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千里報喪 國失重器

噠噠噠……在這大明首都北京城最繁華的街道響起,只見馬上一騎士,全身素縞,身後插着一杆小旗,上面寫着大大的一個毅字,在大街上橫衝直撞,直奔皇城方向而去,衆行人無不避讓,頓時亂作一團。

馬上騎士揮鞭打馬,口中喝斥:“讓開,讓開”。馬不停蹄飛馳而去。

街上一人手拿油餅,滿身灰塵破口大罵:“當街騎馬飛奔,你是急着要死啊你丫”。

早點攤老闆急忙說道:“老兄慎言,沒看到那人身上的旗嗎?恐怕是要變天了”。

油餅兄聽罷,仔細的看着那旗子上的字,手中的油餅掉在地上也並不知道。

今日早朝無甚奏報,大體都是一些零碎小事,崇禎皇帝看着殿下大臣你來我往上前奏報,心中滿是感慨。想到自己初登大寶時的戰戰兢兢,內憂外患,如履薄冰,到如今,海內昇平,萬邦來朝,盛世之景,古往今來怕是創千古未有之事。腦海中顯露出一個人,就是他,於社稷大廈將傾之際,力挽狂瀾,成就朕這千古一帝。朕的身子也不濟了,過些時段讓他來京,太子也成年了,讓太子監國,朕也得歇歇,與他好好的敘敘話,一別數年,上次朕賜的藥,他有沒有康復。想着想着不禁眯起了眼睛,陷入深思當中,臉上一片憂慮之色。

御座左側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看到崇禎皇帝的表情,心中唸叨:“怕是萬歲又想起了毅王爺了,毅王爺也是的,非得在那鳥不拉死的地方說要鼓搗寶船,這事手下的去辦就成了,何必自己受罪呢。陛下時常自己靜靜發呆,每到退朝之後必問是否有你的書信,唉,看來這事得老奴我來給陛下辦了,一會我就去叫人去遼東”。

“臣彈劾毅王陳駿德十八條大罪,開衙建府,私授官職,朝廷法令在其封地皆被廢除,私下擴軍,招募軍士,帶甲者數十萬,又聞與弗郎機密談,購置武械裝備新軍,近日頻繁調動軍隊,未曾報備於朝廷。於遼東一手遮天,故市井言之,遼東人不知陛下久已。此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漢之王莽,國之逆賊。請陛下莫要再置若罔聞,此賊已成禍患,如若姑息,必成國之大難。社稷之禍也。臣恭請陛下使雷霆手段,剷除此賊。乃國之幸事,社稷之福也”。言罷,雙手舉着奏章,跪倒不言。

“陳駿德罔顧聖恩,大逆不道,罄竹難書,已成尾大不掉之勢,請陛下速做決斷,臣附議”。

“陳賊不臣之心天下皆知,如不嚴懲,天理難容。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督察院一衆言官俱跪倒在地,七嘴八舌,此起彼伏。大罵毅王陳駿德,大有不殺陳駿德,國將不國之意。

王承恩看看了下面跪着的言官們,微微撇了撇嘴,突然想起毅王爺當庭痛罵這些言官的話來了,

“爺們還好眼神好使,如若眼力不濟,還以爲在梨園狗市呢,好傢伙,老狗小狗狂吠不止,再敢造次,打狗棒伺候”。

其他文武官員面無表情,這事哪個月不發生幾回,都習以爲常,內閣首輔東閣大學士孫承宗默然看着言官的捶胸頓足,嚎頭大哭,心中感嘆,什麼時候纔是個頭呢,這麼多次了,哪次陛下不都留中不發,真是死心不改。之前言官彈劾,還有官員與其爭辯,到現在已無人搭言,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啊,真是不可理喻。

崇禎皇帝微微的睜開了雙眼,看着殿下的一衆言官,嘆了口氣,心中叨唸:“駿德啊駿德,你惹了事,還得朕給你收場”。

“朕知道了”。言罷示意王承恩接過奏章。

言官們也不傻,皇上的意思明顯是要包庇啊,一句知道了就想打發我們啊,您老一個留中不發,我們白忙活了,那可不行。

“你們這羣佞臣,奸臣,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漢賊當道,你們都瞎了眼了嗎?敢問內閣諸公,你們是大明的閣老,還是他陳賊的奴才,他日風雲有變,你們還想做從龍之臣不成”。

