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涑沫江之戰大勝,渤海大將投誠

室韋、黑水靺鞨、渤海,三部明白李瑄的目的後,締結同盟。

不論渤海國、室韋誰遭受攻擊,其他兩國都得支援。

渤海國也聯繫過新羅王金憲英,向他訴說脣亡齒寒的道理,但現如今金憲英正在推崇漢化,使國家充斥唐風。

之前大唐幫助新羅滅亡高句麗和百濟,使新羅對大唐忠心耿耿。

金憲英認爲是大欽茂不知死活參加擾亂,和他們新羅沒關係。

這次李瑄登基,金憲英讓上大等親自攜重禮到長安拜見天可汗。

至於東北的其他部落,要麼已經投靠大唐,要麼依靠回紇。

要麼在苦寒之地,“無憂無慮”地活着。

在早有的計劃中,室韋沒有過多餘的選擇。

至扶余府北方,過涑沫江後,等於佔據位置。

只要掌握唐軍的動向,和渤海國內的情況,他們就可以進行戰術制定。

只是他們沒想到,唐軍在渤海國內圍而不攻,封鎖道路,等着他們上鉤。

他們的一舉一動,皆在唐軍的監視之中。

轟隆隆的馬蹄聲越來越近,並顯露在室韋探馬的視野之中。

那塵土飛揚間,是一具具人馬俱甲的騎兵,魚鱗重甲在陽光中閃爍着金光,如鋼鐵洪流一般。

洶洶氣勢,使探馬大驚失色,他們猛揮馬鞭,回去向莫賀咄稟告。

一名探馬因畏懼,從馬上滾下去。

他慌慌張張地跑到莫賀咄面前驚道:“啓稟……大酋長……有唐軍甲騎具裝來襲,他們距離我們只有十幾裡,當立刻整軍防禦。”

“甲騎具裝……那是大唐的精銳啊!怎麼會出現?”

莫賀咄愣了一下,又瞬間反應過來:“我們中了唐軍的詭計了!”

唐軍用兵向來狡詐多端,點子比胡人多得多。

莫賀咄立刻就想到他們在唐軍的監視之中,唐軍是有預謀的。

都知道甲騎具裝是唐軍最精銳的軍隊。

有甲騎具裝的出現,必定有數以萬計的騎兵爲其保駕護航。

“快……讓勇士們動起來。諸將領調動自己的部落,以免遭受唐軍鐵騎的衝鋒。”

“涑沫江是我們放牧的地方,今日沒有退路,讓我們背對着涑沫江,與唐軍決一死戰。我們有河神保佑,我們的勇士更加勇敢。”

莫賀咄咬牙下達軍令。

沒有其他選擇!

唐軍的甲騎具裝頃刻而至,室韋士卒會陷入其中,無法再渡江返回。

如果這個時候沒有死拼到底的勇氣,一定會敗亡得徹底。

“大酋長,請您渡過涑沫江,指揮戰鬥!”

一名室韋貴族請求莫賀咄渡河,不能以身犯險。

“我渡過河,還會有士氣嗎?告訴勇士們,此戰本酋長與他們共存亡。”

莫賀咄拒絕渡河,他大喝一聲,拔出寶刀,以彰顯他的勇氣。

但微微顫抖的手,表明了他的心虛。

早知如此,他絕不會聽信安祿山的鬼話。

安祿山、嚴莊、高尚,這三個人連番忽悠,能把死的說成活的。

安祿山雖然謀略不突出,但他巧舌如簧,能把李隆基、李林甫騙得團團轉。高尚是神棍,嚴莊是謀主。

這三個結合起來,魔法物理心理三重打擊,誰也遭不住。

室韋騎兵得到命令以後,迅速散開。

剛渡過黃河的他們,滿是慌張之色。

有些隊伍一時間無法散開,而環境也使他們無法鋪開。

“轟隆隆……”

“殺……”

震天動地的馬蹄聲,伴隨着驚空遏雲的喊殺聲。

唐軍的甲騎具裝終至。

一部份奔跑起來室韋騎兵,想趁機分列兩翼,亂甲騎具裝陣腳。

但甲騎具裝身邊怎會沒有護衛呢?

