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欺上瞞下

bookmark

嶺南六十州,欺上瞞下之舉,數不勝數,但事到如今,夏收的關鍵時刻,李嘉只能選擇忍讓。

“暫且讓你們開心一下!”

秦國變法強兵之要,就是控制國內的所有民衆,從而一鼓作氣地萬衆,一心的打敗其他六國統一天下。

南漢地貧人寡,人口兵士皆是不足,爲今之計,就是學習秦國,凝成一塊拳頭,勁用到一處。

興王府的編戶齊民,進行的很是順利,兩個月的時間一晃而過,興王府尹李郜就前來求見,還帶有大量的戶冊,浩浩蕩蕩。

對於這個堂兄,李嘉很是看重,或許是血緣比較近的緣故吧,如果奪權失敗,牽連起來,算總賬的時候,別人還可能躲過去,但他是躲不過的。

他的未來,與李嘉休慼相關。

李郜穿着一身白衣,面白身高,面目俊朗,與李嘉差不離,大唐李氏數百年的基因改良,到如今,基本上都在平均值以上。

與李嘉不同的是,他的氣質很儒雅,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節,謙謙君子,說的就是他吧!

“兄長此時前來有何事?”李嘉明知故問道。

“回稟都督,興王府編戶已然達成,現已經造冊完畢,所有的號牌也已經釘在門前,無一錯漏!”李府尹很是傲嬌地拱了拱手。

一旁服侍的皇城司使田忠,很有眼色勁地將厚厚一疊的戶籍本呈了上來,李嘉直接攤開,看了起來。

整個興王府共有十四縣,戶一十三萬一千三百零六,口四十五萬八千六百零八,士農工商都包含在裡面,僅僅是廣州城,就有十萬戶,三十多萬人。

其餘十來縣平均下來不過萬人,但這也是嶺南有數的富裕大縣,有的州都沒有萬人。

由此可見,南漢朝廷的懶政,十數年過去,整個南漢六十州依舊是十七萬戶,而李嘉僅僅是一次興王府戶口盤點,就有十一萬戶,其他的疏漏自然不可計數。

李嘉的吩咐,這戶籍登記,按田畝的多少來登記的。

比如在咸寧縣,由於是京縣,戶口誇張到了三萬戶,近十萬人,其中家產百貫以上者,就有近五萬人,也許是京城的房價虛高吧!

如增城縣,戶近一萬,其中田畝過千的,就有一千三百餘戶,佔據了田畝總數的五成以上,豪紳們兼併土地成風,的確需要遏制了。

在整個廣州城,坊市之間的界限完全被破除,每家每戶的門框上,都會安有一塊鐵牌,記載着編號,如李都督府就是甲—子—0002,甲是內城,子是甲,第一個零裡,第二個零是裡,第三個零是保,最後的2,就是保裡的編號了。

而0001,則只能是皇宮了。

如此一來,釘上貼牌後,簡直是清晰明瞭,一目瞭然。

“兄長辦事,李嘉自然放心了!”得到身旁田忠的肯定目光後,李嘉很是自然地笑了起來:

“這番禺城,可是天子腳下,馬虎不得,編戶齊民是應該有的,而兄長還需戒驕戒躁纔是。”

此言一出,把他燥得慌,李府尹瞧了一眼那田忠,抿着嘴脣,說道:

“臣下知曉了!”

然後就慌亂地跑了出去,不發一言。

“哈哈哈哈——”

李嘉笑得很開心。

這位堂兄,自從來到番禺後,由於地位崇高,很是過了一把恭維的日子。

自然,也閒不住,送來暖牀的丫鬟侍妾個頂個的漂亮,一不小心,就弄大了好幾個肚子。

這幾天,來自老家的妻妾子女來到了番禺城,於是,就是好一陣的雞飛狗跳,府尹成爲整個番禺城津津樂道的趣事。

畢竟原配是高門嫁女,李郜怕了近十年,已然成了習慣,改不了,只能被動承受了。

“這李府尹家中,怎麼樣了?”李嘉吃了不少瓜,忍不住問道。

“夫人爲人還是挺好的,就是氣不過李府尹,發了幾天脾氣就好了,然後就安排侍女穩婆隨時候着,體貼地不行,還放話,這是李家的骨肉,誰敢亂來,就剁了誰!”

說着,田忠就叉着腰,學着其話,有模有樣的,忍得李嘉笑個不停。

“我這嫂嫂還是懂事的,我那兄長把不住下半身啊!”

歇了口氣,李嘉問道:

“這些戶冊,皇城司探尋,可準確否?”

“大致一樣,只有幾處遺漏,但也是正常,若非奴婢在這番禺數十年,也不曾探清!”田忠低着頭,輕聲說道。

“那就把這些東西改一下,然後複印三份,一份放在戶部,一份在興王府,一份在我書房!”

“是——”

“今日的到了嗎?”