孫承宗心裡咯噔一下,果然這幫科道言官矛頭又指向我了,真應了毅王爺的話,躺着也中槍,我招誰惹誰了,看了看其他閣老,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啓一動不動,眼睛微張,好像是睡着了。大學士範景文在搖頭晃腦,細聽了一下。嚯,老貨這功夫勁兒你有什麼興致誦《周禮》啊。在看看畢自嚴大學士在那看手指呢,那麼細緻認真,咋地,老畢你還能從裡面看出銀子來怎麼的。唉,沒有辦法啊,還得老夫來和稀泥了。都被點名了,再不出來就有點丟臉了。

“劉御史,莫要危言聳聽。你之職責糾劾百官,辨明冤枉,輯督各道,爲天子耳目風紀之司。此等大逆不道之言也是你能宣之於口的嗎?毅王就藩,朝廷已下旨,遼東事宜皆便宜行事,遼東文武官員皆由毅王節制,若依爾等所奏,朝廷必將失信於天下。但你等所奏又俱是實情,內閣也不會毫無反應,也要定下來一個章程,就由徐閣老牽頭,大家集思廣益,都來商討一下”。說完看了看徐光啓,讓你關鍵時刻掉鏈子,我打頭你們一個也別漏下。

徐光啓聞言一驚,雙目大張,這老孫真是不太地道,還拉我做墊背,真是逼上梁山啊,沒法子,唉“陛下,孫閣老此乃老成謀國之言,臣忝爲內閣大學士,必與諸位內閣同僚好好商議一番,此事由內閣科道一同研討,必會有一個萬全之策”。

範大學士依舊背書,只是表情就不那麼自然了。老畢學士頓時無語,唉,毅王爺你消停一陣不行嗎。成天折騰你不累,我可累啊。這些科道言官彈劾你乃職責所在,您老遠在遼東,天不怕地不怕的,當然了,你就是在朝堂上,估計您老也不怕。但是我不同啊,我還得跟他們共事,最近這些御史都說內閣無能,姑息養奸,我們都快被說成嚴嵩了。老夫我在幹兩年就光榮退休了,在最後的日子裡,能不能讓我體會一下不爲您老的事發愁行不行。

“不行,不誅此僚,國法難容,內閣學士皆包庇陳賊,恐早就與陳賊狼狽爲奸,臣請陛下即刻下旨,殺陳賊,罷閣臣,還大明朗朗青天”。劉御史慷慨有力,擲地有聲的說到。

“臣等附議”。

“今天不能剷除此賊,老臣就撞死在這柱子之上,”劉御史說罷站起身來,勢要撞柱。

“臣等皆願死柬“。

崇禎皇帝面沉似水,今天這是怎麼了,每次都喊打喊殺的,但今天好像是來真的了。今天真要血染大殿,那玩笑可就開大了。不行,我得控制一下。

“劉愛卿切莫衝動,卿等國之柱石,怎能輕言生死。如若在有棄朕而去之言論,定嚴懲不饒,都不要跪着了,站起來”。

“臣等愧對陛下”。

“毅王之事,朕皆知曉,都與朕知會了,愛卿不用擔心,毅王要有不臣之心,豈等今日?此事鬧得滿城風雨的,朕自會下旨申斥,卿等商議人員,去遼東看看毅王到底有沒有不臣之心,科道有監查之責,朕看就由劉愛卿去吧”。

滿朝文武都戲謔得看着劉御史,滿臉的同情之色。毅王爺數年未進京城,之前在朝堂都棒打言官,這劉御史要去毅王的一畝三分地,想必迎接他劉御史的就是那打狗棒了。

劉御史聞言一愣,這話怎麼說的,莫說去遼東,就是陳賊在朝堂我也不敢參他啊,這要是去了遼東,人爲刀俎我爲魚肉,還有我得好哇。劉御史擡頭看了看皇帝,看得出皇帝是認定我去了。

“陛下,臣……”剛想說不去,但是話說不出口,可這個時候打退堂鼓可不行了,我等言官靠的就是氣節,貞女失節,不如老伎從良,我一輩子的英明不能毀了。

“臣遵旨,臣倒要看看他陳賊他渾身是膽到底能打幾顆釘子”。

崇禎皇帝聽着左一句陳賊,有一句陳賊心裡很不是滋味,遂開口到:“劉愛卿,要慎言,私議誹謗藩王乃大罪,以後莫要說出此等話來,爾等都是進士及第,怎能有辱斯文。”

