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

bookmark

與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樣,康雍年間的外國人其實並不算少,在目前的大清,西洋人高達數萬人,甚至連清朝的欽天監監正,往往也都是讓洋人來擔任,洋監正幾乎是大清的一大特點。

這其中最爲知名的便是湯若望,早在明朝時就已經來華,後來也經歷了滿清入關一事,還受到了順治帝的賞識,爲清朝欽天監的第一位洋監正。

當時的湯若望還成爲了順治的師傅,並且允許湯若望可以隨時呈上奏摺,還免去其跪拜的禮節,還賜湯若望“通玄教師”的封號,可以說是相當看重的。

正因爲有了這一番緣故,後來的欽天監監正幾乎都由洋人擔任,康熙年間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來華,便擔任了康熙的欽天監監正。後來南懷仁去世以後,欽天監監正的位置便落在了德國人戴進賢身上。

這個一臉絡腮鬍子的德國人在天文學上的研究十分深厚,年前還編纂了一本《黃道總星圖》出來,內容十分詳實準確,因此也受到了雍正的賞識。

“皇上聖安,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戴進賢一點也沒有所謂的自尊心,就這麼趴在地上跟皇帝三拜九叩了起來,他來到了中國好多年,如今已經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話。

雍正臉上帶了幾分笑意,輕聲道:“戴進賢,朕每天忙完政務之後,也會翻一翻你那本《黃道總星圖》,這書跟當年南懷仁的《靈臺儀象志》比起來,卻是詳細了不少。”

戴進賢聽到雍正提及他的得意之事,當下哈哈大笑起來,隨後高聲道:“皇上,我編的這本《黃道總星圖》比起當年的《靈臺儀象志》,多了‘南增三’‘南增四’兩顆星,確實要比南懷仁的書更加精準。”

跟在一旁的怡親王允祥卻是皺了下眉頭,他跟南懷仁頗爲熟悉,小的時候也曾跟着南懷仁學習過,如今見這個西洋人竟然如此無禮,心裡便有些不舒服了。

“如此說來,戴先生的書,本王卻是要好好看看了。”

聽到允祥話語間略微帶着幾分諷刺,尋常人自然也能感受得到,可是戴進賢無論漢話說的多麼好,可畢竟骨子裡還是一個外國人,自然也就沒有察覺到允祥的諷刺,連聲道謝。

這一下子卻是讓允祥也無話可說了,對於這個不識趣的西洋人,也就不再搭理。

雍正冷眼旁觀,卻是輕輕一笑,“戴師傅此來卻是充作翻譯,咱們還是先去看看吧。”

一旁的兩個西洋人不懂中文,卻是有些無奈地聽着衆人嘰裡咕嚕說了半天,也沒法插話。正鬱悶的時候,戴進賢聽了雍正發話,當下便用葡萄牙語說了一遍,二人這才聽明白了過來,也連忙說了一通。

戴進賢連忙向雍正翻譯道:“他們說先帶皇上去看火槍,然後再去看火炮。”

這兩個西洋人都是佛郎機人,精通槍炮,因此被戴進賢向雍正舉薦,成爲了火器營的督辦,也算是吃上了皇糧。

雍正不置可否,他臉上帶着淡淡的笑意,示意對方在前面帶路。

衆人便一同前往了火器營校閱場,此地乃火器營日常操練之地,因此裡面綁了許多草人作爲靶子,一些靶子上還穿着鐵甲,上面佈滿了各種彈痕,一看便是長期訓練所留下來的結果,看上去倒顯得倒是似模似樣。

等到雍正到了之後,戴進賢端着一杆裝飾精美的火繩槍走了過來,從外觀上來看,卻是比尋常的鳥槍要精緻許多,一看便絕非凡物。

雍正接過鳥槍,瞧見上面的火繩卻是輕輕皺了皺眉頭,他雖然沒有上過戰場,可是也知道楚逆的槍都是沒有火繩的,射速要快上許多,而這杆西洋人造出來的火槍,卻依然是採用了火繩工藝,這說明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

戴進賢瞧見了雍正臉上細微的表情,當下便解釋道:“皇上,如今在歐洲最先進的火槍雖然是燧發槍,可是燧發槍並不夠穩定,故障較多,使用起來不如穆什克特火繩槍。”

雍正卻是冷哼了一聲,“燧發槍不穩定?可是我瞧那楚逆用的燧發槍,卻是挺穩定的。”一想到花了這麼多的銀子,最終造出來的還是火繩槍,這讓雍正不禁感覺有些失望,他心裡甚至開始以爲自己是否錯了。

