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皇帝召見

第16章 皇帝召見

“朝中李林甫黨羽,和畏懼李林甫的人太多。父親可以從地方,召集有名望,且不畏強權的官吏回朝,幫助父親執行政令。如史學大家吳兢這樣的人,這樣也有助於父親在朝野的聲望。”

“盛世主要是整飭吏治,官吏清明,則天下安定。父親在地方任職十幾年,知道一個地方的百姓生活如何,地方太守、縣令的品德尤爲重要。然當今的太守、縣令,多與豪強聯合,魚肉百姓。這是父親需要留心的。門下省有那麼多佐吏,孩兒不懂太多,具體還要看父親。”

“另外奴婢問題,也是大唐的隱患。父親需要發出禁止達官貴人對奴婢殘害的法令,並嚴以監督。現在土地兼併嚴重,許多貧苦人家賣兒女爲奴婢,官吏不作爲,讓盛世蒙上陰雲。”

“這只是孩兒的一些芻蕘之見。真正能兼濟天下的政策,需要結合百姓、地域、天時去制定,孩兒還遠遠無法做到。”

李瑄沉吟片刻後,說出一點建議。

他剛來大唐不久,還需要增長知識,豐富閱歷,瞭解天南地北風土人情。

不然說的再多,也只是紙上談兵。

“雖然七郎的見解簡單,卻是宰相的志向。七郎還知吳兢,讓爲父意想不到。”

李適之讚許地點了點頭。

吳兢爲人耿直,敢犯顏直諫。是當代最著名的史學大家,已經修史四十多年,在朝野內有巨大威望。

皇帝都經常過問吳兢的去向,但李林甫覺得吳兢不好控制,以吳兢年老爲由不用。

曾經宰相張說爲求吳兢改幾個字,不惜下跪。但被吳兢毫不留情地拒絕。

這樣的人,李林甫怎麼敢留在朝堂?

現在吳兢在鄴郡當太守。

“父親謹記,不要學着魏徵、宋璟一樣,去犯顏直諫。順着皇帝的意思即可。看看李林甫,多精明啊!”

李瑄看過吳兢編著的《貞觀政要》,但對吳兢不熟悉,不願多說。話鋒一轉,鄭重地向李適之提醒。

“諫臣是要名留青史的。唉,現在聖人聽不得不順耳的話了。”

李適之嘆息一聲,這幾年發生了什麼,他也知道。

“好在聖人年事已高。”

李適之話裡有話地說道,正堂只有他們父子二人,在外面說這樣的話,定是大不敬。

李瑄聽到李適之的話,搖頭一笑。

李隆基的命可長着呢,即便經過安史之亂的摧殘,依然能再活到將近八十歲。

父子二人,現在無話不談。向李適之請教一些問題後,李瑄回到自己的院落練字、學習。

轉眼間,半個月過去……

不久前,王維親自登門,贈予李瑄一幅《長安遊春圖》,並附詩一首,感謝李瑄的贈詩。

被王維這樣的大詩人贈詩贈畫,李瑄喜不自勝。

當日,李瑄與王維暢飲,又連續幾日在王維家中學習琵琶。

同時,李瑄還向王維請教音律基礎。

因爲李瑄將來要將“宋詞”搬上來,需要根據曲調去填詞。

這個時代的詞與宋代的詞平仄押韻有區別。

李瑄必須精通音律。

期間,李瑄還去拜訪賀知章,從賀知章那裡,明白一些大道理。

他覺得受用終身。

他去拜訪過李白兩次,但李白一次不在家,一次在宮中。

有些遺憾。

幾天前,李適之派遣至洛南縣龍沙河的匠人,發現金礦。

雖然還不知金礦的規模,但消息傳回長安,李隆基龍顏大悅,賞賜李適之錦千匹,金器三十件。

昨日早朝,李適之正式向李隆基提出“改年爲載”。

堯舜以載紀年,誇耀李隆基是堪比堯舜一樣的千古聖君。

如此馬屁,拍得李隆基賞心悅目,看李適之的眼神,頓時不一樣了。

立即讓中書省起草召令,從天寶三年起,改年爲載。

趁此時機,李適之請示李隆基,召吳兢、蕭穎士等名吏入朝,李隆基欣然同意。

李適之上書加強考覈郡守、縣令的政令,選拔優異,懲處惡劣。李隆基更覺得李適之務實、能幹。

當天晚上,李隆基令心腹宦官林招隱帶着御膳珍饈來到左相府,獎勵李適之的爲國操勞。

之前只有李林甫可享受這樣的待遇。

這一切,被李林甫看在眼裡。

此時,李林甫將李適之視爲眼中釘,肉中刺。

再這樣下去,李適之必定威脅他的地位。

在右相府李林甫的寢居後面,有一堂彎曲,如偃月之形,他自稱爲“月堂”。

他每一次想要構陷大臣,就會在月堂苦思冥想。

若清晨的時候,李林甫笑顏而出,必是想到好計策,被盯上者,家破人亡。

在月堂靜坐,李林甫思考這段時間發生的一切。

蕭炅被貶,李林甫可以肯定是李瑄一手策劃。

再結合最近李適之的言行表現。

還有長安流傳左相七郎爲少年才子。

一首《詠柳》,被幕僚解釋後,氣得李林甫血壓飆升。

如此年輕,就有這樣的才華、智計,使李林甫如芒在背。

月堂一夜,李林甫想到對付李瑄的方法。 翌日下早朝後,李林甫去求見李隆基。

“右相何事?”