“臣等惶恐”。

“罷了,罷了,此事到此爲止,一切都能劉愛卿回來之後再議”。

劉御史一聽,得,本來想晚點再去,行一個拖之訣,沒想到皇上的意思,看來老夫得收拾一下,明日就得出發了。

文武百官齊聲答道“皇上聖明”。

今日皇城西掖門外一如既往,一片平靜,不時有一排排的士兵巡視而過。當值的一軍士突然張口說到;“大人,我聽到有馬蹄的聲音傳來”。

張百戶聞言一驚,自從那年李自成策馬來到過皇城,這天下就沒有敢在這附近騎馬的了。

“你們幾個跟我過去看看,到底怎麼回事”。言罷帶着幾個兵丁就要向前走去,剛走出幾步,只見一白衣騎士飛奔而來。

張百戶心頭一緊大喊:“來者何人,此乃皇城重地,再不下馬,格殺勿論”。

那騎士一勒馬疆,翻身下馬,滿臉的風塵之色,“兄弟切莫驚慌,我乃毅王貼身侍衛,王爺遇刺身亡,我前來報喪”。說完就躺在地上大口的喘氣。

張百戶嘶的一聲,“這,這,這。。。來人扶這位兄弟休息一下,倒杯水喘口氣,我這就前去稟報”,張百戶說完就往裡走,毅王爺居然死了,這天怕是要塌了哇,嗨,我想這個幹嘛,好好守我的大門吧,過一段走走關係,弄一個殿前大漢將軍乾乾,那才叫有前途呢。想罷搖搖頭,往宮中跑去。

王承恩看看劉御史那張像死了人的臉,突然覺得非常好笑,你說這是何苦的呢,王爺他老人家豈是好相與的?今日殿上的事他日傳到遼東,你劉御史可就吃不兜着走了。他不打得你滿面桃花開,他就不叫陳大棒子了。別說是你了,他戎馬一生殺人無數,最恨你們這些儒生滿口的仁義,道德。你只要一張嘴,他一準會讓人把你的嘴掰開,牙齒一顆一顆的給你拔下來。王爺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古來仁德專害人,道義從來無一真。世間從來強食弱,縱使有理也枉然。你跟這樣的人講禮制,豈不是對牛彈琴,其實細想起來王爺也是讀書人,還中過舉人呢,要不是適逢亂世,真有可能成爲這些酸儒了呢。也許就是他經歷了太多,才變得現在如此的極端了吧,唉,世事難料啊。王承恩想得正出神呢,突然旁邊來了一個太監,在後殿門那張望,他知道這是有事找他了,王承恩向後挪了幾步小太監授意貼在他耳邊說了幾句話,頓時王承恩面無血色,呆住了。

“大伴,退朝吧”。崇禎皇帝說到。

但王承恩毫無反應,崇禎皇帝納悶了起來,大伴這是怎麼了,故提聲又說了一遍“大伴,退朝了”。

王承恩還是沒有反應,滿朝文武都楞了,這是咋了,王公公挺謹慎的一個人,今天怎麼能這麼失態,皇上說話都沒聽見,看來是有大事了。真是廟小妖風大,水淺王八多。事都趕一塊去了。

身旁的小太監拉了拉王承恩的衣袖“公公,陛下叫你呢”。

王承恩淚流滿面轉身跪倒在皇帝面前“陛下,您可要挺住了,毅王他……他……薨了”。

“什……什麼,狗奴才,你說什麼”。崇禎厲聲呵問。

“陛下,毅王爺遇刺身亡了,王府侍衛已在門外報喪來了”。

“駿德……”。噗,崇禎滿面血紅,一口鮮血直噴而出,嚇得王承恩大叫快宣太醫。崇禎皇帝擺擺手,“快宣毅王府侍衛上殿,我不相信,駿德什麼陣勢沒見過,怎麼能先朕而去了呢,一定是謠傳,朕要殺盡這些狗奴才”。

宮中的小太監立馬飛奔出去宣旨。滿朝文武看着滿臉煞氣的皇帝,突然後脖頸一涼,不禁想起崇禎元年那場殺戮,皇帝也是如此表情,閹黨連根拔除,北京城當時是血流成河啊。這毅王爺竟然死了,這……這真是要天翻地覆了。

此時崇禎皇帝血灌瞳仁,對着科道言官大聲斥責“爾等小人,這下遂了你們的心願了吧,每日都在詛咒駿德,駿德之死你們難辭其咎,來人,將督察院自左、右都御史之下,六科給事中盡皆杖斃”。

言罷,一衆大漢將軍魚貫而入,抓着言官就往外拖去行刑。“陛下,不可”。內閣大學士,滿朝文武異口同聲的說到,皆跪倒在地。

只見崇禎皇帝淚流滿面,低聲呢喃“駿德啊駿德,你怎麼能先朕而去呢,天無柱石,國失神器啊”。皇帝大喊一聲,便暈厥在龍椅之上。

“皇上,皇上……”!

