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商王率王師返回朝歌,並沒有看見他想象的英雄凱旋的場面,而是嗅到一種暮暮戾氣。大臣們依然如故,沉默以對,子受不解。王公大臣不是讓他勤政嗎?不是讓他安定成湯江山嗎?如今他這麼做了,並且開通了東南各地的道路,卻沒有人讚美。
他問前來接駕的費仲:何故朝廷還是死氣沉沉,毫無生機?費仲搖搖頭說道:“還不是大王東征期間,那些所謂的忠臣不斷爲難王妃。王妃治罪他們,他們不服。”
聽說大臣們爲難王妃,他便不去朝廷,徑直向後宮奔去。後宮還有與他相憐相知,令他失魂落魄、如癡如醉的美人妲己。他疾步趕往後宮,想盡早看到寵妃,與她共享征服者的喜悅。那些慘不忍睹暴虐場面,唯有說與妲己聽。
後宮內,妲己端坐龍塌,身着輕薄羅裳,好似在等待商王。商王猶如一條發情的雄獅,衝將進來。小別勝新婚,見到妲己,不眠心急如焚,急忙掀開妲己羅裳。妲己嬌嗔道:“討厭,剛剛入宮,便掀我羅裳,大王好生魯莽。”
商王慾火中燒,顧不了那麼多了,他衝上龍塌,一把推倒妲己。少不了一番耳鬢廝磨,少不了水乳融融。男癡女情,竟落得千古絕唱。
白駒食草、陰陽相調之後,妲己斜倚在商王胸前,眼淚竟流了下來。
商王不僅心生愛憐,問:”妲己,何故落淚?對本王不滿嗎?”
妲己微微低點了點頭,說道:“大王遠征他鄉,年餘未歸,剛剛回來,只知道掀開臣妾羅裳,男歡女愛,卻不知問我可否有人欺負?”商王仍然沉浸在剛剛的興奮中,一時難以出來,他沒有說話,輕輕爲妲己擦去淚水。
妲己嘟起小嘴,告訴商王:“大王,你離開朝歌后,大臣們紛紛刁難於臣妾,還利用巫覡裝神弄鬼,欲置臣妾於死地。好在有費仲大夫悉心護駕,才使他們不能得手。那些巫覡甚爲可惡,說什麼妖氣籠罩內宮,罵臣妾是千年狐妖,還千方百計捉拿狐妖。”
說着說着,妲己竟啜泣起來,彷彿受了很大的委屈。商王將妲己抱住,看來費仲所言不虛,大臣們真的是欺負王妃了。
妲己擦了擦眼淚,稍稍穩定情緒,繼續說:“臣妾實在受不了他們,命費大夫將他們一一治罪,沒想到,朝中大臣不服竟然不服。尤其是理徵,仗着是大理司寇,懂一些理法,揚言臣妾有罪,非要治罪於臣妾,還想治罪於費大夫。今大王得勝還朝,他們定會向大王告狀,請大王賜罪臣妾。”
商王哈哈大笑:“美人兒,莫要爲這事傷心,你做得對,何罪之有?”
妲己雙目盈淚,猶如受傷小寵:“大王,要是你來晚了,恐怕就再也見不到臣妾了。”見妲己柔弱可憐狀,商王頓時熱血沸騰,忍耐不住再來一番情濃意濃,顛鸞倒鳳。
互道離別思念之後,兩人的情緒釋放,妲己詢問商王征戰情況,可有什麼奇聞異事。
商王便將焚燒林方都邑,火海中人們東奔西突的慘狀講述了一遍。妲己想起了父親和長兄,可是,她很快振作去來,他要鼓勵商王如此殘暴下去,她的復仇計劃才能成功。於是,妲己開懷大笑,隨商王言語而驚恐喜樂,精彩之處對商王讚不絕口。
商王憋了許久的征服者的喜悅,終於尋到了它的欣賞者,一傾而出。
商王講得繪聲繪色,妲己已樂得前仰後合,開懷大笑。商王見妲己如此開心,便責罵朝中大臣不解君心,君王在外征戰,他們卻在都城搬弄是非,不知道配合君王成就偉業。言語之間,商王難免傷心氣憤。
妲己好言相勸,夫君貴爲君王,上承先帝,下接萬民,豈能害怕那些沽名釣譽的所謂忠臣。除掉他們 就是了。商王傾訴言盡,兩人依偎入睡。
次日上朝,商王下詔嘉獎征戰中立功的諸侯將士。然後嘉獎費仲,理由是,他不在朝期間,費大夫處理政務有功,加官進祿。
羣忠臣近前反對,訴說商王征戰之時,妲己利用費仲參與朝政,褒獎懲罰無有法度,肆意禍亂朝綱。衆臣稍有怨言,便借王妃旨意,施以重刑,弄得大臣們恐慌不安,無心理政。
大理司寇理徵,也近前與商王辯理,他說道:“妲己禍亂朝綱,妄稱忠臣直諫者有罪,惡意詆譭他人美名,此爲昏罪;她不依理法,肆意殺人,此爲賊罪;費仲貪得無厭,敗壞官紀,此爲墨刑。按朝綱,二位當誅。臣懇請大王定奪。”
商王子受一聽,氣不打一出來,心想,朕親率王師外出征戰,你們這些人卻在宮內想方設法除掉我的寵臣、愛妃,真是豈有此理。他怒目圓睜,當庭宣告:“理徵身爲理官,不守理典,詆譭正妃美名,誣告大夫費仲,立即推出去斬首。”
兩名侍衛把理徵拖了出去,理徵高喊:“大王,臣之言句句屬實,大王若不治罪於二人,天下不服,大商江山將亡於大王之手。”
商王最討厭這句話,他大聲斥責:“理徵世爲大商臣子,厚享大商俸祿,卻不思報答王恩,竟敢詛咒大商江山滅亡,辱罵君王,給我將他滅族。”
可憐理徵,竟因中正理法招來殺身之禍,又面臨着滅門滅族的命運。
商王問大臣還有什麼諫言,羣臣都不敢再說,商王怒氣未消,他怒斥道:“爾等身爲王公大臣,不以國事爲重,非要與一個後宮妃子爲敵,成何體統。作爲臣子,爾等當摒棄偏見,將目光從後宮移開,與朕共治天下,共享朝歌繁榮。”
太師箕子想要開口,卻欲言又止。
少師比干出列直諫:“後宮干政,顛倒陰陽,理徵直言並非沒有道理,還望大王莫要治罪。”
商王斥責道:“王叔此言差矣,昔日,後母辛統帥王師東征西討,開疆擴土,使二十餘方國諸侯臣服於商,使天下太平興盛,就連先帝武丁,也懼怕三分。她算不算干政,算不算顛倒陰陽?”
