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西魯互保”

ps:今天先這樣,明天兩更

“武卒雖然擅長野戰,但齊人衆而我寡,一千武卒外加三千邑兵、亭卒恐怕連齊國半軍之衆都抵禦不了,再強的軍陣面對海一般的人潮也會被拍碎。何況廩丘原本就是齊邑,若是野戰不利則城內容易生變,故屆時若齊人長驅城下,只有守城,才能御數倍之敵。”

針對齊國可能發起的進攻,實力有限的趙無恤決定,以守爲主,但如何防守,就有很多花樣可以玩了。守城方略不能光憑嘴上說說,還得有具體的細節,這種事情趙無恤只在前年成鄉的小打小鬧裡經歷過,但好在軍中自有專家。

虎會是趙氏資深家臣,在晉陽的小邑抵禦過戎狄攻城,在衛國也打過拔廩丘之戰,所以頗有經驗。爲此七月中旬時,在鄆城的他接到通知,與冉求換防,專程被招到廩丘參與公議,負責籌劃細節。

虎會是趙氏老卒了,面對齊人的泰山之勢卻渾然不懼,提的第一個建議卻不是如何守城。

他說道:“要下臣說,作戰和六博一樣,齊侯倒是個賭徒,偏偏挑着秋收時節開戰,真是孤注一擲。齊人或是不打算過明年的日子,三邑的民衆還得過,食兵,食足,這是恆古不變的道理。司寇在戰前就得先想好如何蓄糧,守城有時候會長達數月半年,六萬人馬吃穿嚼用,可不是小數目。”

這倒是點醒了趙無恤,《尚書》也說過,治國之法,一曰食,二曰貨。守城的第一件事就是積蓄大量粟米,最好能做到“粟支三年”的程度,同時壓制民間糧價飛漲,以安定人心。守城之戰的長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守方有多少糧食,同時代也只有宋人那樣執拗的性格。才能堅持到易子而食尤不投降。

至於幾十年後懸釜而炊的晉陽之圍,趙無恤不打算讓那發生。

“然,如今三邑的春麥和粟米漸漸成熟,就算是十萬大軍壓境也不能耽誤。正好讓各亭、裡組織亭卒收割糧食,運入倉稟,何如?”

虎會笑道:“善,待秋收後再將其中一半亭卒調撥到邑郊訓練,農事與治兵兩不耽誤。此乃妙法。亭長、求盜則領着剩下的人和地方宗族配合,維持治安。至於邑中不務農事的邑民則先充當勞役,負責修補加固牆垣,門樓、崗哨、水井等要加速修建。”

無恤補充了一句:“還有廁溷,讓工匠按照邑內的公廁修建,要做到城中每個里閭都有,排污要合理,切勿沾染水源!凡是有病症者,俱送至醫官子豹處隔離治理。”

歷史上類似的戰例極多,到時候別城牆沒被攻破。邑內卻被滋生的疫病擊垮,那趙無恤曾經“指導”神醫扁鵲的名聲就成大笑話了。

虎會稱善,繼續說道:“守城之法,在城外箭能射到的地方,要把房屋和門楣統統推倒,以免被敵人利用來作爲防禦工事。十里以內,所有柴草樹木一律砍伐運進城內。在城內,凡是城內可能射入箭的地方,一切屋頂都要抹上一層泥防火。還有一月時間,衆人見寇久久不至。未免會懈怠,還要讓各邑的守吏每日視察崗哨,巡視河溝城防。”

“此外,所有氏族要供應部分戰爭所需的糧餉錢款。一切有手藝的工匠都要各施所長,打造守城器械。還要加強亭舍的過往行人檢查,防備齊人奸細混入。讓騎從斥候四散領地,阻塞和監視敵人可能會經過的偏僻小道。”

這些事情,無恤不必親力親爲,交予邑大夫和邑守們去組織即可。在有了這些準備後。他更有信心了。

“有句話叫做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齊人不攻西鄙則好,若是敢來,準保叫他們在城下枯耗,只要入了冬,他們就算是不想走,冬日的雨雪天氣也會趕他們走!”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衆人聞言後愣了半響,虎會過了一會直贊此言精妙。

“司寇此言總結得極好,的確,比起謀略和外交,還有武卒最擅長的野戰來說,攻城的確是最下乘、最傷人也傷己的作戰之法。下臣在軍旅多年,所見過聞莫不如此。”

“這倒不是我說的,而是孫武子的一句話,之前在陶丘聽吳人們說起過……”無恤暗暗吐了吐舌頭,心想孫子兵法上人盡皆知的這一句還沒流傳開來麼?

