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東亞
在剛剛結束的十年大戰之中,人口衆多、土地廣袤的東亞地區,顯然也是不亞於歐洲的另一個主戰場。但是,在統計東亞地區的戰爭損失之時,委員會遇到了很多的困擾和爭議,其中最大的麻煩在於中國戰場。
首先,如何界定中國開始進入戰爭狀態的時間點,就存在很多爭論。因爲自從統治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於一九一二年覆滅之後,中國就陷入了連綿不斷的內戰和災荒之中,這些內戰一直打到三戰爆發,都沒有平息下來。中國同志認爲應該從中國內戰爆發的時候算起,但在委員會看來,這簡直就相當於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傷亡統計進後面兩次世界大戰裡一樣荒謬——當中國內戰開啓的時候,一戰都還沒有爆發呢!
最終,在雙方的互相妥協之下,中國加入世界大戰的時間點被確定爲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即日軍對滿洲地區發動襲擊的日期。如此一來,在全世界所有國家之中,中國和日本算是參戰最早的。
其次,關於中國在這十八年戰爭之中的人口損失,同樣也是一筆前後對不上號的,令人匪夷所思的糊塗賬。按照中國同志的說法,中國在跟日本開戰之前,一共擁有約四億五千萬人口,然後因爲持續這麼多年的戰爭和全球異常低溫氣候時期的大災荒,造成了八千萬到九千萬人口的死亡。而委員會最初也採信了上述說法。但問題是,根據中國新政府在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完成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國目前的人口數量,並非委員會預想中的不到四億,而是令人目瞪口呆的五億三千萬——也就是說,如果之前的數據沒有出錯,那麼就意味着中國在打了兩場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的世界大戰,又經歷了兩個“無夏之年”的全球異常低溫氣候大災荒之後,總人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一億三千萬,相當於三個戰前法國的人口那麼多!
對於這個荒誕的結果,委員會裡的諸位統計學專家全都表示無法接受,聲稱人類不是繁殖能力超強的老鼠和兔子,絕對不可能有這樣誇張的生育速度,哪怕是中國人也不例外——所以,這些數字肯定存在很大的問題。然而,雖然存在着上述爭議,但在取得進一步調查結果之前,目前也只能暫時採用現有的初步結論,即中國在戰爭之中損失了四千五百萬到六千萬的人口。
然後,在三戰初期,中國境內最繁榮的兩座港口城市,上海和香港,先後被美軍的核打擊摧毀,而接下來,中國同志跟本國反動政府和邊疆分裂主義叛軍之間的戰鬥,又斷斷續續地一直打到了一九四九年。
不過,雖然中國陷入戰亂的歲月頗爲漫長,但總的來說,戰爭烈度遠比歐洲戰場低得多。在二戰期間,中國僅僅跟日本爆發了大規模戰爭,而且對峙的時間遠比激戰更多。至於中國內戰的激烈程度,放在歐洲也是不值一提的,據說經常有數十萬軍隊交戰,死傷不過數百便已分出勝負的狀況發生。再接下來,除了三戰初期遭受的兩次核打擊,還有數萬美英雜牌軍隊的幾個月小規模干涉入侵作戰之外,中國紅軍事實上並沒有真正地參加三戰,而中國紅軍在同期跟本國西北、西南地區各個叛亂勢力的戰鬥,其強度也僅僅相當於剿匪,或者昔年的歐洲軍隊鎮壓殖民地叛亂。這一切的因素疊加起來,使得中國最終保存下來了這樣多的人口。
因此,從一九四七年開始,站穩了腳跟的中國新政府,就已經開始了大規模的戰後重建工作,目前已經基本修復了戰前擁有的全部鐵路,並且對上海和香港的核爆廢墟完成了清理。即使遭遇了全球異常低溫氣候導致的大面積災荒,也沒有在中國內部引起嚴重的騷亂。雖然目前的中國依然只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但只要看到在戰後世界的全球十二億人口之中,中國人足足佔了將近一半。全球使用漢語的人口,超過了全世界其它任何一個語種,就能明白這個國家在未來世界之中將會擁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