大將唐朝臣率領騎兵出現在甲騎具裝右翼。

這種輕騎的威懾力,使想要騷擾甲騎具裝的騎兵不得不向兩邊跑。

唐軍在郭子儀的指揮下,分五支軍隊,重騎兵、鐵騎、輕騎、遊弋軍,層層遞進。

用唐軍獨有的“勢”,將室韋士卒剛展開的陣勢壓制住。

室韋騎兵見唐軍針插不進,不自覺地調轉馬頭,向兩邊的原野上涌。

眼看陣勢就要亂掉。

“不能退,不能跑!”

“想往哪裡退?又想往哪裡跑?與其如懦夫一樣跳到河裡淹死,還不如死在戰場之上。重兵死而恥病終,我室韋兒郎的勇氣哪裡去了?”

莫賀咄見此情況,勃然大怒。

還未短兵交鋒,他們就被唐軍的勢所壓制,又退無可退。

這是大敗的跡象啊!

莫賀咄騎馬站在高地上,他看到唐軍騎兵的數量比他們多得多,心神沉入谷底。

但他不甘心認輸。

看李瑄的架勢,明顯是要宰了他,威震東北諸胡。

當莫賀咄的話傳到軍中後,才使得一些室韋勇士掉頭,他們壓制着恐懼,爆發出勇氣,迎着唐軍的甲騎具裝衝去。

唐軍的甲騎具裝只露出森嚴的雙眸,臨近之時,他們死死地夾着長槊、長槍。

猛然衝向脆弱的室韋輕騎。

蹄聲如雷,轟然而至。

在太陽光芒的照耀下,戰鬥交響。

“噗嗤……”

大將寧景瑞長槊在握,破風呼嘯。衝入普通騎兵陣中,恰似虎入羊羣,一名室韋士卒還未出矛,就被他洞穿胸膛,飲恨當場。

“鐺鐺……”

室韋騎兵的刀矛落在他身上,根本難傷分毫。

寧景瑞在衝勁稍減後,用長槊直突直刺,槊鋒所指,血霧噴濺,殘肢紛飛。

身後甲騎具裝紛紛從之,隨着將領大殺四方。

整支軍隊井然有序,如一面鐵牆一般快速推進。

正常情況下,甲騎具裝很難對輕騎有危險。

但唐軍利用地形,佔據天時地利人和,這對以輕騎爲主,且剛渡過涑沫江的室韋騎兵來說是驚天噩夢。

他們的反擊,顯得多麼地蒼白無力。

甲騎具裝縱橫馳騁,馬嘶人吼交織,慘叫不絕於耳。

一路所過,浮屍遍野,血流漂櫓。

“兩翼頂上!”

莫賀咄看在眼中,急在心裡。

他大呼令號角兵吹奏號角,使逃脫甲騎具裝衝擊的兩翼迎上,解困水深火熱之中的騎士。

他也明白,唐軍的甲騎具裝臨近涑沫江的時候必須掉頭。

那時候衝擊力就會不大。

甲騎具裝對馬匹的要求極高,一般在一次衝鋒過後,就要立刻退場。否則馬匹就會報廢。

只是莫賀咄過度高估室韋騎士在猝不及防下的戰力。

也低估大唐軍制改革後的強大。

唐軍鐵騎與輕騎始終不亂,坦然應對室韋騎兵的衝擊。

輕騎與鐵騎配合,形成一個“袋子”,使室韋騎兵鑽進去。

遠方騎兵拋射。

近處士卒掩殺。

戰力、軍心、兵甲、人數。

室韋遠遠落後於大唐。

“咚咚咚……”

在催動人心的戰鼓聲中,室韋節節敗退。

雖然唐軍的重甲騎兵已經掉頭向兩側,但唐軍的鐵騎更加靈活,更容易在大亂之中,斬殺室韋騎兵。

站在高處遠眺,就會發現一層又一層的唐軍,將室韋騎兵牢牢地困在涑沫江畔。

始終有一隊唐軍騎兵在外圍戒備,防止室韋騎兵突圍出去。

室韋騎兵堅定起來的意志,被一次又一次地打碎。

“噗通!”

