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朔方有鹽澤

孫膺所說的倒是事實,呂布既然選擇了在這河套屯田,自然也是將鮮卑調查了一番的。這一時期的鮮卑,也是處於混亂之中。那個鮮卑族中強大的君主檀石槐,那個讓大漢天子都頭疼的草原雄主,在光和四年去世之後,其子和連卻是無才無能,更是在劫掠北地的時候陣亡了。和連之子騫曼年幼,便是讓和連兄弟之子魁頭代爲單于。而這個時候的騫曼又是逐漸年長了起來,正在和那個魁頭爭奪這鮮卑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力。

這樣一來,朔方五原這些地方倒是安穩下來。當然,這也只是一時地安穩,遲早有一日鮮卑的內亂會安定下來,屆時又將會是漢人的大敵。

呂布爲何選擇要到這長城上一覽?不就是擔憂在這河套屯田之後,那些鮮卑犯境嘛!那時這長城便是最後的屏障,長城若失,那五原朔方都會在那些鮮卑鐵騎的踐踏之下了。

側頭看了看這個五原長孫膺,呂布一笑,“孫縣君看來也是對於這朔方五原的情勢知之甚詳啊,你這個五原長倒是頗爲盡職!”

孫膺微微低頭,“這些事情,邊郡之人都很清楚,不敢言之盡職!”

這孫膺的回答,讓呂布輕輕搖頭,將目光又看向那塞外草原,將手一指,“孫縣君你說我們有這內外長城,爲何還是守不住我們這漢地子民?後漢以來,不斷地遷民於內,將這些地方讓於那些歸附的匈奴人居住,將他們視爲獵犬,以求擋住那些北邊遊牧民族的侵掠。可是如今看來,這獵犬終究是靠不住的。”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成廉說道,“這些匈奴人骨子裡還是那些野蠻人的血脈,依舊是將我們漢人看做是懦弱的牛羊。別看現在他們又是降服了,若是哪一日我們弱了,這些人只怕又是要反!”

衆人一時沉默。

這成廉說的倒也是在理,呂布不由得想到了那後世的五胡亂華的悲劇來。當初曹操在統一整個北方之後,也是怕這些匈奴人生亂,將那些匈奴人內遷至漢地,以求同化他們。只是曹操未曾想到,魏氏的基業竟然會成了司馬氏之基業。三國的天命,卻讓晉歸於一統!而那些晉朝愚蠢的掌權者的爭權奪利之下,終究是釀造了那場悲劇。甚至於後世還有不少人將這五胡亂華的鍋甩給了曹操,不知道曹操知道了以後,會不會氣死?

如果以曹操的構思來想,這些匈奴人只要經歷個數代之後,就會漸漸讓漢人同化了。以呂布對於這些匈奴人看來,曹操的想法還是可以的。若不是那晉朝的掌權者作死,哪裡會有以後的悲劇?假如這些匈奴人不遷至內地,想要同化他們不知道要多少年。算起來,這些匈奴人也歸附大漢有百餘年了,可是從骨子裡哪裡有多少人將這些匈奴人視爲漢人?就是成廉這些在邊郡生長的漢人都保持着這種觀念,更別說是在內地的那些漢人了。可是依現在這邊郡的情況看來,呂布覺得這些匈奴人也和漢人沒有什麼兩樣了。很多匈奴人都會說漢語,還會習漢字,耕田織布,從一個遊牧民族成功地向農耕民族轉化。

但即使是這樣,他們還是讓那些漢人歧視,也是很委屈的。

在掃平了匈奴之後,呂布在對這些匈奴人的看法,也是發生了極大的轉變。這些匈奴人並不是漢人的敵人,至少現在並不是!他們真正的敵人,還是那長城之外的擁有廣袤草原的鮮卑人!這兩個民族的關係,纔是真正無法調和的。

巡視完長城之後,呂布這一行人中午又是在五原城中吃了一頓。五原長孫膺也是極爲熱情地接待了呂布他們。讓呂布有些驚訝地是這五原城中的漢人,居然還比九原那邊人還多一點兒的。這九原可是五原郡的治所,這按道理來講,這人口也應該是多於五原的。對此,孫膺也是作出瞭解釋。

永和五年,南匈奴左部句龍王吾斯、車紐等叛逃,殺死了朔方長史,然後又引羌胡南下。這朔方郡郡治迫不得已從臨戎遷移至五原,從那時候起朔方郡所屬的郡縣便是俱廢,名存實亡了。這算起來,也有數十年了的歷史了。數十年前的朔方,這南匈奴還算強盛,這朔方的郡治臨戎又偏遠,大漢很難對其有什麼掌控性,漢順帝將這臨戎遷往五原,也是無奈之舉。