作爲第二、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東方策源地,日本在大戰之中贏得了極爲輝煌的戰果,雖然失去了戰前就已經擁有的朝鮮和臺灣,也沒能佔穩中國的滿洲,但卻一口氣吞下了整個大洋洲,將版圖面積擴張到了可以跟中國相提並論的程度!但作爲代價,日本的大和民族,也在戰爭之中付出了慘絕人寰的恐怖代價。
當戰爭結束的時候,日本首都的東京已經被原子彈夷爲平地,還有名古屋、橫濱、大阪、京都、廣島、仙台、札幌、長崎等一系列大城市,同樣不是被核爆摧毀,就是被美軍的戰略大轟炸燒光,新政府一度無房可用,被迫在曠野中搭帳篷辦公。日本國內的鐵路、公路、工廠、礦山在戰爭之中被徹底摧毀,迄今只修復了不到五分之一,近百年積累的工業基礎被打得蕩然無存。還有,日本全國最肥沃的農業區關東平原,在戰爭之中遭到嚴重的核污染,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被迫棄耕荒廢。日本在戰前擁有的七千二百萬人口,在戰爭結束之後打得僅剩三千六百萬。由於本土經濟崩潰,無法養活太多人口的緣故,這僅剩的三千六百萬日本人之中,又有一半左右,也就是一千八百萬人被遷移到了南太平洋諸多島嶼,還有新佔領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居住。更糟糕的是,倖存的這三千六百萬日本人之中,還存在着嚴重的性別比例失調問題,健康育齡男女的比例差不多達到了一比四!也就是說,一個男人需要娶四個女人,才能保證沒有太多剩女出現。
日本的新政府爲此不得不修改了婚姻法,宣佈在二十年內恢復一夫多妻制。此外,爲了儘快增加人口,日本政府甚至又將日本女性合法結婚年齡,一口氣下調到了匪夷所思的九歲,由此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因此,雖然是世界大戰的勝利者,但日本在戰後也已經是氣若游絲、奄奄一息。再加上由於日本新政權革命得不夠徹底,保留了太多舊時代的殘餘勢力,未來的內部鬥爭和撕裂很可能會非常嚴重。所以,日本這個國家在戰後能否繼續保持強勢,成爲新世界的主要領導者之一,委員會認爲還有待繼續觀察和研究。
在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日本帝國政府統治下的朝鮮半島,擁有大約兩千四百萬人口。
二戰爆發後,朝鮮作爲當時日本帝國的一部分被投入了戰爭,並且有三百萬朝鮮人在戰爭之中傷亡和被遷往海外。日本舊帝國政權崩潰之後,朝鮮半島隨即贏得了自由與獨立,但很快又爆發了革命勢力和反動勢力之間的血腥內戰。在這場朝鮮內戰和隨後的大清洗期間,至少一百萬朝鮮人因此而死亡。
再接下來,跟全世界的其餘所有國家一樣,新生的朝鮮共和國遭遇了冰島火山大噴發導致的全球異常低溫氣候,國內糧食產量,尤其是水稻的產量劇減,在此期間出現了嚴重的全國性大饑荒。
除此之外,朝鮮共和國還先後四次承受了美國戰略空軍的核爆,朝鮮的首都漢城、陪都平壤、朝鮮的第一大港口釜山和朝鮮北部港口清津,合計四座重要城市,在覈爆的蘑菇雲之中被徹底毀滅,光是在覈爆中的直接死亡人數,就超過了兩百萬。而與此同時,美軍對朝鮮半島投擲的細菌彈,又導致了一場全國性大瘟疫在朝鮮半島的爆發和蔓延。在這樣多的災難的連番打擊之下,目前的朝鮮人口只剩下了大約一千五百萬。
因爲平壤和漢城皆遭遇核爆,朝鮮共和國的臨時首都目前不得不暫時遷移到了西南部的光州。朝鮮國內絕大部分的工礦企業和鐵路交通也因此陷入癱瘓,由於基礎薄弱的緣故,朝鮮迄今尚未完全恢復鐵路運行。
不過,像朝鮮共和國這樣程度的損失狀況,放在歐洲也就是一般的平均水準,談不上非常嚴重。
總的來說,東亞地區在第二、第三次世界大戰之中,先後損失了大約一億兩千萬到一億三千萬的人口(含遷出人口),但倖存下來的東亞黃種人數量,依然多達戰後全球人口的一半左右。
再考慮到日本海陸軍在世界大戰之中的傑出表現,如果接下來不再發生非常巨大的變故的話,那麼預計黃種人在未來世界的國際地位,必然將會有相當程度的提高。
五、南亞和東南亞
在剛剛落幕的世界大戰之中,就全球人口損失的角度來說,南亞和東南亞也是一個重要的戰場。尤其是當美國總統在金門大橋下簽字投降的同一時間,南亞的印度斯坦內戰卻依然打得如火如荼。
