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皇帝問策

第20章 皇帝問策

“前段時間,我去看望信安王,他老得下不來牀了。唐初的時候,我宗室有孝恭、道宗等名將,威震天下。現在只剩下信安王,也即將離我而去。”

李隆基示意李瑄落座後,動情地向李瑄說道。

他口中的信安王,名李禕。是李世民第三子吳王李恪的孫子。

在開元年間,李禕由文至武,任隴西節度使,千里奔襲,以極小的代價,拿下唐、吐蕃邊境最重要的要塞,石堡城,使大唐完成對吐蕃的戰略主動,反守爲攻。

後又大破奚、契丹,功績卓著,是當之無愧的名將。

若論對大唐的戰略貢獻,李禕在當代僅次於王忠嗣。

“信安王是宗室的楷模,臣一直希望能如同霍去病一樣,封狼居胥,爲聖人開疆萬里。”

李瑄向李隆基表達心跡,他懂李隆基的意思。

李隆基希望宗室中,能再出現信安王李禕那樣的名將。

李瑄本不想窮兵黷武,但他更清楚李隆基的喜好。

王忠嗣在幾年後是怎麼失勢的?

阻撓邊功!

誰敢在這個時候說出“鑄劍爲犁”,李隆基一定會將其攆出長安。

李瑄想要掌權,一定要貫徹李隆基的意志。

“七郎志大,然霍去病的功績,可不是容易做到的。突厥已如衝風之末,不遠矣!”

說這話的時候,代表李隆基已經開始考驗李瑄的武略、眼界。

“聖人英明,突厥汗國覆滅已是時間問題。然草原諸部,回紇最強,麾下控弦之士十萬,制度分明,回紇首領骨力裴羅,果決而英勇,其子磨延啜精明而睿智。他們必然會盡擁匈奴故地,成爲草原新霸主。”

李瑄微微思考後,向李隆基回答道。

“七郎真有遠見!”

李隆基驚訝,因爲李瑄的話,與王忠嗣上書幾乎一致。

王忠嗣也認爲,拔悉密和葛邏祿不足與回紇爭鋒,如果滅掉突厥,回紇會盡擁匈奴故地。

“七郎覺得要如何去做?可暢所欲言,不必顧忌。”李隆基又問策於李瑄。

“草原部族,逐水草而居,不易控制。且我大唐當今大敵爲反覆無常的吐蕃,和變數橫生的西域。國家雖然興盛,然樹敵太多,並非是明智的。聖人可向回紇部落許諾,准許他們建立回紇汗國,盡擁匈奴故地。但必須年年向大唐進貢優質馬匹,貂皮。”

李瑄向李隆基建議道。

在歷史上的天寶年間,回紇是大唐名義上的藩屬,雖然接受冊封,但回紇在政治、軍事上,完全自主。

所以安史之亂的時候,回紇也想從大唐撈一些利益。

鑑於歷史上與回紇關係總體還算融洽,李瑄不會建議李隆基對回紇動武。

“突厥一直死灰復燃,一遇變故,便寇我邊境,奪我百姓,窺我財物。回紇如果建國,是否會和突厥一樣,見利忘義?”

李隆基擔憂這一點。

自開元二十九年,吐蕃在廓州達化縣屠城以來,李隆基就對吐蕃恨之入骨,不再相信吐蕃所謂的“舅甥之好”。

吐蕃一直是李隆基心腹大患。他的戰略,也是以對付吐蕃爲主。

“聖人不必多慮,回紇即便建國,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勢。自古西域是草原的羽翼,只要我大唐牢牢把握住這雙羽翼,回紇就會被鎖死在草原與大漠,我們再拉攏一些草原其他部落,用以制衡。回紇一旦有異心,數路兵馬同出,頃復間將其覆滅。”

李瑄將戰略方向,稟明李隆基。

當然,如果大唐失去西域,對草原的鉗制,便不復存在。

“善!”

李隆基的心中一下明朗。

“一個月前,安西都護府上書,遠隔重山,一個叫大食的國家,不斷東擴。原本屬於大唐藩屬的昭武九姓,先後臣服於大食,現在欲要籠絡西域諸國。七郎怎麼看待?”

