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發現了《周易》符號
卷下:發現了八卦和六十四卦之稱謂及八卦筮法(算卦)是原創《周易》一書的後出之物
第二章:《左傳》記載的筮例是如何用春秋《周易》文本來卜筮的,看史巫如何把一部偉大的思想著作當成占卜辭算卦運用的
第一節:解讀《左傳》記載的“以《周易》筮之”的第一筮例的起卦方法與解卦方法
三、
我們接下來看《左傳》裡記的這所謂第一卦,又是如何的算人事吉凶的?並且所用《周易》裡的文辭當筮辭而斷人事吉凶有沒有道理呢?假使《周易》是占筮之書,那麼,用《周易》裡的“繇辭”就能看出人事的吉凶了嗎?
周太史在筮出《觀》之《否》曰:‘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並說道“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
周太史筮出《觀》裡的《否》繇辭,確實是《周易》一書中《觀》篇文章中的一句話,即“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你若打開今本《周易》裡的《觀》卦裡,看到第三爻辭也正是“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二千多年來還是一字不差。但相差的是《左傳》記錄的這一筮例中所說的是:“遇‘觀之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裡的“《觀》之《否》”,這是史巫運用春秋《周易》文本筮卜時的稱法,而今本《周易》是“六·九”爻稱的結構形式裡,是稱"六四:觀國之光,種用賓於王”。這一句話確實是出自《周易》裡《觀》篇內容,而非是《否》篇中的句子。那麼爲什麼說是“《觀》之《否》曰”呢?而不是說“《觀》之"六四"曰”呢?說明當時《周易》一書還沒有改造被添加進去“六·九”爻稱。而“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在春秋時而是春秋《周易》文本里《觀》裡以《否》作繇稱下的一句繇辭。這是被看作“變繇”裡的“繇辭”,以當時的筮法規定,就通過這一繇辭要對陳侯的兒子完算出個身後的吉凶來。即這一“繇辭”,對周太史來說,藏着陳侯兒子的吉凶密碼。即卜筮的“天機”。當然,這只是被認爲是敬仲(即完的字號)命運吉凶密碼其中之一,關鍵是所佔出《觀》之《否》的所屬八卦符號裡的取象,更是所認爲藏着吉凶密碼。周太史要以《觀》之《否》這一繇辭以及《觀》之《否》八卦符號的取象,給小敬仲推斷出日後吉凶的所以然來。從周太史給小敬仲推斷上看,是算前程。現在叫算官運,即不斷婚姻,也不斷財運及壽命,而是斷官運。不但斷陳侯小兒子的官運,還包括其子子孫孫八代後“代陳有國乎”的這種“官運”。而這“代陳有國乎”,正是從“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這一句話裡看出來的“天機”。若非筮出《觀》裡這句話,而若是筮出是《大畜》裡的第四繇辭裡的“童牛之牿,元吉”。也不知周太史如何從這句話裡看出敬仲日後及子孫的“天機”說法來。《大畜》篇裡的“童牛之牿,元吉”。其意是“給小牛紮上牛鼻桊,(訓養牛)是大有好”。《大畜》篇裡所講述從養家畜來比喻政治上的道理,若是被巫史當作佔辭,而不知如何斷章取義比類、聯想、附會人事吉凶的。若筮出這句話,當佔辭,也不知周太史如何附會出吉凶上的所以然來。那麼,要是筮出《大畜》裡的第五繇辭:“豶豕之牙,吉”。意思是“給剛長出槽牙的小豬閹割,利於飼養育肥”。若筮出這一句話,史巫當然也會聯想、比類到人事吉凶上,一定也能附會出個所以然來。剛好周太史占筮出的是《觀》中的“觀國之光,種用賓於王”。就比類、聯想到陳完(敬仲)日後會成爲國外一個王的上賓。那麼,要是筮出春秋《周易》文本里的三百八十四繇辭的任意一個爻辭,都不涉及“上賓”有關,可週太史又如何知“天機”呢?人們會說“八卦”就是神,三百八十四爻,不是想要什麼就佔出什麼。爲何筮前(即算卦前),按朱熹要求的,要很恭敬的進行一凡求神的儀式,要淨室,焚香,禱告。把心裡想卜問的事項,向神靈訴說,這樣才能得到神的啓示。若按這樣說,這就是神啓的儀式,八卦筮卜,豈不是巫術是什麼呢?
