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沐陽帶着阿牛,一邊尋參,一邊給他詳細講解挖參的規矩::發現人蔘稱“開眼”,要“喊山”,手拄“索羅棍”大喊“棒槌”!把頭馬上“接山”,大聲問“什麼貨”。“開眼”按行話回答,比如三年生的叫“二莢子”,四年生的叫“燈臺子”。
然後把頭主持挖參。據說人蔘都是有靈性的,你一下鏟,驚動了它,它立馬就會遁地而走。所以在開挖之前,要用紅線一端系在參莖上,另一端系在“索羅棍”上,以防它“跑掉”,然後磕頭謝山神。儀式過後,把頭手持銀鏟、銀筷,輕輕掘取,唯恐折斷參須,因爲一旦折斷就要少賣錢了。將人蔘小心翼翼挖出來後,輔以青苔,用大紅布相裹。
阿牛聽得津津有味。但是兩天過去了,大家還沒找到一棵人蔘,整個隊伍有些士氣低落。正當天色已晚,準備收隊休息時,阿牛眼尖,發現正對面約十幾米的一個陡峭石頭下,一片翠綠“頂”着個紅帽子—阿牛的心臟快跳了出來,這不正是表舅描述的人蔘嗎?
但他又怕大聲驚擾了人蔘,遁地跑了,便壓抑住激動的心情,拉了拉表舅張沐陽的袖子。張沐陽正想問幹什麼,阿牛伸手指向那片綠葉處。張沐陽仔細一看,好大的一棵人蔘!憑經驗來斷,這棵人蔘至少要有幾十年的參齡呢。他們馬上系紅繩,磕頭謝山神。在行完禮儀後,張沐陽用銀鏟銀筷小心翼翼挖掘那棵人蔘,其他人掌着燈,足足花了三個時辰,才把它全部挖出來。
這棵野山參形似鳳凰展翅,呈黃白色,從莖基至根梢足足有一米長,兩斤多。這麼大的參,已經多年難見。張沐陽誇讚了阿牛一番。
大家興高采烈地吃了一頓飯後。天已經快亮了。
此次挖參,前後足有三個月的時間,十來個人共挖了百十棵人蔘。回來後,除了每人留了兩棵小的外,其餘都賣給了小林全一的參行。阿牛發現的那棵大參,小林全
也是嘖嘖稱奇,給了100大洋的高價。
此次挖參,阿牛共分得50塊大洋,另外張沭陽還特意給了他三棵不算小的人蔘,教他烘千後留着,以備急用錢時賣掉渡難關。
這次挖參,由於在外面的時間比較長,所以他們沒有帶阿花去。阿花本來很生氣,但見阿牛帶回來的人蔘,氣也就消了。
轉眼到了1917年底。這年,北洋軍閥內鬥得很厲害,但革命黨仍不能與之叫板。俄國政局大變,先是發生了二月革命,王室被推翻,接着發生十月革命,蘇聯成立。
由於立場的問題,奶牛場女主人尼娜諾娃的兒子、丈夫均受牽連,尼娜諾娃擔心家人的安危,決定離開已經居住了多年的虎林,回莫斯科。她知道自己這一回去,兇多吉
少,便匆忙處理奶牛場事宜。
本參社的小林全一願出500大洋收購奶牛場,但尼娜諾娃受丈夫的影響,認爲日本和俄國是你死我活的敵人,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她認爲縱使日本人臉上笑得再甜,心也是黑的,因此堅決不肯將奶牛場賣給小林全一。
除了日本人,其他俄國人又沒有收購能力,雖然在虎林的中國人有幾位富有的,但當時中國人還普遍不愛喝牛奶,所以沒有哪個有錢人願意接手奶牛場。
尼娜諾娃倒也是個奇女子,最後決定將奶牛場送給阿牛的娘。阿牛的娘也是個好強的人,從不肯佔別人的便宜,所以堅決不同意白要。但她確實願意接手,一是對奶牛有了很深的感情,二是通過這些年的接觸,知道喝牛奶對強身健體真的有幫助,阿牛和阿花就是最好的例證。另外表哥張沐陽也鼓勵她接過來,以免奶牛場落到日本人手裡
阿牛的娘知道小林全一的出價,便拿出自家這些年好不容易纔積攢的100大洋,又從張沐陽那裡借了100塊大洋,並讓張沐陽寫了300塊大洋的欠條,才答應接手奶牛場。
尼娜諾娃收下了錢,然後把欠條撕掉,把鑰匙等給了阿牛娘,隨後買了車票,就匆匆走了。
既然奶牛場是自己的了,就要給它起箇中國名字。阿牛的娘知道張沐陽有文化,便讓張沐陽幫忙起一個。張沐陽思索了一會兒說:“咱們中國人無論做什麼生意,都講究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要甄選出好的東西來賣。而現在這奶牛場又是你甄家的,姓甄了,我看就叫“甄原坊”好了。
阿牛的娘認爲張沐陽這番話說得好,而且“甄原坊”這名字不但含有甄家的姓,也十分好聽,便說:“太好了,就聽表哥的!”
張沐陽便揮毫寫下“甄原坊”三個大字,然後請人做了牌匾,便擇吉日掛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