幷州自丁原死在洛陽之後,兵力十分空虛,而且沒有統一的軍閥,只有大大小小的諸侯勢力。
其中張揚的勢力最強,但也不過一郡太守而已。
這支黃巾作爲奇兵,完全有可能憑藉一己之力攻陷幷州。
自此,劉羲算是完全地佔據了冀州。
公孫瓚見到跟自己對峙許久的黃巾,被劉羲輕易地擊敗,面上掛不住。
也不與劉羲相見,灰溜溜地帶兵回去了。
連佔據的那幾個邊角的縣城也一併不要了。
完全佔據冀州之後,劉羲表面上停頓了下來,大軍進行修整。
實際上與手下臣子緊鑼密鼓地開始了對幷州與河南、關中的謀劃,不斷地秘密調兵遣將。
幷州只有河內太守張揚的勢力略大,其餘都是小勢力。
以黑山黃巾開道,然後派遣一路大軍接手。
洛陽一帶已經空虛,荒無人煙,整個河南尹都是一片空虛,少有駐軍。
等到董卓身死,長安變亂的時候,佔據了整個司隸。
劉羲的勢力就完全佔據了大半個天下,橫跨冀州、青州、兗州、幷州、河南尹、司隸一帶。
那時候,要面對的勢力,就只剩下幽州的劉虞、公孫瓚,徐州陶謙,佔據淮南、揚州、南陽的袁紹,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以及雍涼之地的馬騰韓遂等幾方勢力了。
十餘日後。
黑山黃巾攻入幷州,他們名義上是黃巾軍,其實早已被劉羲收編了。
其中還摻雜了大量劉羲的兵馬。
幷州各郡逐步淪陷。
河內太守張揚跟黑山黃巾數次交戰,屢戰屢敗,只能退守一隅。
張揚愁眉不展,在營帳中焦慮地來回踱步。
手下諸將領也一個個地愁眉不展,無計可施。
部將楊醜建議道:“主公,黃巾賊兇悍,而且兵力遠勝我河內兵馬。
不如遣使往南匈奴,以金帛財物賄賂匈奴單于於夫羅,請他派兵相助。”
在張揚遲疑之際,部將眭固大聲反對道:“不行!匈奴人脾性兇悍如餓狼,雖然依附於大漢,但是野性難馴。
如今大漢虛弱,這些異族早就蠢蠢欲動,只是被大漢的餘威所震懾,不敢有大動作。
若是我們將之請進來,不啻於引狼入室,天下黎民必然遭殃。
而且此舉必然壞掉主公的名聲,將來一旦事敗,天下豈有主公的容身之地?”
張揚也是一下子清醒了過來,是呀,若是自己引狼入室,一旦釀成大禍,天下就沒有自己的容身之地了。
被黃巾打敗,大不了可以出逃,投奔其他諸侯。
引入南匈奴,一旦不受控制,那就全完了。
他本身就沒有多大的野心,對於投靠他人,也不是不能接受。
張揚問道:“諸君以爲我等向齊王求援如何?”
除非他放棄河內,出奔他處,否則附近能夠求援的勢力,就只剩下劉羲一處。
如今天下以劉羲實力最強,幾乎半天下。
討董之時,張揚與劉羲也略有交情,因此投靠劉羲是他的第一選擇。
在張揚派出使者前往鄴城之時,河內司馬氏也在商量着何去何從。
司馬氏乃是河內第一世家,也是天下一等一的世家大族。
司馬家歷代出任高官,家主司馬防歷任洛陽令、京兆尹。
司馬防有八個兒子,個個都是當世俊傑,在歷史上被稱爲司馬八達。
尤其以二子司馬懿司馬仲達,長子司馬朗司馬伯達的才幹最爲出衆。
不過此時只有長子司馬朗成年,司馬懿還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小少年。
司馬防與族中昆仲議事,司馬朗已經成年,得以參加,司馬懿則因才智出衆,特許旁聽。
司馬防道:“昔日爲推翻劉氏蒼天,袁逢袁公決定舉家下場,參與爭龍。
弘農楊家、河東衛家、還有我司馬家等幾大世家與之歃血爲盟,答應爲其提供援助支持。
本想着有着我們幾大頂級世家的支持,袁家至少有着六七成的勝算。
沒想到短短數年,風雲變幻。
袁家如今只剩下袁紹一股勢力了。
而齊王劉羲以普通宗室的身份,卻連連崛起,一舉鼎定天下近半的勢力。
崛起之快,比之昔年光武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家覺得如今我司馬家該何去何從?”
司馬家衆人一陣踟躇,難以抉擇。
司馬懿笑道:“這有什麼難選的?
就算推翻劉氏蒼天,也不過是賭未來封聖的縹緲虛無之機,對家族毫無益處。
一旦失敗,卻有滅族之虞。
而投靠劉氏,好處就在眼前,我司馬家必定更進一步,延綿百世。
齊王崛起之快,必然得了蒼天庇佑。
他大勢已成,天下諸侯有哪個能與他並肩的?
一方是以極低的勝算去賭遙遠未來的一個虛無的機會,一方是實實在在的好處,傻子也知道如何去選。”
司馬防叱罵道:“混賬!人無信不立,我等歃血爲盟,豈可輕易拋棄盟友不顧?如此豈不受到其他世家的排擠?”
雖然如此說,不過他的心中已經偏向於司馬懿所說的。
司馬家的其他族人也紛紛表示贊同司馬懿說的話,投靠劉羲,做個從龍功臣。
司馬朗道:“父親若是擔心我們率先背盟,不好跟其餘家族交代的話,不如由孩兒投靠袁紹去。
如此也交代得過去。
何況他衛家還不是兩面下注,早就跟泰山郡做生意呢。”
司馬防點點頭,每逢亂世,世家大族都是多面下注,不算稀奇,也不會受到牽連。
司馬防道:“既然如此,我這就寫信給齊王,由二弟你親自送到鄴城去。
有着咱們司馬家的相助,幷州與洛陽都能很快穩定下來。
齊王不會將我們拒之門外的。”
司馬懿搖頭道:“只是如此還不夠。
齊王麾下俊傑之士層出不窮,我司馬家投靠過去,未必能夠佔據高位。
我覺得應該給齊王獻上一份大禮,也是我們司馬家的投名狀。”
司馬懿雖然年輕,但是族中之人都知道他的聰慧。
衆人問:“什麼大禮?”
司馬懿道:“張揚和於夫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