等日昳之時,第一個躍馬入涑沫江的室韋騎兵出現。

兇狠的唐軍,使他以爲死在戰場比淹死更可怕。

這也使一些會游泳的室韋騎兵向涑沫江奔馳。

更有騎兵開始搶奪羊皮筏,刀兵相向。

莫賀咄已經無能爲力。

因爲有一隊鐵騎,正在進攻他的近衛軍。

莫賀咄在護衛下漫無目的地奔跑。

“大酋長,請您立刻渡江……”

近衛長知道近衛軍堅持不了多久,趁唐軍還沒有殺到涑沫江邊,大酋長應該渡過涑沫江。

自唐軍出現的那一刻,他們就失去勝利的希望。

苦苦掙扎,不過是尋求那一絲渺茫。

“我回去怎麼向族人交代?”

莫賀咄覺得自己無顏面對嶺北鄉親父老。

爲安祿山出兵,全軍覆沒。

爲渤海國出兵,再次全軍覆沒。

部落裡只剩下老弱婦孺,他不再是大酋長了。

唐軍也不可能放過室韋。

“即便如此,您也要回去主持大局。族人必須向西北遷徙,躲避大禍。”

近衛長繼續勸說,用大義和責任去安慰莫賀咄。

此戰不是他們室韋的過錯,是唐軍太奸詐了。

“唉!也只能如此了。”

想到室韋面臨生死存亡,莫賀咄決心回到部落。

一旦唐軍戰勝渤海國,他們就立刻西遷。

即便是苦寒之地也要遷。

在親衛的護衛下,莫賀咄來到涑沫江邊。

他的親衛提前準備有羊皮筏,可供莫賀咄逃跑。

許多室韋騎兵目睹莫賀咄丟棄他們逃跑,那些懷着拼死鬥志的士卒氣勢大泄。

他們的勇氣在這一刻蕩然無存。

還有那些本就畏懼的士卒,他們紛紛丟下兵器,下馬跪地求饒。

河畔邊沒搶到羊皮筏的室韋士卒在唐騎到來之前,也選擇投降。

大酋長莫賀咄渡過涑沫江的時候,淚流滿面地看着此番場景。

還有爲羊皮筏自相殘殺,流淌的紅色江水。

恍惚間,他已經分不清江水是向北流,還是向南流。

他也是懦夫,沒資格苛責。

只能帶着不到千人的殘部,向北逃遁。

大興安嶺南面的部落爲契丹。

大興安嶺北面的部落爲室韋。

同樣的種族,不同的命運。

離開賴以生存的土地,他真不清楚該向何方?

……

顯德府。

李光弼麾下的騎兵,在此肆無忌憚。

前鋒僕固懷恩率領五千騎兵,神出鬼沒。渤海國堅持防守策略,無力去招架。

在室韋援軍被郭子儀覆滅的時候,黑水靺鞨首領屋作個率領兩萬騎兵,到達渤海國上京龍泉府。

這使得大欽茂有一些底氣。

唐軍一直在渤海國肆虐,也不是辦法。

大欽茂在等待莫賀咄到來,然後進行反擊。

但等來等去,也未見莫賀咄的消息。

大欽茂只知道室韋在渡涑沫江,其他一概不知。

因爲大敗的莫賀咄沒有閒心爲渤海、黑水靺鞨傳遞信息。

李光弼在得知郭子儀殲滅室韋后,再無後顧之憂。

他令僕固懷恩率領前鋒騎兵再威嚇中京顯州城。

隨時準備踏入上京,尋求與靺鞨騎兵、渤海士兵的決戰。

王思禮的兵馬在李光弼後方。

如果渤海長嶺府、顯德府等兵馬盡出,斷李光弼後方。

王思禮就會率領鐵騎撲上去。

另外,郭子儀的兵馬也攜大勝之勢,渡過涑沫江,他越過扶余府,進入渤海涑州境內,與李光弼、王思禮相呼應。

涑州距離上京咫尺之遙。

大欽茂也發現唐軍這支主力。

“唐軍的另一部主力竟然渡過涑沫江,到達涑州。室韋兵馬難道沒發現嗎?”

大欽茂急得團團轉。

眼看兩路兵馬就要威脅上京,連日的緊張,使他精神萎靡。

“大王,室韋或已凶多吉少!”

