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波瀾

bookmark

康熙五十九年十月,湖北三府陷落的消息,已經傳遍了天下,無數人怒罵亂臣賊子,也有無數人歡欣鼓舞,漢人天下終於有希望了。

與此同時,穩坐北京城的康熙皇帝,在看到滿丕所上的奏疏後,險些背過氣去,這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再也不顧儀表儀態,在朝堂裡狠狠大罵了滿丕一通。

“廢物,混賬東西!朕的天下,就讓這幫小人給肆意丟掉了,着令,失陷三府所有棄城而逃的官員及綠營將佐,力斬無赦!”

這一番雷霆之怒讓大臣心驚膽戰,這可是康熙近些年來從未有過之事,將君臣相得的僞裝撕了個粉碎,由此可見康熙內心的怒火之盛。

從這一刻開始,復漢軍或者楚逆這個名字,開始進入了這滿朝袞袞諸公的心裡,從原來以爲的一介旋起旋滅的逆匪,到現如今震動天下的叛軍,只花了一個月時間。

四阿哥胤禛不顧塌上康熙難看的臉色,再一次跳了出來,“啓稟父皇,楚逆猖獗如斯,實是總督滿丕無能,還望父皇查處此人,更換賢能,以激勵士心。”

四阿哥並非不知這番出言會觸怒康熙,實在是他爲人稟性剛直,明白若是湖北戰場上再不更換總督滿丕,恐怕還會有更大的亂子出現,當下也顧不得許多。

康熙聽到此言,臉色更是陰沉了幾分,上一次着力保滿丕的就是皇帝本人!你四阿哥如今說這番話是什麼意思?想看君父顏面無存?心裡不快卻是沒有表現出來,掃視了一眼羣臣,淡淡開口道:“諸位還有什麼想法?”

馬齊雖然心中也在暗罵滿丕無能,可是這個時候也不得不站出來,“湖廣總督滿丕雖有大錯,可畢竟爲大清披肝瀝膽,如今已經會同提督王文煥,集成重兵之勢,當下卻不好臨陣換將。更何況這平亂大局,不可盡付漢人之手,還望皇上明鑑。”

“更何況,這作亂的是綠營將佐,這投降的亦是綠營兵將!”話語中隱隱將矛頭對準了滿朝漢臣,造反的是漢臣寧忠源,投降的是漢臣許明遠,那這滿朝的漢臣又該如何自處?

馬齊早就對朝上的漢臣不滿,尤其是在之前康熙提拔的李光地、趙申喬、周培公以及姚啓聖等人,幾乎將滿臣的權力分走了大半,如今有機會自然要打壓幾分。在這番考慮下,馬齊這話卻是說的毒辣,隱隱點出瞭如今湖北戰場上的局面,帶兵的都是綠營將官,幾乎沒有滿臣,此時若是將滿丕換掉,對於滿人不利。

在場的漢臣一聽,卻是急了眼,這明明要把黑鍋往漢臣身上扣的節奏,也顧不得滿漢之別,當下便有人出來反駁。

文淵閣大學生王掞當即出列,此人乃前朝首輔王錫爵的曾孫,於康熙九年得中進士,七十多歲的年紀卻不減豪氣,可謂老而彌堅。

“啓稟皇上,馬齊大人所說固然有理,可是前番與楚逆屢屢激戰亦是綠營。這漢人的心,是向着皇上的!”

康熙在御榻上冷眼旁觀,這滿漢大臣之間相互攻訐的場面,實在是太熟悉了,自從他登基御極一來,這樣的場景簡直數不勝數。不過康熙也樂得如此,唯有分化制衡,才能確保權柄在手。

不過此時的康熙,人老心卻不糊塗,自然明白如今楚逆作亂,再對綠營動手恐怕會逼得天下漢人皆反,因此不僅不能過於苛責漢臣,還需要大大優待一番。

“你們都是我大清朝的忠臣,滿丕沒有做好自當懲罰,這楚逆作亂亦是個例,豈能以滿漢區分?着令,湖廣總督滿丕限年底之前,速速平滅亂匪,收復三府,再有差池,朕要了他的腦袋!”

“前番幾次雖有失利,但無礙於綠營將佐拳拳之心,着令對湖廣戰沒綠營兵丁家屬,應當好生撫卹,黃州協參將鄭容忠心爲國,雖死猶榮,着賞雙眼花翎,賜榮祿大夫爵。”

這一番處置下來,卻是讓滿漢大臣都心滿意足,滿丕沒有被換下,對於滿臣來說就是值得的,而綠營官兵將佐得了賞賜,也能說明漢臣參贊有功,從這一點上來看,康熙作爲一代君王,對於平衡之道已經是爐火純青。

只是事情就這麼了了,康熙內心的結卻沒有打開,明年就是御極六十載了,對於康熙來說,也沒有多少年好活了,想要圖個名,卻被這突如其來的楚逆狠狠打了一嘴巴。

這中外朝野萬方臣民,還不知怎麼在心裡編排朕呢!

一想到這裡,康熙的眼前便有些發黑,只是他明白如今可不能倒下,強撐着回了上書房,可是心裡的怒火卻是無處發泄,便藉着由頭,胡亂打死了幾名觸黴頭的宮女太監,卻是心裡舒暢了幾分。

翻開了一摞奏摺,其中一封卻是朝鮮外臣所稟,稱朝鮮國王李焞薨逝,希望天朝上國能夠冊封新的世子,看到這一本奏摺,康熙的內心卻有了幾分波動。

若說康熙的前面幾十年一直在鬥三藩、鬥臺灣,還有鬥噶爾丹,可是後面幾十年卻一直在跟自己的那羣兒子在鬥,若是說起奪嫡之慘烈,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自己生養的這批阿哥們,個頂個的都是人精。

先是衆兄弟合力鬥太子,後來是一起斗大阿哥,再後來又是八爺黨,鬥來鬥去的過程中,康熙也少不得親自下場,以致於鬧得個衆兄弟反目,父子相仇的慘烈局面。

康熙內心微微嘆息,也不再多去想那些陳年舊事,在奏摺上寫道:“李焞襲封五十年,奉藩恭謹,撫民慈愛。茲聞溘逝,惻悼實深,即令王子李昀襲封。所進貢物悉數帶回,仍查卹典具奏。”對於朝鮮這個大清邦國,康熙還是頗爲愛護的。

此折批閱之後,康熙卻又停了筆,想起了遠在西北的撫遠大將軍胤禵,如今出征已有整整兩年,久歷西北邊塞苦寒,更是屢立奇功,心裡便軟了幾分,又擬詔令撫遠大將軍胤禵會議明年師期,想了想,又加了一句,“回胤禵,朕甚安,只是爾久居塞外,身子骨可強健了些?朕心實有不忍,賜錦緞長袍一件,着憫其心。”

康熙心裡感念着爲君分憂的十四阿哥,又想到了其一母同胞的四阿哥,聯想到四阿哥今日所言,心裡卻是多了幾分厭煩。

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二百二十章 奔襲北硤關(三)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十八章 收徒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四百一十二章 給資本套上籠子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敵人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四百七十四章 大決戰之雍正吐血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軍第二百五十章 照樣打崩第五百七十四章 當大王的機會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緊的拳頭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廣決戰?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慘烈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一百章 年關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四百一十九章 德川綱吉第八十章 勸降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爲帝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三百七十五章 請君上路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十八章 收徒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桐城(上)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二百二十三章 八旗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