按朱熹的說法,這八卦筮卜就是一種通神的方式,是天人溝通的一種方式。雖然八卦卜筮前的儀式是一種巫術行爲的表現,可儀式結束後,所佔筮而得出某一卦後,而把《周易》篡改當佔辭來看時,即史巫佔出某一卦時,要看卦辭,可把《周易》當卦辭看待時,可《周易》本是爲君子講述的政治道理,那些句子內容不是講人生命運中的官、財、婚姻、壽命禍福的佔辭。史巫解卦時,就面對上一個難題,如何從本是說理的文章內容上附會出所佔斷的人事吉凶呢?本身《周易》一書裡的文辭,幾千年來的註釋就不統一,現在的譯註一句話,而是各有說法。那麼巫史佔出某一句話,能理解那句話的意思麼?這都是問題。這就出現了史巫在斷卦,解卦時要進行一凡比類、聯想“推理“思維上的再活動,這又顯現的是史巫(卦師)一凡智力活動,又沒有了巫的成份,與單純的巫術又有所區別。後封建時期出現的八卦納甲,完全是從五行生剋,月令旺衰等被認爲是一套學問中推演出人事吉凶的,確實又看不到巫的成份,是根據算卦先生的水平有關了。所以現在,用簡單的一句“封建迷信”想否定算卦,推八字,是說服不了人們的。因爲人們還認爲那不是迷信,認爲是一們深奧的學問,還有人認爲那是科學。這就是沒有揭示清楚算卦與推八字這種筮術根本依據的是什麼,以及所依據的有沒有道理。而沒有人進行系統的揭示與批判過,只有越來越多的傳統上的算卦,八字,風水書籍出版發行。而算命的大師也越來越多了,大有復興的是中華傳統文化裡的神秘文化了。不過中國傳統文化除了神秘主義,就是專制主義了。自然專制主義是復興不了啦,只能復興神秘主義文化了。但神秘主義又是專制主義的孿生體,是爲專制主義服務和張目的。中國歷史上缺乏的“袪魅”與文化啓蒙,中國將面臨着除巫、袪魅的一場新的文化啓蒙,這一任務必將在現代化過程裡完成。
言歸正傳,我們且看《左傳》第一筮例,周太史筮出《觀》之《否》後是如何進行的一番“推理”的。
“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
周太史筮出“《觀》之《否》曰”的內容是“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的這句“天機”話來。但這“天機”還得靠占筮者去解讀。周太史把“觀國之光”理解爲出國觀光了,也就聯想到陳完要出國。
“利用賓於王”,周太史倒沒有理解錯,認爲陳完到外國要做君王的上賓。這是從《觀》篇裡的一句話,而被巫史當成佔辭來算卦用了。而“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在《周易·觀》篇中的本義是講給君子聽的一種政治道理。這“觀國之光”不是去某國觀光,而是讓君子觀察瞭解國家的禮樂風尚,纔能有利於做好君王的助手去治理好天下。而周太史把《周易》當筮書,自然把這句話當佔辭來運用了。也只能硬着頭皮從這句話裡附會、聯想出陳完日後的事情。周太史就從這句話裡望文生義出小敬仲長大後到另一個國家當君王的上賓的“天機”來。應該說,算到小敬仲長大後到另一個國家當君王的上賓,就行了。這一卦就可完事了,陳侯不會不滿意的,照樣給卦錢的。因爲陳侯這個諸侯國裡也早已劃定過接班人了。以後陳國的君,小敬仲是沒有份的。到國外一個君王那裡當上賓,陳侯也不會不滿意的。但那又是以後的事,算的對與不對,陳侯也追究不了周太史的責任。中國的算卦業,本身是一個天生的不負責任的行業。可週太史的神斷還在後面呢,周太史話鋒一轉,下面的內容就脫口而出了。
“這個人恐怕要代替陳而亨有國家了吧!”
這可不是光做個君王的上賓,而是還要亨有國家的。這被算卦的是小陳完,是陳侯的兒子,不是法定的國君繼承者,也許周太史知道陳國的情況,第一句話說出來,是探口氣,再接着往下說。也許周太史覺察到了什麼不對,但有進退之路。本身“代陳有國乎”?就不是一個肯定句。如同今天街頭算卦先生往往說出一些模凌兩可的話。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裡,官方的太史也是這種說法。接下來周太史話鋒又一轉說:“不在這裡,而在別國,不在這個人身上,而在他的子孫。”這樣就免除了陳侯的擔心,要是陳完長大後“代陳有國”,那麼太子就不是推翻了吧。這下還好禍不起蕭薔。小兒子完,日後儘管是他的子孫還能建立國家,陳侯聽來,豈不感覺也是件好事。這周太史一下子算出陳侯的兒子陳完的子孫,也就是陳侯的兒子的兒子的兒子到某一輩時,在別國亨有了國家。周太史的本事太大了,“八卦筮術”也太神奇了。但是若細想一想,爲人算卦,算以後怎樣、怎樣要比算已發生過的事好算多了。算八輩子以後的事,就更好說了。那麼周太史又是如何看出陳完的子孫的子孫“代陳有國”呢?
