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章 楚王親征

三塗山旁,鳳旗飛揚,楚歌豪邁,五萬楚軍在此紮營,一千乘戰車列陣浩浩蕩蕩。

楚王熊珍三十餘歲,年富力強的他面色紅得有些過分,脣上兩撇矢須,頷下蓄着短鬚,他頭戴華麗的楚式胄帽,身着赤色如火的犀皮衣,大氅上龍鳳花紋齊飛,腰佩放長劍“湛盧”。他撫摸着佩劍那名貴的劍鞘,站在沉重的戎車上,目光掃視高聳的三塗山,突然對旁邊的葉公子高道:

“當年莊王北伐,向周王問鼎之大小輕重,就曾經過此地,不知不覺百餘年過去了,距離上一次楚軍北進路過三塗,兵臨晉地,已經很久了吧?”

與楚王同齡的葉公子高謙卑地說道:“是五十二年,靈王還是令尹時,曾率軍由此路過,去虢地與趙文子會晤……”

“還是葉公記得清楚。”楚王忽然意氣頓生,哈哈大笑起來:“而今日,寡人也沿着伯父走過的路,來伊洛之地與趙文子的重孫會獵了……”

左右的楚國公子啓、莫敖、左右司馬等人紛紛附和道:“是大王重振楚國之威,如今楚國力強盛,才能再度北上中原。”

“是這樣麼?”楚王玩味地掃視他們,而後謙虛地說道:“寡人登位之初,差點讓楚國滅亡。如今的楚國,只是舔着傷口不敢忘記危亡而已,而且多半是令尹、司馬二人主持國政,才能讓一切都走上正軌,寡人做的卻寥寥無幾。“

他坦言道:“寡人也沒有莊王那問鼎之輕重的大志,能讓楚國恢復平王時期的疆域和國力,孤已經很知足了,此次北伐,只是爲了報恩,如此而已……”

衆公子唯唯諾諾,葉公子高則斜眼向後看去,楚軍裡除了葉公的宛、葉之師,楚王自己的左廣外,還有鄭國七穆之一的駟弘,魏氏的長者魏戍,齊國陳氏的陳恆。過去幾個月裡,這些人陸續到楚國遊說,想要勸說楚王加入四國連橫,一起對抗趙氏。

然而楚國與趙氏之間並沒有什麼直接衝突,而且吳國還對陳、蔡地區虎視眈眈,楚王和令尹、司馬自然不樂意去與強大的趙氏爲敵。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國的整體國力雖然強於趙無恤的晉國領地,若逼急了集結十萬大軍出境作戰也不成問題,但他們現在的精力都放在東方,對中原興趣寥寥。

直到二月下旬,眼見趙氏開始迂迴河外,河東的秦魏聯軍也毫無進展,連橫的發起者陳恆感覺有些不妙,便帶着一位秦國公子來到楚國想再度勸說楚國出兵。他們前腳剛到鄀都,後腳便得知了盜跖大敗鄭軍,屠殺鄭卒五千的消息,河西那邊也有趙騎突襲。

“河東危矣!”

陳恆頓時大驚,認爲以趙無恤以往的做派,秦魏聯軍只怕很難從河東撤離,西線一敗,東線齊國怎能獨木難支?於是他便慫恿秦國公子在楚國王宮面前痛哭流涕,說什麼“楚國將亡,秦國救之;秦國危急,楚能坐視乎?”楚王這才改變了態度。

葉公雖然不在鄀都,但他知道,那位在楚王宮殿外哭得稀里嘩啦的秦國公子,讓楚王想起了一些往事……

……

那是十多年前,柏舉之戰後,郢都陷落。楚王連他的秦國母親都顧不上,便匆匆攜帶其妹季羋和隨從們出逃避難。他一路上在雲夢澤、鄖城、隨國等地流離失所,幾次遇險差點喪命,或者被仇視他的人出賣殺死,最危險時吳軍只與他隔着一堵牆。

國君如此悽慘,而楚國也風雨飄搖,幾乎被吳國滅亡。

這危機時刻,楚國大夫申包胥跑到秦國求援,對秦哀公說:“吳國之野心,如同貪得無厭的長蛇,要把諸侯一個一個吞滅,楚國滅亡,秦國邊境也將不得安寧。秦伯與楚乃姻親,楚王乃君之子侄,何不出兵救楚?秦國若能助楚國一臂之力,楚將世世代代不忘秦國之恩!”

