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野心

ps:晚上還有更新

“巧言令色,鮮矣仁!”

是夜,中都的這場師徒相聚最終不歡而散,孔子在扔下這樣一句話後,再不將宰予這個背棄周禮治邦的人視爲自己的弟子。

他事後還對顏回感慨道:“我以往看待一個人,是聽其言而信其行,以言取人,於是失之宰予,錯信了他,竟讓他在中都爲政;自此以後我看待一個人,必先聽其言而觀其行!”

接下來的行程裡,孔子沉默了許多,宰予的話也對他產生了不少震動:趙無恤善於治民,這在子貢傳遞迴的晉國成邑之治裡就能看出一二,畢竟晉魯兩國風馬牛不相及,孔子也並未太過在意。可當趙=無恤強勢進入魯國,與孔子成了鄰居,兩相對比之下,許多事情就不一樣了。

尤其是宰予竟然認爲,趙氏之政要比自己一心想要進行的復興周禮好那麼多?

如今的情形,是不是跟當年少正卯效仿他開設私學,門下三盈三虛有些相似呢?趙氏君子口口聲聲對他敬重有加,說着“修齊治平”的鴻願,他真正做的,又是什麼呢?

懷疑就像是雞子上的細微裂隙,一旦產生就無法再度閉合,帶着這種心情,等孔子再細細觀看鄆城風物時,感覺就不太一樣了。

……

以往夾道劫持的羣盜幾乎消失殆盡,一條條長船漁舟靠岸後,衝出的不再是凶神惡煞的劫匪,而是衣衫襤褸的民衆扶老攜幼,在手持戈矛的邑兵亭卒注視下,涌進湖岸邊的窩棚裡。

這裡正在進行的,是名爲“徠民”的政策,由趙無恤的首席屬下張孟談主持,用帶着兵卒在此維持秩序,防止暴亂的冉求的話說,大野澤裡的流民們投靠鄆城。彷彿“歸之如流水”。

冉求在中都時飽受盜患之苦,一度還被羣盜團團圍住,若非趙武無恤路過相救,後果殊爲難料。當時孔子對解決盜寇。除了強調教化外也沒什麼好的法子,可現在在趙無恤一手硬,張孟談一手軟的治理下,卻基本得到了解決。

他頗有些興奮地向孔子解釋道:“在去歲入秋時盜跖進犯被擊潰後,大野澤裡的羣盜就開始陸續歸降。整個大澤周邊,原本就在此的漁民野人,還有爲了逃避宋、魯、衛、曹苛政而逃入的民衆,大概有三四萬之多。十五以上,六十以下的男子大概萬人,所以盜跖當年才能號稱從卒九千。”

“張子料想,羣盜想要的東西和普通農人別無二致,無非是田地和房屋,誰不希望過上安穩的日子?可是大野澤中的食物都只夠勉強活命,他們無法獲得這些。只能靠流動劫掠來維生。放在以前,羣盜之所以不願登岸從良,原因是諸侯卿大夫們賦稅勞役極重,士人憂愁而民衆辛苦。”

“現在卻不同了,小司寇和張子實行徠民之策,鄆城四界之內,嶺坡、土山、窪溼的土地,新附的編戶齊民都能每戶分到五十畝,亭裡還能租借耕牛開墾,並免除他們三年的徭役賦稅。這就是從其所欲而避其所惡。小司寇已經把這些都寫在新修訂的律令中,此舉足夠爲鄆城招來一兩萬從事農稼的人,此外中都、闞邑,還有濮南也在做類似的事情。恐怕到了今歲春種秋收時,湖泊中只會留下少數漁民了。”

孔子微微點頭,對於盜患消除,他還是很欣慰的,看來當初君上任命趙氏君子爲小司寇並沒有錯。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如今西魯的均勢已經失去了平衡。趙無恤一人獨大。

枝大於幹永遠是導致國家不穩的重要原因,是不是應該着手加以限制了呢?

比肩羣盜一去,齊國又敗,魯國也就沒太多倚重趙無恤的理由了。

孔丘弟子公孺良的關注點卻不同,他催問冉求道:”子有師兄,既然大野澤的盜寇已經潰散,那羣盜之首柳下跖可伏誅了?“

冉求回答:“未曾,如今盜跖還在東山島上,手下依舊有數錢之衆,千餘兵卒。”

“小司寇就不曾用兵剿滅之?”

