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第552章 百年大計和頑疾

bookmark

第552章 百年大計和頑疾

那該怎麼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呢?其實很簡單,依舊是後世的成功經驗。不管國內還是國外都有過教育雙軌制,說白了就是把初級教育當做篩選期,通過多年篩選,大面上看清每個學生的天賦優缺點,然後因材施教。

有研究天賦且具備條件也喜歡讀書的請繼續學業,具體是考舉人進士還是改個名字叫研究生或者博士生都無所謂,總之未來大概率是搞各類研究工作的。

沒有研究天賦或者沒條件也不喜歡這類工作的,那就別再耗費教育資源和生命了,找個大致上擅長還不太討厭的技術,經過技校、職業學校的短期培訓該幹嘛就幹嘛去吧。比如說當醫生、當工匠、當商人或者當官。

沒錯,在洪濤的價值體系裡大多數官員真用不着高學歷,更不需要太聰明。普通官員只是政策的執行者,按部就班即可,用不着靈機一動和運籌帷幄。

真正需要大智慧的是頂級官員,也就是政策制定者。他們就像設計師,圖紙和數據做成什麼樣,普通官員按圖索驥去執行就夠了,頂多加上個認真負責的屬性,千萬別自由發揮。

“陛下可是要把海戶司在全國推廣?”

不管是不是忠實的保皇黨人,袁應泰畢竟也是士人階層裡的一份子,同時也是科舉制度的受益者。聽到皇帝不打算取消科舉制度總算長舒了一口氣,思路也開始清晰起來,一句話就說到了點子上。

“正有此意,但朕就算有三頭六臂也無法教授那麼多學生,所以這件事還得由民間的有識之士去做,朝廷只管給政策扶持。你可以抽時間去通州拜訪下馬經綸,他已經建了一座書院,教學方法和大部分教材都與海戶司相仿。”

和聰明人聊天就是省心,不用掰開了揉碎了的細說就能聽懂並舉一反三。說起來海戶司還真就是個大明的技術學校,連中等專科學校都夠不上。

但事實證明這樣的人才培養出來之後在各行各業中都足夠用了,甚至有點大材小用。所以不能百分百複製海戶司的模式,還要把課程進一步細化。

比如說將來打算從軍或者當工匠的就別學太多文化課了,也不用熟練拉丁語。打算當醫生的那就少學點幾何、地理和物理。而有志去走仕途的各科都要學,只是都不用學精,蜻蜓點水及格即可。

這樣的試點在海戶司中無法進行,那些孤兒將來的用處多是情報和督查工作,標準必須高一些。所以只能讓馬經綸的《聞道書院》先試試水,等做出一些成績之後再小範圍推廣。

“臣懂了,待與馬主編商討之後即刻着手實施。臣以爲此舉應先在廣東福建和山東試行,不知陛下以爲如何?”

至此,袁應泰覺得大部分聽懂了皇帝的意思,並不複雜,不就是又一場新政推廣嘛。該如何操作熟悉的很,且眼下的大環境可比十年前強多了,沒什麼大難度。

“正是此意,另外南京那邊的官員數量也該有所控制了。朕近日來翻了翻史料,發現個駭人聽聞的數字。漢朝有人口6000萬,官員最多時不過8000,算下來7000多名百姓供養一名官員。若是加上胥吏,差不多500人供養一名官吏。

唐朝的人口總量變化不大,但官員數量增加了近一倍,等於是4000名百姓供養一名官員。胥吏也是水漲船高,加在一起,每200多百姓就要養一名官吏。

到了我朝,人口數量差不多翻倍,然官員數量卻漲了數倍,算下來1000多人就要供養一名官員。如果加上胥吏的話,竟然達到了不足百人就要養一名官吏的程度。

戶部總說太倉不滿,各州府年年哭嚎倉廩不豐,除了軍餉耗費恐怕冗官纔是罪魁禍首。但朕也知道積重難返的道理,京師這邊暫且不要動,南京的官員也暫不裁撤。但今後就儘量少安排人去南京任職吧,任其自生自滅就是了。”

教育問題再怎麼改良終歸屬於遠水,想解決大明朝廷稅收不足的問題,光靠新政推動經濟發展開源創收遠遠不夠,還得節流。

洪濤從當皇子的時候就把這個問題當做重點考慮過,等做了太子,有機會接觸到朝廷各方面的檔案,拿到了確切數據之後,基本也就有了應對之法。

大明朝的頑疾其實和大宋朝沒什麼差別,也是冗兵、冗官爲主。但這兩個朝代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又不太一樣,所以解決方法和先後次序不能照搬。