周太史看出這“天機”,可是從“卦象”(即八卦取象)上看出陳完的子孫的子孫日後“享有國家”的。周太史接着說:"光,遠而自他有耀也。《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爲“天”於“土”上,“山”也。有山之林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這段話用現代的話說是:“光,是從遠方照耀而來的,《坤》卦象代表“土”。《巽》卦象代表的是“風”。《乾》卦象代表的是“天”。風起於天上,而刮到地上,就形成了山。有了山,山上長出了木材等物產,是被天光所照耀。這就是生長在土地上有利的條件。所以說‘出國受聘,成爲君王的上賓’。”
這是周太史所認爲佔辭裡的“觀國之光”的“光”字之意,又通過《觀》與《否》卦畫符號,而按八卦取象進行聯想,就聯想出陳完將要出國受聘爲王的上賓。這是通過取象與繇辭的字義連串在一起,解釋陳完出國受聘爲王的上賓的根據。這本來是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可週太史卻聯繫到一塊,並從“光”、“風”、“土”、“山”這些字義上進行比附、聯想,居然聯想出陳完及其子孫日後的吉凶因果來。難道這就是由《左傳》裡記載的春秋史巫卜筮吉凶的方法嗎?這卜筮的能耐豈不是很好學麼?以這種卜筮方法,居然能斷出人事的吉凶來,中國人真是太有能耐了!中國人有了能窺視天機的“八卦”卜筮之術,就可化險爲夷,避凶趨吉、萬事大吉了,成爲中國人可真的是太自豪、太幸福了!
我們已知《周易》產生的時代,應是西周後期時段,而《左傳》記載的用篡改成繇式《周易》一書進行筮卜是春秋時段。《周易》一書裡的《觀》篇文章中的“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這裡的“王”,當指周王。而春秋時期裡的各諸侯國裡的諸侯,還沒有上升到王的身份,而是稱“公”,而非稱“王”。從周太史斷卦的口氣來看,也非是春秋的口氣,當是戰國的口氣。故戰國時期裡,諸侯才升格爲諸侯王。若說成爲王的上賓,在春秋時只能是周王的上賓,而不會把諸侯公說成王。而周太史的口氣顯然是處於諸侯王的時代,當然這是《左傳》作者的口氣。而《左傳》的作者,並不是春秋時代裡的人,而是戰國時期的人。原創《周易》一書裡的《觀》篇中出現的“王”,是反映的西周時代背景。而周太史把《周易》當卦書,佔出“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來附會出人事吉凶的所以然。顯然周太史(凡把《周易》當卦書而用者)跟本沒有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與時代背景。周太史對陳侯說他的兒子陳完日後要成爲別國王的上賓,這口氣顯然與春秋的時代背景不符。這說明了什麼呢?只能是《左傳》作者根據傳說又加進所處時代背景而進行的杜撰。我們且看周太史根據筮出的“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而“推斷”出陳完長大後成爲某一國的君王的上賓。而這種推斷的“根據”是通過八卦卦象,《坤》土,《巽》風,《乾》天之間的“邏輯”關係“推導”出“出國受聘,成爲君王的上賓”來的。
如何看出《觀》與《否》的八卦卦象呢?在卜筮上,六十四個不相同的六聯體符號變成算卦卦符號工具後,將六十四卦符號裡的每個卦符號裡的上下三畫,總結爲"八卦"符號。在"易學"上又稱"八經卦"(八個不相同的三畫符號),認爲"六十四卦"(六十四個不相同的六畫符號,又稱"別卦")是有八經卦組合產生的。這是後人不知歷史上那套符號發明產生的組合過程,纔有此說法。因《觀》卦符號裡上三畫符號(又稱外卦)是八經卦裡的《巽》卦,取象爲"風";而下三畫(又稱內卦)爲八經卦裡的《坤》,取象爲"土"。算卦上把八卦取象分配到六十四卦畫裡,算卦上得出一卦,自然也就知道了那個屬六十四卦裡卦畫符號裡的八卦取象。
《左傳》所記載的第一卦,正是通過“八卦”取象去比類、聯想、附會人事吉凶的。雖周太史從《周易·觀》裡的“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這一句話裡,斷章取義出一個“光”字,更主要的是通過“八卦”取象裡的《坤》土,《巽》風,《乾》天,《艮》山來“算”出“出國受聘,成爲君王的上賓”。
周太史單單抽出一個光字,與筮出的《觀》與《否》的畫符號裡的上下八種取象來做“推論”,所筮問之事情的“天機”吉凶結果來。不過這吉凶結果,除了所認爲是神示出的某卦繇辭外(因起卦時要通過認爲能通神的蓍草加數理的比附來起卦),而在解卦時,看似是有占卜師“分析”出來的吉凶結果(事實上週太史是分析不出來的,任何的從事算卦者通過卦辭也分析不出所問之事的日後吉凶來,這裡只是寫史者的同樣神道設教而已)似乎又沒有了神啓的東西。
《周易》一書裡用了“六十四畫符號”,是用於六十四篇文章的排序。在《觀》篇裡的畫符號是“”(早期是這樣的寫法“”)這樣的六畫道(即“六聯體”)所組成。從“六十四畫符號”被史巫改變成“八卦”卦學內容後,把“六十四畫符號”也就變成了“六十四卦”的專有卜筮符號工具,每個卦畫符號裡都附上了“八卦”取象。把《周易》也改造成"八卦"卜筮上"繇辭"而用了。如《觀》卦裡的卦畫符號(六聯體),已分上下“八卦”(三聯體)符號了,上卦是謂八卦裡的《巽》卦符號“☴”,而下卦是謂八卦中的《坤》卦符號“☷”。我們從《左傳》一書裡已知春秋時期,已有了八種取象,《巽》取象爲“風”。《坤》取象爲“地”。《乾》取象爲“天”。到《說卦傳》裡,“八卦”取象的內容就多了。《乾》卦取象爲父,《坤》卦取象爲母,《震》爲長男,《巽》爲長女,《坎》爲中男,《離》爲中女,《艮》爲少男,《兌》爲少女。一家裡父母與三男三女也出現到“八卦”取象中了。這自然是便於卜筮之用。無論取象於多少自然物象,或是取象家庭社會關係,都是爲卜筮(算卦)提供問事的內容。把自然與社會現象均可裝進“八卦”取象中。“八卦”又分配到六十四卦畫裡,卜筮上就可爲筮出某一卦而根據卦象來“推斷”(實際是一種附會)人事吉凶了。周太史正是通過《觀》卦畫裡的上下“八卦”取象得出的〝《坤》土也,《巽》風也〞的“土”與“風”的卦象來所謂斷卦吉凶的。而《乾》裡的“天”,是後人稱謂的變卦《否》卦裡的卦象。實際是《觀》卦中的“繇題”的《否》裡的卦象。《否》卦畫裡的上卦是“八卦”裡《坤》卦,下卦是“八卦”裡的《乾》卦。若不知這些內容的來歷,而讀《左傳》一書,你就認爲周太史講的是天書,也認爲那些筮術就是神,能斷出八輩子後的事情。若知道了周太史滿嘴裡說的“風”、“地”、“木”、“天”、“山”是“八卦”取象,還能認爲有何神秘的嗎?
