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臺中對

陳永華盯着項玉看了半天,看的項玉全身毛毛的,陳永華嘆了一口氣,說道:“像,真像,好像!”

項玉一頭霧水,問道:“像?像什麼?”

“你很像我認識的一個人,他叫甘輝,去年這個時候死在了江寧城。”陳永華看起來有點哀傷。

這已經是項玉第二次聽人說他和甘輝很像了,第一次就是鄭成功親口說的,而這一次是出自陳永華之口,這使得項玉對這個甘輝的興趣也增多了起來。

“你問我怎麼看今天的臺灣形勢,我本來不想多談這些國家大事,只願意安安心心的做一介平民,但是出於對你的感激,別誤會,我是替那些老百姓感激你的,一路上我已經聽說了,你在禾竂港擊敗了荷蘭人,使得南部的百姓的處境稍稍改觀了一些,至少不會在受到荷蘭人的直接威脅,這一路來你有願意出手幫助這些婦孺老弱,顯得你跟其他的明軍將領有些不同,說實話,我有點欣賞你了,是可惜你生不逢時,這個時候恐怕也難有作爲了。”陳永華緩緩道來,說的輕描淡寫,項玉聽後卻更覺得好奇。

“陳先生過獎了,末將只是感念百姓的不易,天下興亡苦的都是百姓,遙望對岸,我泱泱中華卻淪陷於蠻夷之手,無數中原百姓流離失所,近五十年的戰亂分爭使得多少普通百姓家破人亡,如今我們淪落此地,雖然勢單力薄,卻也要胸懷救國治市的壯志雄心,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中原六百州!”項玉自己都給自己的情緒調動起來,說到最後竟然豪情萬丈,氣衝雲霄。

陳永華看着項玉的神情,眼睛裡面滿是詫異,又有欣慰,他對着項玉深深一拜,說道:“陳復甫願追隨將軍,輔佐將軍成就大業!”

項玉沒想到自己裝了一頓13竟然讓這個被鄭成功稱爲“我之臥龍”的人拜倒在自己帳下,他連忙扶起陳永華,好一番禮遇之後陳永華的清虛才稍稍安定了些,陳永華今年不過是二十七八歲,正值年富力強的時候,得到這樣一個謀士對於項玉來說正可謂是如虎添翼。

陳永華稍稍平復了一下心情,這纔回到項玉之前問道的問題上來,對項玉說道:“將軍此番前往北方,顯然是已經看出南部的明軍將會有一場內鬥,將軍認爲自己實力弱小,不願意被捲進這場爭鬥裡面,因此才率軍北上,是也不是?”

項玉沒有否認這個問題,陳永華所說的基本是他心中的真實想法。有關鐵礦、煤炭之類的也是另外的一個原因,這個當然是沒辦法跟陳永華講的。

陳永華見項玉肯定了自己的猜想,微微一笑,繼續道:“將軍以爲馮信和劉國軒兩人爲何會出現紛爭,兩人此時一人佔據臺灣城,一人佔據承天府,一者強於水軍海戰之利,一人精於陸戰,實力強大,兩人都能知曉對方的優點和長處,爲何要還要去做這種爭鬥,而不能和平相處呢?”

在項玉看來這個問題真的再簡單不過,這兩個人出現爭執還不是爲了爭奪領導的地位,意圖獨霸一方。但是眼下陳永華既然提到了這個問題,那麼答案肯定不會是他所想的那麼簡單,項玉仔細想了想,卻沒有想到精要之處。

陳永華見項玉答不出來,笑着說道:“將軍或許是以爲這兩人只是爲了爭奪權力而要如此,實則不然,此二人都是一面極強,另一面極弱,兩者相爭勝負實乃未知之數,因此兩人爲何不能和平相處?原因有兩點:第一,兩人是爲了爭奪明軍陣營中其他勢力的權力,這一點上面馮信起初做的更好,他手中的資源無論是地盤還是兵力都要超過劉國軒,而且劉國軒孤懸海外,土地貧瘠,糧食供應都會發生困難,時間一久就會越發不利,因此他來積極分化拉攏那些不願意被馮信吞併的將領,這其中就有林鳳。”

項玉一驚,原來屏東事件是劉國軒挑起來的,這一招夠毒的,不僅使得馮信的吞併過程變得艱難,甚至是引起了其他明軍勢力的反感。

陳永華並沒有察覺到項玉已經分了神,他繼續講道:“第二點就是爲了給清軍一個交代,說的詳細點是爲了給施琅一個交代,讓施琅安心。”

