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諫言立儲,慈安頓悟

江漢入天察衛也就虞渢一句話的事兒,他今日專程意會慈安宮,故然是爲將來打算,把江漢擇清,免得被江清谷連累,也是爲了讓太皇太后重視江漢,引出皇后不能生育一事,那麼皇長子是怎麼來的?太皇太后哪能不疑。

當然,太皇太后對於江漢居然是天察衛大感驚詫,自然聯想到江清谷,少不得對虞渢的試探。

“江家這對父子本身就有不合,當初江先生爲臣祛毒,提出薦舉入仕做爲條件,臣深知清谷先生醫術出衆,尤其對氣喘之症甚是擅長,這才舉薦。”當年世人皆以爲江清谷是奉朝廷遍尋名醫爲太后診疾之詔,由蘇轢舉薦,但太皇太后自己當然知道是怎麼回事,江清谷的來歷與楚王府有關,一直就沒瞞着天家。

虞渢對太皇太后坦誠布公:“江漢不知何故,對清谷先生入仕甚是牴觸,當年白家欲求娶江薇,江漢甚至將妹妹帶離京都,這樁婚事不了了之,臣也有甚長一段時日不知這兄妹二人下落,原是他們家務事,臣不便插手,不過秦氏不知何故,懇求臣薦舉江漢入仕,甚是急切,娘娘曾有囑令,讓天察衛暗中留意秦相府,臣認爲這也許是個機會,便遣人尋返江漢,納他進了天察衛,卻藉着秦氏之託,讓秦相薦他去了太醫院……直到江漢密諫,皇后患有隱疾,怕是……子嗣艱難,臣不敢隱瞞娘娘。”

虞渢當然沒繼續分析皇長子的來歷,太皇太后腦子裡卻已經巨浪洶涌。

當然,太皇太后尋了個時機詔見江漢,小心隱瞞了天子耳目,皇后更是毫無察覺。

江漢對牴觸父親入仕一事晦莫如深,不肯細說,太皇太后竟也沒追問。

天察衛實際是虞渢一手籌建,掌管多年,太皇太后雖打算完全收歸手中,卻苦於沒有心腹能夠接管,嚴家人並不擅長此類事務,倘若交給蘇家,也跟留在虞渢手裡沒啥兩樣,再者天察衛諸人對虞渢甚是信服,在他手中才能發揮最大作用,貿然易主,這個機構很有可能喪失效用,是以,太皇太后雖說對顯王父子諸多忌備,倒也沒有“奪權”的打算。

太皇太后更加擔憂的是虞渢察知江清谷與太后“舊識”這層,聯想到福王之死,不過她見江漢寧死不願交待,反而略微放心。

料定江漢並不知江清谷所爲,不過是知道些前情,許是對父親入仕一事甚覺憂慮,就怕江清谷貿然牽涉那時儲位之爭,可眼下事過境遷,當然不能信口張揚,否則隨時會引大禍臨頭,江漢既然在自己跟前也不願交待,必是曉得厲害,自然也不可能與虞渢交底。

再往深一想,虞渢倘若對福王之死生疑,聯想到江清谷身上,又怎會讓江漢入天察衛,更不可能對自己直言,皇后有無子嗣於虞渢並無什麼要緊,秦家一門心思對虞渢討好,皇后在位對他是有益無害。

虞渢樂意把秦家的作爲直言稟報,太皇太后頗感欣慰。

江漢卻也並未提起皇長子,只稱皇后目前確有隱疾,不能有孕,但言辭之中卻有暗示,無論秦相抑或皇后,對他這位“送子聖手”十分器重,千叮萬囑要治癒皇后之疾。

太皇太后哪能不思疑?秦家與皇后這般心急,宮裡這麼多現成的太醫不用,專門拜託了虞渢尋回江漢,巴巴舉薦,豈不是早知皇后身患“隱疾”不能得嗣之事?皇長子是皇后所出,眼下順順利利地長到四歲,痘衣也已接種成功,健康安好,皇后這是着的哪門子急?