第二百三十六章 此番出征 揚名天下(十四第九十章 這很正常 陰謀得逞第六十四章 漫漫長夜 同車而眠第四百二十四章 妹子的事 哥哥給辦第四百一十五章 女子之戰 動嘴動劍第三百七十六章 夜訪遼陽 面談漢奸第五十二章 虛驚一場 夜半驚夢第七十六章 前有堵截後 有追兵(中)第二百八十五章 羣情激奮 矛盾升級第一百三十五章 花落誰家 一錘定音第二百二十三章 此番出征 揚名天下(一)第四百零七章 殿上奏對 無計可施第二百六十七章 重拾自信 終獲相逢第三百八十六章 聯合外族 共謀後金第一百五十五章 騎射建功 攻下山寨第一百七十六章 鹹魚翻身 嶽託之怒第三百零三章 國家大事 實爲交易第二百零七章 李家後生 裝備火器第三百九十四章 引敵包圍 被困林畔第二百九十二章 強敵易勝 人心難敵(上)第三百三十九章 臣願赴遼 一查究竟第三百二十九章 杜度領軍 兵出鐵嶺第四百三十九章 皮島對岸 糧食成山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嘴入獄 是何用意第四百四十六章 門前後悔 爲時已晚第三百零八章 兄弟的血 不容侮辱第八章 挑撥離間 駿德解毒第一百五十九章 路遇故人 有恩必報第一百四十七章 同回孃家 再入馮府第三百九十八章 部下請戰 將軍不許第三百三十九章 臣願赴遼 一查究竟第四百三十二章 此等逆子 任你處置第六十五章 車內漣漪 婦唱夫隨第三百六十七章 先皇出喪 東林密謀第七十六章 前有堵截後 有追兵(中)第四百四十二章 我若爲汗 可願助我第三十五章 痛定思痛 駿德新生第三百九十七章 此番行徑 早有成例第一百七十八章 部署防禦 準備就緒第三百五十五章 想殺不行 要打不中第八十九章 馬與兔子 守候一生第四百五十一章 廣寧來人 帶回消息第一百零九章 吐露真情 地位改變第四百四十三章 喝西北風 你先嚐嘗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事結束 朝廷震驚第二百五十三章 此番出征 揚名天下三十一第三百八十四章 風情女子 頂撞皇后第三百七十九章 太監內鬥 王安之死第四百二十一章 男婚女嫁 無關年歲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大棒子 挨個嘴巴第五十二章 虛驚一場 夜半驚夢第二百二十六章 此番出征 名揚天下(四)第一百六十二章 騎兵對陣 斬殺明將第十九章 德子之死 豔兒追問第二百一十三章 虛驚一場 靉陽守備第三百七十六章 夜訪遼陽 面談漢奸第四百三十五章 包圍起來 格殺勿論第三百零六章 人死燈滅 六親不認第三百零五章 大爺在哪 我來找他第一百三十二章 隨父還家 終得法子第一百零七章 你碰哪裡 戰前會議第五十七章 拜見義父 汪爺欲死第一百六十七章 人小鬼大 欲行出走第七十章 上街購物 處世之道第一百五十三章 得到消息 加緊步伐第四百一十六章 卿本佳人 奈何事賊第四百二十五章 一籌莫展 怡珍出謀第一百四十四章 慶功宴上 喜笑顏開第三百六十章 沒有好禮 也得過年第二百二十七章 此番出征 揚名天下(五)第一百章 流年不利 榜上有名第二百八十一章 時過境遷 睹物思人第二百三十四章 此番出征 揚名天下(十二第三百零七章 喝酒之害 傷身傷腎第一百八十六章 父愛無疆 舉兵攻城第三百章 此開原城 我欲獨守第三百二十七章 姑娘別介 我有妻室第一百二十九章 險釀大禍 千里尋兒第三百四十五章 送信爲假 打探是真第四百零一章 羣臣逼迫 君說戲言第四百二十一章 男婚女嫁 無關年歲第五章 路遇土匪 被劫進山第二百二十六章 此番出征 名揚天下(四)第十五章 好戲開場 各方算計第三百三十一章 末將被打 大人明察第三百四十二章 這座空城 爾之墳墓第一百八十二章 拂曉之役 落入陷阱第一百三十二章 隨父還家 終得法子第三百二十五章 到固安堡 接兄弟歸第三百五十七章 黑夜作伴 涼風當飯第六十四章 漫漫長夜 同車而眠第一百零三章 兄弟辛苦 終回洞府第一百九十六章 生命延續 終得下落第一百九十九章 昔日兄弟 今夜死敵第四百二十五章 一籌莫展 怡珍出謀第一百零二章 有女姓潘 上娘子山第八十三章 兄弟齊至 浮出水面(下)第二百四十九章 此番出征 揚名天下二十七第三百七十二章 我家助你 共滅建奴第三百四十章 祖宗榮耀 絕不能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