後母辛是商王武丁的元妃婦好,當年婦好征戰沙場,開疆擴土,纔有今日殷商的安定。婦好文武雙全,太平年間,婦好又代理武丁處理政事,天下擁戴。
子受提及婦好,小輩比干豈敢妄加評論,他不再說話,退回大臣班列。
商王環視權臣,想看哪位大臣還敢不知死活,厚顏直諫。他把目光落在樂師商容身上,商容剛要開口,內史向摯拉扯商容衣角,不讓他言語,商容遂低頭不語。
商王敏感,見商容欲言又止,便指名道姓,問商容有什麼事要奏。迫不得已,商容支吾其詞:“家之榮昌,必有賢妻,國之榮昌,必有賢妃。若賢妃執政能使天下昌盛,亦未嘗不可。”
商容的敷衍之詞正合商王心意,他見三代元老商容已被說服,便暫且罷休。心中暗想,妲己是否賢妃,從政之前,誰敢妄言?
此言雖意在搪塞,卻提醒了班列中的一人。他暗自琢磨,要是真有賢妃輔佐商王執政就好了,他想起了賢淑的鬼侯之女。到底該不該說呢?說了會不會惹來殺身之禍?此人便是梅伯。
就在邲其將要宣佈退朝之時,梅伯實在忍不住了,唯恐失去時機,出班進諫,語於商王:“鬼方君主九侯有女,迅衆超羣、賢淑貞順,大王可以納爲次妃,日後輔助元妃打理後宮。”
商王子受見梅伯示好於他,故作驚訝道:“哦,竟然有此等好事,那就煩勞梅伯做媒,向鬼侯求親。”雖然商王欣然答應,並不是他真心想納鬼女爲妃,只是他不在乎這件事而已。
他喜歡大臣梅伯向他示好。至於鬼侯女是好是賴,他並沒有想很多,僅增加一個妃子而已,不足費力勞心。於是,他便下詔書,命梅伯爲媒,前往鬼方求婚。
就在商王退朝之前,一個曾經受過理徵恩惠的侍從,尋機溜出宮中,直奔理徵家,他把事情告訴給理徵的妻子契和氏,並且囑咐他們儘快逃命。契合氏不敢怠慢,攜帶幼子利貞連忙逃出理府。他們剛剛離開不久,承詔官帶領侍衛來到了理府。
契合氏帶着幼子一路疾步快行,不敢歇腳。兩人一直走到第二天早上,抵達伊侯之墟,契合氏和兒子實在走不動了,再加上飢渴交侵,幼子利貞已經氣息奄奄。契合氏才停住腳步,將兒子放在樹下歇息。
契合氏擡頭看樹,發現樹上有許多果實,當時叫果木之子。她爬到樹上,摘果充飢,母子二人才得以存活。恢復體力之後,兩人乞討爲生,一直到厲國苦地,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她們被獵戶收留,才安定下來。
爲了感念樹木之子的救命之恩,也爲了隱姓埋名,契合氏把兒子的名字從理利貞改成了李利貞,保住了理徵的後代。
契合氏帶兒子利貞離開家後,惡來帶兵士趕到,把理氏家族滿門抄斬。可憐理氏家族,這支上古帝王皋陶的後世子孫,他們世代爲理官,以官爲氏,今日卻落得如此下場,一顆顆頭顱被砍,悽慘程度催人淚下。
好在李利貞在苦地開枝散葉,成了李姓的始祖。後來他們又向西遷徙,定居在今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在哪裡繁衍生息。今天的李姓己經成爲華夏第一大姓,大約有九千五百萬人。
再說梅伯,梅伯 奉命向鬼侯提親。鬼侯得知梅伯來意,真是又喜又憂,喜的是若與大王結爲姻親,是鬼族的榮耀,擔憂的是,與妲己爲伴,唯恐女兒遭受欺負。一時間鬼侯竟不知如何是好。欲知鬼侯如何決定?且可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