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大冶

bookmark

武昌在後世非常有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爲大冶的存在。

在晚清時期,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之後,在龜山的腳下開創了漢陽鐵廠,可以說是開清政府之先河,而漢陽鐵廠所用的鐵,便來自大冶。正所謂“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說的就是大冶,如今的大冶縣,可不僅僅只是鐵礦多那麼簡單,連金礦也是聞名天下的。

如今的大冶縣便位於武昌府的管轄之下,距離武昌其實也不遙遠,在寧家拿下武昌城以後,當初最想拿下的目標便是大冶縣,不過在滿丕和憲德等人逃出武昌城之後,對大冶倒是頗爲看重,臨時調集了左近興國州的綠營兵駐防在此地。

這部分來自興國的綠營兵大概有三千人左右,因此寧家並不能在拿下武昌之後,直接佔領大冶。不過武昌府所有的清軍都已經聚集在大冶了,如果打下大冶,就能將整個武昌府完整地握在手心裡。

鑑於這種情況,寧渝也一直在忍耐着,一直等到九月出頭,寧家的潛力開始得到發揮之後,兵力急速擴張到了萬人規模時,寧渝纔開始打起了大冶的注意力,特別是這一次,他不僅只是想單純的打大冶的主意,還想把黃州府一塊收入囊中。

這也是爲了讓滿丕在召集重兵之前,先拔掉滿丕的一顆牙齒,打起來也更有勝算一些。只有主動出擊,才能將整個湖北湖南的清軍的目光從武昌城上吸引過來,才能讓寧家擁有更多的準備時間。而黃州府作爲頂在武昌後腰上的一把尖刀,更是不容小覷,不先拿下黃州,到時候西面德安府、安陸府以及襄陽府的清軍過來以後,兩面夾攻之下,寧家實在是太過於危險了。

如果拿下大冶乃至於黃州,那麼短時間內,寧渝不用擔心東面的威脅————再往東就是江西和安徽兩省,若非兵部的命令,這兩地的清軍是不能隨便動的,否則就是造反大罪。至於朝廷派大員過來協調多省聯合會剿,短時間內是不用擔心的,畢竟康熙還丟不起這樣的人。

九月上旬,寧渝帶着剛剛完成組建的復漢軍第一師出發了,一共五千人,是目前寧家兵力的三分之一,也是寧家的希望所在。這五千人雖然經歷過了短暫的訓練,可實際上仍然都是以新兵爲主,這次打大冶也是以打代練,只有戰場才能最快將部隊練出來。

新組建的復漢軍第一師師長由寧渝親自擔任,師參謀長由程家子弟程之恩擔任,此人也是知兵的,過去也是在綠營裡打磨,性子十分穩重,再加上經驗也頗爲豐富,因此作爲寧渝的副手再合適不過。

第一師深受寧渝看重,其下的兩個作戰團都是尖子,第一團團長是自己親手帶出來的董策,第二團團長是原來漢陽營的鄧方,都屬於有經驗有實力的軍中好苗子。

由於寧渝這一行本來就是打清軍一個措手不及,因此並沒有進行什麼戰前動員會,只是寧忠源作爲大都督,前來給自己的兒子送別,可是在寧忠源心裡,卻是真正體會到了作爲父親的心酸,恨不得自己以身代替,只是大都督應該穩坐營賬之中,這也是應有之理。

“這一次打大冶乃至於黃州府,意義十分重大,我就不跟你多說了,你自己心裡更清楚。”

“我只說一點,一定要從速!”

寧忠源用心叮囑着自己的兒子,唯恐自家的兒子出了半分岔子。

寧渝心裡也明白,當即也沒多說什麼,帶着復漢軍第一師,向着大冶進發了。

此時的大冶縣並非一片混亂,駐守的綠營將領許明遠是原來興國營的守備,手下的三千人再加上原先就駐防大冶的一個綠營千總,總人數快有四千人之多,把一個並不大的大冶縣城擠得是人仰馬翻。

許明遠在朝內沒有任何靠山,能夠上到這個位置,居然是靠自己的能力————因爲在之前表現出色,被前任巡撫張連登看重,才升爲綠營守備一職,可是等到張連登去職以後,他便備受冷落,這次移防大冶,使得許明遠非常看重這個機會。

“這裡,還有這裡,怎麼人這麼少?再調一些人過來,把這裡堵上。”許明遠在親兵的陪同下,將整個大冶縣佈置得紮紮實實,他自認爲自己不是什麼天才,因此每次打仗之前都會做好充足的準備。

對於自號爲大都督的寧忠源,許明遠不算熟悉也不是很陌生,之前在張連登府上是見過的,二人都曾經跟隨過張連登,因此從另一方面來說,許明遠對於寧忠源還是頗爲看重的,能夠鬧出這麼大的聲勢,想必也不是一般人。而且二人也算是同處出一門,因此心裡也是對寧忠源非常同情。

可是不管怎麼說,許明遠都不會去投靠寧忠源,因爲他從來都不會懷疑整個朝廷的強大,不管寧家再怎麼折騰,頂多也就是在湖北省內折騰折騰就完了,湖廣水陸提督王文煥已經在開始調動兵馬了,一旦跟襄陽府的滿丕會合,便會立馬合兵進攻武昌,屆時寧家再怎麼能折騰也會被按死,只是這一切都需要看滿丕的決心罷了。

哪怕寧家佔據了所謂的槍炮之利,終究都是會被剿滅的。不過在這期間,他許明遠和興國營可不會隨便去摻和這些事情,畢竟以目前寧家暴露的戰力來看,他興國營肯定不是個,畢竟連撫標和督標都先後折了進去。他握着這三千老弱病殘,能打個什麼仗?只要守住,那也是一件大功。

可是就在許明遠還沒想到的時候,寧渝所在的第一師已經快要靠近大冶縣城了。當然這麼一大支兵馬自然也瞞不過守軍的眼睛,因此許明遠很快也知道了這一消息,望着城下烏央烏央的復漢軍,他輕輕握緊了拳頭,倒吸了一口冷氣。

不好打!這下面的人看上去都是精銳,而且至少有五千人,而己方只有三千出頭,就算是守城,也佔不到什麼便宜。

許明遠趁着復漢軍還沒有徹底合圍,撒出去了幾名探子,向着黃州府出發了,只要等到黃州府的援軍,不僅城圍可解,這城下的復漢軍也會吃下一場大大的慘敗!而在此之前,自己要做的就是堅守待援。

而此時的復漢軍等一行也看到了被撒出去的信使,當即程之恩便建議讓寧渝派斥候去截殺信使,從而讓城內衆人的戰心瓦解,下城自然不費吹灰之力。

寧渝輕輕搖頭,如果只是單純想要打下這座大冶城,自然可以這麼做。可寧渝還有更大的貪心,他想要釣更大的一條魚。而這條魚,就是來自黃州府的清軍。

第一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三十八章 資本力量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六十二章 舉大白,聽金縷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八十七章 得加錢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三百九十一章 讓人心跳的數字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三百九十一章 讓人心跳的數字第十三章 父子夜談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一百四十八章 速克清江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決戰之遺詔留書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四百一十三章 賣個好價錢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一百二十六章 強攻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四十章 出鞘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五百五十九章 三路會攻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爲南北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不想再跑了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九十六章 高價第一百七十八章 勸降可行?第二百八十五章 攻佔江寧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