事實上,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的時候,就已經有一部分印度殖民地部隊,在大英帝國的米字旗下,來到北非和歐洲前線參戰。而當日軍橫掃馬來亞,攻陷新加坡的時候,也有數萬印度士兵戰死或被俘。
不過,南亞地區真正的大規模流血,還是從日軍於一九四二年登陸錫蘭島,並且扶持印度國大黨前主席錢德拉.鮑斯發動印度民族大起義開始的。在接下來的三年裡,國大黨、穆盟、土邦主、英國殖民軍和入侵的日軍,甚至還有一部分滯留於印度的中國舊反動政府遠征軍,把整個南亞次大陸打成了一片屍山血海。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印度斯坦大混戰之中,各方勢力的陣營劃分顯得非常混亂,已經不能用簡單的入侵和抵抗,或者說殖民鎮壓和解放起義來劃分,也不能完全用信仰、民族和幕後支持者來劃分。
事實上,對於置身這片戰場的任何一方領導者來說,他們面前的戰局和後方的形勢都是令人眼花繚亂的:盟友和敵人的角色隨時都在變幻,各勢力內部的叛變和篡奪也是層出不窮。有時候,一場戰役的勝利,對於領導者來說往往並非什麼好消息,因爲這反而會導致某些盟友的背叛與倒戈。
雖然發生在南亞次大陸的這場戰爭,最初被很多人認爲是日軍和英軍之間一場圍繞着爭奪殖民地的狗咬狗的搏鬥。但事實上,在絕大多數的時候,站在這個戰爭舞臺上的依然是印度人自己。尤其是在日軍早已撤走,英國同樣崩潰了的最近幾年,這場戰爭已經變成了徹底的印度斯坦諸民族內戰。整個印度斯坦地區幾個世紀積攢下來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階級矛盾、殖民與被殖民的矛盾、侵略和反侵略的矛盾,在這場戰爭之中一下子同時爆發,以至於讓人簡直無從入手進行分析,即使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來看也是如此。
不過,儘管印度內戰的局勢如此混亂,但有一點還是很明確的。那就是慘烈的內戰嚴重破壞了印度的農業生產,製造了數以千萬的戰爭難民,以及數不清的屠殺和饑荒。尤其是當全球異常低溫氣候降臨,印度糧食產量再度大幅度下跌的同時,印度內戰卻反而進一步加劇,導致整個印度陷入了飢餓與死亡的地獄。
當第三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的時候,南亞次大陸也曾經出現過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一線曙光:在一九四九年春天,來自旁遮普的穆盟軍隊和錢德拉.鮑斯領導的印度國民軍從印度西部聯手攻入恆河流域,在這片印度傳統上的精華腹地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並且於四月份攻入加爾各答,完成了“從阿拉伯海到孟加拉灣”的大進軍,成功控制了印度一半以上的土地和人口,取得了內戰之中的決定性優勢。
但問題是,再接下來,隨着印度穆盟領袖真納在一九四九年九月的病逝,還有印度國大黨激進派領袖錢德拉.鮑斯在一九四九年十一月的遇刺身亡,又讓這一線曙光重新歸於黯淡——雙方勢力的繼承者隨即發生劇烈矛盾,穆盟的繼任者宣稱要脫離印度,在旁遮普和孟加拉建立“巴基斯坦國”,國大黨激進派對此表示激烈反對,甚至跟穆盟的軍隊爆發了流血衝突,雙方之前的合作已經很難再維持下去。
而原本已經被打到瀕臨絕境的尼赫魯和與之結盟的印度土邦主,則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尼赫魯的軍隊甚至趁機在恆河流域的比哈爾邦發動了一場大規模反攻,並且取得了勝利。再加上錫克教軍隊在旁遮普地區的又一次造反作亂,使得印度內戰的局勢再一次變得混沌不明,似乎有戰爭長期化和走向分裂的趨勢。
總而言之,在過去幾年空前慘烈的戰爭、饑荒和瘟疫之中,整個南亞次大陸已經損失了大約一億六千萬人口,而剩下的兩億多人口,目前依舊處於激烈和混亂的廝殺之中,沒有人能夠知道什麼時候纔是終點。
與此同時,在世界大戰的這幾年裡,東南亞各國也是在風雲變幻,混亂動盪和戰火紛飛中度過的。
不過,在日本舊帝國崩潰之前的二戰期間,東南亞的局勢勉強尚可算是平穩。因爲太平洋初期的日軍只用了極短的時間,就從英國、荷蘭和美國殖民者手裡成功奪取了整個東南亞,期間的戰爭破壞相對輕微。