楊承慶沉吟片刻後,不得不將此可能告知大欽茂。

並且可能性很大。

既然一部唐軍主力出現在涑州,那沒理由沒與室韋騎兵相遇。

如果唐軍明知道有室韋騎兵,他們一定不會無顧及地行軍不止。

楊承慶覺得他們遭受唐人的算計,唐人借他們的手,引來室韋,以有利地勢,將室韋打敗。

如此,渤海國、黑水靺鞨、室韋“鐵三角”被擊碎,再無癒合的可能。

楊承慶想着想着打了個寒顫,唐軍將領用兵如神。

李瑄還沒親自出馬呢,就陷入此絕境中。

“輔國公,國家還有多少可戰之兵?”

大欽茂瞪大眼睛起身,他足足在殿中徘徊一刻鐘,才向楊承慶詢問道。

“回大王,渤海的步卒,還有四萬餘,但…良莠不齊,且有一半分佈在長嶺、扶余、顯得、鴨淥四府。”

楊承慶向大欽茂回答道。

渤海全民皆兵,但連着兩次大戰損失不少。

推崇漢化有好處,也有壞處。

民爲重,社稷次之,君爲輕。

在內憂外患下,渤海上上下下充滿怨氣,有的兵馬根本無法強徵。

諸府防備唐軍,也不知曉現在如何。

“如果唐軍主力會師到上京,立刻傳我命令,讓長嶺、扶余、鴨淥、顯德等府的士卒全部出城,堵住唐軍後退之路。本王要在上京與唐軍一決雌雄。”

大欽茂向楊承慶吩咐道。

屋作個率領兩萬黑水靺鞨的騎兵到達上京。

已經不存在守城的可能性。

如果堅持守城,黑水靺鞨一定會棄之不顧。

“大王,不能將室韋可能大敗的消息告訴黑水靺鞨,否則軍心不穩。如果屋作個問起來,就說室韋已到扶余府,準備一起夾擊唐軍。”

楊承慶不忘向大欽茂提醒道。

三方建立在能勝唐軍的情況下,才互相支援。

一旦黑水靺鞨得知室韋被殲滅,難免會產生兔死狐悲的心思,帶着自己的部落亡命天涯。

“本王知道輕重!”

大欽茂點了點頭。

渤海君臣的議事,一切都建立在理論之上。

接連的失敗,折損大欽茂的威望,失去一部分人心。

而人心是最難揣測的。

使渤海的貴族都產生別樣的心思。

九月二十日,駐紮在長嶺府瑕州的上鎮將軍高不平在一番思想鬥爭後,向王思禮獻城。

連日以來,最前線的長嶺府壓力太大了。

城中百姓一直在惶惶不可終日之中。

高不平手中有兩千兵馬,防守都費勁,更別說進攻了。

“識時務者爲俊傑,渤海以下犯上,勾結安賊謀逆,不該滅亡嗎?”

王思禮見到高不平後,對他的“識時務”進行鼓勵。

“是渤海冒犯天威,大欽茂以一己之私,置數十萬百姓於不顧,不配君之!”

高不平雖是堪比大唐懷化大將軍的上鎮將軍,但在王思禮這個大唐都督面前極爲卑微。

都督雖不比節度使,但這是新任天可汗任命的都督,代表着天可汗的意志。

高不平明白,渤海很難再有勝利的機會。

在李瑄統御下完成軍事改革的唐軍,已經是古往今來最精銳的軍隊。

而渤海國上下全無鬥志。

與其如此,還不如投降,爲自己求得機會。

“相信高將軍是忠心的,本將會如實向至尊稟告你的功績。靺鞨人也終將成爲歷史,像是我一樣,三代以後,成爲漢人。是多麼令人驕傲振奮的事情!”

