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康熙還有六十年?

bookmark

康熙皇帝經歷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兩廢太子已經讓康熙心力交瘁,後來的八爺黨更是讓康熙將父子親情徹底拋之腦後,可如今的胤禛,又讓康熙起了爭鬥之心。

朕不願意給的東西,你不能搶!

“胤禛,你向來不是管着戶部嗎?怎麼對這軍國之事也上心了?”康熙一旦平靜下來,將又會變成一位精明強幹而多疑的君王,這番詢問自然也是直入關鍵所在。

胤禛跪伏在地上,儘量讓額頭貼近冰涼的地面,大聲回答道:“兒臣從小到大,一直都是遵循皇阿瑪的教訓,我滿洲絕不可沉溺於中原的繁華,要不忘騎射本領,因此兒臣一直都想着跟隨皇阿瑪,征戰四方。”

“兒臣聽聞楚逆炮火甚利,因此也曾專門去留意過,據說現在廣州澳門等地有許多西洋商人,像之前的佛朗機炮便是自西洋而來,若是我大清能購買一些回來裝備,也不會容得楚逆如此囂張。”

康熙微微點頭,縱使心裡有些不喜老四的手伸得過長,可這個建議倒是不錯,“唔,你且先去安排一二,不過有一點,這大炮無論如何強大,買幾門也就是了,我大清還需得仿造,這火器鑄造一事你先領着吧。”

胤禛心裡一喜,連忙趁熱打鐵道:“皇阿瑪,兒臣帶兵平滅楚逆一事,是否可行?”一邊說着,一邊用眼角的餘光打量着康熙。

康熙輕輕哼了一聲,慢條斯理道:“這些事情朕自有處置,你且回去歇着吧。”這番話卻是不陰不陽,讓胤禛聽得一頭霧水,當下也不敢出言辯駁,只好離開了。

待到胤禛回了府,還不待他召集鄔思道前來商議,便有太監過來傳旨。

“.......茲雍親王胤禛勤勉國事,朕心甚慰,着兼領火炮督造一事......”

待到胤禛叩頭謝恩之後,這才苦笑一聲,當下也沒有心情去找鄔思道前來協商了,因爲這個態度幾乎是擺在眼前了,康熙不願他去插手軍內的事情。

實際上此時的康熙,待胤禛離開後,便立馬召集了上書房的滿漢大臣,針對如今的湖北大局進行來會同協商。

對於目前的亂局,大家心裡都有數,雖然說還不至於危害到大清的江山社稷,可畢竟已經是一地所難制了,後面恐怕就要派遣平亂欽差大臣了,協同諸省兵馬共同進剿,而這個大臣往往都是皇族出任。

這前文中也說過,這大清的各地防禦策略很簡單也很實用,那就是通過鎮戊訊塘等制度,將整個綠營兵權切割得粉碎,就像之前的寧忠源一樣,作爲一名從三品的遊擊將軍,自己真正直轄的兵馬也不過七八百人,這種制度可以有效防止武將做大亂。

問題就在於,在遇到變故時,若是當地的綠營能夠在第一時間撲滅則就罷了,否則就像火勢一般越燒越旺,目前的復漢軍便已經有了這個苗頭。至少目前的湖北綠營基本上是一個不剩了。想要剿滅復漢軍,就需要協同諸省綠營兵馬,只是這麼一來,一般的督撫大臣是沒有這個資格領兵的,而康熙年間,最符合這一身份的人選就是諸位阿哥了。

想到這裡,大臣們也就有些沉默寡言,他們可是經歷過了八爺黨等變亂的,此時妄議阿哥領兵可不是什麼好事,若是落在了康熙皇帝眼裡,恐怕又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康熙冷哼一聲,道:“如今那楚逆已然打下考慮荊州襄陽,下一步或可直下江寧,又或可直插湖南,不知各位都有些什麼想法?”

羣臣默然,戶部尚書田從典出列道:“以微臣之見,如今當匯聚各省綠營,以皇子領兵,並行招撫之策,以靖全功,或可引三藩之例。”

康熙對於在年輕時平滅三藩一直引以爲豪,當時的大清根基不穩,三藩起兵以來,震動了整個天下,幾乎整個南方都已經不保,可是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康熙依然將三藩順利滅掉,堪稱奇功。

當前這個新提拔的戶部漢尚書田從典做此奏對,也算是撓到康熙心癢癢處了,當即道:“楚逆縱使一時猖狂,也不能長久,何須皇子領兵?着侍衛內大臣阿爾鬆阿爲平逆欽差大臣,高其位爲江南提督,魏經國爲湖廣提督,協同江南湖廣川陝諸地綠營,會同共剿逆匪。”

這一安排讓大臣們微微一愣,卻仔細想想又覺得理所當然,皇子領兵並非成例,如今安排侍衛內大臣阿爾鬆阿前往也算是正常,更何況阿爾鬆阿本身也領着火器營的差事,對付楚逆也是名正言順。

不料康熙擡眼望了大臣們一眼,又慢悠悠道:“我軍槍炮鑄造一事,由雍親王兼理,此番上下同心,自當平滅逆匪,易如反掌耳。”

衆人只得謝恩離去,此番康熙的做派,又顯現出幾分功底,從這次安排的人手來看,背景其實都相對要單純一些,對於雍親王也是又用又防,不免讓大臣們多想了幾分。

難道那個傳言是真的不成?

不管大臣們心裡如何做想,這康熙六十年算是到了,康熙皇帝以御極六十年的名義,遣皇四子胤禛、皇十二子胤祹、世子弘晟告祭永陵、福陵、昭陵。

派遣皇子告祭郊廟社稷不僅僅只是爲了祭陵,也是爲了穩定人心,告訴全天下人,他康熙皇帝還在呢!不得不說,康熙御極六十年的威望十分巨大,很多地方原本因爲戰事而波瀾的人心,都開始平息了下來。

可是在此時的荊州,剛剛成立的荊州行營裡,寧渝卻對康熙的舉動一臉不屑。

“靠一個阿爾鬆阿和七拼八湊的十幾萬綠營,就想打發我復漢軍?康熙這個主意莫不是想得太好?”

剛剛被任命爲荊州行營副總管的程之恩也微微嘆息,“這康熙如今也是老了,否則來親征的就是他本人了。”語氣有一絲慶幸,也有一絲淡淡的失望。

可以說,這全天下人除了寧渝以外,誰不是打小聽着康熙皇帝的種種壯舉所長大?即便是出於滿漢之別,可是仍然有許多人在心裡敬畏着這位老皇帝。

“若真是康熙本人來,恐怕就沒有這個康熙六十年了。”

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十九章 火炮第一百六十七章 生死搏殺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一百一十七章 出征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三百零五章 親征杭州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四百一十六章 出使日本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三十五章 雷式型燧發槍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五百六十三章 慘烈搏殺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一百零四章 源頭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六章 雛鷹營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三百章 浙江呂家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五百零三章 濟州島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十八章 收徒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七十九章 吃麪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兩百零一章 看試手,補天裂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一百七十章 九江血(三)第一百七十八章 勸降可行?第三百四十二章 蒸汽機的野望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二百八十五章 攻佔江寧第七十九章 吃麪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四百六十五章 對比的煩惱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二百二十一章 誰不想活?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