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太學

夏日炎炎,位於城東,任囂城附近的太學,乃是整個嶺南的最高學府,來往的都是讀書人,可謂是才子薈萃之地。

不過,這種盛況,隨着大唐復立之後,日趨的落寞,大量的勳貴子弟被迫離開,讓太學少了幾分熱鬧。

徒留下寒門子弟,在認真的讀書,以備科舉。

太學,在唐後,更名爲國子監,但,國子監內,又設了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等,但太學算是最大,如同進士科在科舉的地位一般。

因爲亂世,其他的學院反而漸漸廢棄,只有太學依舊保留下來。

所以,國子監是太學,但太學不一定是國子監。

皇帝也沒有恢復國子監的想法,太過於雜亂反而不好。

少了勳貴子弟,但太學卻更嚴了,規矩極其刻板,不容有錯,連吃飯時間,都定了時,不允許超過。

如此一來,吃喝玩樂的勳貴們更不願意來這裡了,本來是來鍍金的,誰知是吃苦的。

由於管教的比較嚴,再也沒有發生過太學生鬧事的場面,安靜的讀書,成爲所有人必須服從的命令。

留下的寒門子弟,倒是樂意,因爲太學管飯,管住,還發一些紙筆,有名師,比在家中學習好上太多。

不過,隨着兩次科舉的進行,再加上秀才、舉人試的舉報,太學生已經寥寥無幾了。

都回去考秀才、舉人了,上太學有何用,哪裡有功名實在?

課堂中,講《論語》的直講看了寥寥數人,不由得嘆了口氣,將書本默默地收起,說道:“大家自學吧!”

“諾——”幾個太學生起身鞠躬。

“真是,連個說話的都沒幾個!”作爲太學中少有的官宦子弟,顧百儉嘆了口氣,環顧一週,心中格外的寂寞。

“哎!國情如此!”

相隔數個位置的同學,也嘆了口氣,不無遺憾地說道:“要不是我錢財殆盡,早就回老家了,一個秀才是免不了的!”

“待在這太學學習有何用?又不能參與科舉,聽聞只有舉人才能參與科舉考試!”

“趙兄,若不是你父爲你說了門親事,讓你回去完婚,恐怕你早就回去了吧!”

一個吊兒郎當的少年說道,臉上滿是揶揄之色。

“聒噪!”講臺上,直講實在看不下去了。

瞬間,幾人安靜下來,認真地開始讀書。

一個時辰後,三人齊聚在樹蔭下,暢聊起來。

“聽說了嗎?咱們太學要遷移到長沙去!”顧百儉拿着本書,淡淡地說道。

“看來,你我等人分開之日,不遠矣!”

“如此?我這不是要歸家了不成?”趙子述一臉吃驚之色,這要是真的,他又該如何是好?

“顧兄,你可不能欺人啊!”

“我還欺瞞你們不成,有甚的意思?”顧百儉沒好氣地說道,靠在樹上,整個身體傾斜着,站沒站像。

“顧兄之父乃是禮部侍郎,應當是真的。”楊欽十七八歲,雖然吊兒郎當的模樣,但說話卻有份量:

“這太學,恐怕必需北遷了!而且,聽說,太學北遷後,只允許秀才來求學了,官宦子弟也是可以。”

“哎,我以爲能躲掉,只是我家老頭子太過於頑固,每個七品以上的官員,都可舉薦一人去往太學,不過,需要交學費。”

“那些來求學的秀才,則需要考取,如同科舉一般,有名額限制!”

顧百儉無可奈何地說道:“趙兄歸家之日,不遠了!”

“拿,求學於太學,有甚的好處?”趙子述問道。

“嘿嘿,好處可多了!”顧百儉說道:“聽我父親說,皇帝允許,太學可以舉薦兩百人,直接參與科舉,而無須舉人功名,當然,這兩百人是需要考試的!”

“這可是省卻了不少時間!”趙子舒嫉妒地說道,這完全是這些達官貴人的特權,他這個寒門子弟,可是羨慕地很。

不過,他不知曉,在前唐時,太學可是五品以上的官宦子弟才能入學,如今又降到七品。

現在太學有平民子弟,不過是特例罷了,亂世,一切都很正常。

“還是需要些才學的,只是省卻了時間罷了!”顧百儉擺擺手,毫不在意地說道。

“這太學,聽聞將隸屬禮部管轄,祭酒也定了品,爲正四品,掛禮部侍郎銜!其他司業,及丞(掌判監事)、主簿(掌印)、錄事,諸學的博士、助教、典學、直講等學官,都有品級,俸祿,真乃盛事!”