之後的日本佔領時期,雖然在菲律賓、馬來亞和印度尼西亞都爆發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起義和游擊戰爭,並且招致了日軍的圍剿和鎮壓。還有一些當地土著被日本佔領軍強制徵召爲隨軍苦力,在礦山工地和軍事要塞因爲過度勞動而死。但是總體上來說,這一切造成的人口死亡,規模都不算特別大。按照日軍戰時大本營提供的統計數據,在日軍佔領東南亞的前後四年期間,總共只造成了最多一百五十萬到兩百萬的人口損失。
等到舊日本帝國崩潰,日軍撤出東南亞之後,名爲全面戰爭的潘多拉魔盒,纔在這片土地上正式被掀開。各路五花八門的革命者、軍閥、王公蘇丹、宗教團體、部落酋長,還有重返東方的歐美殖民者,都在極短的時間內粉墨登場,爭搶着試圖填補日軍撤走之後形成的勢力真空。而美國戰略空軍對河內和雅加達投擲的原子彈,尤其是後者,更是進一步加劇了東南亞局勢的混亂——在雅加達核爆之前,印度尼西亞各方勢力原本已經基本承認了蘇加諾領導的中央政府,但隨着蘇加諾政府整個兒在雅加達的蘑菇雲之中化爲輻射塵埃,原來的荷屬印度尼西亞版圖上,很快就陸續冒出了超過二十個革命政府,九個蘇丹國和不知道多少個酋長國。
截止到目前爲止,在整個東南亞的範圍之內,只有越南和菲律賓兩國已經初步穩定了國內局勢,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但依然面對着極爲艱鉅的平叛和剿匪任務。泰國在驅逐了國王、全部退出世界大戰之後,一度建立過軍政府,但隨即在一九四八年因爲農民起義和軍隊內訌而崩潰,目前處於軍閥混戰之中。而馬來亞和印尼,在經歷了這些年的混戰之後,總體趨勢是走向瓦解,很可能最終分裂爲三十到四十個小型國家。
至於整個東南亞地區在這些年的戰亂和饑荒之中,究竟損失了多少人口,又還剩下多少人口,目前並沒有比較精確的數據。委員會暫時只能粗略地估計爲,約有一億兩千萬左右的東南亞各國居民在此期間死亡。
六、大洋洲
在剛剛過去的八年時間裡,大洋洲又出現了一次血流成河的人種大更替。
一百多年之前,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登陸澳洲,消滅了當地的有色人種原住民,建立起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殖民地,將這片遠離歐洲幾萬公里的土地,用鮮血和硝煙洗成了白色。時隔百年之後,更加兇殘的日本軍隊從北方登陸澳洲,展開了更加殘忍的血腥屠殺,再一次用鮮血重新把這片土地染成了黃色。
根據日本澳洲佔領軍“留地不留人”的佔領政策,在澳洲陷落之後,七百萬澳洲白人之中除了一部分年輕女性之外,都被日軍屠殺殆盡。接下來,隨着新西蘭的易手,兩百萬新西蘭白人似乎也即將遭遇同樣的命運。不過,相比於澳洲的鄰居,新西蘭白人要稍微幸運一些,因爲有共產國際的插手干預,最終有大約一百萬的新西蘭白人活了下來,沒有被日軍直接屠殺,而是被押上輪船,驅逐到了樂意接納他們的南非聯邦。
不過,雖然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白人居民基本都被消滅殆盡,或者驅逐到了南非。但用數字來表示的話,也僅僅是七百萬到八百萬人的死亡。相對於整個世界剛剛經歷過的毀滅性浩劫而言,實在是不值一提。
除此之外,在過去幾年的太平洋戰爭之中,還造成了八十萬到一百萬大洋洲土著人的死亡。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要數蘇聯戰略空軍對夏威夷羣島的地毯式核打擊,整個夏威夷羣島在此之後基本成爲了無人區。
因此,整個大洋洲在大戰期間,合計損失人口八百萬到九百萬,更精確的數字有待進一步查實。
不過,與此同時,還有一千八百萬日本人,以及數百萬中國人和朝鮮人,合計兩千多萬東亞黃種人移民,在這幾年內迅速涌入日軍佔領下的澳洲、新西蘭和南太平洋諸島定居,並且展開了大規模的開發與建設。
所以,在戰後,大洋洲的人口數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出現了翻倍的劇增。而大洋洲的農牧業生產、工廠、礦山、鐵路、公路、港口交通,也都早已在日軍的佔領之下得到了恢復,大片的荒野被開墾成了牧場和農莊,許多澳洲和新西蘭的城市甚至變得比過去更加繁榮,只是城市裡的居民,卻不再是原來的面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