太皇太后當年也只有一個嫡子,因着生產傷身,再難有孕,雖也請醫調養,但卻沒有因此急不可捺。

這事情大不尋常。

太皇太后不免就留意起來,私下裡着人暗察了一番——還是在潛邸,皇后對皇長子就頗爲冷漠,她這個當母親的,一月見不上兒子幾回,一應瑣碎都交給乳母,便是聖上繼位,皇后也沒對皇長子有多重視,只前些時候忽而關注起來,也就只有十餘日,眼下又再不聞不問。

就連聖上,也並不關注皇長子。

順哥兒還比皇長子小着三兩月,眼下旖辰也已請了先生替他啓蒙,教着識字握筆,天子與皇后卻不焦不躁,任憑堂堂皇長子懵懵懂懂傻長個兒。

這事情越發不尋常。

及到新歲,過了元宵,正式開朝,突有一個御史上本,竟是立儲之諫——當然不會有旁的人選,也沒有嫡庶之爭,天子唯有嫡長一子——那御史認爲,皇長子年齡雖小,但爲嫡長,早立儲君也是名正言順理所應當。

天子還在沉吟,秦相卻急了!

急的不是陳相,居然是皇長子的外曾祖父!

居然駁斥上本御史——聖上春秋鼎盛,皇長子也還年幼,雖是嫡長,卻不能辨是否賢能,立儲一事不可急在一時。

那些秦相黨羽一聽此諫,本是打算附議,連說辭都想好了,哪知秦懷愚自個兒跳出來反對,個個都呆若木雞。

便有人揣測,秦相這是在謙虛。

於是不需鼓動,那些自認爲洞悉人心的言官便主動討好,附議者衆多。

秦相急得足底躥火,頂冒青煙,仍舊堅持勸諫天子不能急於一時,就怕天子以爲這事情是他在鼓動——秦相真是有口難言,附議那些蠢貨,還的確是他的屬僚門生。

陳相見秦相這麼着急反對嫡親曾外孫被捧上儲位,大冷的天,腦門上熱汗直淌,確不像作僞,他整個人都呆傻了,舉着玉笏沒有插言。

難道論理,皇長子一旦被立爲儲,對皇后不是強有力的保障麼?天子總不能再平白無故廢儲,就算皇后不賢,看着太子的體面,也不會輕易廢后,陳家不急,秦家反而上躥下跳地拒絕,到了後來,便是秦右丞都忍不住出列,附和着秦相“謙讓儲位”。

最覺莫名其妙的是起初上本的那個御史,這人是從底下提拔上來的,一直苦無門路巴結秦相,新歲時與個酒友閒談,受他提醒,才頓悟過來——據說太后不喜皇后,把着宮務不放,陳家又與秦家不和,倘若這時挑頭諫言立儲,秦相勢必心懷感激。

想到即行,這御史迫不及待地做了這件好事,卻險些被秦相父子的冷目射成篩子。

難道是自己站隊的方式不對?不可能呀,皇長子可是皇后親出!

虞渢默默站在宗室隊營裡,垂眸摒聲,連袖手旁觀都說不上,簡直就是不聞不問。

是的,天子爲了挽留虞渢在京,把荒置兩年的內閣又運作起來,但也就是裝模作樣而已,虞渢與蘇轢兩個內閣學士過的就是早朝站站,上晝飲茶,正午就能辭宮的悠閒日子,也與荒置沒啥兩樣。

旖景卻十分不滿——大冷的天,偏讓王爺去早朝陪站,不就是留京嗎,兩廂情願的事,天子你犯得着這麼裝模作樣折騰人?

且說眼下,總算在秦相大冷天“中暑”暈厥之前,天子慢條斯理地開了口:“此事待議。”

散朝了事。

太皇太后聽說這一樁事後,大感詫異,特意詔了皇后來問看法。

“祖父所言不錯,皇兒尚小,還看不出賢能才幹,這時立儲未免操之過急。”

皇后竟也這般賢良大度?

這下連太后都疑惑起來。

朝堂之事,太皇太后與太后聽聞還不奇怪,可不知怎麼的,竟然被後宮一個小小的選侍聽說了——正是小嫚。

當然,這又是虞渢暗中操作。

小嫚本姓張,如今宮女們都稱她爲張選侍,以她眼下地位,自是沒有主理一宮的資格,安排在白嬪居住的景和宮,身邊也就兩個宮女侍候,沒有女官,更沒有內侍,日日還得去皇后的坤仁宮服侍,這下,小嫚也總算了解選侍的低微,也就比宮婢稍好,連個女官都敵不上,看看慈安宮的衛尚儀,多少妃嬪都要敬重討好着,更別提那些個宮女內宦,可是這些人給小嫚的目光從來都沒正眼,妃嬪們當她更如透明一般。

這與小嫚的期許當然是天差地別,她可是後宮之中唯一生下皇子的女人,就算比不過皇后,也比普通要強吧!