本不該問李瑄這些,但李瑄提到西域,李隆基嘗試詢問一番。

他準備下詔讓安西副都護和王忠嗣回京,爲他講述往大食去的里程詳細。

“臣結識過大食商人,對大食有些淺薄瞭解。大食國土廣袤,橫跨海洋,直至歐羅巴的疆土……但是近年來,大食國內有兩個派系爭鬥,不死不休,已無心東擴,暫不用擔心大食……”

李瑄向李隆基講說道。

現在的大食爲白衣大食。

等過幾年,強悍的黑衣大食纔會建立。

看李隆基還是有些不瞭解的樣子。

李瑄索性着重向李隆基介紹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拜占庭帝國伊蘇里亞王朝、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和他們所信奉的宗教、特點。

這些新奇,李隆基聽得入迷。

“待吐蕃臣服,可重兵陳於西域,與大食爭昭武九姓之地,重建波斯都督府,徹底統治西域,將大唐和聖人您的威名,傳至四海!”

最後,李瑄向李隆基畫大餅,使李隆基熱血沸騰。

彷彿回到數十年前,他帶領五百死士,剷除韋后的時候。

他沒想到李瑄連域外之事,都知之甚詳。

鴻臚寺的官吏,都沒有告訴他這些。

真奇才也!

“我素聞絲綢之路上的大國,但不曾想這些國家竟如此廣袤。七郎覺得,我大唐和大食、拂菻、大秦相比,孰強孰弱?”

李隆基的掌控欲,驅使他想得知大唐的地位。

大食是唐人對阿拉伯人的稱呼,拂菻是唐人對拜占庭人的稱呼,大秦是唐人對法蘭克人的稱呼。

但又常常將西方人統稱爲拂菻或者大秦。 “我大唐繼中國正統,爲天朝上國。即便是最強大的大食,人口也不到大唐的一半,且遠遠比不上聖人治下的大唐繁榮。”

李瑄說得是實話。

雖然阿拉伯帝國面積更廣袤,也善於征戰,打得西方抱頭鼠竄,但人口實打實的只有大唐一半。

手工業、農業,也差甚遠。

封建時代,人口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

所謂的拜占庭、阿拉伯、法蘭克,也和中國一樣,有衆多朝代。

但中國在千年以後,還是中國。而這些國家,卻消失在歷史的長河。

“這樣的話,奪回被大食侵佔的昭武舊地,朕之大唐必威震西方。”

聽李瑄的話,李隆基心中得到寬慰,又豪情萬丈地道:“古往今來,沒有一個皇帝能做到這樣吧!”

“聖人乃千古一帝,雄才大略,必能如此。”

李瑄見自己畫大餅有效,將能用的讚譽都用上。

接着,李隆基問李瑄排兵佈陣之法,李瑄說出後世成吉思汗的騎兵戰術,讓李隆基耳目一新。

又問《孫子》《吳子》,李瑄對答如流。

此時,李隆基認爲李瑄是他的霍去病。

可以幫他完成赫赫武功。

“如果要完成這些功績,一定得是七郎這樣的臣子輔佐。”

李隆基愛戴李瑄更甚,正色言道:“朕欲封你爲豐安軍副使,你可願意?”

之前他愛惜李瑄的文采,不想讓李瑄去邊疆。

在瞭解這些見聞後,他準備大力培養李瑄。

“臣……願意,臣必以死報效,不讓胡人踏入大唐一步。”

李瑄沒有絲毫猶豫,起身向李隆基謝恩。

豐安軍,朔方節度使下的一個軍事重鎮。

被李隆基欽點的副使,如果能立下軍功,更容易被李隆基注意,晉升輕而易舉。

李瑄也知道,現在是大唐覆滅突厥汗國的關鍵時刻,正是立功的最佳時機。

這是他做夢都想得到的機會。

“我知道朝野對我任用胡人爲上將,頗有非議。七郎將從軍,如何看待呢?”

李隆基讓李瑄起身後,又問李瑄一個問題。

其實在李隆基心中,已經有不可動搖的答案。

那就是李隆基認爲胡人不像漢臣,在朝堂盤根錯節,更容易駕馭。

作爲政變起家的皇帝,他不放心一個士族出身的漢將,掌控重兵。

王忠嗣是李隆基的養子,最起碼李隆基現在絕對信任他。

但是李隆基忽略一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李瑄心知肚明,但不能去忤逆李隆基,於是緩緩說道:“臣聽聞上古聖君武丁連板築奴隸都可以任用,所以得到傅說這樣的聖哲,輔佐中興。君王用將相是君王的事,臣子盡忠職守即可。其他的事,就不用多操心了。”

“七郎知我心意!正如我用牛仙客一樣,都說牛仙客才疏學淺,但牛仙客幾年宰相,國泰民安,現在牛仙客已故,誰又能說不是呢?”