考慮到秦國的國力不算很強,又有強鄰晉國在側,秦哀公最初不爲所動,搪塞說要與庶長們商量商量。申包胥不肯告退,也不肯進食,在秦庭外哭了7天7夜之久,秦哀公憐之,加上子蒲進言說,就算楚國滅亡,秦國出了兵,至少可以分到一些楚國的土地和民衆。於是秦哀公終於答應,賦詩《無衣》,發兵五百援楚。

而率領這支秦軍的人,恰恰是現在秦國的大庶長子蒲,以及左庶長子虎。

秦師500乘出武關,過申縣,縱橫於方城內外,敗夫概於沂邑,還滅亡了爲虎作倀的唐國。吳王闔閭見前方大勢已去,後方又有越國襲擾,這才全軍撤回吳國。

若無申包胥哭秦庭,秦國只怕不會出兵,若無秦國相助,楚國想把吳人儘快驅逐出去是很困難的。

楚王復國後要封賞申包胥,封之以五千戶,想讓他做令尹、司馬之類的高官,但申包胥卻不認爲自己的作爲有什麼了不起。且他的老友伍子胥想要亡楚復仇,申包胥卻“不泄子胥之謀”,認爲自己只是以功抵罪而已,便拒絕了封賞,逃離郢都,與妻兒隱居到江南之地去了。

楚王使求之不得,只能用旌旗表彰申氏里閭曰“忠臣之門”。

申包胥離開前只給楚王留了一封信,上面的部分內容便是他在秦庭時對秦國君臣許下的諾言,楚國定要牢記秦國的恩遇。

“匹夫之諾,尚且言必信,行必果,寡人有五千乘之國,豈能背諾?”

於是一向以知恩圖報出名的楚王熊珍不顧令尹子西,司馬子期勸阻,出宮將秦國公子扶起來,對他賦詩《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爲好也!”意思是自己怎麼會忘記秦國的恩情呢?便做出了出兵援秦的決定。

等他率領左廣三萬大軍來到宛、葉之地與葉公匯合後,又對子高吐露了自己的苦衷。

“寡人乃秦人外孫,而秦國又對楚國有恩,恩不可忘,否則天下人都會覺得楚國無信,吾等如何再立足於天下?復興楚國何從談起?”

楚王的舉動,甚至讓還在葉地寄居的孔子讚不絕口,認爲是仁德之舉,楚王在他眼裡,也成了普天之下最好的君主。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楚君守諾舉兵,可謂有信。“他甚至都忘了追究楚國僭越王號的事情。

不過楚王的目的並沒有孔夫子想的那麼單純,他與葉公商量道:“趙氏有吞併中原之心,若大敗秦、鄭,南侵至三塗山,則楚國宛、葉之地也要受其襲擾,與其樹一強鄰,不如扶持秦、鄭,避免二國主力喪盡。”

而且楚王不笨,他沒想要在不熟悉的地域與趙軍決死一戰,只打算侵入河外,擊敗盜跖軍,讓秦、魏聯軍能從這順利撤退,保全一些實力。到時候楚國再出面與趙氏議和,讓秦、鄭付出一些代價與趙氏達成和平,便是皆大歡喜。如此,楚國不用費太大力氣,就能讓秦鄭保存下來。

至於魏氏的死活,河東還能不能保住,楚王一點想法都沒有。

不過當楚國五萬大軍繞過三塗山,等待他們的是路途險隘的陸渾城。

這座城臺基較高,像是橫空出現在雲霧裡一樣,易守難攻,趙氏在裡面駐紮着兩千多人。盜跖是收買了當地戎人後裔後打下的,楚軍人數雖多,但要啃下這塊硬骨頭,迅速進入河外之地,還是有一定難度。

先行抵達的前鋒已經對城中試探過了,他們還告知楚王一個消息:“陸渾的趙軍守將是王孫勝……”

……

“王孫勝?是楚國的王孫?”楚王搜尋着腦中的記憶,他的父親楚平王雖然在政務上昏庸得一塌糊塗,可在生子上卻是位多產的君主,楚國王子公子就有許多,王孫就更多了,但他不記得國內有一位名叫“勝”的。

葉公長期駐守楚國北境,所以知道此人,他對楚王解釋道:“是廢太子建的兒子……”

“是他……”楚王頓時眉頭大皺。

楚王的母親秦國公女伯嬴,本來是楚平王爲太子建娶的,結果到了楚國後,楚平王卻垂涎伯嬴美貌,於是在費無極的慫恿下將其佔爲己有,這纔有了熊珍。而太子建也因此與楚平王生出間隙,最終叛逃楚國,這件事還引發了伍奢一家被殺,伍子胥單獨逃離。後來太子建死於鄭國,伍子胥又抱着他的兒子王孫勝入吳,最終藉助吳國的力量成功復仇,給楚王熊珍帶來了一段難以忘懷的恥辱經歷。

因爲事關王室秘聞,這是在楚國禁止被提及的往事,但十多年過去後,以寬容而聞名的楚王熊珍也不太在意了,眉頭逐漸舒緩下來,反倒是王孫勝自強不息,主動離開吳國,投靠趙氏並在趙軍裡嶄露頭角的經歷讓他產生了興趣。