在勤政務本樓中,李隆基接見李林甫。

“突厥那邊近年來亂得厲害,雖然王忠嗣的計策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但突厥諸部,各自爲令。有時還犯邊劫掠,殺害我大唐商人。值此關鍵時刻,臣爲陛下推薦一名猛將。”

李林甫拜見李隆基後,回答道。

“邊境不乏猛士。如果沒有高明的謀略,對戰局不會有幫助。”

李隆基沒有立刻答應,他一心要滅突厥,完成歷史性的壯舉。

自開元二十二年突厥大臣梅錄啜下毒謀殺毗伽可汗以來,突厥支離破碎,短短几年,換了五個可汗。

在吡伽可汗時代,突厥臣服,年年朝拜。

但突厥一陷入動亂,各部沒有約束,在種種因素下,不講道義,紛紛寇邊,有時候還聯合契丹、怒皆、奚等部落。

李隆基意識到,只有將突厥滅掉,才能永固邊疆。

突厥因衰落才臣服大唐,如果再次崛起,必是大敵。

去年二月,大唐戰神王忠嗣,以黑色口袋,雙封條呈進,向李隆基獻上《平戎十八策》,制定離間北方突厥的計策,欲徹底剿滅對大唐有威脅的突厥,以安邊境。

王忠嗣爲李隆基的養子,李隆基看着他長大,“忠嗣”是李隆基爲他起的名字,寓意“忠臣的後代”。

王忠嗣深知兵法謀略,勇猛善戰,且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此時的李隆基對其極爲信任。

在突厥內亂不休的情況下,李隆基招撫九姓鐵勒。

九姓鐵勒中,又以回紇,最爲強大,隱隱有一統九姓鐵勒的趨勢。

而且李隆基又招撫突厥部落拔悉密部、葛邏祿部。

具備向突厥發動總攻的條件。

去年秋天,王忠嗣聯繫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聯合攻殺突厥可汗阿史那骨咄,推舉拔悉密酋長爲頡跌伊施可汗。

回紇和葛邏祿的首領分別擔任左、右葉護。

突厥自然是不服,他們另立判闕特勤之子爲烏蘇米施可汗,並以其子葛臘哆爲西殺。

李隆基遣使勸說烏蘇米施投靠大唐,但他不聽勸告。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列重兵於磧口,兵鋒直指草原。

烏蘇米施心驚膽戰,連忙派遣使者,口頭上表示願降。

但實際上進行拖延,對內徵調草原諸部,對外試圖結盟依附大唐的回紇、葛邏祿、拔悉密三部。

王忠嗣見其蛇鼠兩端,怕出現變故,遂號令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進攻突厥汗國。烏蘇米施的王庭勢力弱小,只能望風而逃。

王忠嗣趁機出兵突襲,直取突厥右廂,大軍如水銀泄地般,勢不可擋。

交戰慘敗後,突厥西葉護阿布思、西殺葛臘哆、默啜之孫勃德支等率領部衆千餘帳,先後歸降。

李隆基還特地登花萼樓歡宴來歸的突厥諸部首領,賞賜衆多金銀珠寶,以彰顯大唐天子的威嚴和仁厚。

現在的突厥汗國,也僅剩下左廂和勢力薄弱的突厥可汗主帳。只要拿下左廂,主帳不足爲慮。可以犁庭掃穴之勢,將突厥汗國徹底覆滅。

但李隆基也有顧慮,因爲王忠嗣不久前傳書,拔悉密暴露野心,疑似不臣。

回紇部也有蠢蠢欲動的跡象。

雖然拔悉密和回紇協助王忠嗣,剿滅突厥,但無邊無際的草原,誰都想繼承。

“啓稟陛下,此人是左相的第七子,名李瑄,他是我宗室子弟中的翹楚,年僅十六歲,善騎善射,有古代關、張的勇猛,赤手空拳可打倒數十人。並且還能作詩,可謂文武雙全。”

李林甫向李隆基推薦李瑄,並且對李瑄一頓吹捧。

他已經打聽到李瑄經常到龍首原練騎射,還親自派人蔘觀,知李瑄騎射精湛。

“朕未曾聽過,左相有這樣的兒子?”