“看來,我真的要回去了,娶妻就娶妻吧,總要考取了個舉人,還要與諸位再爲同學!”趙子述苦笑道。

就與所有的京城一般,皇帝的聖旨,宰相的決定,總會四面透風,不到兩日,關於太學遷移到消息就傳開,而且,太學改革的消息,在官場,也被傳的沸沸揚揚。

別的不說,太學的門檻從五品,低到七品,對於地方官員而言,真可謂是一道福音,而且,最重要的事,可以有機會參與科舉,不知道跳躍了多少門檻。

秀才,縣試、州試、府試,三關,兩年一次,舉人,同樣也是兩年,而且是全府的秀才競爭,壓力太大。

稍微出點差錯,就錯過一科,時間就浪費了。

對於子嗣,沒有一個人不在意的。

太學改制的消息傳來,地方抵制遷都的議論聲瞬間消失,一下就減少了許多阻力。

只因爲,皇帝輕飄飄的一句話,就化爲烏有。

皇帝的權勢,恐怖如斯。

不過,李嘉沒有想到的事,老族長又找來了,李氏宗族在廣州的族長,位於紅冊之上的李氏子弟的族長,李修賢,找來了。

前面說過,自從李知柔在嶺南節度使任上猝死後,臨死之前推薦了劉隱任節度使,讓劉氏名正言順的掌管嶺南,所以,嶺南的李氏躲過了唐亡後,各地藩鎮對於李氏的屠戮劫難,繁衍來。

而李嘉的祖父,李尉,來到邕州開枝散葉,所以有了邕州李氏一支,爲小宗,其餘子弟,則留在廣州,稱作番禹李氏,乃是大宗。

第四百七十四章無恥第1318章澎湖縣第七百五十六章戰起(上)第八百四十二章第兩百八十二章寬慰驚喜第1238章護法第五百六十章劃分第七百八十三章第八百七十九章浙江府第1111章三門峽第三百九十一章新奇第五百三十九章悍勇第兩百三十四章中原佈局(2)第七百零八章方略第1410章危機第一百二十三章歷史新篇(上)第1251章心思莫名第1247章洛陽危機第一百八十章相守相思第1334章王庭大點兵第1270章草原第五百三十六章心神不定第1283章談心第九百三十二章殺——第1391章藩王第十七章人心奔涌(下)第兩百一十五章再復大唐第一千零四十一章第四百三十三章議論第1196章第七十四章霍然而起第四十六章改與活第一百八十七章郭榮之死第七百四十三章海外熱捧第一千零五十七章第六百七十一章張苗第一百五十九章以夷制夷第五百七十一章非夷狄作禽獸事番外2——觸目驚心第四百四十四章無題第六百三十三章觀政結束第七百三十八章氣急第四百三十三章議論第一百三十九章菜市口行刑第兩百零七章編練水師第1389章彩雲之南第一百二十七章坐鎮番禺(中)第四十五章繪製信仰第兩百四十二章千里迢迢第五百一十章西行第兩百四十五章以糧爲本第1231章開藥第八百六十二章交州第1284章誘惑第1271章巡視王庭第八百九十三章五萬貫第1310章甘州回鶻第四百五十一章長沙府第七百四十六章第七十五章你來我往第九百四十一章靈月庵第三百二十七章整編、整訓第1179章忽悠第1241章裁撤邊鎮第五十八章欽州血案第四百五十一章長沙府第一百九十一章平安京第1258章偷樑換柱第1325章黑水都護第六百九十四章議論第六百四十八章朝會第1105章安頓第七百六十章新的朝貢體系第七百六十七章誕辰第六百七十八章淫祠第1292章事件第1302章第五百九十三章落荒而逃第1312章餘熱第一百五十五章信仰整合(中)第1185章王庭第一千零六十二章房地產第一千零二十八章釐清第九百三十四章第1323章胡昌翼第一千零五十七章第一百五十五章信仰整合(中)第一百五十三章北伐暢談第五百一十一章殺價第一百五十八章攻伐目標第八百九十一章三面第七百三十章弊端第一百二十九章宮中逸事第七百九十一章缺漏第九百三十五章決戰(上)第一百二十四章歷史篇章(中)第六百七十一章張苗第八百一十二章田氏第四百五十九章倖進第九百七十九章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