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九江血(一)

寧渝率領大軍北上九江,一路上行進浩浩蕩蕩,消息自然也瞞不住清軍。許多清軍明探暗哨騎着馬,向九江方向絡繹不絕地傳遞消息,儘管這些消息真正到爲將者耳中時,已經變得不真不切,可依然是寶貴的情報資料。

雍吉納並沒有攻打九江,僅僅只是在九江城外進行了圍困,在得到寧渝北上這一消息後,面上雖然神色不顯,可心裡無形中卻有了幾分壓力,實在是因爲寧渝的名聲也太大了!

對於寧渝的大名,現在整個湖廣江南都是人人皆知,有人將寧渝比作那三國的周郎,年輕俊美,用兵入神,有人將寧渝比作是吃人的魔王,能止小兒夜啼。

可不管民間怎麼說,那都是嗤之以鼻的傳言罷了。問題是從復漢軍起家一來,清軍跟寧渝打過的仗已經不算少了,這無論是之前名聲多麼大的名將,都在寧渝手裡栽了,輕則戰敗被擒,重則全軍覆沒。

現如今傅爾丹深陷湖廣內,一時間也難以脫身,而整個東面的清軍只剩下了這五萬大軍,卻要迎戰四萬復漢軍,這讓雍吉納心裡有些發慌。

可既然作爲八旗子弟,又當了這江寧將軍,也該爲朝廷盡忠......只是享受了這麼多年的江南風光,家裡又剛剛納了一個姨太太,若是就這麼去了豈非可惜。此時雍吉納心裡便暗自有了撤退的打算,只是心裡有些害怕康熙的旨意到來。

康熙六十年十月出頭,連綿的陰雨籠罩整個湖廣江南,在這般潮溼陰冷的環境下,雙方交戰的烈度卻是上升了不少。從鄖縣到平靖關,再到咸寧,到處都是清軍與復漢軍的戰場,雙方的損失也如日劇增。

雍吉納的五萬大軍已經從九江撤圍,不過也沒有撤得太遠,選擇渡過了長江,將大軍駐紮在湖口,與九江僅僅只有一江之隔,也是想着看情況再說。

寧渝也率軍抵達了九江,與原來駐紮九江的第三師和守備第二師進行了匯合,見到了程銘、程之恩以及嶽凌峰等人,也算是可喜可賀。除此之外,寧渝原先組織的水師也在九江,不過船隻不算多,由寧家老六擔任水師提督。

不過寧渝並沒有駐紮在城內,而是駐紮在城外西岸青石嶺上,地勢算不得險要,卻也足以駐紮下這兩萬人馬,原先荒無人煙的野嶺上營寨密佈,寧渝的中軍大帳前還豎着一面南下都督府的大旗,上面寫着寧字,在雨中耷拉着,顯得有幾分有氣無力。

“看這樣子,這老天爺還真給清軍面子。”

寧渝將腳上的牛皮靴脫了下來,放在火盆上烤着,發出滋啦滋啦的聲音,不時還抖動一下,將裡面的水給抖出來。

“這雨或許得下半個月,道路溼滑難行,恐怕難以跨江攻打雍吉納了。”程銘沉聲道。

程銘是第三師師長,也是唯一一個不由寧家人擔任的主力師師長,其本身跟程家關係不大,主要是一直跟着寧忠源,是老部下了,而且能力出衆,經驗豐富,因此早先便被提拔做了第三師的師長。不過他性格沉默寡言,平日也比較低調,因此在軍中反而不太爲人所知。

寧渝輕輕點了點頭,對於這種天氣情況,他心裡已經有了準備,只是若真不能將雍吉納留下來,他心裡頗有些不甘心。

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也是清軍目前由於溝通不順暢而產生的一個破綻,如果當康熙知道這裡的情況以後,肯定會選擇立刻猛攻平靖關,並會讓雍吉納牽制住自己,而目前平靖關僅僅只有一個師在防守,壓力還是非常大的。

程之恩早先一直都是寧渝的參謀長,對於寧渝也算是頗爲了解,如今看到寧渝眉頭緊皺,心中便有了猜測。

“大都督,下雨天不一定是壞事。若是晴天,雍吉納恐怕還不敢駐守在這裡。”程之恩將手指輕輕點在了湖口位置上,“既然他敢把大軍佈置在此地,無非便是心裡有些不甘,想着藉助雨天,以此跟我軍掰掰腕子。只要他有這個想法,我軍便還有機會。”

寧渝被這個想法一下子給點醒了,主要也是心急則亂,等到冷靜下來之後,越來越感覺此言頗有道理。

“那咱們打雍吉納,就不能再拖了,兵貴神速啊。”寧渝站起身子,他望着營帳外的瓢潑大雨,悠悠嘆息了一聲。

雍吉納之所以還會留在湖口,不僅僅是他內心還有些不甘,還因爲沒有得到康熙的進一步命令,若真的等到康熙回過神來,到時候這雍吉納都有可能直接撤到安慶去。到時候五萬大軍駐守安慶,可就不太好打了。

“寧提督,我軍渡江船隻是否足夠?”寧渝轉過頭望着一直未曾開口的寧忠海,這也是寧渝的習慣,一旦到了軍中,那麼無論什麼關係,都是直接以軍職相稱。

寧忠海頗爲幽怨地望了一眼這個大侄子,自家多少船隻這不是明擺着的嘛?不過軍帳議事,也不敢託大,起身拱手道:“啓稟大都督,我水師有四艘趕繒船,七艘雙篷船,快哨船十艘,民船三十艘,皆是俘獲清軍戰船所得。若只是單純渡江,想必是夠的。”

聽到這麼一說,寧渝也感覺有些寒酸,不過他也明白,這也是當下無可奈何之舉。畢竟從某種意義上,自從臺灣收復之後,明鄭被消滅,清朝在東南海疆的威脅被清除,海防重心由外海轉向內,因此自身都不太注重水師發展。

嚴格來說,目前清廷只有兩支正規的水師,那就是福建水師和浙江水師。至於早年間的綠營廣東水師在康熙三年初建,康熙七年就裁撤了。因此在現如今的長江流域,同樣是沒有清軍水師的,可以這麼說,大家都是半斤八兩。

水師建設不給力,反映到戰船上就是越來越小了,大型戰船失去用武之地,相繼被裁撤,而以趕繒船、雙篷船爲代表的中小船型成爲水師的主力戰船。當然對於目前的復漢軍而言,也沒有大規模發展水師的條件。

“既然如此,三日後我軍便渡江作戰,拿下湖口!”

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五百三十一章 證券交易所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五百四十五章 長纓在手縛蛟龍第四百一十四章 自古艱難唯一死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十八章 收徒第三十三章 後患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二百六十五章 超級爛攤子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五百章 陛下要賴賬第五百零二章 朝鮮失陷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想造反嗎?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一百一十七章 出征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三百四十二章 蒸汽機的野望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緊的拳頭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三百四十二章 蒸汽機的野望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爲南北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敵人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襲北硤關(二)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二百七十七章 東進之路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九十四章 溜了第一百四十章 備戰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軌馬車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爲南北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