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抵達基隆

陳永華的令項玉十分感嘆,原來這個施琅這麼厲害,等於島上的明軍這個時候都成了他的棋子,他留下明軍在臺灣島上,這樣清廷就會出於對明軍的防備仍然對他委以重任,就不會出現狡兔死走狗烹的局面了。

“先生的這番話當真令我眼界大開,許多看不透徹的事情這個時候也都能夠想的通了。”項玉卻是對於陳永華的印象大爲改觀。

“將軍過獎了,這都是在下的一些井底之見,實不足掛齒,施琅此人日後畢竟成爲將軍的一個勁敵,不過眼下將軍首要目標還是南部的兩位將軍,這兩人之所以非爭鬥不可,是因爲施琅必定不會容忍臺灣出現一個完整統一的局面,這樣的話明軍將會成爲他的心腹大患,他要的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對手,並不是需要一個真正強大的對手,爲此施琅恐怕分別派人去遊說兩位將軍,表示願意支持他們中的強者,挑鬥明軍的內耗,使得臺灣的明軍發展不起來,最終成爲一盤散沙,這兩人本來就不合,再加上施琅一兵威相壓,他們也只能屈服,因此才陷入爭鬥之中。”陳永華有些痛心疾首,鄭成功對他父子有知遇之恩,他自己還被鄭成功委派爲鄭經的老師,可以看出鄭成功卻是對他是十分看重的,這支明軍是鄭成功辛苦經營十數年,從弱到強發展起來的,這個時候竟然陷入了這樣的一個局面,讓他覺得十分愧疚,愧疚自己沒能夠對得起鄭家的期待。

項玉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他理解陳永華的感受,鄭成功死的太過突然,以至於很多事情都沒有按照預料中的軌道行駛,歷史在這裡已經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轉折,而他,這個本不應該出現在這個時代的人這個時候也將迎來自己的一番機遇。

大軍一路上花了將近二十天的時間才趕到了他們的目的地,沿途上收入隊伍的難民數量超過了七千多人,這些人一路走到北方來,身上的糧食基本耗盡,這個時候的臺灣正是人煙稀少的時候,到處也沒什麼補給,只能找點野果樹皮充飢,明軍的收留使得他們避免了被餓死的命運,因此許多原本不打算去基隆的百姓最後也都跟着項玉等人來到了基隆定居。

這個時候的基隆還是一片荒涼,不僅沒有寬廣擁擠的碼頭,樓宇遍佈的城市,甚至是連幾件像樣的房子都沒有,看上去像是海邊的一處淺灘,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淺坑,海邊上零星散佈着幾個村落,大多數是漢人的,也有幾個是當地部落的,這裡的漢人和土人之間的關係看上去還比較友好,他們的幾處村子都挨在一起了,漢人的土坯屋子會和土人的高腳竹屋緊緊相鄰,這番景象在臺南市基本上看不到的。

明軍和大隊難民的到來引起了當地人的一陣騷動,年初的時候荷蘭人的幾隻小船曾經闖入過這裡,殺死了好幾十名漁民,這使得他們對於外人的戒心變得比較重。

當地人很快便組織起一羣青壯年拿起武器守在村口,對明軍衆人十分警惕,項玉見這些人人數不多,加起來也不過三四百人,心裡也不是特別擔心,畢竟自己這邊不是來打仗的,並沒有惡意,而且看這些人的樣子也沒有說一定和明軍動手。

項玉帶着幾名士兵走上前去,對面人羣中見到他們只來了幾個人,也走出了幾個年長的老者,項玉看了幾人一眼,其中兩人很明顯是漢人的裝扮,另外一個人從穿着上面來看應該是部落的首領或者酋長之類的。

項玉上前一步,說道:“你們好,我們是明軍,在島的南邊打跑了荷蘭人,現在要在這裡駐紮下來,我們並沒有惡意,希望你們不要誤會,給我們讓出一條通道,讓我們大軍和百姓能夠通過。”

項玉的話說完,站在最前面的那個老者沒有動,後面的一個漢人老者正在給那個酋長小聲說着什麼,看起來像是在給他翻譯項玉的話。

三人商量了一陣,然後那個站在最前面的老者開口說道:“你們是明軍我不懷疑,我也是浙江人,見過明軍,雖然跟你的裝備不太一樣,但是這杆龍旗我認識,我們商量過後同意了你們駐兵的要求,但是希望你們不要打擾到我們的正常生活,我們居住在這裡與世無爭不想被外人破壞,另外我們不會向你們交稅,這一點我們得先給你們說清楚,如果將來荷蘭人打過來了,我們會派人跟你們一起作戰,這位酋長是凱達格蘭族的部落首領,我希望你們手下的士卒不要去招惹他們,他們跟我們漢人一樣,都是熱愛和平的人。”

項玉一陣無語,信息量太大,要求太多,記不太住,不過口中還是一本正經的說道:“當然,你說的這些都不是問題,我會立下軍規規範此事,儘量使我們的到來對你們的生活產生較小的影響。”