怎麼就連去太后面前露臉的機會都沒有?就算去坤仁宮,妃嬪們能得個位置,她卻只能問安之後,佇在皇后身邊僵立。

在王府尚能隱忍的小嫚實在不能接受這樣的待遇。

更兼着有回撞在了廖婕妤手裡,被狠狠一個巴掌刮在臉上,牙都險些被打掉,小嫚大覺受辱,趁着有日天子想起她來,一番歡好後,小嫚開始哭哭啼啼地大訴委屈,她說得悲痛欲絕,天子卻一個不耐地轉身,打着呼睡了過去。

小嫚進一步感受到現實的殘酷。

便是成爲後宮,生下皇子,也沒人尊重她匍匐跟前討好,依然是任由人打罵侮辱,這日子過得還不如在千嬈閣當妓子的時候,總有些歡客追捧。

能有什麼指望?

那廖婕妤也是個不得寵的,天子兩年也沒想起她來,憑什麼自己龍寵最多的反要任她打罵?

小嫚總算醒悟過來,她雖成了後宮,在天子眼裡,依然還是個妓子,甚至這時連嫖資都省了!

暗無天日。

於是當小嫚聽說有朝臣欲諫言立儲,秦相卻率先反對時,哪裡還坐得住?她開始隱隱察覺皇后只怕會對兒子不利,絕不可能讓她的兒子平安長大,繼承大統。

宮廷果然是個磨礪人的所在,便是小嫚這樣癡心妄想之人,經過兩年鍛造,也多少能省時度勢,但她簡單的頭腦構造還不能洞悉想讓兒子夭折之人其實不僅皇后,還包括天子。

依小嫚想來,兒子並非皇后親出,但卻是如假包換的龍子,天子這個親爹,怎麼也不會看着皇后殺子。

小嫚開始熱切期盼着天子駕臨寵幸,好吹枕頭風,促成立儲一事。

但她註定要失望了。

天子沒這功夫,天子正在傷腦筋,立儲之議一旦被人提出,便不會輕易平息,他敏銳地察覺到這事不簡單,第一個懷疑之人固然是秦相,不過想到皇后已經坦誠不能有孕,提出要納秦氏族中女兒入宮,便連皇后都轉過腦子來,秦相又怎麼可能做這蠢事?

那上諫的御史究竟是得了誰的指使?

察了一番,一無所獲,天子倒也相信這御史是突然抽風,想要巴結秦相想瘋了,才做出了這等愚蠢行徑。

御史莫名其妙被降了職。

這下大家都明白了——天子並無立儲之意。

一時間,只覺後位怕是難保,秦相危矣,只不明白秦相爲何要反對立儲,難道一早就看穿天子有廢后之意,不敢逆上,生怕遭忌?

於是有些見風使舵的人便開始搖擺起來,默默疏遠秦相。

天子當然不樂見這樣的事,秦家地位動搖,於他爭取大權在握不利。

是以,天子高調再納秦氏女兒進了後宮,一來就封了個嬪位。

撲朔迷離,讓一衆朝臣摸不着頭腦。

便是太后都覺詫異——難不成天子雖惡秦後,卻依然捨不得秦相這門助益,想讓秦氏本族女兒取代皇后?那也應當是秦相另外的孫女,怎麼是個旁支?

總之天子若有這樣的心思,豈非對將來三娘不利?太后實在認爲,那母儀天下的位置最適合的還是她的“嫡親”侄女。

太皇太后卻是連連冷笑——看到這裡,她算是明白了,天子明知皇后不能有孕,卻不願廢后,當然不是因爲兒女情長,無非是捨不得秦家罷了,打算的是用秦氏女兒之子代替嫡長。

那麼這位嫡長絕不可能是皇后親出!