“當年,楚國令尹子木與大夫聲子曾有過一段對話。”

目視隨行的衆位羋姓宗親,楚王緩緩說道:“聲子說,晉國有才能的大夫不少,但是大部分是從楚國去的。因爲楚國不會利用人才,就好比上好的梓材、皮革,產自楚地,卻在晉國加工成好東西。過去這樣的例子層出不窮,如繞角之役,晉國敗楚軍,導致楚失華夏,實則是叛楚的大夫析公所爲;彭城之役,晉楚遇於靡角之谷,楚軍再敗,失去了東夷,也是楚人雍子爲晉人出謀劃策的緣故。至於子靈和苗賁皇二人的事蹟,更是不必再提,晉霸、吳興、楚失諸侯、幾乎滅亡,都是這兩人逃到晉國做大夫,透露楚國弱點,扶持吳國的緣故,這些本該本楚國利用的人才,對楚國的危害卻延續至今……”

衆人一片車沉默,這些都是楚國的失敗史,但楚王今日說來,卻沒有羞怒的意思。葉公子高忽然有些感動,比起剛登位時的青澀,楚王已經成長爲一代明君了,他寬容,他守諾,他愛民,他知道自己的侷限,相信未來的楚國能越來越強大,恢復過去的榮光!

最後,楚王熊珍指着遠處如臨大敵的陸渾城說道:“現在的王孫勝也是如此,能在人才輩出的趙氏有一席之地,說明他很有才幹。祝融血脈,不宜遠離故土流落在外,王兄子閭?”

“臣在。”楚王的哥哥公子啓連忙出列應諾。

“你起草一份寡人的詔書射進城去,就說寡人不計較過去的事情,孤那侄兒若是肯以此城迴歸楚國,他就還是楚國的王孫,與其餘王族一視同仁,封之以土地百姓,策之以官爵珠玉……”

楚王熊珍已經開始想象他與王孫勝叔侄相見的場面了,他撫着鬍鬚笑道:“勝會來的,他應該知道,寡人,言而有信!”

ps:第二章在晚上

(~^~)

第983章 荀伯之後第819章 無爲有爲(上)第33章 魏舒方陣第378章 虎入平陽第536章 求婚第1119章 雙頭鷹第87章 豆在釜中第953章 富貴險中求第799章 趙魏第159章 心亦憂止第83章 雨我公田第184章 驟然生變(下)第341章 盜亦有道(上)第1125章 衆人皆醉我獨醒第1005章 決戰風陵渡(中)第153章 兩驂如手第328章 梟臣的末路(下)第294章 尼父之丘(上)第1056章 西施(下)第111章 暴雨將至第235章 晏平仲第39章 逼門而入第71章 封建制度章第467章 中流擊楫第701章 當國第785章 家人第1016章 蒹葭蒼蒼第679章 叛臣第424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464章 趙卿歸6來第1191章 總把新桃換舊符第386章 駟歂殺鄧析第220章 內憂外患第26章 猛士歸心第385章 賜爾玈弓第280章 父與子(上)章第467章 中流擊楫第193章 趙卿已死?第559章 十九歲的卿(上)第490章 天地君親師第1022章 姑蘇臺上烏棲時第12章 呦呦鹿鳴第438章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番外5《亞歷山大,去征服另一半世界吧》第273章 狐假虎威第149章 輕騎夜擊(下)第543章 宮闕第976章 最後的殘暴第394章 圈套第459章 食鹽戰爭第427章 上陣父子兵(下)第625章 季嬴的秘密第238章 大車檻檻第338章 黑雲壓城第218章 秋日之陽(三)第869章 河間攻勢第357章 晉國那些事兒第900章 損有餘而補不足第762章 降 下第578章 君子不器第2章 可惜是姐弟第331章 豎子不可與之謀!第139章 裡應外合第141章 上善若水第739章 百年之計第745章 爲何而戰?第419章 大雪滿弓刀(中)第1196章 列禦寇第151章 震懾宵小(下)第675章 逐君側之惡臣(上)第12章 呦呦鹿鳴第807章 韓策第1006章 決戰風陵渡(下)第938章 蟲豸第930章 鄒魯第936章 螽斯第449章 陽虎之死第751章 反覆無常第320章 無間道(上)第485章 夾谷之會(上)第221章 逝者長已矣第375章 遠交近攻第1163章 大江東去第1038章 長樂未央第869章 河間攻勢第277章 前進的方陣第551章 我見泰山崩於前(下)第148章 輕騎夜擊第5章 東門館驛第1086章 最後的君子第1215章 百無一用第1045章 怒海爭鋒(下)第1051章 擒賊先擒王第1183章 白公勝變法(上)第1166章 夫差之亡第194章 醫扁鵲第434章 傷寒(下)第74章 射你一眼第1015章 西岐有鳳,鳴於昆崗第217章 秋日之陽(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