“到了!”

“讀與我聽!”

李嘉躺在靠背上,閉着眼睛,聽着這宦官尖細的聲音,響徹整個書房:

“稻穀,二十七錢每鬥!”

“海鹽,一百三十六錢每斤!”

“魚肉,十錢每斤!”

“***錢每斤!”

“雞蛋,一錢三顆……”

對於番禺城,李嘉時刻地掌握在手裡,而物價,則確實的反應整個城市的近況,食物價格低,代表着穩定。

“等等,稻穀價低還情有可原,畢竟是夏收了,海鹽價格怎麼又高了?”

李嘉眉頭一皺,令田城使心跳加快了些許。

海鹽價格漲了近一倍,着實不正常。

“近些時日,不知爲何,各大鹽場產鹽極低,市面上海鹽稀缺,東莞、新會、海陽、瓊山?、?寧遠、義倫,等地鹽場皆言竈戶逃走,人手不足,所以交付的鹽少了!”

此時南漢與唐朝一般,施行榷鹽法(榷的意思是獨木橋),將鹽戶生產的鹽全部低價收購起來,然後再高價賣給民衆。實行民制、官收、官運、官銷的嚴厲鹽政制度,嚴禁私煮私販,違者一斤一兩皆處極刑。

如此一來,市面上的鹽價與官府的價格,相差近百倍,由此唐王朝度過了最後的一百多年,宋朝每年的鹽課就六七百萬貫,由此可見鹽價之高。

嶺南瀕海,鹽價按理來說應該不高,但榷鹽法存在,百姓吃不起鹽還是存在的,但鹽價如此誇張,快趕上中原地區了。

“竈戶逃走了?怎麼逃?去海里了游泳了?還是長翅膀飛了?”

李嘉的聲音越來越冷,這一下落差,他最起碼損失數萬貫錢。

第一百六十七章天命在我第兩百二十七章不出所料第一百八十三章獎賞之制第四十一章大食商人第一百七十三章準備就緒第一百六十章衣帶詔(上)第兩百五十四章意有所指第三百五十四章城破第八十三章熙熙攘攘第七十六章稱霸海峽第一百五十八章攻伐目標第一百四十二章政治佈局(下)第三百四十二章憂慮第兩百二十五章戰爭動員第兩百九十二章北巡楚地第三百九十二章州縣合併第一百五十五章信仰整合(中)第四百零九章風波第兩百五十八章獨斷專行第四百一十一章權力第九十二章阿卜杜勒第兩百九十六章脫胎換骨第八十八章宿鐵刀第十七章人心奔涌(下)第七章赫赫李府第四百零五章科舉第三百二十八章整編訓練第一百八十四章獎賞之制(下)第兩百零九章世家大族(求票求訂閱)第一百九十三章目光聚焦第五百六十一章流傳第兩百二十四章國家多難第兩百一十一章人心惶惶第八十一章白沙都事第兩百七十六章心有不忍第三百九十九章名單第兩百一十九章從容自若第兩百三十四章大興科舉(下)第五十七章好自爲之第一百七十二章意外意外第九十九章卑沙城內第兩百七十五章不得安寧第三百七十六章回歸第三百三十七章板蕩第三百一十九章揚州危矣第一百三十三章隨手安排第兩百三十四章大興科舉(下)第一百八十九章馬政第二十章富饒貧瘠第兩百零九章陳橋兵變(下)第兩百七十五章不得安寧第三百三十七章板蕩第兩百二十九章露不報捷第兩百八十七章鎮壓豪強第三百九十一章新奇第兩百七十四章硝煙瀰漫第三百二十六章五代好人第三百一十二章八旗顯威第兩百零三章又做好事第二十七章番禺城內第三百八十二章冰寒第四百章捉拿第兩百八十章楚國命運第三百八十四章憧憬第六十八章篳路藍縷第兩百八十二章寬慰驚喜第一章我有嘉賓(修)第一百二十一章人至番禺(中)第一百零一章御用商人第一百七十七章御史與鹽第兩百一十章淮南節度第一百二十九章宮中逸事第三十一章觀中細談第四十九章占城海遇第四百零二章大理第三百九十二章州縣合併第四百零一章凝重第兩百四十章榜下捉婿第一百一十八章暗流不止(中下)第三百二十六章五代好人第十八章建武監軍第三百三十一章天意弄人第兩百零七章大興科舉(中)第兩百零七章編練水師第三百四十五章爲難(修)第一百三十一章酒暖人涼第三百一十三章分發賞賜第一百一十四章風波不平(中)第七十七章媚川都第三百九十章懷孕第三百三十七章板蕩第一百九十一章平安京第兩百一十章淮南節度第兩百八十八章人心晃動第九十一章思維飛躍第一百八十章相守相思第一百七十四章徵收夏稅第一百四十八章話裡有話第兩百一十章仿製回回炮第一百三十七章番坊追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