項玉好生奇怪,怎麼明軍內部的紛爭竟然撤到了施琅的身上來了,他疑惑的看着陳永華,等待着他的解釋。

陳永華好像是知道他的心思一樣,解釋道:“此番對臺作戰,有兩個耐人尋味之處,第一個就是清廷突然和荷蘭人聯起手來,這一點不難推測,應該是出自施琅之手,滿清貴族出身遼東苦寒之地,對於南方海事並不瞭解,更別提遠在南洋之外的荷蘭人了,所以這應該是施琅和荷蘭人之間的聯手,爲的就是要從我軍手中奪取金門和廈門,爲何是這兩地,而不包括臺灣島呢?我的推測是之前施琅是有意放任我軍攻打臺灣而不加以阻攔,不知將軍是否還記得當時出征之前,馬港的清軍水軍突然間消失了,王爺派出大量哨船四處打探偵查,也沒發現清軍的蹤跡,這才得以順利的對臺出兵,我想這恐怕是施琅的有意爲之。”

歷史書上可沒有記載這些東西,項玉雖然不知道陳永華分析的對不對,但是還是對於他十分佩服,在沒有什麼具體資料的情況下面能夠推測出這麼多東西出來,也是很不容易的,從戰略層面來說這個人確實是一個大才。

“施琅的這些舉動最終可能會引起清廷的不滿,指責他在明軍主力征臺的時候沒有絲毫作爲,這一點施琅不得不防,因此他纔會想到要奪取金門廈門兩地,這兩地對於清廷來說要比臺灣更加重要,爲什麼這麼說?因爲奪取了這兩個地方意味着清軍在整個大陸上面的作戰告於段落,天下基本平定,統治者可以像百姓們宣稱明朝徹底滅亡,滿清人口不多,軍隊的數量更少,滿清貴族不願意看到戰事久拖不決,因爲一旦日後有什麼變故,比如說如同去年延平郡王北伐之舉,一旦成功勢必聲震全國,對清廷的統制造成嚴重威脅,甚至動搖其根本,而且因爲王爺一直將金廈兩地視爲基地據點,當做北伐抗爭的大後方,因此金廈兩地的戰略意義重大,奪取了這兩地,基本上可以掃除明軍對於整個南方的威脅,未來即使明軍從臺灣出兵襲擾東南沿海一帶各處,其效果也只是相當於一百多年前的倭寇之患一般,只是小蘚小疾,對清軍的威脅並不大,對於清廷的通知來說更無威脅,這對於一個新建立的朝代來說意味着大局已定,施琅的這份戰功居功至偉。”

第100章 新式火炮第362章 印度來客第183章 西班牙艦隊的覆滅第431章 中南半島和澳洲第50章 金門危局第402章 平定準葛爾(一)第312章 抵達臺南第130章 陸上阻擊第207章 突圍第193章 對土着人的政策第346章 海澄攻防戰(九)第286章 初戰告捷第394章 退守遼東第335章 春季作戰第185章 海灣炮戰(中)第363章 莫臥兒使者第20章 塗嶺大戰(三)第249章 遊逛基隆第37章 送上門來的機會第336章 清軍的反撲第392章 祁口奇兵第40章 下一步計劃第415章 困守海州第39章 激戰臺灣城第292章 人口掠奪第167章 南洋海盜第104章 兩面合圍第46章 廈門攻城戰第51章 荷蘭人的援軍第258章 歐洲震動第98章 發展戰略第81章 挑撥離間第183章 西班牙艦隊的覆滅第219章 意外的情報第234章 破城第414章 破城第270章 打到荷蘭人的家門口了第380章 鏖戰鎮南關(一)第352章 江陰海戰第151章 一邊倒的戰鬥第155章 聯軍內訌第16章 大戰將至第308章 遠渡重洋的英國人第347章 外圍失守第111章 拜訪老農第317章 論戰第373章 關寧鐵騎第13章 改編火器營第52章 消失的荷蘭人第211章 清廷的警覺第84章 戰前佈局第315章 價格爭議第166章 組建情報部門第218章 施琅的計較第378章 戰局糜爛第67章 第一個藩屬第393章 去而復還第180章 海戰爆發第334章 同意出資第126章 雲聰獻計第257章 農業的發展和建設(二)第272章 暗線第252章 糧食戰略(二)第296章 意外收穫第375章 尚之信的覆滅第278章 勢不可擋第58章 風雲突變第34章 海上激戰第174章 海盜島第58章 風雲突變第386章 平西王亡第153章 火炮封鎖帶第17章 風雲詭譎第233章 董義的建議第221章 軍火第105章 驚天動地的爆炸第394章 退守遼東第196章 西班牙人的反應(三)第167章 南洋海盜第43章 廈門風雲(二)第237章 城外交戰第369章 難以應對第325章 江戶灣第84章 戰前佈局第303章 大問題第378章 戰局糜爛第146章 五十兩白銀一個花姑娘第417章 兵臨盛京第369章 難以應對第309章 前往馬尼拉第305章 雨後春筍般的清廷水軍第367章 項玉登基第331章 江戶大火第251章 糧食戰略第127章 尚令的陰謀第48章 騎兵戰術第413章 錦州之困第325章 江戶灣第175章 邀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