第五百四十五章 一計落空,又生一計第四百一十二章 皇子相助,美人知恩第四百四十三章 初入王府,羣芳聚宴第六百五十九章 偷襲得手,反被威脅第六百三十一章 旁觀者清,精明國相第四百四十六章 權勢二字,當用得用第三百四十七章 依計施策,天降良緣第七百四十一章 “反旗”高舉,開誠佈公第六百四十三章 窺破隱情,暗懷算計第五百四十六章 陳謀濫計,並不稀見第七百二十一章 三朝回門,有藥可救第七百一十七章 暖春響雷,猝然當頭第六百七十六章 衛冉“入仕”,子若爲奴第兩百七十二章 冤鼓敲響,是爲何人第七百四十章 臨朝監政,死仇重逢第六百三十八章 獲勝關鍵,讓人膽寒第五百一十二章 恭順示好,化險爲夷第一百七十九章 箇中真相,委實驚心第兩百三十五章 金蟬脫殼,反擊螳螂第七百五十七章 你本無心,唯求自保第八十二章 逼迫之辭,徹底否定第一百一十六章 如影隨行,愧疚難消第兩百六十七章 如此悍婦,華北獨一第六百三十九章 三人交心,寧海衛家第七百一十章 顯王示意,子若跪地第兩百六十四章 福禍相依,生死與共第五百章 恩封確實,將有險關第一百五十一章 揣摩人心,肯定陰謀第兩百六十四章 福禍相依,生死與共第一百四十四章 姥姥上門,所爲姻緣第四百一十三章 又遇重創,柳暗花明第五百三十六章 入潛西樑,一對兄妹第一百五十章 再結“同盟”,年後初見第五百七十二章 恩怨勾消,清算開始第兩百零三章 各憑手段,誰主沉浮第一百二十四章 計謀雙方,各自手段第五百八十二章 一入深宮,便過十載第四百六十四章 搬得靠山,殺回王府第三百九十七章 皇后問責,除族離家第七百二十章 小嫚“復寵”,六娘出閨第一百零二章 你若釋懷,我便心安第兩百八十四章 兩地不同,一樣月色第五百八十七章 情義二字,更重江山第兩百二十四章 計謀迭出,誰是高人第三十二章 郎如青竹,女若幽蘭第四百八十八章 良宵切切,兩情無猜第三百一十一章 離間之計,黃雀之謀第兩百四十六章 疑似“呷醋”,劫後重逢第五百五十一章 再恕一回,轉頭了結第七百八十章 勝負落定,廢位收場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個誤會,或生事故第五百五十三章 高中之後,並非添花第六百五十四章 迫在眉睫,東風及時第三百八十二章 鬧市刺殺,孤閣纏綿第一百一十三章 諸美小聚,惡兆傳開第七百六十三章 秦楊二女,誰更“諸葛”第七百四十九章 生死相隨,永不分離第三百八十六章 狡辯不脫,破釜沉舟第八十九章 一門姻緣,皆大歡喜第四百四十一章 如此理論,忠義難全第六百八十八章 預算反目,迫在眉睫第七百七十二章 陳相投誠,名單到手第四百四十八章 小別重逢,情意綿綿第一百八十一章 並非安慰,深度分析第一百二十二章 據實相告,哭笑不得第五百二十章 拒絕妥協,公主駕到第六百零九章 虛心求教,怎得芳心第七百六十六章 輸給時間?其實註定第五百一十一章 最高長輩,登門問罪第三百一十三章 前途未卜,情意卻明第五百七十四章 勸逼指證,虞棟獲死第五百一十四章 風波未起,責罰難免第兩百七十三章 對薄公堂,收網之時第兩百零一章 遠人才歸,又將外行第七十八章 左右爲難,便失姻緣第六百三十二章 侍女本份,潛入大京第三百三十章 我必親迎,再無遺憾第三百一十七章 驚悉真相,天子“惡意”第一百八十章 痘疹之疾,抑或陰謀第五百五十六章 大變之前,引燃後院第一百九十九章 歸來錦陽,婚前教育第三百八十五章 遠瑛堂內,終極對恃第四百八十八章 良宵切切,兩情無猜第六百二十二章 子若“立功”,黃氏揚眉第一百五十章 再結“同盟”,年後初見第一百零八章 以柔克剛,賢婦風範第五百五十九章 機密外泄,決意廢儲第十一章 當年學堂,驚見舊跡第四百零二章 兩個棄權,一個請賞第四百七十九章 雖動殺意,仍有顧忌第十三章 細紵有跡,花簪無蹤第兩百二十四章 計謀迭出,誰是高人第五百零五章 當真死了?不敢置信第六百一十七章 旖景含怒,吉玉受辱第八十二章 逼迫之辭,徹底否定第六百七十三章 聖令抵楚,不能饒幸第一百七十三章 小小蹊蹺,指向何處第七百五十二章 秦公被毆,楚王醒轉第兩百七十七章 已在死路,尚不知悔第四百五十二章 攬事上身,旖辰登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