實際上在去年的時候,雍正當時還是四皇子,主管火器營的時候,便已經有人向他舉薦當年的戴梓營造火器。

可是戴梓都已經七十多歲了,年邁體衰,卻是難以從盛京再次回到京城。再加上當年戴梓被南懷仁誣陷,被扣上了“私通東洋”的帽子,因此被康熙流放到了盛京。

在這種情況下,還只是皇子的雍親王,如果想要啓用戴梓,就需要擔着冒着皇帝大怒的風險召,而彼時正好也有善於造槍炮的西洋人前來投奔,因此多番考慮下,雍正還是選擇了放棄這個想法,將這些西洋人委任成爲了火器營的督造。

場上此時的局勢比較嚴肅,連站在一旁的佛郎機人似乎感覺到了一些不對,他們彼此對視了一眼,隨後便主動開口,嘰裡咕嚕說了一通佛郎機話。

戴進賢隨後便翻譯道:“大皇帝陛下,現在歐洲只有國家纔有燧發槍,這種火器主要是通過擊錘上的燧石撞擊產生的火花才能引燃火藥,穩定性並不高,反倒是給大皇帝陛下的穆什克特火繩槍,威力頗爲巨大,如今已經裝備了整個歐洲。”

這一番話若是讓內行人聽見了卻是會笑個半死,然而對雍正來說,卻難以分辨是否真實,他也不再多言,只是揮了揮手,示意對方趕緊開始演練,這不管怎麼吹,最終還是落在了紙面上。

隨着一聲哨聲響起,二十名清軍士兵走到校閱場上,捧着一杆穆什克特火繩槍,隨後便點燃了火繩,隨着一陣白煙升騰而起,火繩槍發出了一陣震耳欲聾的聲音。

只見在煙霧朦朧中,擺放在遠處一百步外的草人,上面已經被打穿了好多個窟窿,甚至連一些草人上的鐵甲,也被徹底穿透。

這一威力卻是讓雍正欣喜不已,他這才放棄了偏見,重新端起了穆什克特火繩槍,隨後便自己進行上藥上彈,然後瞄準着遠方的草人,接着便點燃了火繩。

“轟——”這聲音比起鳥槍更加沉穩有力,也讓雍正整個人都被震了一下,可是他心裡卻是異常欣喜,這玩意實在是比鳥槍的威力大太多了。

儘管雍正還不清楚復漢軍的火槍到底威力有多大,可是他此時卻已經認定了,這個穆什克特火繩槍比起復漢軍的火槍,應該還要強大不少。

“此槍威力甚大,甚好,據說楚逆中一部精銳慣穿重甲,而鳥銃之短小者未能洞貫,往日常常宜畫敵爲的,專擊其手與目。而今日所造之火槍,威力之大可洞穿鐵甲,想來亦不遜於楚逆。”

“只是此槍名稱卻是難言。”雍正臉上有些爲難,索性輕聲道:“既然此槍槍口形似鷹嘴,便喚作鷹嘴銃吧。”

實際上雍正還不清楚,他其實是被這幾個西洋人給蒙了,這槍確實在歐洲被廣泛裝備,但是目前基本上是處於被淘汰的邊緣,而燧發槍技術已經在歐洲普及了足足一百多年,並非什麼真正難以接觸的事物。

只是這兩個西洋人心裡雖然清楚,可是還不想就這麼把壓箱底的功夫給交出來,畢竟他們心裡也清楚,若是這麼快就把老底子掏出去,將來還怎麼宰大戶?

人心的貪婪便是如此,他們拿到了清廷支給的數十萬兩白銀,卻只弄出一種火繩槍,爲的自然便是將來能夠弄到更多的銀子。

不過前面既然已經有了火槍這個例子,雍正卻是對火炮也生出了幾分渴望來,只是等到真正見到火炮時,卻是大失所望。

原來那兩個西洋人折騰出來的火炮,其實就是重型子母炮的一個翻版,說起來清軍在前幾年就裝備了重型子母炮,對於這個武器並不是很陌生,因此連雍正也瞧得出來這其中的花樣。

那兩名佛郎機人對視了一眼,隨後又開始嘰裡咕嚕了起來。

“大皇帝陛下,此炮形制雖然與重型子母炮無異,可是火炮的質量和射程都大大提高了許多,不再會像之前那般容易炸膛了。”

雍正嘆了一口氣,他明白想要一下子追上覆漢軍的火器不現實,可是如今卻發現,就連這一點點的提高都變得如此困難,將來又如何跟復漢軍相抗衡?