李隆基扭頭看向李林甫。

“左相不敢推薦向陛下他的兒子,怕被人詬病。臣雖然與左相有間隙,但不想人才被埋沒。陛下只要將他召入宮中,讓其顯露一下騎射本領、技擊手段,就知道臣所言非虛。”

李林甫竭誠地說道。

而後李林甫拿出李瑄寫給王維的詩,以及最近在長安流傳的幾首詠物詩,讓李隆基觀看。

“讀其詩,就聯想到溫潤如玉的君子。一朝不問長安事,竟出現這樣的詩人。”

李隆基看後,拍手叫好。

他覺得李瑄是一個有志向的人,僅憑宗室詩人的名頭,他就應該見一見。

“陛下,詩只是李七郎其中的一面。李七郎少時有任俠之風,好勇鬥……從他精於騎射就可得知,他的志向一定是成爲名將。”

李林甫不希望李隆基想法偏移,着重提醒他,李瑄是將領的才幹,而非文人。

“左相還是有點欠缺決斷。古云:外舉不隱仇,內舉不隱子。春秋時,晉國大臣祁奚既能舉薦自己的兒子祁午爲中軍尉,又能推薦殺父仇人解狐接替自己的位置。這纔是宰相該做的事情!”

“右相有祁奚的品質,是真正的國之肱骨。”

見李林甫如此爲國分憂,李隆基不吝嗇言語,對其誇讚。

“不敢,此臣本分也。”

李林甫連忙躬身行禮,但嘴角卻揚起微笑。

與李林甫商議一番後,李隆基立刻讓心腹宦官林招隱去左相府,召李瑄入宮。

……

第97章 竟敢偷襲本將第165章 背刺,羽林千戶所第232章 連斬十八猛將第31章 飛馬射纓第160章 忠於社稷,李泌出山第432章 再有子女,新拜宰相,外交家第99章 兼江南東道採訪處置使第250章 朱雀大街的沸騰,杜甫第141章 吐蕃向大唐上貢 求和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245章 石堡城陷落,等待開花第102章 南霽雲第323章 無路可逃,時隔多年的衝鋒陷陣第9章 柳岸遇李白 賀知章第29章 軍中訓練第33章 戰馬體力控制第470章 平原如高山,宣澤鄉(新年快樂!)第46章 再遇薛錯第143章 涼州城發展規劃,回到長安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129章 封候,河西隴右討擊大使第278章 結婚前的幻境第167章 十二萬步騎齊距河湟,回紇騎兵南下第257章 李隆基爲李瑄拜相造勢,舞馬第49章 賣馬人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430章 吐蕃的絕唱第175章 斬贊普者封異姓王,十面埋伏第185章 先登之功,三日克三城第301章 天寶九載,重要的抉擇第223章 吐蕃也讀孫吳?遠方國王的來信第380章 請求爲李適之封王,佔領蒲津大橋第36章 皋蘭州都督府騎兵第218章 再遇裴靈溪,勉之第64章 大舉進攻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367章 靈寶之戰,潼關陷落第198章 找到兇手,包圍與反包圍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154章 除去李林甫爪牙第51章 火雲第461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176章 狼煙沖天,赤嶺爭奪戰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31章 飛馬射纓第44章 殺人滅口第277章 聖人和貴妃參加婚禮第267章 拜相,吏部尚書,修國史,紫金光祿大夫第167章 十二萬步騎齊距河湟,回紇騎兵南下第311章 西域,龜茲古國第127章 擒拿元帥,灕水之戰勝利第239章 生擒吐蕃贊普,三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476章 過古代君王,李白的手稿第139章 節制河西,身兼十一使職第405章 蜀地求援,吐蕃進攻柏海郡第233章 騎兵大戰落幕,吐蕃贊普的心灰意冷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253章 表字,授予玉麟勳章第400章 密謀登基,殺雞儆猴第22章 寧遠將軍第263章 水調歌頭,楊玉環的眼淚第51章 火雲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128章 你說的是人嗎第366章 活捉穎王,收隴右兵,再至京兆第315章 西域戰爭起第95章 劫過倭國商船的海賊第286章 彈劾李瑄,堂兄犯法第48章 見王忠嗣第105章 角力,吐蕃麥莊第296章 天寶八載,靈溪懷孕第258章 爭鬥來臨,楊釗的效忠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128章 你說的是人嗎第340章 波斯詩人爲天將軍歌功頌德第97章 竟敢偷襲本將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435章 雲南都護府,葉護太子,百國盛會開啓第366章 活捉穎王,收隴右兵,再至京兆第139章 節制河西,身兼十一使職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357章 最後的準備,佈置兵馬第88章 李林甫卸任吏部尚書第204章 李隆基出城迎接,拜御史大夫第31章 飛馬射纓第85章 美人愛英雄第221章 安祿山蠢蠢欲動,豪強的乞降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第26章 回樂城中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208章 太子李亨認罪,施展酷刑第300章 火樹銀花,楊玉環心中的花火第295章 岳父獻魚腸劍第433章 佛祖 道祖的奴隸,迎接百國盛會第172章 人馬俱碎,沙丘強弩第139章 節制河西,身兼十一使職第257章 李隆基爲李瑄拜相造勢,舞馬第68章 斬將,當者辟易第295章 岳父獻魚腸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