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史上,關平作爲關羽長子,一同鎮守荊州,在敗走麥城後,父子二人都被江東將領殺於臨沮。
重活一世,關平自然對江東沒有任何好感,退一步來說,縱觀東吳的所作所爲的確算是鼠輩。
建安十六年,孫權初次遣兵襲取三郡,導致劉備領蜀中五萬主力下公安,匯合關羽三萬精卒與之對峙。
如若此次不是曹軍忽然攻取漢中,威脅蜀地,恐怕史上根本不會有什麼湘水之盟,一郡還三郡,而是蜀軍長驅直入,順江直下,一戰滅江東。
“一羣只會背後玩偷襲的傢伙,說你們是鼠輩,也算便宜你們了。”
思索着原史孫氏的作爲,關平心底極度鄙夷,壓根不想用正眼瞧江東派。
聞言,周倉卻是極爲震驚,楞了半響,後怕道:“少將軍,你是說,在我軍與曹軍激戰之時,孫權會率衆襲擊我後方?”
周倉畢竟也是從軍數十年了,作戰經驗豐富不說,又時常在關羽從旁服侍,頭腦反應自然不慢,雖說關平沒有直言江東會偷襲。
不過,經過短暫的思索,他亦是想通了。
“此事太正常不過了,背盟偷襲這不就是孫權小兒一貫的作風麼?”
隨即,關平凝神,徐徐說着。
“故此,少將軍你是擔憂君侯一旦在北岸與曹軍決戰以後,我後方兵力不足,孫權小兒會率衆襲取吧?”
所謂一點通,面面通,思索半響,周倉也明白了關平的想法,輕聲說着。
聞言,關平拂袍,道:“叔父,江東在後,我軍的確不能掉以輕心,要時刻防範於未然。”
“雖說父帥已經沿江遍佈烽火臺,用以傳遞軍情,可如若我軍真的在前線與曹軍呈焦灼態勢,到時就算想退,也不一定能退。”
“如此,我軍傾覆的危機也來了。”
頓了頓,關平面向周倉,目光炯炯,深吸口氣,道:“叔父,你跟隨父帥的時日已然不短,他的秉性你想必十分清楚。”
“我軍此次北伐,連勝數場,父帥既已經決定攻取樊城的計劃,那我等斷不能改變。”
“所以,平策劃了一策,可以保住後方,避免遭受江東軍偷襲,只是到時戰端一起,我怕父帥陷入戰爭泥潭,無從退出。”
“故此,平也準備了一道錦囊妙計,叔父是平最信得過的人,我想將其暫時交與你保管。”
“等待平遣人回來時,叔父你便渡江將錦囊交給父帥。”
“屆時,平相信,父帥看完錦囊必定會退兵與曹軍隔江對峙。”
一席話語落下,周倉卻是聽出了弦外之音,不由面露疑惑之色,拱手道:“少將軍,你究竟有何謀劃,可有危險?”
“要不,倉與你一道,時刻護衛你的周全。”
此時,周倉神情也越發焦慮着。
見狀,關平面露一笑,淡然着:“無妨,平已有完全之策,叔父無須掛礙!”
“剛剛平所說的,纔是重中之重,到時江東真的偷襲,平也只能拖住敵軍,父帥要是不能領主力回援,我也無能爲力了!”
“而且,平離去以後,襄陽也需要有人鎮守,可縱觀全軍,如今也唯有叔父你能擔此重任了。”
聞言,周倉眼見關平神色堅執,遂不在說,便拱手領命。
旋即,關平起身邁步走到周倉面前,從懷中取出一個錦囊遞給他,並鄭重道:“叔父,平領軍離去後,穩定襄陽的重任便交付於你了。”
“拜託了!”
“少將軍你放心吧,倉必定不辱使命!”
隨即,周倉亦是拱手道,臉色決絕。
在然後,關平重回主位坐下,繼續說着:“叔父,此次平領軍中三千餘衆,至於剩下的兩千精卒,以及免功入營的一千降俘便歸屬於你統屬。”
“叔父,你務必在接下來的這一月裡,將水營的各項設施全力恢復打造起來,日後我軍興許很長一段時間,都要與曹軍隔江對峙。”
此時,關平若有所思的說着。
據江而守,這是關平來到這時代後,所苦苦思索後,得出的戰略計劃。
這也是其父率衆北伐,他沒有反對的原因,畢竟,襄陽不取,南郡便永遠暴露在曹軍兵鋒下,時刻處於不利的地位。
“奪取襄陽,據江而守,經營江南,攻伐東吳,以圖二分。”
這道戰略規劃是關平深思熟慮以後,所制定的計劃。
“畢竟,大漢十三州,曹操獨佔北方八州,實力強盛,單憑我方所據的一個益州外加小半部分荊州,想興復漢室,談何容易?”
“唯有先隔江據守,對曹軍採取守勢,在調遣重軍,水陸並進,滅掉孫氏,以二分天下,方纔能解決後顧之憂,全心全意北伐。”
“不然,我軍北伐卻反而要時刻提防江東,如此下去,如何能興復漢室?”
此時,關平想到情深處,暗暗思索着。
“實際上,諸葛孔明給主公提出的隆中對戰略規劃,雖然給出了一條標準的發展道路,可在東和孫權上,卻是有致命的漏洞。”
想到這裡,關平越發覺得,諸葛亮所說的東和孫權只是一廂情願而已,江東根本沒當回事。
雖然赤壁一役,兩家的確是聯合抗曹了,可那也只是建立在曹操南征,威脅到了孫權的利益而已。
“可是,如若我方北伐,大敗曹賊,勢力也威脅到江東以後,孫權還會在與我軍結盟,一同抗曹,這可能麼?”
“除非我軍也像東吳那樣坐守,不進取,東和孫權,倒還有可能實現。”
“不然,東滅孫權絕對是目前最重要的計劃,也最應該實現的計劃。”
最後一席話,關平臉色堅錚,想的極爲透徹。
片刻後,關平暗暗沉吟着:“原史上襄樊戰役大敗以後,劉備應該也推翻了諸葛亮東和孫權的計劃了吧?”
按照原史發展,襄樊戰役,關羽兵敗,荊州失守後的第二年,劉備稱帝以後,便盡起蜀中精銳全力東征。
此次戰役前,以諸葛亮,趙雲爲首的老臣紛紛持反對意見的,可劉備卻一反常態的,首次駁回了諸葛亮的建議。
“雖然劉備最後關頭醒悟了,可惜時機卻是晚矣!”