盜跖是終結了孔子在中都之治的罪魁禍首,他不僅曾與孔子駁辯,手下羣盜還曾傷及孔子,於是他被孔門弟子視爲仇敵,恨不能殺之而後快。

冉求解釋道:“我與盜跖交兵過,卻錯失了將其斬殺的機會。他在潰敗後一度降服,並隨小司寇攻擊齊、衛,最初或許是虛以委蛇,不過如今在趙氏大敗齊人的威勢下,已經不敢造次了,小司寇手裡舟師不足,又遭了疫病,所以只能維持現狀。”

公孺良不滿地抱怨道:“古人言,除惡必盡,盜跖不去,魯難未已啊!”

“我也是這麼以爲的,但盜跖如今降又不降,反又未反,或是希望靠着幫助趙氏擊齊的功績,入趙氏爲家臣。我看晉國中軍佐也是這意思,傳聞再過些天,盜跖便要登岸拜會趙卿,只希望他能離開魯國。”

莽撞耿直的公孺良還是覺得就這麼放過盜跖太過輕鬆了,他聞言後眼睛一亮:“既然如此,子有師兄統領鄆城防務,莫不如乘柳下跖登岸時將其一舉擊殺,一面能爲趙小司寇消除後患,也能替儒門報中都之怨。”

“這……”

冉求聞言面帶猶豫,就他本人而言,他認爲將盜跖徹底消滅後,趙無恤徠民之策的效果會好上許多,還能徹底消除後患,大野澤將成爲一片舟舸通行的安全水域。

但作爲一個性格謹慎之人,他凡事都會三思上一番,不會自作主張亂來。所以既然趙無恤無意誅殺盜跖,那他也只能將自己的敵視和不滿咽回去,沒有主君的命令,他不會輕動,哪怕孔子親口要他動手,他也不會貿然行事。

冉求的性格里有謹慎也有應變,所以他在軍、政上能活學活用,不會刻板地遵守孔子教授的東西,但因爲心裡一直極其尊敬夫子,所以也不會像宰予那樣正面違抗忤逆。

他左思右想,正不知應該如何回答時。一旁的孔子卻嘆了口氣:“良,你就不要爲難求了,爲人私臣,而謀師事。是背主也。盜跖能平是魯國之福,至於如何處置他,想來趙卿和小司寇自有打算,等見了面一問便知。”

因爲季孫斯和叔孫州仇忌憚秦邑、須句、廩丘等偏北的地區會有疫病殘餘,所以這次盟會的地點便選在了未遭戰事的鄆城。如今他們已經進入鄆城郊區,再行上半日,便能和趙卿父子會面了。

雖然勸止了公孺良的莽撞建議,但孔子心裡卻思量開了,他清楚盜跖之才,也聽說過趙卿愛士養賢的名聲,招攬亡命死士也不算意料外的事情。

可若這不是趙鞅的主意,而是趙無恤的打算呢?

治國,平天下,不同情境下。這兩句話的意味也不同了,這位小君子可不是一個甘居人下的人!

從顛覆陽虎,奪取鄆城,再到所謂的維新之政,最後是西魯互保,圖謀須句,招納盜跖。孔子彷彿窺見了趙無恤隱藏在謙遜後的熊熊野心。

當年鄭國人接納了流亡的楚國太子建,誰知狼子野心的太子建竟然想勾結晉國圖謀鄭國,現如今,魯國也要遇到相似的事情了麼?

孔子最後決定了:“無論趙卿和趙氏君子意欲何爲。我作爲君上信任的大宗伯,即便趙氏強勢,我也要學當年的鄭子產!敢爭貢賦,不辱使命。爲魯國守住利益!”

……

鄆城那在齊國俘虜修繕下又高了幾尺的牆頭,趙氏父子也在眺望遠處。現下是早春的一月初,冰雪消融,但風裡依然帶着幾分寒意,兩面玄色的大氅在他們身後迎風飛揚。

“是魯人來了?”趙鞅人老眼衰,眯着眼盯了一會。想確定來者的身份。

“沒錯,黑屋建旌,紅節斧鉞開道,是正卿的規格。”趙無恤眼神好,故看得分明。

“魯侯雖未親至,卻也給足了我面子。”趙鞅嘿然而笑,隨即回頭對趙無恤嚴肅地問道:“我在魯國的時間不長了,此番盟會後就要回去,兵卒也得統統帶走,剩下你獨木支撐,可還能堅持下去?”