現在看來,那是多麼幼稚的思維。這種比類、聯想聯出來的所謂人事吉凶之間有道理麼?即類比的事情之間有因果關係嗎?可對周太史(即占卜師)則認爲每說出的話來,都是有出處,有依據的。那些依據,不過是通過“八卦”取象與人事上進行一番比類、附會而已。
我們看這周太史通過“八卦”取象進一步的“推理”說:“風爲天於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我們已知“風”、“天”、“土”是八卦筮術上的《觀》,《否》的卦畫中取象而來的東西。那麼“山”,又是如何來呢?這就涉及到“卦”學上的“互體卦”。所謂“互體”卦,就是指六十四卦裡每一卦畫裡除了上卦、下卦的“八卦”卦畫組合外。還可從每一卦畫(六聯體符號)中的交互畫符號中看出“八卦”符號(三聯體)來(切記不要把“八卦”符號與“六十四卦符號”混淆,“八卦”符號是“三聯體”符號,而“六十四卦符號”是“六聯體”符號,即“八卦”筮術上是把“六聯體”符號又分成了兩個“八卦”符號,並取象其中,這些說法不過是人爲地規定而已)。在“八卦”學上,六十四卦裡,每個卦符號都是有六畫組成,是所謂的“八卦”重疊而成的。我們已知六畫,分上三畫和下三畫。上三畫爲上卦(或稱外卦),下三畫爲下卦(或稱內卦),也都叫單卦,稱八經卦。而“互體卦”是在一卦的六個畫裡的二、三、四、五畫交互而看成卦象,即一卦符號中,二、三、四畫又看作是一個“互體”的內卦。而三、四、五爻又構成一個“互體”的外卦。我們舉例如下:如《觀》卦畫中的“互體”卦象:
(因圖無法上傳,故略)
我們從上面的《觀》卦符號圖示裡看到,這個“六聯體”符號裡的上三畫是謂《觀》卦的外卦,所謂《巽》(八卦之一),取象爲“風”。下三畫是《觀》卦的內卦,所謂八卦裡的《坤》卦,取象“土”。而《觀》卦畫又產生“互體”卦《艮》(八卦之一),取象爲“山”。不論《觀》卦裡的“巽”、“坤”、“艮”,這都是八卦筮術裡的說法,這又叫“八經卦”,也稱單卦,就是與“六十四卦”(即符號)相區別。雖“八卦”名稱都是與《周易》一書名稱相同,但“八卦”是筮術,八卦筮術是從“六十四畫符號”裡衍生出的東西,而六十四卦卦名又是從《周易》一書裡所用那套符號借過來的。總之,八卦筮術是巫術的東西,《周易》里根本沒有“八卦取象”及什麼“互體”一說。“八卦”與《周易》本不是一回事。雖然在敘述中出現了與《周易》一書裡相同的名稱,如說《觀》卦,或《否》卦。但要知道這是講“八卦”筮術上的內容,不能混淆與《周易》。我們在講述《周易》時,與區別於“八卦”裡的名稱所涉及《周易》裡的名稱時,以《觀》篇,或《否》篇的這種稱法。
我們還是回到《左傳》裡的第一筮例上來看周太史說的“山”,就是來自於“互體”裡的《艮》卦象了。現在這個“山”也有出處了。若不懂“八卦”筮術中的取象,你若想從古筮例中看明白古人爲人算卦的說法,那是不可能的。若不懂“八卦”筮術中的取象,你若看《左傳》裡的“以《周易》筮之”的筮例,而對照今本《周易》會使你百思不得其解,即那些筮例中的很多說法在《周易》裡是看不到的。正因爲“八卦”筮術不是《周易》一書裡的內容,你若不懂“八卦”術,就看不懂《左傳》一書中的筮例,也就認爲是《周易》占筮上的神奇了。
我們還是繼續看周太史的那些“推論”。“風從天上吹到地上,這就是山(細想這種聯想推理,也是符合自然中眼見的現象。風是從天上刮過來,一刮就刮到地上,風吹着沙土,漫漫變成了沙堆,土堆了嗎?漫漫不就變成山了嗎?古人那裡能懂得這山,是通過“造山運動”產生的呢。古人就是仰看天,府察地,所眼見的那些東西,只是直觀經驗而已。),山上的木材物產,又都受到天光的照射,這就生長在土地上了。所以說‘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周太史是通過“光”、“風”、“天”、“土”這些卦象來進一步論證陳完日後要成爲“王的上賓”這一神啓出的佔辭的“真實性”。既然用通神的蓍草通過那麼複雜的十八變而得的神卦,那麼神卦裡的卦辭不就是神啓示的結果了嗎?光看那句卦辭“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不就知道陳完日後是要當君王的上賓了。還費那些事,又通過八卦裡的取象,再進行煞有介事的論證一番,以此證明陳完做君王上賓的依據。