這只是應對齊人兵臨城下的最壞情況,除此之外,他與張孟談還備下了伐謀、伐交、伐兵三種計策,有的已經完備,只待事起,有的還在策劃中,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慢慢實施……

……

除了在內部做好長期守城的準備外,趙無恤還讓人徹夜兼程去晉國新絳送信,向趙鞅通報此事,讓老父做好應對之策,這便是“伐謀”之策。

齊國再次發難,短期目標是爲了奪回衛國,懲戒魯國,但最終目的還是爲了和晉國爭霸主之位。六卿即便內鬥再嚴重,面對外寇也得捏着鼻子共事,好歹做出點反應。

但趙無恤觀察晉國內部形勢,覺得像去年那樣中軍、上軍直趨濮上,將齊人嚇退的場面可能無法再現了。他也不希望趙氏主力被抽調出國,但若是齊人攻來,趙鞅以溫縣少量兵卒東進威懾衛國,讓他們無法從西面騷擾甄邑是完全可以的。

同時還可以遙控邯鄲氏,試一試他們作何反應。

“光有這一計策還不夠,等消息傳到晉國,晉國六卿再商量出決議,集結好軍隊,或許都到九月底了。在齊晉出兵的一個月時間差裡,齊師指向哪兒,哪兒就得承受巨大壓力。雖然三邑做了充足準備,但兵災若起,民衆死傷,田畝荒廢,商旅百工之業凋零是少不了的。必須設法禦敵於邑外,避免司寇的領地成爲主戰場。”

張孟談還是老樣子,謹慎持重,想出一個計策後又接着冥思苦想另一個。這,便是“伐交”之計了。

無恤這幾天看地圖看得眼睛都花了,他如今閉着眼都能背出魯國地勢和城邑情況。

“齊人主攻的方向無非是西、北兩處,北境的郕邑和灌城現在是公斂陽主事。陽關一帶則是子路在守,那邊就交給三桓自己操心去罷。西鄙這邊,以我對三桓的瞭解,恐怕無法指望他們半分,只能靠自己。但北面的秦邑、範邑、郿邑、須句。還有廩丘和鄆城之間的高魚,乃至於汶水以南的中都,都不是我的屬地……”

張孟談頷首道:“秦邑在甄之北,範邑在廩丘之北,郿、須句在鄆城之北。齊人若來,最先承受衝擊的不是吾等,而會是以上諸邑,若是不能協調好,彼輩投降資敵,反倒會成爲司寇的累贅。”

無恤卻成竹在胸:“過去半年裡。讓計先生心疼不已的一車又一車禮物可不是白送的,給西鄙各邑大夫的消息已經傳過去了,孟談且看好了,不出數日,他們必慌不擇路,紛紛來向我求助!”

張孟談道:“魯城那邊,司寇也得放低姿態,假意向國君、三桓求助一番……”

無恤點頭:“吾知之,無論如何,尊君的態度要做足。一定要先讓三桓不仁,吾等纔有理由不義!”

……

七月底,不同於趙無恤勢力的有條不紊,在齊國開始集結鄉鄙之民。欲觀兵於魯國的消息傳到魯城後,曲阜公宮內外,朝堂上下是極其慌亂的。

最後還是小宗伯孔丘一席話讓魯侯和三桓鎮定了下來。

“君上!齊桓公時齊師何其強大,尚且在長勺被魯人擊退,魯國昔日與齊國的齷齪都是陽虎之過,如今齊人卻聽信那叛臣之言來伐。是爲不仁不義之師,必敗。魯國雖小,卻有持戟數萬,雖是周禮敦敦之邦,卻不可輕辱。還請君上令諸卿大夫各守其境,集結左右二軍分別待命北境、西鄙,則齊人可御。”

按照宗周時的舊規,是“天子六軍,大國三軍,中國二軍,小國一軍”。魯本是二軍,襄公十一年,自命爲“周公之國,姬姓之長”的魯國大概是覺得自己國際地位較高,在周遭滕、薛、郯、杞等小國的朝見下一時頭腦發熱,便“作三軍”,季武子、叔孫穆叔、孟獻子各主一軍之徵賦。