大宋朝面對的遼國、金國、西夏和蒙古,有一個算一個,在當時都是武力值極其高漲的存在。還都是遊牧民族,想和他們對抗如果沒有跨時代的武器,唯一的辦法只有增兵,靠數量彌補質量。

大明朝所面對的敵人就弱多了,北元也好,漠南漠北蒙古也罷都處於衰落期,與當初的蒙古帝國實力不可同日而語,建州女真雖處於上升期,怎奈體量小且成氣候比較晚。

而且大明朝並不缺馬場,還有長城防線的地理優勢所依託,再養着數量龐大的軍隊,又不實施進攻戰略,只能說明一個問題,軍事組織能力太弱。

爲啥弱呢?一個字,錢!大明朝太窮了,不管是被官僚資本中飽私囊還是讓走私猖獗掏空稅賦,反正結果都一樣,中央政府收不到錢。沒錢養兵,只能眼看着衛所制度土崩瓦解,拆東牆補西牆,最終於事無補。

所以想解決冗兵問題首先就得搞錢,這一點洪濤正在做,且有了效果。但俗話說的好,摟錢的耙子頂不上無底的匣子。搞再多錢,如果裝錢的匣子底有洞,到頭來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而匣子上的洞,就是大明朝數量龐大的官吏。官吏靠中央政府的財政養活,胥吏則靠地方政府的財政養活,基本都一個意思,全是吃稅收的。

(順便提一句,明朝的人口數量和官員比例並不算最高,清朝更厲害,到了幾十個人養一個官吏的程度。而根據國家家公佈的數字,到2019年公務員719萬、事業編3100萬、離退休人員900萬,差不多是30個人養一個官員。這還是保守估算,公開數據到底包不包括所有吃財政的人員,比如各地輔警等還是個問題。)

第971章 樟腦第955章 十年之後2282.第282章 該攻還是該守第1101章 艦船雲集2610.第610章 陸軍初戰566.第566章 草木皆兵020 萬曆皇帝065 有人歡喜有人恨244.第244章 一場空2第959章 十年之後6119.第119章 金榜題名第927章 又一位三省總督071 忍無可忍第1119章 有恃無恐第1016章 進退兩難第839章 內蒙古3641.第641章 中間人第916章 勞累命096 骯髒的學名叫政治560.第560章 積極備戰4086 收買宦官心037 紙上談兵554.第554章 出師無名237.第237章 毒!5333.第333章 開不一樣的海第874章 明人不說暗話第742章 三個驢友第107章 十王府5(盟主加更2)560.第560章 積極備戰4第683章 固若金湯312.第312章 告狀的來了232.第232章 借題發揮2069 養寇自重第1101章 艦船雲集2第858章 出其不意116.第116章 九卿逼宮3第977章 立威614.第614章 侵略與道德第824章 僅僅是開始516.第516章 戴罪立功547.第547章 落幕第1045章 最後一塊拼圖第1011章 不堪一擊第110章 無波無瀾第939章 皇帝幫着撒謊028 好事多磨第102章 機事不密禍先行(盟主加更1)085 各懷鬼胎476.第476章 海關第831章 自發性第782章 印度洋的心臟659.第659章 不詳之路470.第470章 塞王609.第609章 兵者詭道也369.第369章 意外收穫2370.第370章 意外收穫3199.第199章 加快步伐3036 精神力005 體會2606.第606章 和老天賭富貴第782章 印度洋的心臟第883章 動一發牽全身第816章 秘密工作2631.第631章 當好官並不難376.第376章 大淩河畔338.第338章 連錢都算不明白第991章 迅速馳援第824章 僅僅是開始第752章 新軍制5205.第205章 太髒第1017章 死咬不放第877章 說一套做一套第665章 觸目驚心第950章 來得快去的也快第677章 鄂爾多斯543.第543章 大國風範第1013章 中場休息2012 沈大學士第773章 司令加艦長421.第421章 鐵與火的風暴3第924章 答案在緬甸2234.第234章 毒!2658.第658章 危機感281.第281章 意料之中的意外3420.第420章 鐵與火的風暴2530.第530章 何爲兵635.第635章 幫佛祖清理門戶第666章 出塞326.第326章 湖邊上課250.第250章 纔不配位第1026章 雙線獲勝355.第355章 天下沒有廢物第929章 改土歸流2202.第202章 存錢罐第1050章 消化吸收第1081章 科倫坡就是卡蘭巴602.第602章 細節決定成敗第1094章 地球聯邦2410.第410章 京城保衛戰5422.第422章 新與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