這實在是讓人想不通,並且這種“推論”誰跟誰沾邊嗎?總之這種算卦法,現在看來,形同兒戲。從“光”說起,是從外地照耀過來,光亮確實能照耀的很遠,特別像太陽光。是從很遠的地方照耀過來的,要是一小堆火光就不一定從遠處能照過來。而周太史說的就是太陽光的“光”了,這“光”最終落腳點上是對山上的木材進行照射,才能生長。“風從天上刮起來,一刮到地上,又成了山,山上長着木材,又受到陽光的照射,才能生長。”這能說沒有道理嗎?雖然這些現象符合邏輯,但無論如何也轉不到“出國受聘,利用賓於王”這種人事上去呀?這種聯想不也太非凡了吧?總之天上颳風,到地上成山,山上長着木材受到陽光的照射與陳完日後作君王的賓客之間沒有可比性,也沒有因果關係。也許周太史推論的前後,都圍繞着“光”說,自然聯想到“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這事情。那個時候,雖然諸侯們很重視筮卜,並設有專職人員。但估計那時候也沒有“國標”,同現在也一樣,沒有制定國家標準,憑算卦先生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是了。
周太史又接着說:“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賓於王’。”周太史這話講給誰聽呢?自然是讓陳侯聽的。陳侯給自己的兒子算卦,是想知道兒子長大能有多大出息,周太史自然要給陳侯一個滿意的說法,要顯得“推論嚴密”。在諸侯面前,讓其感覺從周天子那裡下來的大師,卜筮的水平就是不一般,而且還能得到一筆豐厚的潤金。所以周太史進一步“論證”陳侯的兒子陳完日後做王的上賓不是虛假的“卦示”,而是有根據的。周太史的根據就是從“卦象”中破譯了暗藏的“天機”,才說了那段話。用現在的話說是:“庭中陳列的禮物很多,另外進奉束帛玉璧,天上地下的美好東西都具備了。所以說‘有利於做君王的上賓’”。這周太史又是如何尋找出做君王上賓的“證據”呢?自然是從卦象中來,要讓陳侯聽起來是心服口服,不虧是京城下來的大師。周太史要結合事實來論證“做君王上賓”的這一“神示“的根據呀。即從卦象中解讀了所認爲的這些事實根據。
春秋時出訪諸侯國,都不是空手去進見諸侯國君的,是要進獻禮物的。進見諸侯國君的禮物,要陳列在庭中。那不過是好吃,好玩的東西。什麼絲帛,玉器之類的東西,這些好理解。可週太史所說的“天地之美具焉”,是什麼東西呢?周太史還是從“八卦”取象中得來的說法。“八卦”取象雖主要是八種自然物象,而從《左傳》的筮例中看,已不單是八種物象,“八卦”裡的每卦象已出現了多種取象。在《說卦》裡“乾”卦不但取象爲天,還取象爲“君”、“義”,還象徵玉、金、良馬、老馬之物。“坤”卦取象爲“地”、“母牛”,還象徵“布”。周太史說的“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這“玉”與“帛”物,就是天上地下的天地之美物了。“玉”是《乾》卦裡的物象,《乾》又取象爲“天”。“帛”是《坤》卦裡的取象,《坤》又象徵“地”。所以“玉帛”就是“天地之美具焉”,天地之美都具有了,陳完能不做爲君王的上賓嗎?周太史是從卦象中進一步“證明“陳完“利用賓於王”的。這讓陳侯聽起來也符合現實,卦裡已神示出了玉、帛、金銀,良馬這些寶物,有了這些東西進獻,還能不爲君王的上賓嗎?周太史說的陳完日後當君王的賓客豈能有假嗎?但好事還沒有完,可不是陳完光做一個國家裡君王的上賓一事,還有大事情在後面呢。
周太史又進一步聯想發揮起來:“猶有觀焉,故曰其在後乎,風行而著於土,故曰其在異國乎。”這句話的意思說:“這就如"觀"是觀看的意思,所以說是他的後代吧!風颳到土地上,所以說這事情發生應在異國吧。”
周太史算陳完能爲一國君王的上賓,是通過“光”字聯想並串起《觀》與《否》卦畫的“八卦”取象,煞有介事的論述一番。而到此又轉到“觀”字上聯想發揮到陳完的子孫身上要發生的事情。從一個“觀”字,怎麼能轉到陳完的子孫頭上要發生的事情呢?可能周太史認爲的“觀”,就是觀看的很遠,不光是陳完自己一生的事,一“觀”就能觀看到陳完子孫的事情來,這就是從“觀”字推論出“故曰其在後乎”的邏輯吧?
