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陶謙之後被州人推舉爲徐州牧,若說內心,不可謂不欣喜щщш..lā另外一邊平心而論,當時僅有劉備舉兵相助,這偌大徐州不給劉備,難道要留給陶謙的孩子嗎?
只是劉備被舉做徐州牧後才知曉州中事宜的困難,這一切的困難還是來源於曹操的徐州大屠殺。
當年陶謙從下邳至兗州泰山郡,擊破曹軍後再攻向任城國,曹操率軍自定陶向任城國迎擊,大勝;陶謙敗退至徐州彭城,曹操追擊,再大勝;陶謙敗還東海郯城,守城,曹操久攻不下,遂放兵攻打下邳國取慮、夏丘、雎陵等地,兵馬沿途過境,百姓競相屠戮,屍骸遍野,泗水爲之斷流。
可不是泗水爲之斷流,前前後後數場戰役全部都在泗水上游下游附近,隨後縱兵大略的諸縣又都在淮水沿岸泗水近畿。
儘管最後曹軍因兵糧耗盡、呂布偷襲而還師兗州,但此戰使徐州大傷,不是大傷元氣,是沒了元氣。
饑荒、瘟疫,戰敗後的陣痛,持續傷害着徐州吏民,也使劉備憂慮。
饑荒尚且是人力可以救助,但瘟疫的流行卻無論如何都止不住,是以此後數年間徐州各郡城城常懸縞素,淮泗之間數縣城野無人,疫情順流向西南荊、揚擴散。
這樣的徐州,拿什麼來阻擋袁術的兵馬?
袁術自九江發兵向下邳,劉備不敢入瘟疫橫行的下邳,下邳遂破,袁術再進東海,劉備不能敵,遂避難廣陵,廣陵糜竺資以家財助劉備,據廣陵城池以守備。短短十餘日,袁術的軍隊除了在廣陵外幾乎沒遇到什麼阻擋,便佔領了徐州大半,令他爲之雀躍。
不過,旬月之間,袁術的軍隊四成軍士都感染了傷寒,儘管取下大半徐州,卻令袁術震驚不已。
他纔剛向青州的袁紹寄信嘲笑他的短視啊!
袁紹聽說劉備敗得這麼快,不禁驚慌不已(欣喜若狂),當即命早已陳兵邊境的部將韓猛、蔣奇等自齊國向南發兵,佔琅琊國舉助徐州平賊寇的旗號進而南下東海,與袁術軍主力作戰。
而另一方面,州府從事滿寵先前領兵停駐在泰山,但擔憂徐州的瘟疫因而並不發兵入徐,此時戰事將近,軍士又帶回彭城國沒太多瘟疫危險的消息,遂領兵進駐彭城。只是滿寵做事情要比袁紹好得多,他只是進入彭城看着他們爭鬥,大開城門迎接百姓避難罷了。
只是對固守廣陵的劉備來說,正是袁紹這個時候率軍南下才令劉備感到前途灰暗,袁術軍已經害了瘟疫,至多再拖延十天半月他必定會撤軍,反倒是打着前來助戰的袁紹軍,助戰就助戰,過境琅琊便任命個琅琊相,難道是怕人不知道你們有圖謀徐州的心嗎?
袁術的兵馬被袁紹軍摧枯拉朽地擊敗,退至廣陵再與劉備戰,劉備部下關羽率軍出城迎敵,以寡軍衝大衆,袁術任命的廣陵太守、督軍中郎將吳景兵馬爲關羽所亂,一戰敗退,奔逃三裡,關羽斬其首而還。
是役,劉備軍收降四千餘衆。
袁術軍本就遭受瘟疫侵害,後又於北方爲袁紹所攻,攻戰皆敗,士氣披靡。逃遁至廣陵本以爲失去徐州大半的劉備軟弱可欺,誰知先鋒吳景被擊敗暫且不說,連人都被備將自陣中斬殺,士氣更是一瀉千里,一晚上跑沒了八個曲,袁術哪裡還有心思打仗,只得滿心憂憤地下令全軍離開徐州,回還壽春。
離開徐州的袁術策馬立在淮水河畔向北眺望,虛着眼睛滿面盡是不甘,忽然在三伏天裡捂着口鼻重重地咳了幾聲,面色發紅卻不以爲意,擺手對左右傳令道:“還師徐州,來年再於本初說道徐州!”
只是威風半世的袁公路終究沒機會來年再和袁紹爭雄徐州了,軍陣回還途中,大敗的憂憤與身體潛伏的疫病便拖垮了他的身子,病倒在馬背上。回到壽春不幾日,便帶着滿心的不甘撒手人寰。
在揚州之地勢力龐大的袁氏,也近乎在一日間土崩瓦解,過去是賊寇的,捲了錢財兵馬再度下野做賊寇;過去是太守的,派使者勾連各地;過去是將軍的,調兵遣將佔領城邑。
孫氏,也近乎一夜之間暴起,江東各地接連易旗,轉眼便收納半個揚州!
只是這些事情大多與劉備沒有關係了,他的敵人好似潮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剛聽到袁術在病榻上的死訊,轉眼廣陵又迎來袁紹的兵馬。
徐州,他保不住了。
袁紹並未急於進攻,而是駐軍在廣陵郡最北端的海西縣,遠遠看着廣陵郡的劉備軍如何被瘟疫擊潰。袁紹不知道袁術的軍隊是怎麼感染上瘟疫的,但一定和徐州的百姓脫不了干係,因而他不讓部將與各地百姓接觸,兵馬縮在海西軍糧都靠青州戰船運過來,唯獨在飲水一事上有些草率,卻也是沒辦法的事。
所幸海西並未有瘟疫的出現,海西有一條小河,並非淮水與泗水,上游在鬱州山入海口,水源乾淨,所以袁紹雖然不知曉是怎麼回事,但他的運氣足夠好,士卒並未感染瘟疫。
劉備則不一樣,原本快要在徐州絕跡的瘟疫又因戰禍侵擾,並隨着各地兵馬的移動而帶到各個地方,如今只有廣陵與東海諸地沒有遭受瘟疫,廣陵近畿的百姓更是紛紛向劉備所在廣陵避難,只是流民一來,問題便大了去。
糧食不夠吃、流民帶着疫病,時間一長不要說廣陵能不能阻擋袁紹,就是他們自己誰又能擋得住瘟疫?
別無他法之下,劉備召集了親信的部將與那些願意跟隨他的官吏幕僚才學之士,議定打開廣陵各縣的糧草,交由百姓自行取用,讓他們分散各地不要聚在一處,以防瘟疫來回移竄。
除此之外,劉備又向袁紹寫了封書信,希望他能善待徐州百姓。做完這些,劉備才帶着部下所剩的幾千精銳軍卒乘船一路向西,投奔荊州牧劉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