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8章 利益輸送

海漢的生意做得究竟有多大,梅生川過去只是有所耳聞,但並沒有真正的實際接觸到這方面的信息。他本身是兵部官員,對貿易方面的事務不是那麼熟悉,不過他以前跟戶部的朋友吃飯的時候曾聽說過,大明每年由戶部負責徵收的鹽稅、茶稅、市舶稅、通過稅、營業稅等稅銀,全部加在一起不過三四百萬兩銀子,要說起來竟然還沒有海漢在北方經營一個港口一年吞吐的貨物價值高。當然這也從側面說明,海漢經營的海貿規模到底有多大了。

過去梅生川一年的合法收入不過三四千兩銀子而已,算上各種各樣的灰色收入,也不過只是這地方每月出入貨物的一個零頭而已。即便是梅生川手握大權,但他長期都在機關裡辦公,能接觸到的生財之道其實沒那麼多,而且這幾年內外戰事頻繁,局面又一直吃緊,就連來京城兵部跑官的人都少了許多,過去這一年多也就只有東江鎮這邊還在源源不斷地往他這邊送銀子。

當然了,梅生川一開始不太清楚這些銀子的來源,但後來就慢慢知道了東江鎮是替海漢人在打點朝中的關節。而且他經不住真金白銀的誘惑,後來也出面替海漢打點了不少人。因此對於海漢採用非公開的利益輸送手段,梅生川倒是沒有什麼牴觸的情緒,只要能有合理且安全的手段,有好處幹嘛不收?傻子纔會把好處拒之門外。

梅生川在心中斟酌了一下說辭,這纔開口迴應道:“本官倒是有幾個親戚朋友是在民間經商,卻不知這邊有什麼適合的門道?”

郝萬清要的就是梅生川開這個口,接下來纔好施展其他手段。海漢對於如何通過貿易渠道向大明官員輸送利益,已經有着比較成熟的操作套路,而且會針對不同地區準備不同的經營項目,甚至連如何掩人耳目,如何保證錢貨交割的安全性,都有全套的方案可供備選。毫不誇張地說,海漢是很認真地將這種特殊交易當作了一項產業來做,從規劃到操作都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跟進負責。

當然從中獲益的大明官員也會就此被納入到海漢安全部的監控之下,成爲海漢龐大情報網中的一顆棋子。梅生川不是第一個,但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

相較先前談判過程的劍拔弩張,兩人接下來的談話內容就比較輕鬆愉快了。郝萬清向梅生川介紹了幾種比較適合大明官員操作的經營項目,當然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傳統而又最好操作的經濟作物種植園。

“種植園不敢說一本萬利,但至少往後的十年二十年裡,都會有穩定的收益,而且可以完全託管給我們經營,最適合長期合作。不瞞梅大人,南邊的地方官員,大多都是選擇這類項目。如果梅大人在南方官場有認識的朋友,稍加打聽就知道真假了。”郝萬清很是熱情地向梅生川介紹種植園項目的長處。

長期的穩定收益,完全託管經營,實打實的農業經濟,這些條件無疑讓梅生川大爲心動,但仍然不免還有些顧忌的問題要問個清楚:“那如何保證每年的收益能分文不少地交接?還有,若是過幾年本官離職,甚至是病故,抑或兩國爆發戰爭,這種植園又當如何處理?”

郝萬清解釋道:“梅大人可以委派親信到當地駐留,全程監督經營狀況,不用擔心其中出現暗箱操作的狀況。至於在我國控制區內所經營的種植園,都是受我國法律保護的私產,即便梅大人今後離職、告老還鄉,甚至是不幸病故,也不會影響種植園的收益分配,就算你不在人世了,只要我們所簽署的經營協議尚未到期,那收益也可以轉交給你指定的家人親屬。至於爆發戰爭,只要梅大人能向我們表明立場,不要做出有損海漢利益的事,就不會有什麼大的影響。”

就算梅生川再怎麼謹慎,也不得不承認海漢的這些安排真的很有吸引力,如果能在海外經營幾處收益穩定的私產,或許能讓家族也到海漢國去開枝散葉。以後如果朝廷要與海漢建交,那自己就是走在了前面,必然會有不少先機可以利用;如果兩國交惡,那這些資產都在海外,倒也不用擔心被朝廷查抄。怎麼算下來,這種生意應該都是穩賺不賠的。

不過梅生川依然還有一個必須要得到答案的問題要問:“那本官投錢進去,卻只有這土地的經營權,拿不到地契,今後若是這地皮歸屬有爭端,那又當如何?”