在史巫眼裡已被篡改的《周易》是筮卜書,《周易》裡的繇辭都蘊藏天地生命的基因密碼似的。在史巫眼裡《周易》一書中每一個字都蘊含着“天機”密碼,看如何去解讀了。而現在看來,春秋時期的史巫用《周易》卜筮而推論人事吉凶,算是什麼思維方法呢?這不是望字生意嗎?從一個“觀”字轉到陳敬仲的後代上,未免太牽強附會了吧。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神秘“八卦”術,迷信了國人幾千年。現在還有那麼多的大師抱以如獲至寶當“預測”之書,不知是自身愚昧無知,還是有意愚弄愚昧無知者。
周太史不但從“觀”字聯想到陳完的子孫頭上,而且又通過“風”,進一步的聯想到風一刮起來就刮到土地上,又從土地上一刮刮到外國,就得出“故曰其在異國乎”的結論來。這種聯想現在看起來,感覺是十分可笑。颳風,無論刮到多遠,也聯繫不上與陳完子孫日後的事情吧,這兩者之間既無可比性,也沒有因果關聯性。颳風能刮壞土地上的農作物或其它東西,但一個人日後的命運,豈能與颳風一事聯繫到一起預知吉凶嗎?這是那跟那的事。周太史可不這樣認爲,史巫用“八卦”卜筮時,就是這種聯想法,類比法,通過這種比類、聯想到人事頭上,就認爲起到了作用,這也就知道了“天機”。各現在看來那種說法者不是腦子灌水了嗎?可那時的史巫們在爲人卜筮,感覺是神聖的一門先知天地玄機的深奧學問。所以周太史在“推論”上似乎是很有邏輯的。從風颳到地上,而得出的結論是事情要發生在異國,而不是陳國。單從颳風現象來看,一刮就刮過楚國進入陳國,還會刮進齊國。春秋時諸侯國林立,一場風颳起來能刮過很多國家的。所以周太史就會從颳風上“推論”出風一刮就刮到異國去,而聯想到“其在異國乎”的結果來。這種“推論”能說沒有根據嗎?不是學問麼?一般人有這種聯想嗎?周太史就是一肚子學問,一聯想,就能從“觀”字上聯想到陳完的後代,又能從“風”上聯想到“異國”。按這些"推論"不能不讓陳候聽起來信服啊!
接下來周太史的說法就更加神奇了:“若在異國,必姜姓也。姜,大嶽之後也,山嶽則配天,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
風一刮就刮到異國,這異國是那一個國家呢?是姜姓的國家。算卦連姓氏就能推斷出來?可讓人不好理解的是,這周太史怎麼得出是姜姓的國家呢?
其實當太史真得有學問。太史就是史官和歷官之長,不僅懂歷史,還要懂曆法,不但要上知天文,還要下知地理。有了這些學問,才能做周王室的卜史。上古的卜巫是在世俗權力之上的身份,是代表着神權,要發號施令的。
那麼周太史是怎麼推算出是姜姓的呢?“姜,大嶽之後也”,用白話文說:“姜姓是太嶽的後代。”“大”與“太”字在古代是通假字,可以通用的。“太嶽”本是一個山名,在今山西霍縣東南。查姓氏淵源,姜姓是神農的後代,生活在姜河(陝西岐山縣西),以河爲姓。而周初的開國名臣,姜尚就是這支姜姓的後代。周初分封諸候時,姜尚分封到山東北部,爲齊國的開國君主。周太史說的“姜,太嶽之後”,可能是個更古老的傳說,姜姓與太嶽這個地名有關。周太史才能從卦象中聯想到姜姓與“太嶽”而“推論”出陳完的後代“代陳有國乎”的,就是那個姜姓之國。在春秋時那個姜姓之國,肯定無疑就是齊國了,但周太史並沒有直接說是齊國,而是繞了個彎子。
“山嶽高大可以與天相配,但事物不可能兩者一樣大。”這“山”與“天”,都是卦中的卦象。周太史通過卦象,而聯想到“太嶽”與姜姓之國(齊國)。周太史進一步“推論”的“事物不可能兩者一樣大”,這是從自然現象中看到的事情,而聯繫到人事頭上,來比附出陳完的後人在姜姓之國發達了,那麼陳國就得衰落。這有點陰陽轉換的觀念,陳國走向衰亡了,陳家的一支後人在外國就昌盛起來了,這也許是周太史的“邏輯推理“吧。不知周太史卦算到這等地步,當時陳候心理是個啥滋味。請來的天子高參爲自己的兒子卜筮命運,而結果是算出自己的陳國要滅亡,沒有了國家,而到別國的是陳完一支後代還有一線希望,只是到了八輩子後,還能“代陳有國乎”。但是無論後代怎麼發達,可對眼前的陳候來說,是件不痛快的事情,畢竟自己的陳國結局是沒有了,那不是斷出個國破家亡的一卦了嗎?有這種斷法嗎?誰又會遙望遠不可及的八代以後那個“代陳有國乎”的事呢?擱現在不說不給潤金,還要罵個狗血噴頭。就連齊國若是聽到周太史爲陳完算了一卦,八代以後,齊國亡於陳完的子孫手裡,那肯定會找到周太史多多給錢,讓其想想辦法給破一破。也許齊國他們不知道這算卦的事情,不過這可是寫在《左傳》這一正史裡。要是春秋晚期人寫的《左氏春秋》。那麼齊國沒有亡於陳完子孫手裡之前應能看到這回事的,這確實讓人非異所思。周太史區區一卦,爲陳候的兒子算了幾輩子的命運,並且接下來都真的都“應驗”了。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最後記載:“及陳之初,亡也,陳桓子始大於齊。其後亡也,成子得政。”
