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在計算,撕破面皮

建昌冶府南城,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此地富庶,民風較京都更爲開化,因臨近贛望關,南城境內常見西樑行商。贛望關外,原本盤據着三兩南地小國,因被西北原威逼民不聊生,在太宗帝時,偶犯大隆國境,擄搶建昌治下邊縣之財糧,以致常有戰事,二十年前,西樑王興兵,將其征服收歸治下,設爲望陽郡,就此與大隆秋毫無犯,並互通商市。

望陽郡守正是出身西樑王族宛姓之貴族。

於是薛東昌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三皇子選擇胡世忠“開刀”看似偶然,實際大有籌謀,理由當然不僅是從前解釋那番關於底限的忌諱。

天子早將三皇子視爲繼承帝位的不二人選,並將親信暗部都交給三皇子掌管,主子行事哪需諸多顧忌。

三皇子見薛統領總算又開了些竅,大是欣慰,毫不諱言承認他經過遠慶六年開始的步步爲營,直到今日,已經是萬事俱備,他與薛國相溝通定計,先使得西樑胡、慶二氏互相拆臺,以致兩家嫡子皆失婚配王姓的資格,兩姓野心漸露,西樑王早有不甘使王位易姓之心,當金元公主得知其父是爲君王屬意的庶子清河君所害,力逼西樑王賜死。

自然,伊陽君與慶氏不和也早在三皇子計劃之內,又有薛國相從中諫言,西樑王才動意利用大隆之威,行和親之策,使“嫡女夫繼”徹底成爲泡影。

這一切看似薛國相的作用,可背後全是三皇子的安排。

他早已在爲合法繼承西樑王位佈局。

顯然,也已經走到了關鍵。

不過三皇子當初的確在選擇最後離境之處有些猶豫,因爲楚州銅嶺關更接近西樑國都大京。

但毫無疑問的是,不管天子是否決定在遠慶九年啓動易儲,三皇子都要率先挑發太子與四皇子之間的爭奪,因爲他已經沒有耐心,關鍵還有時勢也不容他再等——西樑王已至殘年,時日無多,眼看就要策動,力壓兩姓,立金元公主爲儲。

三皇子可不想將來坐享其成,壓制慶、胡兩姓必須有他的建功,才能收服西樑諸貴,穩定將來王位。

這時,南城郊外,埋伏在官道兩旁的一批私兵也很是焦灼。

“我說,真能確定三殿下沒有得到半點風聲,不知京都已經傳言四起?他早將胡世忠罷職扣押,怎麼遲遲滯留建昌,沒有回京的意向。”一個滿臉胳腮胡的中年男人,穿着一身農人的粗麻裋褐,兩腿大張的坐在樹蔭下的一方石墩,蒲扇大的手掌不斷扇着風,大是焦灼的看着身邊一個白臉“農人”。

“他就算聽聞了風聲,也不能一直龜縮在建昌吧。”說話的是皇后的族侄,當然是姓孔,被孔二爺派遣來建昌,意在讓三皇子死於非命。

孔家當初之所以能得先帝太宗器重,是因爲他們是東明舊族,其姻親故舊廣多,在東明遺留士族與軍將的影響僅次秦家。

眼下南康潯陽伯正是孔家故舊,得了孔二爺的密函,知道儲位危急,必須剷除三皇子,故而讓私兵統領就是那胳腮胡配合孔家行事。

身擔家族存亡的孔宇奔赴南地,被三皇子一連串的舉動搞得雲裡霧裡,實在拿不準三皇子的意圖——若說他沒有察覺吧,何故在此滯留,可若說他有所防範,一連幾天悠哉遊哉玩賞南城之景又全不像緊張戒備。

“總不能這麼陪着他耗下去,萬一天子鎮怒,下令追究散佈傳言者……皇后娘娘可還禁步在坤仁宮呢,若真如她所言,聖上心裡屬意的是南城這位,說不定會先治孔家的罪,失了先機,可就一敗塗地。”胳腮胡是武人,很不耐煩這麼畏頭畏腦,既然下定決心要殺了三皇子,坐實他刺殺太子之罪,何必龜縮埋伏,直接打他一個措手不及,乾脆利落了斷就是。

孔宇也有了猶豫,太子處境危險,還不僅限三皇子,旁邊至少還有個四皇子虎視眈眈,家主孔執尚現在還被羽林軍看禁,三法司揪着舞蔽一案不放,孔家可以說是身陷前狼後虎,懸崖絕境,必須孤注一擲。

