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喻沒去理會那些爾虞我詐的事情,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真誠纔是永遠的必殺技。
沒把陳師兄放在申報的課題組裡,是喬喻很篤定,他這次國自然的申請必然是過不了的。
除非審覈專家腦子真進水了。
今天他要是申請一個證明黎曼猜想能過審,以華夏科研界目前的實力,明天什麼N-S方程,NP完全問題,霍奇猜想,楊-米爾斯理論……
等等這些讓人看了就覺得高大上的命題,怕是都會出現在國自然基金的審覈組的案頭。換誰,誰會不煩?
所以只要負責審覈他項目的老師理智尚存,大概看過他的申請之後就丟一邊去了。
唯一讓喬喻沒想到的是,向國自然提交個項目申請,也能在華夏學術界引發熱議。
只能說華夏學術界一天天吃飽了沒事做的人還是很多的。
早知道是這麼個情況,他應該早些一頭扎進學術的大坑裡。
如果早兩年嶄露頭角……不對,喬喻回憶過去突然發現其實早一些他可能也露不了頭。
因爲他剛上初一的時候,他看黎曼幾何方面的內容還覺得很晦澀,挺難懂的。到了初三再回頭看那些內容,突然就能很輕鬆的理解了。
這大概能說明初一、初二那兩年他的大腦還在發育階段,那個時候的大腦還不足以承擔如此高深的知識。
但現在不同了,腦子終究是越用越靈活的。
……
隨便給陳師兄打了打雞血之後,喬喻便心安理得的將部分驗證任務交給陳卓陽。
之所以喬喻會覺得自己想到的證明方法很蠢,就在於其證明過程要很有耐心的不斷分析、試錯。
比如模態路徑與對稱性驗證,就是通過驗證所有模態點是否集中於模態路徑Γ,來驗證零點的對稱性。
如果已經發現所有點都嚴格分佈在路徑Γ*上,且對稱性條件滿足,就可以直接得出黎曼猜想的結論。
當然如果驗證結果出現局部偏差,也可能發現模態點無法集中的情況,但不要緊,接下來還能用模態卷積、模態密度這些方法從全局來分析。
總之,只要黎曼猜想是正確的,這麼多方法總有一種能把結果驗證出來。
畢竟實驗室那些非線性數據的問題都能解決,沒道理這麼簡單的數論問題解決不了。
他需要做的就是給數論與模態空間的映射做精準定義。比如如果最終是用模態密度解決問題,那就要精準建立模態密度函數ρM與素數計數函數π(x)之間的等價關係。
說起來雖然挺麻煩的,但喬喻第一步已經做完了,接下來無非就是看最後什麼方法有用,然後再多推幾條定理的事情。
數學題就是這樣,沒有方法的只覺得時候千難萬難,毫無頭緒。
但只要能找對方法,給人的感覺大概就是如此So easy,全世界數學家追求的也恰恰就是這種So easy的感覺。
就這樣一晃眼來到了三月中旬,京城天氣也開始漸漸回暖。國自然那邊項目申請也有了回覆。
不出意外的沒過。
這次也沒有上會議討論。黎曼猜想嘛,大家都知道是個什麼命題。
不過這次審覈委員會還給了喬喻一份貼心的提示,比如申請國自然項目的時候可以不需要一次甩出來這麼大的命題。
不妨先把命題的範圍縮小一些,比如黎曼猜想新解決方案的研究。這樣說不定就能通過了。多少是有些明示的感覺。
不過喬喻也沒把這次申請放在心上。同樣理論上他也不需要這些基金項目證明自己。他才十七歲,戴不戴帽子其實無所謂。
反正基金申請下來的錢,用起來也很麻煩。還不如多拿點學校的各種獎金。
當然新學期,新氣象,論文自然也是要發的。只是這次論文沒發給普林斯頓的數學年刊,而是發給了JAMS。
同樣是世界數學四大頂刊之一。是美國數學學會旗下的旗艦期刊。錄用的期刊範圍也涵蓋了純數學跟應用數學。
之所以選擇JAMS,是因爲去年加入美國數學學會的時候,答應了會寫一篇論文投稿的。對這種簡單的事情,喬喻一向是說到做到。
畢竟哪怕言而無信也要用在大事件上,如果小事都不能言出必行,那人品也太稀碎了。
當然這其中有個冷知識。雖然說美國數學學會中有美國兩個字,但其本質可以說是一個國際性的數學組織。
畢竟美國數學學會的會員實際上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歐洲、亞洲等等地區的人都能申請。
同樣,美國數學學會資助組織的活動也包括IMO跟ICM,等等這些知名競賽跟大會。
喬喻現在就是AMS的國際會員。可以訪問AMS的數學文獻數據庫。購買出版物或者參加會議更便宜些。
前者能直接訪問數據庫還是有用的。至於購買期刊跟參加會議,喬喻感覺好像沒花過錢。
當然也可能是花過了,不過是導師那邊幫他掏的錢。不過無所謂,很多數學項目批下來的研究資金就是用於這一塊的。
以後能省下來一些總是好的。
這次發論文喬喻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提前跟田言真打了招呼。
田言真大概看了一遍之後,問了句:“證明工作還沒做完,你就把這篇論文發出去?你不怕別人搶先通過你的方式證明了黎曼猜想?”