周太史爲陳完(敬仲)卜筮一事是記載在《左傳·莊公二十二年》裡,是插敘出的一段內容。《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先記述的是:“二十二年春,陳人殺其大子禦寇。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顓孫自齊來奔。齊候使敬仲爲卿。辭曰:羈旅之臣,幸若獲宥,及於寬政,赦其不閒於教訓而免於罪戾,馳於負擔,君之惠也,所獲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謗?請以死告。《詩》雲:‘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使爲工正。”
而《春秋》史裡的“莊公二十二年”,只簡單的記述了有關陳國的事情是:“陳人殺其公子禦寇”。到了《左氏春秋》裡記述“莊公二十二年”裡發生的事情就相對詳細了。就是上面那段記述,陳國人殺了太子禦寇,而陳公子完和顓孫逃亡在了齊國。這是記陳國發生內變,太子被殺,而公子陳完逃亡到齊國。到齊國後,齊候本來要讓陳完做卿,而被陳完辭謝掉,最後當了齊國工正(管百工的官)的官。
《左傳》在敘述陳國這年發生的太子被殺,公子完逃亡到齊國的這件事情時,又插敘了與陳公子完有關的早年的兩件占筮之事。先插敘的是陳國大夫懿氏把女兒嫁給敬仲(陳完)爲妻時,曾占卜是“吉”兆,占卜說的是:“鳳凰于飛,和鳴鏘鏘,有嬀之後,將育於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
這插敘的是敬仲取妻時,妻子的孃家爲嫁女兒而進行了占卜。所謂的占卜與卜筮是不同的方法。占卜應是用龜佔的一種方法。經過龜佔得出的“天機”,就是像詩句的那幾句話,那“天機”裡已透露了,嬀氏(嬀是陳候的姓,而陳爲氏。古時有姓氏說)的後輩,將在齊國長大。第五代就要繁榮,位於正卿,到第八輩以後,沒有人能與之爭霸。”
這龜佔應在之後,因爲插敘的第二個內容是敬仲小時候,有一個成周(即周王室裡的人)的太史來到陳國給其算了一卦。我們前面已敘述過的周太史爲敬仲算的一卦即爲《左傳》裡的第一筮例。這說明用《周易》筮卜在前,而用龜佔在後了。在敬仲小時候用《周易》算的一卦與長成人後取妻時,妻子的家人也用龜進行了占卜,這兩次雖然所用的佔問的方法不同,而且也相隔有一定時間,可佔問的結果卻有着驚人的準確性。用“八卦”筮卜,卜出了陳完長大後要成爲一個國家君王的賓客,並且到其子孫時要“代陳有國乎”,又知道是姜姓之國,也就等於說明是齊國了。而用烏龜占卜,也卜出了嬀氏(即陳氏的姓)的後代到八輩子以後,建立起無人能與之爭霸的地位。即“莊公二十二年”裡插敘有關陳完兩次的佔、筮事情,居然過了二三百年後,佔與筮上所先知的“天機”居然都出現了。
“及陳之初,亡也,陳桓子始大於齊。其後亡也,成子得政”,即“後來楚國滅了陳國,陳成子取得了齊國的政權。”
這裡說的陳成子就是陳完的子孫,陳成子在戰國初年已是齊國的大臣。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死齊簡公,擁立齊平公,任相國,盡殺公族中的強者,從此齊國由陳氏專權,後來陳氏終於奪了齊國政權。《左傳》裡算這一卦的內容橫跨了幾百年。周太史給敬仲算卦雖是記載在“莊公二十二年”裡,這一年換算成公元記年,應是公元前671年。但這一年裡陳國發生了內變,陳完逃亡到外國,陳完應是成年人了。而在記述此事時,又插敘講述了陳完小時候,周太史爲其算卦的事,那麼應該是在公元前700年左右(陳完小時候),到陳成子得政已是戰國初期。這已是橫誇了二百多年。那麼第一筮例裡說的是“代陳有國乎”,又是"姜姓之國"。說明“代陳有國”的時間應下溯到公元前386年(那麼這一卦算出了三百多年後的事情)。即周安王承認田和(其祖先正是陳完陳氏。古代陳與田字通用)爲齊候,田和傳三代到齊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成爲戰國七雄之一。即使按田和爲齊候,也是到了戰國中期了。若是按龜佔裡說的“八世之後,莫之與京”。這裡的“京”是“大”之意,那麼在諸候國裡沒有能與之比強大的國家了,說明只有知道齊威王,齊宣王(威王之子)時期的事,才能寫出這卦裡的說法。這表明《左傳》的作者是生活在戰國後期的人了。因《春秋》一書記事很簡短,也並無記占卜之例,而是戰國人“傳”《春秋》一書時,杜撰進卜筮例。這第一筮例,明顯的帶有神道設教的目的,是爲齊國強大而樹立的君權神授思想,因齊國在戰國晚期與秦國曾一度稱帝號。