這幾天裡,晉國那邊陸續傳來了消息,全然是內憂外患:鮮虞人的攻勢未停,儘管齊國戰敗,但他們卻是鐵了心要叛晉,不斷騷擾東陽之地,中行、邯鄲、範氏已經窮於應付,對齊國的反攻看來是提不上日程了,趙兵繼續留在西魯也是吃乾飯而已。

南面,作爲齊人的盟友,一向奸猾的鄭國這次卻頗講義氣,爲齊攻晉,韓氏率軍抵禦,勉強能打成平手。

西面,在雍都宅了好幾年的秦伯也心血來潮,乘着冬狩時觀兵大荔,眺望大河,頗有重返河西的架勢,魏氏的主力也被吸引過去了。

北面,則是董安於急報,趙氏領地裡出了問題,晉陽以北的代戎去歲大雪遭災,今年居然打上了那些移民的主意,不斷越過夏屋山南進,希望撈一把再走。

總之,如今的晉國,在戰略上真可謂是“四分五裂之國”,所以趙鞅也不能長期在外。而且趙兵已經被徵召了四五個月,遠遠超過期限,乘着春日天氣正好,還是早些歸國,讓他們回田地裡忙活春耕要緊。

趙鞅發問,趙無恤自然不能顯得軟弱,他抱拳道:“父親助我開拓,小子若是連守成都辦不到,羞爲趙氏之子!”

從去年夏末秋初開始,一系列戰爭後,他能管轄和干涉的城邑足足增加了三倍有餘。現在的目標不是如何擴張,而是想辦法守好這份基業,讓這片兗州之地徹底變成趙氏的地盤,建設得安如磐石!

趙鞅等的就是這句話,此時壯無恤之志,便縱聲大笑道:“大善!但魯人欺軟怕硬,走之前,爲父便讓你再見識見識大國卿士的威儀罷!”

他側過身,扶着長劍,斜眼看着遠方長長的車隊,雖然其中同樣有兩個卿,還有位名滿天下的賢士,但趙鞅依然一副睥睨衆生的神情,他輕描淡寫地對兒子囑咐道:

“好好學着點,總有一天我會死去。而你!將加冕爲卿。”

(ps:春秋禮儀,天子、諸侯、大夫擁有統治權,故登位時還要加冕)

第292章 授土賜民第986章 韓之戰(下)第853章 八百里分麾下炙第621章 來自知伯的友誼第1125章 衆人皆醉我獨醒第1131章 髀肉復生第62章 公族之學第622章 更與誰人說?第1185章 無有不流血犧牲者第146章 必有忠士第1104章 人生最大的樂趣第511章 魚麗之陣第840章 海客談瀛洲第711章 葉公好龍第601章 阿姊(下)第二卷完第238章 大車檻檻第723章 謀於暗室第999章 殘城第216章 秋日之陽(一)第213章 衆志成城第1078章 鐵甲依然在!第891章 我爲魚肉第411章 父子相見第451章 天下誰人不識君?第1066章 稻花香裡說豐年(下)第132章 蓖蔽象棋第602章 知瑤第1105章 半島戰爭第1029章 王孫歸不歸?(中)第834章 石渠第440章 靈鵲(下)第891章 我爲魚肉第518章 狂人第955章 田賁雪夜下絳都(下)第980章 飲馬河渭第717章 陳恆的救衛計第555章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270章 甄邑攻略(上)第444章 叛徒第286章 “戰國時代”第747章 冉求的拖字決第666章 朝歌之圍(下)第504章 夫差第666章 朝歌之圍(下)第744章 濟濟多士第1005章 決戰風陵渡(中)第601章 阿姊(下)第二卷完第706章 孫子.吳問第1048章 勞民傷財第989章 曲沃代翼第490章 夾谷之會(終於)第191章 孟談三策(中)第648章 大風(5)第187章 起死回生第7章 車騎之爭第749章 赳赳武夫 下第673章 盡棄前嫌?第976章 最後的殘暴第698章 攜芍藥以求兮(下)第243章 無恤的蛻變第883章 秦歌一曲(下)第770章 死於此!第1037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下)第729章 曹國也要來爭霸?第397章 生擒活捉第1153章 願爲黃鵠兮歸故鄉第807章 韓策第865章 大業第121章 義利之辨第435章 青丘九尾第1156章 王的盛宴第797章 義在東軍第344章 夜襲第995章 叔侄第450章 楊柳依依第104章 照打不誤第661章 卿士之死(中)第903章 斧斤以時入山林第206章 君子有召第909章 靜女其姝第1089章 王侯盡北望(中)第238章 大車檻檻第1051章 擒賊先擒王第433章 傷寒(中)第355章 公輸紙第537章 南子的歸宿第346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下)第440章 靈鵲(下)第645章 大風(2)第492章 侯犯第1171章 尺蠖之屈第95章 劍擊之技第359章 季嬴第677章 可願來此一會?第88章 伊尹之志第263章 曹伯好田獵第1056章 西施(下)番外12 《亞歷山大帝國史》譯者序(下)第717章 陳恆的救衛計第183章 驟然生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