但弭兵之會後魯面對晉、楚兩邊同時逼貢,漸漸吃不消軍賦了,魯昭公五年,三桓又決定“舍中軍”,迴歸二軍編制,四分公室國土以供賦稅。季氏主右軍,孟氏和叔孫各自主半軍,其實和晉國情況一樣,都是用私屬族兵湊數。

孔子的這番話,三桓聽進去了,北境和西鄙一向是齊人往年攻擊的主要目標,但自私的他們卻不樂意調撥人手去西鄙守禦,因爲那邊的大夫們比較獨立,少有三桓領地。

孟孫何忌想起家臣公斂陽交待過的話,第一個推脫道:“灌城初破,周遭可能還有陽虎遺黨殘部,郕邑扼守魯國北境,若是被攻破,齊人便可以沿着泰山南麓直趨魯城,不可無備,故孟氏的半軍得在郕邑、灌城一帶迎擊。”

季孫斯被少正卯暗示眼色,也不落下風:“餘乃是魯國執政,必須坐鎮都城縱覽全局,故季氏的半軍得駐防魯城,以備不時之用。至於另外半軍,一向是從費邑徵召,如今公山氏不聽調遣,餘也無可奈何。”

他唉聲嘆息,魯侯目光只好看向了叔孫州仇。

“大司馬?”

叔孫州仇作爲三桓實力最差的一家,自然也不願讓好容易恢復點元氣的叔孫族兵去和齊人硬耗。於是就順着季孫斯的話頭,主動請纓帶着半軍之衆去監視費邑,以免“公山不狃和陽虎裡應外合”。

於是乎,孟氏因爲郕邑的地理位置所在,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只得承擔北境的一半防務,另一半就壓到了陽關司馬子路的肩上。

孔子爲弟子憂慮之餘,也放心不下西鄙,他與趙無恤,還有汶上的幾位大夫關係不錯,曾經就職過的中都邑也在那兒。

“西鄙呢?西鄙數邑是往年齊人的主攻方向,該如何是好?”這幾日,魯侯都愁得白了幾根頭髮,此刻聲音疲憊。

叔孫州仇大概是覺得自己的理由最說不過去,便一拍大腿補充道:“君上忘了,西鄙不是有趙小司寇麼?”

孔丘提醒他:“大司馬,你莫非忘了,方纔君上才展示過趙小司寇的求援信,說是衛國、大野澤盜跖似有異動,若是齊人來犯,兵卒恐怕不夠,還望發兵來援。”

大夫少正卯則笑道:“謬矣,小司寇太過謙虛了,趙氏武卒乃是魯國少見的強軍,抵禦齊人的重任,自然該讓他來承擔。”

季孫斯和孟孫何忌對視了一眼,又移開了目光,如今季氏、孟氏和趙無恤都是防備加相忍的關係。其中季氏因爲上次被孟氏利用孔子大禮議一事捅了一刀,威望大損,所以對趙無恤多是求助,只是總忍不住暗地下黑手。孟氏則因爲公斂陽惡於趙無恤的緣故,算是公開的敵視。

叔孫州仇想到的事,他們又豈會不知?排外的三桓對趙無恤這個晉人一直有所排斥,平日裡只想趙無恤履行剿盜的義務,卻不給更多權利。

現如今國難當頭,他們卻擺明了不願給趙無恤任何承諾。待齊軍攻西鄙,爲了保衛領地,趙小司寇自然會出兵,事後口頭安撫一番即可,若是能讓齊、趙兩敗俱傷最好!誰讓他當初奪甄城、廩丘時不想想今日的危局!