《左傳》裡的“八卦”卜筮案例,也就帶有戰國時期筮術的影響,是引戰國的“八卦”卜筮方法,而寫春秋卜筮的傳說。因爲從目前考古上,還沒有出土的材料能夠證明戰國中期以前出現了“八卦”筮術。這也說明了,你可別當真周太史一卦算的那麼準,並且算到陳完八輩子的後代,果其“代陳有國”了。這不過是後人的演義而已。特別像陳完小時候算卦的事,是一種杜撰,其目的是宣揚“神道”。因爲田氏代齊成爲七雄之一里的強國,就要出現一些神秘色彩傳說了。即增添一種神秘,這是戰國後期以降王家神化自己的貫用手法。就是若真的用《周易》當筮書,筮出《觀》之《否》繇辭,從那裡面的卦象來附會,能附會出三百年以後的事嗎?那種聯想、比附,簡至是形同兒戲,又如何能預知一個人八輩子以後的事呢?並且把那種筮術還寫進正史裡,並作爲“經書”成爲帝國思想上的統治地位,可想這樣的帝國能走向何處。
通過以上對《左傳》裡的第一筮例分析,已知巫史雖以《周易》筮之,而史巫已把《周易》改造成以繇式結構的《周易》而進行卜筮之用了。不過是將《周易》裡的六十四符號與六十四名稱,改造成“八卦”卦學內容。把《周易》一書裡的六十四畫符號與名稱,變成了卦符號與卦名稱了,也同時把《周易》裡的文章內容改變成了佔辭而運用了。所以“八卦”的取象與占筮中的運用結合《周易》裡的句子當佔辭而“預知”人事吉凶。這與《周易》原創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兩碼子事。從第一筮例中的起卦,解卦,均是“八卦”筮術裡的內容,離開了“八卦”筮術的那一套卜筮符號工具,單以《周易》一書是無法完成這種卜筮的。再一從第一筮例裡的“斷卦”方法來看,“八卦”筮術即不是學問,也沒有任何神秘可言,更不可能對人事的未來能夠有所預知。“八卦”筮術上的那套方法與實際的人事吉凶之間是風馬牛不相及。若硬要用“八卦”筮術去算人事吉凶,若不牽強附會,就非得添進去“江湖術”,否則“八卦”(包括後來的八字算命,陰陽宅風水術,相術等)筮術也就沒有了立錐之地。不過這是中國“八卦”發展史上的後來發展出來的特色江湖術。而先秦時期的所謂的“以《周易》筮之”,正是因爲如周太史的那種斷法,是一種聯想比附方法,並且那些史巫悾怕也很難理解《周易》裡的所謂“繇辭”的原本之意,所以最終把《周易》文辭當佔辭的卜筮之法被淘汰掉。包括同時流行的如考古上發現的王家臺秦簡“八卦”佔辭(《歸藏》),以及考古上發現的阜陽漢簡上出現的今本《周易》改造版本(即添進去卜辭內容)都被淘汰掉,而算卦上所用的是發展的“八卦”新筮術,即“八卦納甲筮法”。後封建時期裡拋棄掉先秦時期對待《周易》當佔辭的做法,以“八卦納甲筮法”成爲筮卜正宗之術,而卦爻式的《周易》(即今本《周易》)卻被尊奉爲“經”,成爲後封建社會裡佔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沒有人以卦爻式《周易》作爲卜筮之書使用。
總之,通過《左傳》所記的第一筮例內容來看,雖是以《周易》筮之,已知《周易》已是被篡改後的文本,而史巫卜筮上"起卦"與“批斷”,關健是離不開八卦卦術上的那套卦符號工具和 八卦取象,雖也錯把《周易》文辭當佔辭用,已知那種算卦既是愚昧無知,卻又是封建迷信下的產物。
接下來,我們再看《左傳》裡記,雖用春秋《周易》文本來算卦,但只用八卦取象筮法,並沒用春秋《周易》文本里繇辭來算的例子,以及運用不與《周易》一書相同的八卦卦書卜筮例子。進一步認清"八卦筮術"與《左傳》裡所說的“以《周易》筮之”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八卦”卜筮的非理性巫術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