郝萬清道:“這個不用擔心,我國控制區內的種植園都是在國有土地上開發,這地並不是私人的地,所以不會有歸屬權爭端。當然如果要花錢買地也行,但價格可就不是經營種植園的這個水平了,而且必須要入籍我國以後才能申請購地。梅大人在大明朝廷仕途坦蕩,其實不用這麼早就給自己準備後路。”

梅生川聽得哭笑不得,他哪裡是要給自己準備後路,只是出於謹慎,要把每個細節都打聽清楚之後再做決斷罷了。不過對於這個誤會,他並不想作出解釋,海漢人既然認爲他打算在海外找後路,那就讓他們誤會好了,或許還可以藉此向他們爭取到更多的優惠條件。

不過郝萬清大言不慚地把佔領區的土地全都劃歸了海漢國有,這還是有點讓梅生川不爽,這其中可是有許多地方在名義上仍然屬於大明所有,海漢這種做法就完全不把大明放在眼中了。梅生川很想開口反駁幾句,但想了想又打消了這個念頭——海漢人變着方要給自己送錢,可不就是想在談判過程中佔得這方面的主動嗎?自己當下如果不承認這些土地的所有權歸了海漢,那剛纔所談的這種合作經營項目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爲了未來可期的大筆收入着想,還是閉嘴少說幾句算了。

而海漢方面對於這種交易的得失早就計算得一清二楚,幾百畝地的經營權就能換來一名大明高官的合作,這對海漢來說是穩賺不賠的買賣。雖說今後若干年這片土地的收益都將分出一部分給對方,但實際上海漢的經營成本會通過人員佣金、賦稅、種子採購、銷售環節等等手段收回,甚至還會小有盈利。而且這些農場的出產不過是原材料而已,真正能賺大錢的其實還是在原材料的深加工階段,這些不懂行的大明官員又哪裡知道其中奧妙,自以爲已經佔到海漢的大便宜而已。

當然了,種植園這種特殊項目相比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海上貿易,的確在經營階段要輕鬆得多,主家甚至都不用親臨當地,直接全全託管給海漢農業部就行了。每年收穫季之後,海漢這邊核算好賬目,會將賬本和海漢銀行的支票直接送去主家。這樣的撒手掌櫃做起來不要太舒服,最適合那些脫身不便,身份敏感的大明官員了。

而真正將種植園作爲投資項目來運作的商家,往往都是有自家的銷路或者深加工手段,甚至是連運輸也由自家負責。這樣能夠保證種植園的產出收益最大化,收益也會遠比這種全託管的方式要高得多。

比如打算在遼東投資開發種植園的南方商人,除了經營這些種植項目本身之外,還會在當地修建磨坊、油坊等配套加工設施,以處理加工本地未來將會出產的小麥、油料作物等原材料。而這些機關,少於接觸農商事務的官員們是根本就不知道的,郝萬清也不會過早提及這些細節。

此外對於這種合作經營關係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其實郝萬清也是打了埋伏的,如果對方在未來某個時候放棄或者背叛了與海漢的合作關係,那海漢方面肯定會立刻回收其名下的產業。這種事在以前並非沒有出現過,而海漢處理這類事件也絕不會手軟。大明官員們爲了保住自己在海漢控制區投資的產業,往往也就只能選擇妥協了。

在這個談判領域,海漢的經驗遠遠超過了梅生川,哪怕是他自認謹慎小心,也依然還是避不過海漢人精心準備的套路。兩人談至撤席上茶依然性質頗濃,梅生川只覺得以前這些年自己真是沒碰上好時機,世間竟然有如此簡單的生財之道。

他所肩負的談判任務與海漢人目前提出的訴求其實並無太大的衝突,對於海漢在山東佔領區內的各種產業,朝廷沒有要強行收歸己有的計劃,甚至都沒有打算要採用強力手段將海漢人逐出山東。而土地的歸屬權,雙方都很有默契地不去主動討論這個問題,相當於是分別默認了對方的所有權與控制權。至於海漢人最爲在意的通商、移民,其實已經在事實上存在,而大明也一直沒有對這些行爲下達禁令,算是默許了其存在。既然海漢人在山東地區沒有繼續搞事,那麼等事後上奏朝廷,給他們一個正式的通商許可,倒也不是太大的難事。

這樣說起來談判的內容其實沒有什麼能讓梅生川真正感到棘手的地方,而海漢人卻爲了達成這樣的結果,拿出了種植園這個長期收益項目作爲給他私人的好處。雖然前期需要投入一些資金,不過想到將來可期的豐厚回報,梅生川認爲這是相當划算的買賣,而且也能借此跟海漢人搞好關係。

