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表述起來,有些荒謬,卻也是事實。
一方面,伊桑認爲,藍禮就是勒維恩,整個表演渾然天成,完全看不出任何破綻,舉手投足之間的氣場和質感都無可挑剔;另一方面,伊桑卻在擔心,藍禮就是勒維恩,沒有表演成分,而是將勒維恩演繹成了藍禮自己,這對於“醉鄉民謠”來說可是一個壞消息。
意識到自己的胡思亂想之後,伊桑自己也啞然失笑起來。當初他們堅持使用藍禮,就是因爲藍禮與勒維恩之間的氣質擁有相似的觸感,現在卻擔心着藍禮將勒維恩演繹成自己,這着實太過矛盾了,更何況,藍禮作爲一名演員的天賦和才華,他們都已經親自確認了,不是嗎?
果然,如此想法確實是無比荒謬。
但側面來說,這也證明了藍禮的表演取得了難以想象的成功,就連導演都已經模糊了現實和虛幻之間的界限,產生了錯覺。這個想法着實有些大膽,但至少從第一場戲的效果來看,這是一件好事,至於後續效果,還需要慢慢觀察。
老實說,伊桑也有些好奇,藍禮和勒維恩之間的區別到底是什麼?藍禮的表演質感又將如何呈現?還是說,藍禮就真的將勒維恩漸漸演繹成了自己?
第一場戲,想法就有些洶涌。
緩緩地收回視線,伊桑必須先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觀衆身上,現在還有更加迫切的事情需要處理,“我的意思是,勒維恩是一個落魄歌手,在那個年代裡,最不值錢也最不起眼的落魄歌手,他們只是酒吧消遣的一部分而已。他不是藍禮,他不應該贏得如此多掌聲。”
酒吧之中響起了一片鬨笑聲,甚至還有人吹起了口哨。
伊桑自己也再次露出了笑容,“這場戲的拍攝非常簡單,大家就當做享受一場小酒館的演出,舞臺之上不是什麼重要人物。但表演者演唱完畢的時候,禮貌地鼓掌表示支持一下,這就足夠了。我知道,非常多人都喜歡藍禮的表演,但我需要你們稍稍剋制一些。”
“那我們可以笑嗎?”臺下有人傳出了聲音。
“可以,完全可以。”伊桑連連點頭,“只是……”
他停頓了一下,擡起雙手往下壓了壓,苦笑地說道,“只是,冷靜,大家都冷靜下來。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夜晚、一個普通的歌手、一場普通的演出。喜歡的話,吹兩聲口哨也是可以的;不喜歡的話,和自己的小夥伴低聲交談,或者喝一杯啤酒,這也都是允許的。但,務必剋制。”
剛纔那種掌聲雷鳴的情況,絕對不能再出現了。
科恩兄弟的想法構思是正確的,以真正的民謠歌迷來烘托出煤氣燈酒吧的氣氛,以最普通也最真實的觸感來勾勒出六十年代的氛圍;並且呈現出一個真實的表演,從勒維恩登臺到下臺,都是如此。
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出現了一點點偏差。顯然,他們低估了藍禮的人氣,也低估了藍禮的功力。
第一場戲,大家都在擔心着出錯,儘可能保持高度集中;但誰都沒有想到,最後卻是因爲觀衆反應太過熱烈而導致出錯,不得不重新拍攝,這也是讓人哭笑不得。
交代完畢之後,伊桑轉過身看向了藍禮,“你還可以嗎?”
剛纔這一首曲目的表演,伊桑可以感受得到,那種飽滿而充沛的情感在激盪着,通過歌聲傳遞出來;而無論是歌手還是演員,進入表演狀態都是需要節奏醞釀的。現在,一氣呵成的表演卻必須重新開始拍攝,他還是難免有些擔憂。
藍禮的眉尾輕輕一揚,嘴角微微一抿,勾勒出一抹滿不在乎的不羈和隨意,“只是一場秀。”那雙深褐色的眸子滑過了一抹光芒,些許煩躁,些許苦澀,些許放縱,些許高傲,錯雜的情緒轉瞬即逝,卻也無法形容,只是感受到了深深隱藏在骨子裡的桀驁,“所以我猜,我沒有時間抽一支菸了?”
“抱歉,沒有,我們需要趕進度。”伊桑條件反射地脫口而出。
藍禮卻也不在意,用右手輕輕地拍了拍伊桑的左手臂,提着吉他就朝着舞臺另一側走了過去,然後做好了再次投入表演的準備。
伊桑總覺得哪裡不對勁,下意識地轉過身,然後就看到了藍禮的背影,他隨意地擡起手,撓了撓頭,一頭微微卷曲的頭髮凌亂得像是鳥巢一般,微微潮溼的髮絲在光暈之中倔強而張揚地炸開來,透露出一股不修邊幅的隨意。
這不是藍禮,而是勒維恩。
同樣驕傲,同樣清高,同樣內斂,同樣專注;但,卻更加不羈,更加隨意,更加大膽,更加狂妄,更加張揚,更加放鬆。最重要的是,更加市井——
這是褒義詞,不是貶義詞。
藍禮的身上,始終可以捕捉到一股淡淡的氣質,屬於上流階層或者精英份子又或者是知識份子的高傲,進而產生若有似無的疏離感;但現在,這種氣質卻消失了,可以說是更加粗鄙、更加通俗,也可以說是更加接地氣,似乎真的就是露宿街頭的一名流浪漢一般。
那種粗糲,在舉手投足之間滲透出來,看不到表演的痕跡,卻帶來了截然不同的質感。
這就是表演的功力嗎?