兩人擊掌爲盟,三個老者便退向道路兩邊,表示願意爲明軍讓路,其他的青壯見此也都紛紛讓開道路,項玉一馬當先走在前面,邊走還在邊觀察這些人民,這裡的人看上去生活的比較艱苦,不僅是身着的衣物比較破舊,房子也大多是茅草房,下面砌的是土牆,上面蓋得卻是茅草,看起來應該是不會燒窯,制不出磚瓦出來,不過項玉看到漁民們使用的碗卻又是陶瓷製成的,其中有些看上去還比較精美,既然會燒陶,那爲什麼不會燒窯?想不明白。

項玉他們穿過當地人的村莊,選擇了一處靠近海邊的地方作爲定居地,這裡有一條流速緩慢的河流,正好當做飲水源,這裡距離當地人的村落相隔了大約七八里路,背靠一大片森林,森林後面環抱着羣山,基隆地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海,不僅有臺灣地區重要的鐵礦煤炭等重要的物資,同時優越的地理條件使得基隆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獨特的地形極爲適合作爲軍港,這一點和中國的旅順地區有點相似。

明軍這時先打起了帳篷,提供給老弱婦孺們休息,項玉帶人將隊伍裡面的青壯勞動力集中起來,一部分幫助明軍士兵搭建帳篷,一部分跟隨項玉他們前去砍伐樹木,帳篷的數量肯定是不夠的,士兵們和這些青壯還都能夠講究,臺灣的夜晚這個時候並不是十分寒冷,但是長途勞累使得隊伍中的很多人都急需休整,他們首先要砍伐一些樹木來搭建一些簡易的房屋,搭建一些圍欄來野獸的襲擊。

明軍這個時候工具並不是很充足,加上準備不足,所以砍伐的樹木速度緩慢,明軍搭建房屋的進度比較緩慢,而且也不能將人力全部投身在這方面,明軍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如說開墾田地,挖掘水渠,解決糧食的問題,這個時候明軍隨身攜帶的糧食已經不足以支撐士兵加上百姓一個月的供給了,這裡完全是一片荒地,並沒有什麼收成,只能進山打獵,出海捕魚,向當地的原居民借糧食這幾個出路了。

第332章 鉅額賠償第421章 西伯利亞對峙第197章 戰後政策第54章 金門敗軍第223章 拔掉澎湖島第194章 西班牙人的方案(一)第407章 僵持階段第382章 三水議兵第70章 戰前準備第283章 出兵第401章 置身事外第258章 歐洲震動第417章 兵臨盛京第263章 夜襲鎮海(三)第296章 意外收穫第295章 天羅地網第293章 鎮海大營第257章 農業的發展和建設(二)第423章 遠征艦隊第17章 風雲詭譎第42章 廈門風雲(一)第121章 琉球的變故第211章 清廷的警覺第151章 一邊倒的戰鬥第94章 安置俘虜第41章 鄭成功的心思第31章 諸軍議事第108章 炮擊皇城第110章 目標城門第355章 國之隱患第92章 興辦教育第426章 決戰沙俄(二)第317章 論戰第269章 呂宋軍第76章 將軍府第123章 陸上交戰第122章 兩軍遭遇第282章 作戰分析第280章 如何破局?第293章 鎮海大營第53章 拜訪漁村第128章 偷襲開始第390章 遠洋艦隊第369章 難以應對第215章 清軍的困擾第7章 成功北上第215章 清軍的困擾第125章 北琉球國第64章 抵達基隆第308章 遠渡重洋的英國人第48章 騎兵戰術第192章 議和第18章 塗嶺大戰(一)第240章 兵臨城下第247章 鞏固海權第141章 擴建軍工廠第206章 逼上絕路第290章 兩難抉擇第14章 索要槍械第396章 清廷北逃第121章 琉球的變故第99章 項玉成親第319章 通商條例第185章 海灣炮戰(中)第27章 新的危機第365章 丈量土地第79章 承天府軍議第359章 濃霧偷襲(二)第332章 鉅額賠償第215章 清軍的困擾第96章 項玉回府第386章 平西王亡第410章 戰局不順第295章 天羅地網第398章 羅剎國犯境第37章 送上門來的機會第41章 鄭成功的心思第131章 傷亡慘重第197章 戰後政策第239章 北方的神秘戰艦第178章 尚可喜的“商人”第419章 對抗沙俄第263章 夜襲鎮海(三)第101章 樑軍的佈局第396章 清廷北逃第320章 互相妥協第151章 一邊倒的戰鬥第231章 包圍圈第244章 臺南海戰(三)第113章 回到基隆第194章 西班牙人的方案(一)第47章 各自突圍第427章 決戰沙俄(三)第176章 起航!第380章 鏖戰鎮南關(一)第160章 千炮齊發第351章 擊敗清軍第369章 難以應對第280章 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