“那怎麼可能!最瞭解這套公理體系的人是我,接下來有哪些難點我很清楚,別人就不一定清楚了!”喬喻滿不在乎的答了句。
於是田言真在將通訊者名字改成了喬喻之後,便說道:“那行吧,你自己去投稿吧。以後的你的論文不需要把我的名字放通訊作者了。
就用你自己的名字吧。反正你現在數學界也已經很出名了。說不定比我的名字還好用,順便也省得我做你跟編輯之間的傳聲筒。”
“好的,田導!”喬喻點頭應了下來。自家導師還是好的。
另一個好消息則是AMS的集中稿件處理系統還挺好用的……
……
對於田言真的天才學生,突然要研究黎曼猜想這件事造成的影響也在時間的流逝中漸漸淡去。
沒辦法,當初傳的這麼火,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其實還是國自然專家組那邊會不會給喬喻通過了。
可惜了,審覈組沒頂住壓力。直接把喬喻這個項目給斃了。
其實站在看熱鬧的角度,真有那麼一小撮人,是希望看到喬喻能申請通過的。
至於黎曼猜想喬喻是不是真能解決……嗯,絕大多數人還是不看好的。
畢竟黎曼猜想作爲數論的一個重要問題跟其他數學問題不太一樣,全世界大佬級數學家都快把這個問題拆得稀碎了。
……
大洋彼岸,羅德島州普羅維登斯市查爾斯街XXX號,美國數學學會總部所在地。
約翰·亨利端着一杯咖啡走進了自己的辦公室。
JAMS其實跟一些期刊的編輯委員會與一些傳統期刊的組織方式不太一樣。
藉助AMS的龐大影響力,其編輯委員會由來自全球各地的知名數學家組成,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
總部這邊則是綜合處理一些編輯方面的事宜。
這種組織方式與審稿人的高效聯絡機制下,如果單把世界四大數學期刊拿出來對比,其實JAMS對比另外三家,審稿速度算是最快的了。
平均大概只需要6-9個月。
不要覺得這個時間很長,旁邊Ann.Math,Acta Mathematica,動輒審稿時間就是九個月,甚至一年以上。
而且相比較來說JAMS過稿率也是跟其他三家比起來也是最高的。
大概能有20%以上。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 JAMS的審稿標準較低。
事實上正是因爲 JAMS的編委會由一羣高水平的數學家組成,使其在學術界具有極高的吸引力,也吸引了衆多頂尖數學家的投稿。
當然,在這樣的高水平學術圈中,也可能存在因人脈關係而引發的主觀性傾向,但這並不影響 JAMS的整體學術嚴格性。
在辦公室裡與同事簡單寒暄幾句後,約翰·亨利坐到自己的電腦前,熟練地輸入登錄信息不一會兒 JAMS的後臺投稿管理系統便加載完成。
這是他每天工作的起點,也是 JAMS編輯流程的核心環節。
與其他人喜歡用早餐的時間放鬆不同,約翰·亨利更傾向於在清晨快速瀏覽後臺,查看是否有新投稿的論文吸引他的注意。
特別是那些涉及他熟悉的領域,或看起來富有潛在學術價值的稿件,總能讓他精神爲之一振。
爲一篇高質量的論文尋找最適合的審稿人,對於約翰·亨利來說就很有意思。
嗯,他既喜歡那些經常合作的數學家找他抱怨:“該死的!這種論文你爲什麼要找我審?”
也喜歡那學數學家找他抱怨:“該死的!這篇論文你爲什麼不找我審?”
總之,約翰·亨利是一位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編輯。
好像沒什麼能讓他眼睛一亮的論文,直到突然投稿系統刷新了一篇論文。
約翰·亨利第一眼看到論文標題就被吸引住了!
