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機牀的製造,電腦芯片的製造就容易一些了,理論方面的問題已經基本上被謝喜德和周明這些專家解決了,剩下的就是提升技術進行改造,其中涉及到儀器設備和工藝,
當然,不是說芯片製造容易,相反,周明這些專家反而認爲要想把芯片給製造出來絕非易事。
技術上他們覺得問題不大,國家的電子產業基礎非常雄厚,起碼那臺晶圓生產線涉及的難點大部分在理論上給解決了,當然,對於芯片來說晶圓生產線也只是一部分而已,另外還有電子元件的製造,這也是大問題,只是相比較而言晶圓生產線會更加的重要。
一臺晶圓生產線中有一千多個零部件,有四百多個集成電路板,如此多的零部件不可能由幾家或者十幾家企業來完成,最起碼也得要幾十家半導體行業的企業共同協作,這也是當初劉琅提出建設一個電子產業園區的原因。
電子產業園區的建設不是一年兩年能夠完成的,即便是白爲任極爲重視,但沒個三四年也不可能建設成功,可萬賀他們的程序設計就要快上很多了,尤其是這幫人受到劉琅的啓示,已經着手對新一代C語言進行開發,只要被他們給創造出來,那他們設想的圖像處理程序很可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就被設計出來,這個速度要遠快於產業園區的建設。
要想跟上萬賀他們的步伐就必須成立一家專門研究芯片的公司,也就是劉琅提出的中芯科技,中芯科技再整合全國的半導體行業針對芯片進行研究,這個速度就要快上很多了。
成立中芯科技周明謝喜德都是贊同的,可是這些工作那需要繁瑣的組織和協調,他們都是技術人員,設計、研究是他們的強項,搞人際關係和各個部門“扯皮”就不在行了,這纔是頭疼的事情,甚至在他們眼裡比純粹的芯片製造還要讓人心煩。
劉琅當然知道他們的苦惱,別說是在這個時代了,就是二三十年之後,國家在相關手續的審批程序上也是讓很多人望而生畏。
要成立一家大型的公司從前期可研再到批准立項,然後是選址、規劃、設計以及正式建造,建造完成後還要由數個部門驗收,每一步都要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批,每一步都要歷經“磨難”,沒有個一年兩年都搞不定。
這還是在二三十年之後,至於說現在,更是處處體現出國家部門辦事效率的低下,就是一個個體戶要辦營業執照也得花上半個月的時間。
不過劉琅可不是“迂腐”的人,他懂得利用資源,當初爲聖唐文化辦營業執照時就讓木小虎出面,不到兩個小時就搞定,現在成立中芯科技乾脆直接找上了鄧老和趙弘揚,還提出了自己的人選,把組織部門的活都幹了,國家的最高層出面那就好辦了。
也就一週之後,魯明志就找到了劉琅,告訴他國家已經下了文件正式成立中芯科技有限公司,直接隸屬國務院,是標準的央企。
不過組織人員上有些問題,中芯科技是直屬央企,負責人的職位是廳局級,劉琅點名推薦的黃坤只是正處級,職位不匹配,而且從正處級到廳局級還要經過正副局級一個大門檻,即便把黃坤提了半個級別也只是副局級,不可能擔任中芯科技的負責人。
所以國家對黃坤的任命是中芯科技總工程師,負責一切技術方面的工作,包括在全國範圍內抽調人才和設備的權利。
劉琅聽了魯明志的話有些生氣,在他心中,這些科學家都是國家最寶貴的人才,論作用豈是一些官員所能相比的?可也沒辦法,官員體制就是這樣,你做的再優秀也不能連兩三級,總得一步一步的上去,要不然不符合程序呀!
另外周明、謝喜德兩人也被選入中芯科技,對了,王元、許衍和俞中珏三位也從首都第三晶體管廠加入到了中芯科技,周明和謝喜德是副總工程師,其他三人也是受到了重用,也就是說,凡是劉琅點了名的都被調入新成立的中芯科技。
劉琅也想把王海軍給調到中芯科技,但想了想還是算了,這位阜城老鄉可是自己重點培養的人才,明年準備就把他送到國外留學。
王海軍的人生應該是互聯網時代的領軍人物,現在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國外最先進的技術。
中芯科技在名義上算是成立了,主要人員也有了,但這還不夠,總不能這幾位老傢伙天天下車間幹活吧,還得有中堅力量。
劉琅之前找到了周明和謝喜德,兩人嚇了一跳,怎麼無聲無息之間自己就被換了工作了?沒人跟他們說呀!
劉琅可不管這些,帶上他們立刻就直奔電子研究所而去。
周明是一位學院派,斯斯文文戴着一副近視鏡,常年穿着兩三套衣服,髒了洗,幹了穿,然後再洗再穿,劉琅就沒看見過他穿什麼新衣服,另外他每做一件事時總是前思後想,只有超過七成把握時纔會付諸於行動。
謝喜德恰恰相反,辦事風風火火,只要發現問題就先動手,至於說成功率,按他的話來說:不動手成功率永遠爲零。
他們都很欽佩的黃坤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劉琅第一次看到時還以爲對方是一位官員,衣着鄭重,也戴着副眼鏡,眼鏡鏡片永遠是沒有一絲痕跡,頭髮超過一半也是花白顏色了,不過卻很整齊,比起周明和謝喜德的不拘小節,他則是非常注重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