李隆基對李瑄的回答滿意,撫掌微笑。

這一刻,李瑄眼中閃過複雜。

猶記得李隆基在開元年間的英明。

與宰相姚崇君臣交心,約法十章。

將宰相宋璟的話書之座右,出入觀省,以誡終生。

將宰相裴耀卿的表文隨身自帶,提示自己愛護百姓。

因爲宰相蘇頲的葬禮,放棄遊樂。

被宰相韓休追諫,日益消瘦,說出“吾貌雖瘦,天下必肥”。

被宰相張九齡犯顏直諫,面紅耳赤,依然追憶“九齡風度”。

開元盛世,絕非偶然。

然而當年的勤奮節儉,早已陷入溫柔鄉之內,陷入好大喜功之中,不能自拔。

李瑄明知道李隆基有的事情是錯的,卻不敢多說。

歷史上的張九齡和天寶年間的一樁樁大事爲李瑄驗證許多,知道哪些言論觸碰不得。

他只能在心中制定自己的計劃,步步爲營。

按理說這個時候,李瑄該要告退。

但李隆基卻吩咐高力士,將珍饈美酒送到沉香亭,他要宴請李瑄。

平時宰相和三品的官吏,纔有這樣的待遇,這是對李瑄莫大恩寵。

宴上,李瑄總是稱讚李隆基是聖君,雖然李隆基笑罵李瑄“能說會道”、“過於粉飾”,但心裡很是高興。

……

第134章 化爲鬼魂,陣前結草第4章 華山金礦第301章 天寶九載,重要的抉擇第441章 謀劃回紇,召移地健入長安第232章 連斬十八猛將第354章 還治其人之身,此花開盡更無花第146章 和親,與韋堅決裂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383章 安祿山窮途末路,一戰定乾坤第414章 大唐玄龍旗,稅制改革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294章 岳父大人的如坐鍼氈第449章 天可汗將死於草原第114章 幕府班底第98章 父親舉薦兒子第55章 頗黎第179章 天生神力,力託城門第238章 堵住花石峽,吐蕃贊普窮途末路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36章 皋蘭州都督府騎兵第60章 峽口第322章 大食突圍,安西陌刀與河隴陌刀第274章 李林甫送侄女,楊玉環的失落第447章 李隆基的“善言”,四路齊出第410章 三辭三讓,收集年號第214章 長安西市的計劃,頂級強弩第327章 大食傾國來援,怛羅斯之戰第55章 頗黎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290章 科舉,李瑄的態度第380章 請求爲李適之封王,佔領蒲津大橋第75章 生擒大可汗第209章 聖人賞賜諸葛亮劍,入相之勢第273章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第464章 大詩人去世,書文運動,南巡第290章 科舉,李瑄的態度第295章 岳父獻魚腸劍第406章 吐蕃中計,大潰敗第181章 雪花落下,吐蕃三萬士兵支援九曲第264章 與杜甫相遇,李隆基挑明第171章 回紇大潰敗,大包圍第10章 詠柳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230章 二十萬騎兵的大戰第463章 紡織,數學,天文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174章 授柱國,諸將的封賞第224章 大非川之戰,將再次重現第256章 千秋節上,李瑄的禮物第308章 李瑄罷相,李林甫死,宿命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165章 背刺,羽林千戶所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226章 大非川之戰開啓,焚燒草原,日夜不息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424章 王昌齡結算前世仇,江南地區的喪鐘第17章 楊玉環第9章 柳岸遇李白 賀知章第139章 節制河西,身兼十一使職第161章 楊玉環的舞蹈,朕親自迎接第154章 除去李林甫爪牙第480章 乾元十載的約定,準備西征第309章 算計高仙芝,西域之路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277章 聖人和貴妃參加婚禮第350章 不一樣的朱雀街,長安百姓的期望第187章 收復九曲,設立九曲郡 洮陽郡第208章 太子李亨認罪,施展酷刑第98章 父親舉薦兒子第398章 回紇的妥協,大唐月報第146章 和親,與韋堅決裂第478章 第一次巡視天下結束,回到長安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155章 杖殺羅希奭,驅逐王鉷,裴寬拜相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446章 劃分行省,久違的征程第30章 建立威勢第127章 擒拿元帥,灕水之戰勝利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342章 羅馬帝國進攻大食,最後的大戰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184章 南霽雲斬殺吐蕃元帥,九曲之戰大勝第343章 擒大食宰相,大食元帥的選擇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60章 峽口第206章 收復楊慎矜,我能殺死猛虎第321章 大食的最後一搏,馬璘第319章 大食轉攻爲守,你閉嘴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354章 還治其人之身,此花開盡更無花第304章 楊玉環第二次出宮,李隆基的“脆弱”第195章 諸葛亮劍,李林甫的把柄第41章 豐安令第90章 再見楊玉環第361章 兇殘叛軍,華清宮歌舞停,李隆基的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