除了三皇子,再利用胡世忠一案抨擊陳家,纔有一線生機。

“那就準備一下,潛入城內,夜間襲擊官驛。”孔宇咬了咬牙。

“這不妥吧,咱們是扮成江湖幫派,這些草莽歷來無犯官衙,再者官驛裡也駐有衛軍,未必能一矢中的,三皇子日間出沒市坊玩樂,不過是帶着幾個親兵,就算有暗衛,最多也就十餘,青天白日於鬧市動手倒更是時機。”胳腮胡對外行的孔宇很是不屑。

這些公子哥,只以爲趁着夜黑風高殺人更加隱密,殊不知夜間巡防更比白晝森嚴,再者官驛裡住着個皇子,衙門與衛所哪能毫無防範,皇子死在驛站,他們項上人頭也保不住。

孔宇想了一想,倒也認可胳腮胡的計劃更有勝算,遂也半蹲了身子,兩人各執一根樹枝,在地上塗塗劃劃,一番佈署計劃。

——

南城盱江沿岸,是漁民與匠人聚居之地,時近正午,炙陽晃亮狹長的街道,兩側飲煙嫋嫋,嗆人的煙氣籠罩着低矮的民宅。

一箇中年婦人挽着個提籃,推開虛掩的房門,往院子裡頭晃了一眼,笑笑地喚了聲“童妹妹”,片刻間,腰上繫着圍裙發上簪着朵白花的少婦一邊抹着被柴火薰出的眼淚,一邊快步迎了出來,看清來客,連忙殷勤地喚着“嫂子”,將人迎了進來。

“我那當家今兒個收穫好,給妹妹捉了條河魚,你身子弱……”中年婦人話沒說完,就見堂屋坐着一人,“呀”了一聲,又再笑道:“韓秀才也在,活該你今日有了口福。”

原來那着孝的少婦童氏正是被胡世忠強佔,最近才得自由的苦命婦人。

像是生怕鄰人誤解,童氏連忙解釋:“韓兄弟善心,給我送些米糧。”

“知道知道。”中年婦人並無任何猜疑:“多虧了秀才奔忙,去了京都敲登聞鼓告發狗官,要不大兄弟的冤屈怎麼能上達天聽,韓秀才是仗義人,咱們心裡都曉得。”

韓秀才連忙起身施禮,微微有些赧然:“在下當年貧困,三餐不濟,多虧得兄嫂接濟,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兄長冤死,嫂嫂爲了掌握狗官罪證甘犯險境,在下未能及時相助,讓嫂嫂受苦已屬失義,實在汗顏。”

正在寒喧,院門卻被人重重推開,一個黑臉漢子直闖入內,倒把衆人唬得一驚。

“作死,毛手毛腳的,嚇得我以爲青天白日闖了個強盜進來。”那中年婦人認出是自家男人才鬆了口氣,往地上啐了一口。

男人沒空與婆娘計較,急得跳腳:“可不是青天白日出了強盜……韓秀才在,真是太好了,你有功名,快去衙門通傳,有強盜行刺三皇子,四、五十個凶神惡煞的黑衣大漢,可不得了……就在城郊萬年橋邊上!”

童氏眼下視三皇子爲救命恩公,聽了這話急得赤目紅臉:“竟有這般膽大妄爲之人。”

男人卻又奪門而出,邊跑邊丟下一句:“*養的,作死的強盜,不去殺貪官污吏,竟敢對三皇子動手,老子豁出命去,也不讓你們得逞。”人已經到了街上,敞着嗓子喊了一句:“兄弟夥計,三皇子遇刺,在萬年橋,男人在家的都操着刀斧跟我來。”

童氏見韓秀才還在發怔,連忙上前推了一把:“快去衙門通知府衛。”又對那不知怎麼是好的中年婦人說道:“嫂子快去渡頭喊人,我去匠鋪,可不能讓三皇子有任何差池。”

韓秀才走了一回京都,下了一次大獄,多得被三皇子及時救了出來,跟着回了建昌府,心裡那叫一個滿懷感激,醒過神後拔腿就往城門跑去,沿路還不忘叫嚷着三皇子在萬年橋遇刺,讓身強力壯的男丁快些去救。

沒進城門,迎面就見代管政務的同知與衛司領着一隊兵馬出來,韓秀才知道是衙門得了消息,這才鬆一口氣,緊跟着調頭就往萬年橋跑。

南城萬年橋畔,遠遠可望麻姑山,沿堤柳綠花紅,風景秀麗,又因建有不少植苑,吸引了不少達官貴族前往遊玩賞景,故而星星散散開着十餘間茶樓酒肆,三皇子今日有意來此品嚐河鮮,身邊只帶了五、六親兵,明顯是給刺客們“天賜良機”。

五十餘人圍剿數個,分明是手到擒來的事,領頭的蒙面強盜胳腮胡完全沒想到事情竟然會演變到這般境地。

他明明就要得手,欺近三皇子跟前,手中鐵劍已經刺中了三皇子的肩膀!