聽到高不平言辭鑿鑿的話,王思禮會心一笑,再次安撫道。

王思禮是高句麗人。

之前大唐滅亡高句麗,使高句麗貴族全部遷到大唐,至此紮根。

現在王思禮或許還能被稱爲高句麗人,但他的兒女可稱爲漢人。

高句麗這個民族,將會和鮮卑一樣徹底消亡。

渤海國佔據着高句麗以前的地盤,王思禮有資格向高不平說這句話。

“末將謹記王都督的教誨。”

高不平苦笑一聲,這終究是他的國家,他也身居高位。

在天下間,誰都仰慕大唐的文化,但不到萬不得已,他也不想揹負罵名。

“將軍能否使河州城投降?免受殺戮?”

王思禮又問高不平關鍵。

河州城在瑕州城的西邊,雖然不大,但千八百士卒還是有的。

“河州城守將張泉爲漢人,他也是末將提拔,末將一定能說服他棄暗投明。另外扶余府的仙州城,鴨淥府的正州城,末將也有把握說服。”

高不平向王思禮拱手說道。

“哈哈……若如將軍所言,我大唐的輜重牛車都能跑到上京街,將軍一定會得到勳章與爵位。”

王思禮大笑一聲。

大唐的爵位,可比渤海國的將軍有份量。

能不費吹灰之力奪下幾座城,削弱渤海的兵馬,戰事於他們越來越有利。

高不平心有激動,他開城投降,也打算爲自己和家族謀一條生路。

是以,高不平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使大唐得到三座城池。

也可以成爲補給站。

李光弼聽到高不平投誠以後,又有了新主意。

他讓高不平率領自己的親信兵馬,到中京顯州城。

這是渤海兩年前的都城,異常繁華。

拿下顯州城,對整個渤海的打擊是致命的。

高不平說自己很難勸降顯州城的守將。

“顯州並不清楚將軍投靠大唐。你佯裝戰敗的殘兵,請求顯州守將放你入內。待進入城中,立刻控制城門。我們的鐵騎很快就會支援而來….”

李光弼向高不平吩咐道。

高不平也覺得可行,爲立更大功勞,他願意冒險。

中京顯州是上京前最後一道屏障,兩城相隔不到三百里。

九月二十五日,高不平率領五百多名完全聽從他的士卒,到達顯州附近。

他在出發前分配重賞,並向麾下許以承諾。

這個時候只要有一個士卒反水,他就會前功盡棄。

“有騎而來……快戒備……”

“嗚嗚……”

顯州城西的哨兵察覺到一隊數百人的騎兵奔來以後,大喝一聲,警戒的號角隨之吹響。

顯州一共有三千五百名士卒防守,在守將的調遣下,紛紛涌上城牆。

臨近的時候,他們發現來騎並非唐軍,而是他們渤海軍的戰旗。

數百士卒,全部穿着渤海的衣着,戴着渤海人才戴的帽子。

只是他們盔甲殘破,神色狼狽。

有不少盔甲都有血跡。

前方的高不平騎着一匹白馬,此時這匹白馬上,從頭到脖頸,黑紅一片,像是浴血衝出一樣。

“好像是上鎮將軍!”

“上鎮將軍守衛瑕州,難道瑕州已經被唐軍攻破?”

“是高將軍,快放開千斤閘門,使高將軍入城。”

顯州城守將見高不平這麼狼狽,他以爲高不平是從瑕州突出重圍,立刻讓士卒將城門打開。

瑕州一破,唐軍一定會瞄準顯州。

多幾百士卒,能多一些防守能力。

千斤閘門被絞起,吊橋被放下。

高不平沒有猶豫,一馬當先衝入城門中。

麾下士卒緊隨將軍,他們握緊自己的兵器,等待一聲令下。

當高不平進入顯州城不久,城上的渤海士卒看到遠處漫天塵土。

又有騎兵。

這一次,明顯是唐軍。

渤海士卒嚴陣以待,準備迎戰。

但過了一會兒,顯州城守將見城門還未關住,吊橋未收起,立刻大喊:“下方是怎麼回事?”