可是他又豈能知道,就此之後,朔方這個郡名存實亡了呢?後來的統治者,也沒有一個人想着去恢復朔方這個郡。這一個郡也就六座城,人口還不足萬人,放在內地隨便地一個縣人口都要比他們一個郡的人口要多了吧。爲了這區區六座城,還要去派兵戍守,怎麼看也是不划算的事情。

有時候疆土大了,也是實在是管不過來的。別說朔方這區區六城,就是那涼州漢朝數次都想放棄!單單是一個羌亂,便是掏空了大漢的國庫。爲了治羌平羌,整個東漢一朝實在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只是朔方郡這六座城,難道真的只是無關緊要嘛?那些朝堂上的諸公到底是想自欺欺人呢,還是真的不想惹麻煩上身?恐怕這兩者都兼而有之吧。

呂布的腦海中忽然又回想起來了河套屯田之前,李儒和他商談過的一些事情。這河套諸郡之中,唯有朔方郡形勢最爲複雜。那些盤根在朔方郡的並不僅僅只是那些匈奴人,還有不少的羌胡部落。這些羌胡部落纔是最令人忌憚的。而且最讓人在意的是李儒所說的那一句話。

朔方有鹽澤!

金連鹽澤,青鹽澤,都在朔方以南,這兩個都是出了名的大鹽湖。西漢時期,朔方郡在沃野朔方廣牧三縣俱設有鹽官,負責這朔方郡境內產鹽之事。由此可見,這兩個鹽湖的重要性!整個朔方僅僅六座城,而三座城中便設立有鹽官。

便是僅僅只是這個原因,這個朔方郡,呂布都志在必得了!食鹽,那可是在古代利潤最大的一種!鹽鐵之專利,在古代那更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第194章 晉陽樂,不思歸第308章 打曹操的臉第54章 狼騎至第199章 當直取王庭第396章 無奸不商第239章 錯失良機第93章 抄家致富第393章 遊胡市第19章 第一毒士第245章 漢旗第188章 趙雲vs張遼第88章 迫在眉睫第438章 暫罷刀兵第57章 歸家第27章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爾!第174章 河北名士,無禮之極!第414章 帥旗所至,義從所往第346章 晉陽流民,如此之多也!第四百六十二章 人死安能復生!第四百八十五章 呂布的黑歷史第200章 井徑關第382章 羌人豪帥第332章 退軍第85章 老翁第65章 嚴氏的變化第136章 十萬漢人十萬軍第273章 歸心似箭第337章 扶風馬鈞第204章 以三千騎爲餌?第四百六十五章 小霸王孫策第四百五十六章 刺殺第263章 立單于第141章 莫言將軍,與乞索爾何異?第四百七十七章 有進無退,有死無生第258章 烏雲終將散去…第117章 暴怒的普富盧第159章 伏義,救我第四百八十一章 戲忠病危第45章 河內聯軍第17章 趁夜襲營第345章 河套屯田第396章 無奸不商第96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305章 發怒的袁紹第288章 沮授之計第141章 莫言將軍,與乞索爾何異?第223章 憑什麼,讓我們放下屠刀?第135章 誰與我屠之?第288章 沮授之計第202章 張楊的決定第四百八十六章 督軍第194章 晉陽樂,不思歸第384章 制敵第382章 羌人豪帥第四百四十三章 欲取關中,先取河東第334章 孝悌力田(上)第468章 送君一程第160章 該死的匈奴人!第354章 遷民之鑑第四百八十一章 戲忠病危第469章 二十年取天下第436章 盛極必衰第97章 匠作坊第344章 欲歸九原第257章 殺!第77章 長安之亂(一)第425章 張燕的野心第401章 那一箭的風采第388章 懸其顱,系城頭第101章 商市第3章 你的命是我給的第342章 大肆封賞第295章 潰敗的袁軍第47章 白波軍第172章 河北名士逢元圖第301章 士爲知己者死第435章 君辱臣死第247章 爲主公牽馬執蹬十餘年第四百七十七章 有進無退,有死無生第203章 征戰前昔第422章 兵進太行第381章 偏向虎山行第337章 扶風馬鈞第25章 興師問罪!第235章 吾乃呂布第146章 晉陽書院(爲第一個長老糖的加更!)第139章 郭嘉與徐庶第413章 破陣第47章 白波軍第209章 郭嘉之謀第182章 蘇雙張世平第66章 破陣樂第61章 司馬家的千里駒第175章 遠交近攻第22章 飛騎入長安第411章 驅趕潰兵第315章 喜訊第363章 兩千石可謂成大器乎?第328章 使術有子如孫郎,死而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