但這種感覺轉瞬即逝,伊桑沒有來得及細細品味,藍禮的身影就已經消失在一片陰暗之中,而他的靈感也隨之消失了,無從判斷,那到底是不是自己胡思亂想的錯覺,看來,只能等待後續再慢慢確認了。
入行如此多年來,伊桑第一次對錶演也產生了好奇心。
……
不同,終究還是不同的。
雖然藍禮還不算是老戲骨,但豐富的經歷和探索還是讓他對於表演產生了更多的見解,過去一年時間裡,從“超脫”到“悲慘世界”,再到“地心引力”,藍禮正在一點一點地將方法派和表現派的表演方式真正地融合起來。
藍禮和勒維恩,終究還是不同的。
因爲藍禮是沒有退路的,他沒有家人的求助對象,也沒有依靠的朋友伸出援手,同樣也沒有紛亂情感的羈絆;更重要的是,兩世爲人的經歷,讓他如同飛蛾撲火一般,奮不顧身,抵達紐約之後,心無旁騖地朝着夢想一路狂奔。
藍禮和勒維恩一樣,曾經質疑過自己,曾經擔心過未來,曾經恐懼過現在。但,藍禮卻義無反顧地持續前行;而勒維恩則被束縛住了手腳,困在了原地,茫然若失。
勒維恩的生活之中充滿了瑣事的牽扯,瞻前顧後、步履蹣跚;勒維恩的夢想之中充滿了現實的苦澀,不確定的事情太多太多,每一個腳步都在彷徨都在躊躇都在猶豫,一點一點地壓垮了他的傲骨。只有音樂,那是他唯一的解脫,也是唯一的喘息。
但這種不同,只有藍禮自己知道。
恰恰是這種不同,卻促使藍禮更多地開始思考人生、思考時代、思考命運,也思考生活。
勒維恩是如何開始選擇民謠的?在電影的故事之前,他曾經經歷過什麼?“關於勒維恩-戴維斯”這張專輯的錄製過程又產生了什麼故事?民謠寄託的是勒維恩的夢想,也是勒維恩的生活,在整個時代洪流之下,隱藏的又是什麼?
兜兜轉轉的最後,勒維恩終究還是回到原地,這是命運使然?還是個性使然?亦或者是,他的生活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結局,那麼,這種命運的束縛,他可以擺脫嗎?又或者,爲什麼鮑勃-迪倫擺脫了,而勒維恩卻湮滅了?
前所未有地,藍禮不是從劇本之中來構建一個角色,而是從一首首歌曲之中,描繪出了戴夫-範-朗克的形象,進而勾勒出了勒維恩-戴維斯的輪廓,最後投影在藍禮自己的身上,角色與自己的界限開始一點一點模糊,最終,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表演狀態——
類似於“地心引力”,但更加輕鬆也更加自如。
人人都更加喜歡錶演柺杖,因爲可以發力也可以借力;但藍禮反而更加享受這種沒有表演柺杖的狀態,甩開所有束縛,以自己的理解和詮釋進行演繹。
即使明知道這是一場表演,可是,屬於自己最私密也最脆弱的一面還是不由自主地暴露出來,小心翼翼地隱藏在角色之中。方法派和表現派之間的界限也漸漸消失,以方法派開始,以表現派呈現,以方法派收尾,整個表演一氣呵成,所有的技巧都爐火純青,如臂使指。
如此肆意,如此放縱,如此不羈,如此自如。
這樣的表演狀態,讓人完全享受其中、徜徉其中,真正地體會到了藝術的魅力和傳達。
更重要的是,當演技與演唱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那種潺潺流淌的情感釋放,更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幾乎不需要花費任何力氣和技巧的勾勒雕琢,整個表演就已經神形兼備,就好像……就好像信手拈來一般。
比起“地心引力”的表演狀態又更進一步,而且更加放鬆也更加輕鬆。
於是,藍禮不再顧忌表演技巧,也不再顧及現實與虛幻的界限,自然而然地在鏡頭面前流露,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所有的所有都不再重要,一切都變得前所未有地確切起來。
滿嘴苦澀、滿身疲憊,以假亂真,但卻毫不在意、忘乎所以,享受其中。
一直到今天,藍禮才真正地體會到了表演的更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