“高將軍和麾下還在門洞那裡,他們突然下馬,一羣戰馬將門洞外堵得嚴嚴實實。千斤閘門的頂閘木板被高將軍的麾下隔開,無法取下。”

一名親衛上城樓向顯州城守將稟告道。

“高將軍,快讓你的兵馬離開,唐軍追上來了。”

顯州城守將趕緊來到城樓的樓梯處,對着下方高不平喊道。

高不平置若罔聞,他將原本守衛城門的士卒驅趕,麾下上百支長矛向外,還有上百面圓盾。

至此,高不平露出狐狸尾巴,顯州城守將面露震驚,他知道上鎮將軍叛變了。

第94章 真正的大盜第151章 野獸襲擊李隆基第6章 王維第279章 洞房花燭夜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184章 南霽雲斬殺吐蕃元帥,九曲之戰大勝第20章 皇帝問策第32章 突厥寇邊第82章 李泌的提醒第140章 涼州城,哥舒翰第52章 期望的功勳第379章 任命六部九寺五監官吏,斬楊國忠 五楊第430章 吐蕃的絕唱第275章 三月梨花,小相公第129章 封候,河西隴右討擊大使第4章 華山金礦第7章 早春贈王補闕第190章 授上柱國,封楚國公,兼河西 隴右採第123章 窮途末路,殊死一搏第432章 再有子女,新拜宰相,外交家第193章 造反,涼州城中的歡呼第320章 唐軍就位,四面包圍第387章 燕軍的挑戰,陣斬敵將第394章 安祿山的最後一搏,李瑄到來第60章 峽口第302章 楊玉環的櫻桃饆饠,安祿山封王,蝶戀花,最後的法令第199章 城門前的重逢,萬民擁戴第191章 回到湟水城,李白寄來詩歌第36章 皋蘭州都督府騎兵第198章 找到兇手,包圍與反包圍第233章 騎兵大戰落幕,吐蕃贊普的心灰意冷第400章 密謀登基,殺雞儆猴第176章 狼煙沖天,赤嶺爭奪戰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296章 天寶八載,靈溪懷孕第383章 安祿山窮途末路,一戰定乾坤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41章 豐安令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164章 巡視諸軍,不斬來使第114章 幕府班底第302章 楊玉環的櫻桃饆饠,安祿山封王,蝶戀花,最後的法令第304章 楊玉環第二次出宮,李隆基的“脆弱”第56章 唐軍陣形第306章 李林甫被算計,李林甫罷相,李瑄率兵至右相府第215章 畫聖吳道子,非有詔不得畫第25章 渭水離別第87章 攻擊李林甫第160章 忠於社稷,李泌出山第46章 再遇薛錯第226章 大非川之戰開啓,焚燒草原,日夜不息第325章 大唐西進,驃騎大將軍第142章 整飭涼州城,河西第一城第316章 大食十萬大軍來犯,波斯王普尚第204章 李隆基出城迎接,拜御史大夫第392章 全軍覆沒,秦趙會盟臺,驍將安守忠之死第34章 神勇第254章 朝堂的爭辯,再兼三使第341章 佔領呼羅珊地區,薩珊波斯復國第20章 皇帝問策第288章 處置李林甫的兩個兒子第270章 變革派領袖李瑄,保守派領袖李林甫第57章 甲騎衝陣第267章 拜相,吏部尚書,修國史,紫金光祿大夫第325章 大唐西進,驃騎大將軍第35章 斬將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第94章 真正的大盜第12章 大案第280章 別出心裁的禮物第326章 大唐西進,目標怛羅斯第204章 李隆基出城迎接,拜御史大夫第198章 找到兇手,包圍與反包圍第173章 全軍覆沒,豐厚的戰利品第420章 佈局天下,開始出擊第66章 血戰高坡第104章 身兼五使,最高養馬官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147章 安祿山拜楊玉環爲母第313章 截胡長安的錢財,李嗣業第408章 與杜甫,百年盛世,叫上李白第50章 獲得寶馬第248章 金盃同汝飲,白刃不相饒第440章 薩彥嶺上的不甘,回紇大可汗死第420章 佈局天下,開始出擊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57章 甲騎衝陣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248章 金盃同汝飲,白刃不相饒第267章 拜相,吏部尚書,修國史,紫金光祿大夫第205章 你想圖謀天下,恢復隋室?第238章 堵住花石峽,吐蕃贊普窮途末路第127章 擒拿元帥,灕水之戰勝利第88章 李林甫卸任吏部尚書第185章 先登之功,三日克三城第73章 威震草原第249章 吐蕃成爲附屬,回到長安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71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