《黎曼猜想在廣義模態公理體系下的幾何化映射》。
不得不說當Riemann Hypothesis跟Generalized Modal Axiom System結合的時候,是真的很吸睛。
一個是知名的數學界未解難題,另一個是目前數學界最前沿最火爆的研究方向。
兩者結合在一起,就讓這篇論文有了爆火的潛質。當然前提是如果論文是真有內容的話。
普林斯頓數學年刊上喬喻那篇論文前天引用量正式破千了。
四個月,破千引用量,在純數學文章層面這個數字所代表的熱度大概就跟某流量明星官宣戀愛,讓微博直接停擺的熱度其實差不了太多。
都屬於現象級的熱度。
這次GMAS還能跟黎曼猜想結合起來,那熱度約翰·亨利簡直不敢想。
尤其是看到論文後面跟着通訊作者:“Qiao Yu*“,更讓約翰·亨利眼睛一亮。
GMAS創始人蹦出來了,還第一次給JAMS投稿,竟然被他撞到了。
於是約翰·亨利第一時間點擊了“Claim Paper”按鈕。
根據內部的分配規則,論文初審時,編輯在輪值期內,且發現與自己負責的學科方向相關,可以優先把論文給“搶”下來。
搶到之後順便留下了備註:“本文獻涉及數論和廣義模態體系,恰好符合我相關專長,由我負責初審編輯工作。”
對於一位期刊內部的高級編輯來說,搶到一篇能成爲爆款的論文,全程跟蹤審稿、編輯跟最終發表過程,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他不但能第一時間瞭解論文的內容,業內那些大佬對論文的評價,還能直接跟通訊作者,針對這篇論文也就是喬喻本人通過郵件溝通。
這不就是難得的深度學術交流的機會嗎?如果能建立起個人友誼就更好了。
畢竟那麼多關於廣義公理體系的稿件,現在都很難找到合適的審稿人。毫無疑問喬喻就是最合適的審稿人之一。
但整個期刊圈都知道給喬喻發這類審稿請求,基本都是拒絕的。還是模版拒。
“感謝厚愛,但我還小,且還在學習中,暫時不太適合承擔審稿人的職責,也很難給出中肯且有效的評價。”
除此之外,這樣一篇論文發出去,相當於親自負責了一篇頂級論文的發表過程,這也屬於職業生涯中的亮點。
以後如果他不在JAMS幹了,換一家期刊,都能拿這出來說事的。
終於在他一通操作之後,電腦上彈出“This paper is now assigned to John Henry.”提示框。
約翰·亨利感覺很滿意。
但還沒等他把論文下載了先認真讀一邊,旁邊的電話就響了。
剛接了電話,就聽到電話內傳來中氣十足的聲音。
“約翰,你把喬喻的那篇論文給搶了?”
約翰·亨利當然能聽出這是他在MIT時的導師,拉里·古斯的聲音。
作爲曾經這位古斯教授的學生,他更清楚拉里·古斯這些年一直在跟母校的詹姆斯·梅納德教授一起研究黎曼猜想。
前兩年兩位教授針對黎曼猜想的研究還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更具體的說就是兩人用更精確的方法改進了對零點分佈和大值行爲的理解。
這是一個理論上至關重要的結果,因爲從數論的角度來說,這一成果爲進一步研究黎曼ζ函數的核心性質、驗證黎曼猜想,以及研究更廣泛的數論問題提供了更強大的基礎工具。
約翰·亨利還專門回去聽過講座,兩位大佬的確引用了新的方法,包括更精確的泰勒展開技術,更高階導數的估計,以及改進後的解析延拓技術……
但顯然這距離完全解決黎曼猜想這個問題還很遙遠。不過話又說回來,兩人的工作還擴展到了其他的狄利克雷級數。
同時自家導師好像也是編輯委員會中的一員,所以接到這通電話,約翰·亨利一點都不驚訝。
“是的,古斯教授,我剛剛看到這篇論文刷出來就立刻認領了。您知道的,這時候肯定不止我一個人盯着後臺。”
約翰·亨利頗爲興奮的說道。
“是啊,我剛打算領取這篇文章,結果一刷新就沒了,你的手速很快!不過你初審最好快一些,我跟詹姆斯可以成爲這篇論文的審稿人。”
嗯,搶了導師的初審權,約翰·亨利還是挺得意的。甚至他覺得自己肯定比導師更有資格初審喬喻的這篇論文。
雖然自家導師跟詹姆斯·梅納德教授這些年一直在針對黎曼猜想進行研究,但他們對廣義模態公理體系的研究,說不定還沒他深入。
這種跨學科兩者結合的文章,初審就需要他這種兩邊都懂一些的。
“放心吧,古斯教授,其實我搶下這篇文章後腦子裡想到的前兩位審稿人就是你跟詹姆斯教授。我這邊會盡快的。”
果然,勤勞的鳥兒總是有好報的。
掛了導師的電話,約翰·亨利便直接下載了論文。沒辦法,自家導師要求他快一些,這點面子還是要給的。
很快約翰·亨利便陷入進論文的奇妙世界裡。喬喻的論文讓他想到了數學界關於黎曼猜想的一個傳奇故事。
這個故事大概就是休·蒙哥馬利合著名物理學家戴森的一次偶然交流,然後發現,控制隨機矩陣和原子光譜的同一普適性規律也適用於ζ函數。
這一點也得到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計算工作的大量數值支持。
當時兩人得出同一公式的方式並不相同。物理學家戴森是通過對矩陣數學中的能級研究得出這個公司,而休·蒙哥馬利則是研究對關聯函數的素數畫像……
當然這並不能說明什麼,最多隻能說明一些規律的確具備普適性,並延伸出了相關的猜想——高斯酉集合猜想:
黎曼ζ函數的非平凡零點分佈與隨機矩陣理論中高斯酉矩陣的特徵值分佈具有相同的統計性質。
喬喻則是通過兩個結構相似的公式入手,逐步驗證模態點的分佈與黎曼ζ函數零點分佈的某種同構性。
這種構造性的幾何化方法,與蒙哥馬利和戴森的統計規律研究雖然不同,但在本質上都揭示了某種普適規律。
不得不說,這是真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