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

bookmark

康熙六十年三月十五,白蓮教教主劉如漢在河南九皋山發動反清起義,一時間響應者雲集,除了大量的農民和流民,也不乏一些小地主的身影,他們持着磨尖的竹矛,宣稱“黃天將死,蒼天將生”。

劉如漢所帶領的這一支白蓮教義軍,雖然武器裝備奇差,可是人數衆多,勇氣非凡,因此很快便攻破了伊陽,裹挾了大量的百姓,發展出了十幾萬人馬,自號平天救民大將軍,並且很快就發兵圍了汝州,只是因爲缺乏攻堅武器,頓兵城下久久不前。

正因爲如此,劉如漢纔在這個關鍵時刻,向復漢軍派來了使者,希望能夠獲取一些火炮。

而此時的復漢軍高層,集體陷入了興奮與喜悅當中,這造反的壓力可不是一般大,從去年八月以來,復漢軍一直處於孤軍奮戰的境地,雖然屢屢擊敗清軍,可是這種舉世爲敵的感覺,並沒有那麼好受。

可是如今不一樣了,劉如漢起兵反清,又頂在了河南,這樣復漢軍就不用再擔心河南方向的清軍動靜了,防守壓力也小了許多。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清廷面對十幾萬人的白蓮教,不一定會再把注意力集中在復漢軍身上了,畢竟對方離京城的距離可近多了。

寧渝會同寧忠景一起,在大都督府裡接見前來的使者,在這件事裡,寧忠源並不方便第一時露面,不過有了復漢軍的少將軍,這個面子也算是給的夠大了。

不一會,便有兩個中年漢子,一個穿着長衫,一個穿着勁裝,走了進來長揖到地。

“白蓮教魁首託我二人向少將軍問安,並表示願意跟隨明公麾下,驅除韃虜,還我漢家江山。”

寧渝微微一笑,道:“貴教教主的大名,我早已知曉,如今貴教願意投入抗清大業,自然是天下人人所傾心的壯舉,只是如今復漢軍腹背受敵,怕也難以給予更多支持呀。”

見到寧渝不甚熱情,語氣中似有推脫之意,讓中年漢子有些驚訝,要知道以他們對目前復漢軍的瞭解,如今的復漢軍正缺這樣的一股助力。可如今見面了,卻發現事情並沒有原先想象的那般簡單。

其中個子較矮的穿着勁裝的漢子臉上就有些掛不住,悻悻道:“我家教主哥哥可是深感復漢軍大義,不忍見覆漢軍如今陷入孤身奮戰,這纔不顧時局艱險,這才投身於抗清大業,少將軍這番未免有些過於無情無義了吧。”

穿着長衫的中年人當即就開始打圓場,一把拉了一下矮個漢子,拱手笑道:“還請少將軍勿怪,鄉野之人,說話自然不懂禮數,這位乃劉教主的從弟劉如全,說話急切了些。不過教主此番心思卻是日月可鑑。”

這一個做紅臉,一個當白臉的,倒是欺負他寧渝年輕?不過還不等寧渝發作,寧忠景輕笑一聲,隨即開口道:“貴教誠意我復漢軍自然是懂得的,大家都是爲了復漢大業,自然不必分什麼高低,反倒弄得生分了些,這有什麼話都是可以談得嘛。”

目前對於復漢軍而言,白蓮教可以利用卻絕不可親近,因爲這個年頭,白蓮教的名聲實在是太差了,特別是對於那些鄉紳而言,這些裝神弄鬼的傢伙更是深惡痛絕,連帶着白蓮教在普通老百姓眼裡,都是聲名狼藉。

不過當下還需要白蓮教頂在前面,因此寧忠景這番話倒也是頗爲婉轉,特別是那句不分高低的話,更是說到了劉如全的心裡,在他們這些白蓮教的激進派看來,根本無需聯合復漢軍,靠他們自己就可以打天下,因此對於依附復漢軍的舉動,自然是深深不滿。

可是這身旁的中年人卻看出了其中的玄妙,他本身就是白蓮教的智囊謀士,名爲薛觀,也是一力主張暫時依附復漢軍的,目的自然也不簡單,通過依附復漢軍的方式,慢慢滲透到整個復漢軍的高層,以實現從另一個層次奪權的打算。

因此二人本身路線都是不同的,這一次的出使也反映了白蓮教內的兩種想法,不過薛觀明白,若是隻靠白蓮教自身的那些泥腿子,恐怕是難以成事的,當下也顧不得許多,直言道:“少將軍和寧參議所言有理,這反清大業原本就是天經地義,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我白蓮教也只是想給天下蒼生,帶來一個萬世太平罷了。只是如今清廷勢大,還需兩家攜手,共渡難關。”

這話就實誠許多了,只要別老想着跟復漢軍混在一塊就好,自己老老實實幹事業不行嗎?若是願意給復漢軍當踏腳石,將來也不失公侯之位,豈不美哉?

寧渝當下換了個態度,一臉熱情拉過二人,笑道:“反清義舉正需要天下英雄合力爲之,豈有單打獨鬥之理,白蓮教如今掀起反清義舉,自然是值得欽佩,若是有什麼難處,我復漢軍能幫到的,自然義不容辭!”

態度雖然熱情了幾分,可是話語也沒有多少誠意,什麼叫‘復漢軍能幫到的,自然義不容辭’,意思不就是若是幫不了或者不好辦,就不幫了唄。

薛觀在心裡微微苦笑,當下也斂起表情,微微嚴肅道:“如今我白蓮義軍正於汝州城下苦戰,只是無奈缺乏攻城利器,這才難以得手,還望少將軍能夠施以援手,給予二十門火炮,我軍定當一戰功成。”

寧渝在這件事上十分豪爽大氣,笑道:“如今我軍雖然裝備同樣十分欠缺,可是白蓮義軍如今正是關鍵時刻,我自然不能不表示一二。正好我軍繳獲清軍子母炮、威遠炮也有數十門,撥出去二十門倒也無妨。”

可是薛觀卻嘆了口氣,苦笑道:“這清軍火炮我等自然而已是知曉的,實在是不濟事,還請少將軍能夠將那雷式炮撥出一些吧。”這卻是貪心不足了。

寧渝自然是不肯的,休說給他雷式炮,就算給他近距離看看也是不行的,畢竟這種大炮的技術在目前來說,是領先了整個時代的,豈可輕易予人?

只是當下也不便於直接拒絕,寧渝便擺出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二位可不知道,這炮雖然威力尚可,可每一門鑄造難度頗大,如今我軍也不過十來門而已,卻是無能爲力了。”

這些話語配上這幅表情,倒讓寧忠景都覺得其裝得有些過火了。

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六章 雛鷹營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二百二十三章 八旗勇士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六章 雛鷹營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九十六章 高價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三十三章 後患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三百四十二章 蒸汽機的野望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想造反嗎?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個都跑不了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三百一十五章 議定國號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四百七十四章 大決戰之雍正吐血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擊開始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一百零四章 源頭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一百零四章 源頭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決戰之遺詔留書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六章 雛鷹營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一百零六章 游擊戰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一百七十八章 勸降可行?第二百五十四章 嶽鍾琪的野望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第三百零二章 改造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