卻被那狂吼一聲的薛東昌當頭斬下,胳腮胡只好撒手後退,以保住自己的頭顱。

他們人多勢衆,不怕負傷的三皇子還能插翅飛了。

哪知忽然衝出了不少平民,有的扛着鋤頭,有的舉着柴刀,沒頭沒腦的就往他們砍來。

這批人當然不是真正的平民,而是三皇子的暗衛。

混在刺客羣裡的孔宇着了急,他到底是世家公子並非草莽,下意識間,覺得若是大開殺戒傷及百姓,便是把事情鬧得不可收拾,萬一有個紕漏,就算能把三皇子斬殺當場,孔家也少不得個濫殺無辜的死罪。

電光火石之間,一句“住手”就脫口而出。

數十“百姓”把三皇子圍在當中,舉着武器破口大罵:“哪來的狂徒,竟敢刺殺殿下,鄉親們,三殿下爲咱們除了狗官,就是建昌百姓的青天,咱們定要保殿下平安,拿下這幫狂徒送官法辦。”

被孔宇扯了後腿的胳腮胡大是焦急,眼看良機在前,哪甘放棄,暗罵公子哥畏頭畏腦,又連連腹誹這幫不知從哪裡衝出的泥腿子,平民百姓眼見惡事不是應當避之千里麼?烏合之衆出來逞什麼英雄!

便將孔宇一把推開,上前吼道:“不幹爾等的事,快快讓開,三皇子勾聯北原奸細刺殺太子,既等同謀逆,又爲通敵叛國,不忠不孝不義,天下義士皆可殺之,爾等無知百姓,若阻止我等爲國除奸,休怪我劍下無情。”

薛東昌挺身上前:“大膽狂徒,還敢血口污人,當誰不知,太子遇刺一案已由楚王世子審結,涉案者已經獲死,爾等污篾刺殺皇子,纔是死罪。”一劍迎面,就與胳腮胡纏鬥起來。

“百姓”們也不甘示弱,助着薛東昌再次和假扮草莽的私兵惡鬥。

薛統領腦子雖不怎麼靈活,一身武藝卻不容小覷,若非三皇子早有囑咐,存心負傷,他怎麼會容胳腮胡那一劍扎進三皇子肩頭,這時一鼓作氣,連施殺着,二十餘招後,就逼得胳腮胡手忙腳亂,不僅手中鐵劍被人奪了去,連蒙面都被扯了下來。

“狗狼養的,這不是潯陽伯府上的私兵統領麼?我在潯陽伯府打過短工,認得這廝!”一個“百姓”大喊一聲。

這時,周邊已經圍了不少來此遊玩的遊客圍觀,聞言頓時大譁。

孔宇心急如焚,他是真不明白十拿九穩的計劃怎麼成了這般局面,一時手足無措——若孔家刺殺之行敗露,就算能殺死三皇子,孔家也難逃罪責,更會連累皇后與太子!

立生退意,揮手就要喊撤。

薛東昌哪容他全身而退,飛身一躍,在“百姓”的掩護下直取孔宇,這回三招兩式就把人制服,拉下蒙面:“唷,這不是孔家郎君麼,什麼時候成了義士?”將孔宇兩下扯到三皇子面前:“殿下,是皇后的族侄!屬下可認得他,沒少與他在怡紅街碰面!”

孔宇面如死灰。

潯陽伯府私兵一見兩個指揮被擒,軍心大亂,再無心戀戰,就要撤走。

這時卻真有不少百姓趕到,有舉着魚叉的,舉着扁擔的,正好堵住了“刺客”的後路!

