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後悔

奧蘭治自由邦的消息瞞不過東非,畢竟東非向來不是安分守己的國家,雖然恩斯特一直強調低調行事。

但是東非這些年的所作所爲在其他國家看來就並不算低調,只不過東非向來在宣傳方面比較謹慎,得了好處也不四處宣揚,所以在國際上顯得不溫不火,平時沒有太多熱度,但是一討論世界上的國家和格局,又能漏個面。

這就像一個班級裡平時不顯山露水的學生,沒有什麼動靜,但是什麼事又有所參與一樣。

恩斯特:“這次奧蘭治自由邦爆發內戰,根本原因還是奧蘭治人和德蘭士瓦人之間矛盾的進一步激化,當然,這其中少不了英國人的挑撥離間,不過這也正好說明了即便是同民族,也未必能融洽相處,尤其是奧蘭治人和德蘭士瓦人之間算的過於清楚。”

康斯坦丁:“這話有些道理,不過奧蘭治人和德蘭士瓦人本來就是同一民族,都是布爾人,如果沒有英國人在側,恐怕不會分成兩個新的民族概念,按照正常的發展進程,更應該是奧蘭治自由邦消化掉德蘭士瓦共和國的民衆,現在卻演變成了同室操戈的悲苦,這對於我們東非也是一個警示。”

“我們東非國情不一樣,最重要的一項國策就是相互通婚了,原本各國移民組成新家庭後,其民族屬性就被弱化掉。

畢竟從小民角度考慮問題,一般都是先小家後大家,和家庭相比,什麼民族,國家等概念都要往後排。

所以想在東非國內造成奧蘭治自由邦這樣的效果,那就要拆分無數小家,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恩斯特說道。

民族融合,功能在融合二字上,東非就通過通婚做到了融合二字,這也是最簡單粗暴的方法,而且省心省力。

當然,相較而言,國家穩定了,家庭方面就會捨棄許多方面,不過這都已經和東非政府沒有太大關係,畢竟在19世紀,能成家立業就足以使得絕大多數人心滿意足了。

“不過從這次事件看來,英國人確實一如既往的奸詐,還是喜歡用挑起對立來維繫統治。”康斯坦丁有些感慨道。

英國人統治奧蘭治自由邦的手法,和統治印度的手法沒有任何區別,在印度是通過印度教和阿拉伯教之間的矛盾,使印度無法團結起來,在奧蘭治自由邦則是換成奧蘭治人和德蘭士瓦人。

這顆雷可以說早就被英國人埋好了,至於說當初恩斯特有類似的想法,但是他又不能幫奧蘭治人做決定,結果現在奧蘭治人就吃了大虧。

不過恩斯特也是樂見其成的,這對於東非絕對是一個好消息,德蘭士瓦人和東非關係不好,順帶着整個布爾人民族都和東非關係降入冰點,這就對東非南方國防施加了壓力。

現在奧蘭治人和德蘭士瓦人決裂,布爾人也就分化了,只要東非操作得當,那布爾人這張旗幟也就失去作用。

不僅東非受益,恐怕開普敦殖民地也有這方面想法,開普敦境內有不少布爾人,以前有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兩個獨立國家存在,所以開普敦殖民地境內的布爾人被賦予了統戰價值。

英國人不得不給予布爾人在開普敦殖民地很大的權利,而現在德蘭士瓦共和國被東非消滅了,奧蘭治人又和德蘭士瓦人決裂。

開普敦殖民地境內的布爾人就失去了依靠,畢竟奧蘭治人和德蘭士瓦人只能選其一。

當然,也可以選擇中立,但是隨着英國移民人數的上升,開普敦殖民地的布爾人漸漸就難以和英國政府相互抗衡,又沒有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幫襯,英國人對付他們就變得容易的多。當然,英國人一開始可能沒有想那麼多,他們只是按照自己傳統的思維模式來這麼做。