他們恍然忘了,去年魯國被齊國圍困鄆城時,恰恰是趙無恤奪甄地,引趙鞅攻齊廩丘,這才加速了戰爭的結束。

孔子入都城大半年也看明白了,魯國朝堂無事則已,遇到事就找不出幾個敢擔當的人,一時間衆人眼觀鼻鼻觀心,誰也不願意站出來背鍋。

他雖然地位提升,得以參聞政事,可作爲小宗伯,專職是參與禮儀祭祀,以及規正卿大夫朝堂上有無失儀,對戎事建議則可,過分干涉則不可。

“爲政者果然皆斗筲之人!”信奉中庸之道的他難得產生了一絲憤怒。

面對依舊在繼續扯皮的三桓和諸大夫,孔丘一時間感覺有些疲憊,開始想念在中都與衆弟子齊心協力的時候了……

他事後對老友柳下季訴苦道:“若是吾弟子中知兵有勇力者仲由、冉求、樊須、公良孺俱在此,丘自可請命領軍去西鄙禦敵,何須聽此輩爭執!只希望趙小司寇能渡過這次危局。”

……

事到如今,魯城那邊的情況果然不出趙無恤所料。三桓臨事縮頭,爲如何分配防區吵翻了天,西鄙的安危除了孔子等幾個在戎事上說不上話的,竟無人理睬。

其餘各邑大夫、邑宰們也陸續得知了齊國的動作,告急書信像是雪片似的飛進了魯城,得到的卻是一些毫無營養的空話。

於是乎,部分求援信便開始朝廩丘飄來了。

這正中無恤下懷,他一改向魯城“求援”時的焦慮模樣,在給秦邑大夫的回信裡大義凜然地如是寫道:

“如今魯國政出多門,爲政之人棄西魯如同草芥,無恤知大夫惶恐。吾乃小司寇,有職權曰‘小師,蒞戮’,其意是遇戎事,就得親自監軍,察刑罰之事。所以此次西鄙抵禦齊軍,我有協調監軍之責,自然不會坐視齊人進攻秦邑。還望大夫能知會友鄰,吾等被逼無奈,只能互保,以無恤爲主,共同聯防!”

第220章 內憂外患第1178章 鳩佔鵲巢第316章 公輸第572章 軍功授田番外12 《亞歷山大帝國史》譯者序(下)第410章 會師第769章 當歸(下)第287章 高築牆,廣積糧第169章 洵美且都第1102章 有嬀之後第358章 世子之位第503章 外援第1013章 入秦第287章 高築牆,廣積糧第691章 怎樣的代價?第299章 苛政猛於虎第745章 爲何而戰?第1100章 杞人憂天第811章 大國上卿(上)第583章 問鼎之志第343章 盜亦有道(下)第681章 孔子在宋第511章 魚麗之陣第47林1章 羽林孤兒第338章 黑雲壓城第288章 鄟澤之盟,高唐之謀第1149章 身騎白馬第671章 又死了一個卿(下)第949章 樹挪死人挪活第99章 勇於私鬥第204章 君與臣第1070章 太宰嚭第911章 沸鼎(上)第1080章 江東子弟多才俊第688章 邯鄲九月(下)第982章 虎頭蛇尾第583章 問鼎之志第121章 義利之辨第255章 募兵制第372章 奧林匹克?第907章 道、勢、術第452章 青銅與鑌鐵第283章 擲矛兵第345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上)第692章 同根相煎第63章 仲尼弟子(上)第966章 熵第926章 兵家第142章 好色之徒第37章 我的成邑第656章 大風(13)第1018章 吾家之千里駒!第106章 怦然心動第196章 成鄉!第1034章 列爲諸侯(下)第366章 不朽者第669章 破城第801章 知瑤之死(上)第518章 狂人第44章 始作俑者第851章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23章 君子如玉第785章 家人第798章 走投無路第893章 階下囚第1157章 千乘萬騎走北邙第1095章 無題第485章 夾谷之會(上)第808章 趙策第249章 克敵制勝第1067章 可勝者,攻也第516章 訪賢第1131章 髀肉復生第752章 汶水滔滔第591章 天道第226章 舍爵冊勳第798章 走投無路第1171章 尺蠖之屈第205章 臣與君第1194章 沐猴而冠第328章 梟臣的末路(下)第809章 魏策第1089章 王侯盡北望(中)第907章 道、勢、術第1168章 成大事者第1211章 軍政決於一人第991章 蒲阪之戰(中)第1205章 萬里關河第608章 南渡北歸第730章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第47章 心懷愧疚第406章 爭渡,爭渡!第421章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第48章 請君憐惜第897章 越有處女第434章 傷寒(下)第1206章 夸父逐日第602章 知瑤第370章 吳國人來了第55章 冬至(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