接着便開始試炮,隨着一陣陣轟隆的炮聲之後,只見那些彈丸打出的距離,確實比起目前清軍的子母炮要高出一倍左右,再加上火炮也都沒有炸膛,這讓雍正的失望之情也緩解了許多,這有總比沒有要強。

一想到這裡,雍正便急忙問道:“鷹嘴銃與這重型子母炮,造價幾何?”

等到戴進賢翻譯過去之後,過了好一會才翻譯了回來,只是他的額頭卻在冒汗。

“啓稟大皇帝陛下,這鷹嘴銃造價四十五兩白銀,至於這重型子母炮,造價約三千兩白銀。”

這個價格的水分之大,讓戴進賢都有些覺得誇張了,可是對於雍正和在場的大清官員們來說,卻感覺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價格。原因很簡單,他們原先的鳥槍和子母炮就不算便宜,一杆鳥槍動輒要二十兩白銀。

當然,這也是建立在雍正不知道復漢軍火器價格的基礎上,要是他知道復漢軍一杆漢陽造燧發槍目前的價格不過十兩,估計眼珠子都會瞪出來。這其中的原因嘛,除了技術本身以外,更多的就不足道哉了。

對於此時的雍正來說,他已經再三縮減了上宮裡的用度,爲的自然便是重新建立起一支大清的強軍,以便於將來跟復漢軍實現決戰,有了這個想法後,當下心裡便有了打算。

從軍機處再到編練新軍,正在雍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着所謂的改革時,廉親王允禩卻是呈遞了摺子,要來面聖。

雍正做了這麼些大事,心裡正是得意非凡之時,自然也就不再阻攔允禩,讓他直接到了冬暖閣面聖。

允禩進入大殿之後,眼觀鼻,鼻觀心,跪在了地上老老實實磕了幾個頭,才輕聲道:“奴才允禩叩見皇上。”

雍正端坐在上方的錦榻之上,心情卻是不錯,掃視了允禩一眼之後,臉上便帶了幾分笑意,也不知是譏諷還是真心。

允禩又磕了個頭,輕聲道:“承蒙皇上恩澤,將奴才提拔爲軍機處行走,可是奴才這些年體衰心弱,頹唐難安,實在是怕誤了皇上大事,更怕誤了我大清,奴才懇請皇上另選賢能吧。”

在這件事上,允禩卻是看得清清楚楚,從開始所謂的總理大臣,到如今的軍機處行走,看似是受到了雍正的提拔,實際上是被雍正拴在了眼前,還會接着軍國大事的由頭,來狠狠發作自己,到頭來還是他允禩吃虧。

可是允禩沒想到的是,雍正此時卻利用他推辭的機會,再一次狠狠發作了自己。

“先皇考將江山託付給了朕,可也是託付給了衆位兄弟,朕以爲爾等皆需好好反省自己,而不是在此推三阻四......你心裡到底是如何想的朕?”這話說到後面,卻是一片陰森殺機。

允禩滿腔的悲苦卻是說不出來,只好跪在下面磕頭認罪。

“哼,罷了,朕心裡實在是不忍苛責於你,你自己回家讀書,絕不可再出府門一步。”雍正臉上帶着幾分冷笑,只是一番寥寥言語之間,便將允禩給實質性的軟禁了。

允禩心裡微微鬆了一口氣,這才選擇領旨謝恩,只是在他跪下來謝恩之時,卻在心裡狠狠發誓,等到大事既定,這再多的仇也就報了。

等到允禩離去之後,雍正心裡的得意便再也壓抑不住,擡眼望向了輿圖上的江南之地,眼中透着一股複雜,內患暫平,這外辱自然就顯得有些刺眼了。

復漢軍,寧渝。等着吧,等着朕梳理完江山,到時候再來與你一決勝負!

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一百七十八章 勸降可行?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五百五十九章 三路會攻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個都跑不了第二百二十章 奔襲北硤關(三)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緊的拳頭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三十三章 後患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兩百零一章 看試手,補天裂第四百一十章 平定西南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九十章 傷亡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九十章 傷亡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似水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第五百七十四章 當大王的機會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四百七十四章 大決戰之雍正吐血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二百七十七章 東進之路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六十章 父子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態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四百一十六章 出使日本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五百一十章 飛蛾撲火第二百五十四章 嶽鍾琪的野望第一百章 年關第四十章 出鞘第一百九十四章 戰前摩擦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二百二十九章 朕還沒死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