這就和沙俄的外交水平很粗糙一樣,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這就是俄羅斯傳統的思維模式在起作用。

更簡單的說,這就是國家性格對國民性格的影響,顯然恩斯特喜歡韜光養晦,藏拙這一點就是受前世國家性格的影響。

其實就是價值觀,不一定所有人認同,但是絕大多數人是認同的,就比如西方國家倡導自由,蘇聯推崇民主,遠東帝國的社會價值觀一樣。

康斯坦丁對這些很是無感,作爲舊時代貴族,尤其是德意志貴族,還是更喜歡在軍事上發力,歐洲貴族天然重視軍事。

所以他說道:“這次奧蘭治自由邦內戰,我們要不要找機會插手,這是一次吞併奧蘭治自由邦的好機會,這樣我們也可以把把開普敦殖民地徹底隔離在奧蘭治河南岸,對減輕國防壓力有很大幫助。”

其他方面不說,拿下奧蘭治自由邦,那東非和開普敦殖民地的邊境線就大大縮減,而邊境線減少,兵力部署也就可以適當減少,而奧蘭治河雖然算不上天險,也有一定的防禦功能,所以可以極大節省東非的軍事開支。

恩斯特安撫道:“這件事急不得,雖然我們對奧蘭治自由邦有想法,但是現在奧蘭治自由邦畢竟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這件事必須慎重考慮,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一但下場,那就打破了奧蘭治人和德蘭士瓦人之間的隔閡,他們肯定要重新聯手,先應對我們這個威脅,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得不償失的。”

後面的話纔是重點,在奧蘭治人看來,德蘭士瓦人和英國人不是東西,東非的德意志人也不是什麼好玩意。

畢竟都在非洲混,大家對東非那是相當瞭解,東非更是享有非洲“沙俄”的外號,一千多萬平方公里國土可不是土著白送的。

只不過現在奧蘭治人沒的選,只能寄希望於和東非合作,奧蘭治自由邦三面是東非,一面是開普敦殖民地,完全處於內陸,所以想要獲得外部支持,沒有其他道路。

而且東非口碑也其實並不算差,尤其是在東非北方接壤的國家,對東非印象都不錯,而南方這些國家作爲受害者自然大多對東非沒有什麼好印象。

不過東非和奧蘭治自由邦算是例外,這幾年接觸下來,奧蘭治人對東非的印象大爲改觀,作爲奧蘭治自由邦最大的陸上鄰國兼強國,東非雖然在邊境陳兵,但是從來沒有太多逾越的舉動。

這就很難得了,因爲奧蘭治人知道,東非完全有實力吞併奧蘭治,但是對方卻沒有這麼做,那說明東非是講國際道義和信譽的。

而這也讓奧蘭治人對當初的選擇懊悔不已,要是早知道東非沒有德蘭士瓦人描述的那般狼子野心,就不答應併入開普敦殖民地了。

第184章 談判第463章 站隊第343章 屯田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156章 焚燒(內容可能引起不適)第1161章 帶毒的誘餌第792章 條件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624章 要人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1301章 將軍跑路第228章 留學生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945章 空軍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387章 初交手第41章 衣錦還鄉第179章 總部第515章 狗咬狗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118章 啤酒館聚會第1368章 魯道夫的人口計劃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424章 奔逃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134章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343章 屯田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1362章 醫療產業第88章 衝突升級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33章 尋找“光明”第797章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356章 鐵路第1167章 工程奇蹟第408章 劊子手上線第967章 奧拓第639章 不對等交易第998章 貝拉市第499章 建交熱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1218章 佔領扎林蓋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949章 戰敗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942章 宣戰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704章 底氣第938章 換血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925章 造船業第10章 各國反應第371章 生意第821章 裁軍第766章 集結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611章 打入內部第775章 紹奎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343章 屯田第424章 奔逃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624章 要人第1176章 萊茵帝國東征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454章 軍演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164章 肉類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821章 裁軍第168章 餐具第434章 遙遙領先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449章 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