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華的上海灘浪向,有一條鬧猛的中華名街,它的名字叫做南京路,想必到過、還是尚未來過的朋友們,很多都不會對它陌生吧?
據說,阿拉上海灘的南京路,額頭上頭放扁擔,頭挑,伊個世界上最著名的商業街之一。
廣義的南京路包括當下的南京東路和南京西路。而狹義的南京路也就是一九四五年以前的南京路,原本專指今天的南京東路、也就是南京路步行街。
本作品記述解放前特別是抗日戰爭前房地產的情況,故仍舊沿用舊路名。
阿拉大清國道光二十三年、公元一八四三年上海灘開埠後頭的辰光,先到的外商洋行沿外灘永租土地,後來的眼看着外灘浪向被先到的佔了先,不得不只好向西發展。
儂還記得前頭講過的第一次《租地章程》吧?其中規定留有出浦大路四條,其中講到的在四分地之南的一條也就是後頭的南京路。
其中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上頭講到的四分地也就是沙遜大廈的基址。
南京路先後分三次開築,頭一次是在大清國道光二十七年,有英吉利國商人六人合股在當時租界之外頭租地八十多畝,開闢年阿拉上海灘第一個跑馬廳,中間爲花園,專供外人騎馬遊樂。
而這就是很快聞名上海灘的、大名鼎鼎的上海跑馬場,蜚聲海內外的海上地標性建築,而歷史應該記住這幾個所謂洋人的名字,他們是英吉利國商人霍格、W.HOGG、吉勃、T.D.GIBB.蘭雷、LANGLEY、派金、W.W.PAKIN、韋勃、E.WEBB。
這裡先不多講跑馬場,而是再次把話題轉回南京路上頭唻。
爲了便於通行,這些目光遠大的早期上海灘開拓者出資築成一段路叫花園弄,這就是現在的南京東路東段。
道光二十
八年十至十一月間、公元一八四八年,英吉利國租界擴展到周涇浜、也就是現在的西藏路,上述跑馬廳與花園弄已成熱鬧地帶,地價高漲。
於是許多人眼熱了,股東們便在租界西部另租土地一百七餘畝闢爲第二個跑馬廳,而將第一個跑馬廳土地高價出賣。同時將花園弄向西伸延,因路面較寬,可通馬車,人稱“馬路”,這就是現在的南京東路中段。
到了咸豐十一年、公元一八六一年辰光,炒賣地皮嚐到甜頭的洋人冒險家們越過泥城浜又在界外一次圈地五百多畝設置第三個跑馬廳,將第二個跑馬廳再次高價出賣。
同時伊將貫穿第二跑馬廳中央將馬路再向西延伸至泥城浜,這就是現在南京東路的西段。
由此,一條東起外灘、西至第三跑馬廳的馬路已經貫通,但還沒有出現南京路的名稱。
直到咸豐十二年,伊公共租界工部局接受英國領事麥華陀、也叫做麥特赫司脫的建議,將租界內九條南北向的馬路以省份命名,十條東西向的馬路以省會城市命名,花園弄才被正式定名爲南京路。不過阿拉上海人仍然習慣上叫它大馬路。
南京路從外灘起,沿路兩旁土地先後都被永租。沙遜大廈基地於道光二十四年永租,四川路口惠羅公司基地於道光二十五年永租,河南路哈同大樓基地於道光二十七年永租,山東路慈淑大樓及浙江路永安公司基地咸豐五年永租,西藏路大新公司基地咸豐十一年永租,至此路旁土地全部被洋商永租一空。中國商人在南京路造的四大公司、大陸商場、大慶裡等土地都是向洋商購買或租賃的,租地到期房屋還無償交給地主。 據說從清同治八年至民國22年、公元一八六九到一九三三年、共記十九次租界裡廂土地估價資料中統計,阿拉南京路佔有土地的大戶前三名裡頭,除開清光緒十六年、公元
一八零年曾由亞當孫在第三名中佔了一席之地以外,其餘名次全被史密斯、霍格、沙遜、哈同、漢璧禮、雷士德等6家包辦。
值得讓人玩味的是,頭十三年南京路上頭的地皮大王是前頭一再提到過的史密斯,緊跟着中間三十四年的辰光裡廂,稱霸南京路的房產大王換成了沙遜,想必大家對這個洋人還印象深刻吧?
俗話講上海灘後浪推前浪、前浪倒在外灘上,上海灘的房地產行業從來都是競爭激烈,明爭暗鬥不斷,很快風水輪流轉,到了民國之後,直到共和國建立以前,後頭十八年雄踞南京路的地皮大亨,不是別人,正是本作品的主人公哈同。
據民國辰光一部演繹上海灘歷史變化的《上海鱗爪》裡頭講國這麼一條逸聞,叫做半條大馬路。
其中講道:東至黃浦灘、西到泥城橋一段之南京路、俗呼“大馬路”,從前用水泥鋪路,後來都改用赭色香梨木鋪砌,所費不資。相傳全路經費由入英國籍之猶太人哈同捐助,未知是嗎。
又南京路一帶之房屋地產,大半由哈氏購置,故哈有“半條大馬路”之豪譽。 南京路兩旁土地面積,因道契的劃分由四百多畝減少到二百多畝。前三名佔有土地面積在總面積中的佔比,最小是清光緒八年的四成,最大是民國十九年、公元一九三零年的六成。
其中頭名佔前三總面積的佔比,最小是清光緒八年沙孫的四成,最大是民國二十二年哈同的七成。直到最後南京路地產有將近一半集中到哈同名下,所以當時人稱哈同佔有南京路半條街並非虛誇。
曾經差點客死路途之上,曾經差點流落街頭的窮小子哈同,因爲佔據了上海灘一線地段和頂級的口岸,因而身價倍增,家財不菲了,而南京路也因爲有了哈同這樣一位來自西方的冒險家的歷史陳跡,而倍添了滄桑的感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