第兩百四十二章 喬縣來客,再引覷覦第十六章 婉弱母親,強勢女兒第兩百八十章 一人醉死,一人遇刺第六百五十八章 調“虎”離山,火燒“虎穴 ”第五百零一章 又來貴客,平樂心動第七百六十一章 自舍疆域,喪心病狂第六百七十一章 乾孃面目,王妃“懷妒”第一百八十三章 佳人已逝,含冤難雪第四百五十三章 前世軌跡,今生陌路第六百九十三章 王妃智斷,廷益清白第四百七十章 終是難免,成人笑談第四百六十二章 如願以償,雲裡霧裡第一百四十六章 一時憤怒,便埋禍根第兩百一十二章 蘇直歸來,強勢清算第一百一十三章 諸美小聚,惡兆傳開第八章 一個幕僚,一個敗類第五百四十二章 家宴認親,虞湘婚事第三十二章 郎如青竹,女若幽蘭第七百一十一章 王妃“中計”,入宮“和離”第七百六十九章 辛未事變,久醞即發第三百三十三章 劍傷小五,言及謀劃第四百四十八章 小別重逢,情意綿綿第六百五十四章 迫在眉睫,東風及時第四百零八章 正當得意,貴客駕臨第五百七十章 虞棟陷獄,皇子索恩第七百二十四章 不依禮數,你待如何第七百六十五章 莞爾之間,有若朝晞第三百八十八章 死不瞑目,突有“生機”第兩百八十八章 書信叩別,半途勒馬第五百二十一章 公主示好,旖景含酸第一百章 心有抱負,強勢而立第一百零三章 皇子妖嬈,世子護美第六百二十九章 稱誓在前,決不另娶第三百五十章 爲君之故,怨痛滿懷第八十四章 兩個舊友,一段血仇第三百一十五章 萬壽大慶,終臨抉擇第七百章 忐忑被棄,入宮勸諫第四百六十一章 確有預感,瀕臨橫死第一百九十三章 世上之事,原難兩全第四百九十二章 原不應死,何故病逝第六百一十六章 等着應招,不妨見面第七百二十四章 不依禮數,你待如何第二十六章 賜名之喜,責罰之恨第四百七十四章 試探得因,總算決斷第三百二十章 兄妹密談,蹊蹺遺言第五百二十二章 公主論政,皇子無緣第六百五十一章 說服金元,萬事俱備第一百七十二章 但願此生,緣斷不續第五百一十二章 恭順示好,化險爲夷第一百八十一章 並非安慰,深度分析第三百七十九章 敲山震虎,杜絕陰謀第三百四十四章 簪纓望族,清高太甚第一百章 心有抱負,強勢而立第三百九十九章 籌謀收買,一石二鳥第三百九十三章 良策蠢策?各有見解第兩百六十七章 如此悍婦,華北獨一第十九章 猝然重逢,果然隔世第兩百七十三章 對薄公堂,收網之時第六十七章 暗藏心意,問君知否第一百八十一章 並非安慰,深度分析第二十八章 噩夢驚醒,道出真相第七百四十章 臨朝監政,死仇重逢第兩百零五章 又是宮宴,暗涌潮生第六百五十三章 只願陌路,不拖不欠第五百三十三章 和親事定,誰更及時第四百二十九章 阿昭直言,舅父真心第七百五十四章 不僅泄憤,關係大局第兩百三十一章 旖景勸言,將計就計第四百九十八章 雷霆手段,旖景之威第兩百零九章 宮宴歸來,卻有訪客第四百六十五章 興師問罪,虎狼之心第一百七十八章 莫如當初,愛恨無涉第三百七十八章 至親至疏,一對夫妻第一百七十九章 箇中真相,委實驚心第五百六十章 君臣交心,爭取後路第兩百零七章 貴女之間,涇渭不明第四百五十三章 前世軌跡,今生陌路第七百五十九章 江薇“拜師”,遼王示誠第三百八十七章 塵埃落定,各得其死第五百一十二章 恭順示好,化險爲夷第七百零三章 早有關注,風浪將來第三百四十九章 意外收穫,知情之人第六百四十一章 大君歸府,曉曉“報仇”第七百五十六章 錢江伯府,緊接“出局”第六百七十三章 聖令抵楚,不能饒幸第兩百一十章 長卷之上,共畫來年第十八章 摁捺不得,人心思動第七百零一章 陳二太太,爲女爭貴第六百四十八章 聞言察據,剷除禍根第一百六十章 雖未攜手,早已並肩第五百四十章 福王得子,窺破韻事第六百二十三章 奇葩皇后,令人歎服第兩百二十章 不知不覺,已有行動第六百七十章 尷尬王爺,拋之腦後第一百八十七章 蛇已出洞,不見悶棍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覺之間,環環陷井第七百二十九章 還未揚眉,又再屈膝第五百六十章 君臣交心,爭取後路第五百零一章 又來貴客,平樂心動第六百五十一章 說服金元,萬事俱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