最重要的是,既然南方各地的官府都有不少人在享受着同樣的福利,那他覺得自己也沒什麼好擔心的,不過是入鄉隨俗而已。日後朝廷若是要清查他在談判期間的言行,也抓不到什麼把柄,畢竟他沒有從海漢這裡收受什麼金銀珠寶,而投資海外的項目,海漢人這邊會有專門掩人耳目的手段,絕不會讓他的身份暴露。

兩人當天便就山東局勢達成了統一的觀點,認爲保持和平的局面纔是當下第一要務,至於其他的細節都可以先放在一邊,待局勢明朗之後再慢慢通過協商解決。大明朝廷可以允許海漢在山東從事商貿活動,但必須接受地方官府的管理——至少理論上是如此。而海漢也必須承諾在山東境內不會首先使用武力,不再將現有的控制區繼續擴大,並且承認大明對該地區擁有絕對主權。

這些條件基本上都在雙方各自的預想範圍之內,倒是沒有什麼出格的地方。不過山東本來也不算是梅生川此行的重點目標,只是按照行程安排,先到山東確定海漢人的態度,然後再去往遼東考察當地的局勢。

在芝罘港逗留了兩天時間之後,梅生川一行人便再次啓程出發。不過他臨走之前在芝罘島這邊並沒有簽署任何書面協議,與郝萬清的會談也只是就一些基本問題達成了意向性的協議而已。如果遼東那邊談不攏,那山東這邊就算簽了書面協議也只能作廢。所以梅生川準備把遼東的事務處理完之後,再將山東的事一併解決。

海漢方面派了一艘探索級戰船作爲領航船,陪同梅生川所在的船隊一同前往遼東。探索級戰船在海漢海軍編制中算是噸位第二大的戰船,但已經比大明水師的大福船還要大出不少,而且船上的火力配置也遠非福船能比。梅生川雖然不是帶兵的將領,但身爲兵部侍郎,自然也算是懂行之人,能夠看出海漢戰船在武器裝備、航速、適航性等方面所具備的明顯優勢。

“海漢人能從南方一直推進到山東,果然不是靠運氣!”梅生川以前便聽過不少海漢海軍的故事,對於這支打遍南海無敵手的海上武裝也是十分好奇,雖然從芝罘島一同出發的戰船就這麼一艘,但在行家眼裡已經能夠看出很多東西了。東江鎮的戰報裡稱海漢海軍已經將後金的海上武裝力量剿滅殆盡,看樣子也不是在吹牛皮了。

第10章 穿越之前的最後準備2465.第2465章第五百零六章 動手的理由第1161章 主持正義2813.第2813章2679.第2679章第1634章 徵西行動2630.第2630章第1924章第七百八十三章 高雄新貌2642.第2642章第1005章 開國慶典(五)第七百七十章 發展與變化第3467章第1043章 浙江局勢3397.第3397章第339章 率先動手第2102章第五百四十四章 境遇對比第2128章第308章 第一次全體大會第1416章 遼東備戰第2149章3187.第3187章2463.第2463章2740.第2740章第五百四十七章 候補官員第1280章 鶯歌海縣2447.第2447章第121章 海外考察(八)2980.第2980章第四百九十三章 打探消息第八百八十六章 北方移民2476.第2476章第1712章 特殊招募第六百二十二章 回港述職第四百七十六章 實力說話第279章 登陸開始第318章 募股2808.第2808章第137章 新任巡檢(四)2678.第2678章2912.第2912章3316.第3316章第1491章 應對乏術2575.第2575章第1578章 有得有失第七百三十三章 反轉的局勢第128章 華夷之辨第2052章2720.第2720章2871.第2871章第1043章 浙江局勢2667.第2667章第六百八十章 中伏第1306章 海口新貌第八百零一章 陷入困境第1999章第六百二十三章 錢天敦的彙報第2210章第1640章 迅雷之勢第1355章 騎兵營的作用2803.第2803章第1036章 遭遇戰第227章 越南之行(十)第1834章 來不易回更難第五百一十一章 計劃通3205.第3205章第1646章 戰術的選擇第1719章 糧食貿易2707.第2707章第1284章 參觀石碌鐵礦第2350章2623.第2623章第九百三十六章 巽他海峽第1530章 利益之爭2651.第2651章第2200章第1374章 北上幹部第47章 勞工等級制第2071章第3514章第1155章 掃蕩金州灣3120.第3120章第1928章2532.第2532章2859.第2859章第1444章 破局2791.第2791章第3477章第367章 利害關係3129.第3129章第249章 試炮引起的小插曲第1674章 逐步接管2783.第2783章第五百零三章 王湯姆的憂慮第1127章 互不相讓3089.第3089章3045.第3045章第200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