡養着的十幾萬人,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完全吃不飽肚子的。

晁錯一手輸粟捐爵,邊防部隊過了幾年好日子;

之後又是太宗皇帝省吃儉用,長安朝堂纔開始有力氣供養那四萬邊防部隊,不至於讓邊防戰士吃不飽肚子。

但也就僅限於此了;

四到五萬邊防部隊,外加飛狐軍、細柳營、句注軍、霸上軍、棘門軍等有實無名的常備武裝,就已經是長安朝堂中央的極限。

再多,那就又要回到那個邊牆人均食不果腹,軍糧供養默認減半的時代了。

“一旦戰事爆發,程不識的四千兵馬,是絕對不足以支撐到長安的援軍抵達北地的。”

“——無論匈奴人派了多少兵馬,只要不是小股馳掠,程不識便必定無法將匈奴人的騎兵,擋在北地郡外。”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狄酋軍臣,也不大可能只是派小股兵馬馳掠。”

良久,劉榮悠悠道出一語,惹得殿內衆人紛紛皺起眉頭。

眼下的狀況,已經是一目瞭然。

——匈奴人還沒開打,但基本可以確定:匈奴人肯定要打!

而且攻打方向也能大致確定:八成是北地、隴右方向。

如此一來,問題也就很簡單了。

要不要在戰爭爆發之前,提前派出部隊支援北地、隴右?

如果派了,匈奴人卻沒來,那調動兵馬的耗費就會打水漂不說,還會影響軍中將士的軍心士氣。

——匈奴人壓根兒沒來,長安朝堂就嚇得調兵遣將,這得多膽小啊?

可若是等戰爭爆發再派兵,幾千裡的距離,等長安的援軍抵達北地,匈奴人怕是都吃幹抹淨走人了。

怎麼辦?

不知不覺間,所有人的目光,便再度落在了堪輿前的劉榮身上。

這件事,只有劉榮能拿主意。

也只有劉榮,能承擔判斷錯誤的後果。

——派了援軍,匈奴人卻沒來,劉榮可以說:這是演習;

沒派援軍,導致北地破碎,劉榮也可以說:匈奴人來得突然,且毫無徵兆。

總而言之:無論對錯,這個決定,都只能由劉榮來做。

而劉榮的選擇,也顯而易見……

“擬詔!”

“任:曲周侯酈寄爲車騎將軍,弓高侯韓頹當爲上將軍,榆侯欒布爲左將軍;”

“各領北軍一部校尉,不日開拔,馳援北地!”

“——沿途自願隨軍之關中民男,皆特許參選北軍,又射聲、鐵衛二軍明歲徵兵選拔。”

滿是堅定地說着,劉榮便抿着脣,緩緩擡起頭,望向面前,已經出身準備領命的三位老將軍。

“朕的中盾衛,又北地、隴右數十萬子民,便拜託三位將軍了。”

···

“再擬詔,八百里加急送往北地。”

“——着:北地守程不識,自奉詔之日起,盡發北地可戰之民男青壯、鄉勇,速至朝那塞駐守!”

“告訴程不識:無論如何,都絕不可主動出擊迎敵!”

“朕不用他程不識建功立業,斬將奪旗;”

“只要守住朝那塞,撐到長安的援軍抵達,朕,不吝裂土以侯之!!!”

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61章 陛下!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3章 左膀右臂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46章 莢錢第39章 降維打擊?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77章 我乏了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第81章 天下皆反?第318章 決戰前夕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109章 劉濞老賊!剛落腳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324章 試探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190章 族!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31章 不盡然吧?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77章 我乏了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回家晚了第331章 妥協的藝術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254章 請陛下明察!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86章 王孫,且去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324章 試探第21章 殫精竭慮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251章 毒蛇!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192章 不該殺嗎!!!第318章 決戰前夕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92章 出師不利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322章 去吧,去吧第92章 出師不利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272章 ‘君’的意志第41章 回去再說!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77章 我乏了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304章 報仇!雪恨!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238章 宗祠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84章 上架感言第311章 幽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